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倾向属于精神病吗,暴力倾向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由投稿人熊若来为大家解答暴力倾向属于精神病吗,暴力倾向是什么意思这个热门资讯。暴力倾向属于精神病吗,暴力倾向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暴力倾向的人有什么表现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朋友,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孩子,朋友一脸苦恼。
朋友说儿子年纪不大,可脾气确实不小。大人但凡有一点小事没有顺着他,他就在家里大喊大叫,挥拳踢脚。
不仅如此,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也时不时的“攻击”别的小朋友,经常和被人发生冲突。为了孩子的事,家里人没少争吵,可管也管不了。每次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他当时也认错,可总是过不了多久,就故态萌发。孩子为什么就控制不住自己呢?
其实在生活中,像朋友儿子这样因为孩子“打人1”的行为头疼不已的家长不在少数。而爸爸妈妈不管是循循善诱,苦口婆心,还是威逼利诱,狠话恐吓,甚至武力镇压,都收效甚微,对于爱动手的宝宝,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孩子为什么会喜欢打人?
表达自己的情绪
“打人敏感期”从宝宝6个月左右就已经开始了,这时宝宝的四肢有了功能分化,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突破,而语言上还在发展。一些说不出的意愿,就会通过肢体语言表达。
比如,委屈了,生气了,别人离他太近了,对这样东西不喜欢。这时如果爸爸妈妈不能及时的理解询问宝宝的想法,他就会通过“抓挠、扬手、拍打、拉扯”等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愿。
引起大人对自己的关注
相对于上一种情况,有的家长对孩子打人持有相反的态度,每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就疾言厉色的对他严加管教。当大人反应过激的时候,宝宝就聪明的发现,无论大人在做什么,只要他打人,大人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于是,宝宝就将打人当做了一种吸引爸爸妈妈注意力的方法。
自控能力差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导致一个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是这个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即自控力)偏弱。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自控力强的小朋友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自然不会有什么攻击行为;但是一些自控力比较差的小朋友,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倾向于“暴力”的方式去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于是,打人就成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发泄口。
模仿身边的人,或者是电视节目中的镜头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比如,爸爸经常打骂别人,就会影响孩子,当孩子与别人相处不如意时,可能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
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厉,稍有不如意就经常打骂孩子,或者用体罚来惩罚孩子,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诱发孩子产生攻击行为。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普遍,现在电视节目那么多,大众审美越来越趋向于血腥、暴力。孩子看了后自然而然会受影响。
三个方法改掉爱动手的习惯
曾有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期的犯罪行为有密切关系,幼儿的攻击性水平越高,成年后犯罪的几率越大。
那我们该如何纠正孩子打人的坏习惯呢?
规范孩子的行为
01
我们都知道,2~3岁的宝宝处于建立自我意识的时期,非常看重对所有权的保护,敌意和攻击行为是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反应。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全,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所以常常用打人来宣泄情绪。
但即使是这个时候,家长也不能忽视孩子打人的行为了。要坚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例如:
“奶奶很爱你,每天陪你玩很辛苦,你不可以打奶奶。”
“打人是会疼的,别的小朋友打你,你也会疼,会不开心的,所以我们不能打别的小朋友。”
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02
孩子打人很大的一部原因就是用了不正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当宝宝打人的时候,爸爸妈妈还要做到的是帮孩子识别情绪,如“宝宝生气了是不是?”或是“你觉得特别难过,是因为……”先帮孩子把情绪说出来,帮助孩子学习以一种健康的、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找到合理的可替代的表达方式。
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03
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宝宝模仿的对象,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忽略了这些行为对宝宝造成的影响。作为宝爸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要有礼貌,善待自己的家人,杜绝家庭暴力!作为宝妈,也要做到温和亲切,宽容周到,不要与家人争吵动手。要给宝宝做个好榜样!
