事实概况
据报道:315晚会记者曝光在UC浏览器上搜索“减肥”、“降血糖”等关键词,搜索结果的前几条都是网友分享治好疾病经历,下方还标注着广告字样。广告里网友自称,自从认识某老师,按照老师给的方子,血糖恢复稳定,胰岛素都停用了。文章中却多次醒目标红老师的微信号。
律师分析
虚假医疗广告属于虚假宣传的一种,虚假宣传又是不正当竞争的一种表现模式。仔细研究不正当竞争行为,具体包含:混淆行为、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网络不正当竞争、非法有奖销售、诋毁商誉等几大主要行为。
一、混淆行为
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种种不实手法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作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或不当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使用户或者消费者产生误解,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或者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经营者做出以下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即构成混淆行为:
(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
(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
(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
(四)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二、商业贿赂
商业贿赂是一种职权职务性利益交换行为,指经营者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下列单位或者个人,以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一)交易相对方的工作人员;(二)受交易相对方委托办理相关事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三)利用职权或者影响力影响交易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者在交易活动中,可以以明示方式向交易相对方支付折扣,或者向中间人支付佣金。经营者向交易相对方支付折扣、向中间人支付佣金的,应当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也应当如实入账。经营者的工作人员进行贿赂的,应当认定为经营者的行为;但是,经营者有证据证明该工作人员的行为与为经营者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无关的除外。
三、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四、侵犯商业秘密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一)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四)教唆、引诱、帮助他人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经营者以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实施前款所列违法行为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员工、前员工或者其他单位、个人实施本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仍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本法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五、网络不正当竞争
关于网络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另一类是网络领域特有的、利用技术手段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也同样应当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其中具体包括:
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下列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一)未经其他经营者同意,在其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中,插入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二)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三)恶意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实施不兼容;(四)其他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六、非法有奖销售
有奖销售本身为合法行为,但若是不遵守规定,存在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行为,即构成非法有奖销售行为,进而被认定为商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体认定的非法有奖销售情形包括:
(一)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二)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万元。
七、诋毁商誉
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获得竞争利益,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商誉,侵犯他人商誉权的行为。实践中,诋毁他人商誉的行为主要包括:(1)利用散发公开信、召开新闻发布会、刊登对比性广告、声明性公告等形式,制造、散布诋毁竞争对手的虚假事实。(2)组织人员,以顾客的名义,向有关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作关于竞争对手产品、服务质量低劣的虚假投诉。(3)唆使他人在公众中制造有损于竞争对手商誉的谣言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律师建议
竞争本身属于一件利好的事情,有利于市场健康良好发展,有利于使生产经营者更好的自我革新,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与产品,但若是使用非法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就容易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构成违法犯罪。因此企业在自我宣传或者经营活动中,应注意法律红线,严禁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虚假医疗广告案例
●虚假医疗广告致人损害案
●虚假医疗广告为何屡禁不止
●虚假医疗广告处罚标准
●医疗广告法虚假宣传如何处罚
●虚假医药广告的危害
●虚假医疗广告投诉部门
●网络虚假医疗广告
●虚假医疗广告致人损害案
●发布虚假医疗广告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