另外在给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应该注意选择内容。有暴力或打斗镜头的影片不要给宝宝看。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看到打斗的场景,也不要动不动就动手打孩子,不要在宝宝面前夸赞打斗的行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暴力倾向的症状有哪些
关于最近接连被曝光出的社会治安事件,我今天聊点干货,也是女生们很关注的一个话题:
有没有一些标准,能够预判出可能会对女性实施暴力,构成威胁的坏男人?
百分百有效的判断方法真的没有。
像唐山这种事情,一个陌生男人朝你走过来,你怎么也不可能判断出下一秒他是绕过你继续走他的路,还是分分钟发了疯一样打人,甚至抽出把刀对着你。
但是,如果你正在和一个男人约会,互相了解,准备谈恋爱。
那这个男人有没有暴力倾向,多少还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暴力倾向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的全称应该是“在生活中喜欢动用暴力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其实就是一种选择——面对一件事,明明有很多种解决方式,但我选择打人。
既然是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就一定有迹可循,会外化到言行上——
他们认同甚至笃信,暴力可以最快最高效地解决问题。
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面对问题,有很多种解决方式——
和伴侣吵架了,可以沟通,可以磨合,可以互相退让,实在不行还可以分手,只有暴力倾向的人会觉得,我要打她,打到她屈服为止。
对正常人来说,这是非常难理解的逻辑,情侣,夫妻,这都是奔着一辈子过下去的,哪有一辈子靠打人解决冲突的?
但暴力倾向者真的会这么认为,你要是一辈子不听话,我就一辈子打你。
这也是为什么我屡次强调,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因为它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一个人倾向于如何解决问题。
但凡一个男人对你动过手,你屈服了,他就会更相信,暴力果然有用,你看我打了她,她也没有离开我。
他下次当然还会延续这个路径依赖,甚至变本加厉。
我们会经常看到,家暴的严重程度是逐步升级的,很少有人一开始打女朋友,打老婆就直接往死里打,往往都是推推搡搡,打耳光。
女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脱身,才“进阶”到毒打。
因为家暴者的思维方式已经固定住了:
暴力就是最好的手段,如果它失灵了,只能说明程度还不够。
我得打得更狠。
他们漠视规则,漠视生命,缺乏最起码的同理心。
这是承接上面一条的——认同暴力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意味着他不认同其他正常的解决问题方式。
你跟他说人要讲道理,他会说讲道理没用,拳头硬才有用。
你说打人犯法,他会觉得法律也不公平,不如以暴制暴。
在他的整套价值观里,充斥着弱肉强食,恃强凌弱,他会认为整套文明社会的规则都是无效的,虚伪的,只有暴力是硬通货。
我不知道其他人的观感,但对我来说,这样的人真的很可怕。
我一直相信,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是它对每个人,每条生命都尽可能地给予尊重和保护,法律,道德和规则,也都依据着这个核心而产生。
那一个人能够反对和漠视规则,往往也就意味着他并不尊重其他生命。
暴力会带来伤亡,带来痛苦,那又如何?
他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别人的感受他完全无动于衷。
这就是暴力倾向者的可怕之处,他们冷酷,残忍,你甚至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起码的同理心——说得严重一点,他们根本不是人,没有人性。
他们的控制欲往往非常强。
这也是我强调过很多次的话题,一个人能用极端的方式“爱”你,就能用极端的方式恨你。
到底什么是极端的爱?
我提供一条判断标准:
不管这个人看上去为你付出了多少,如果你能感受到,他的出发点完全基于他自身的掌控欲,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实现他的意愿。
那这就是极端的,甚至可以说,这不是爱,而是控制欲。
爱的出发点一定是为对方着想,我付出,是因为这样对你更好。
控制欲则是,我付出是要打动你,让你听我的话,让我们的关系由我说了算。
比如最常见的,分手之后想挽回。
如果挽回是出于爱,那我所做的一切至少不能给你造成困扰——我可以道歉,沟通,加倍关心你对你好,但都要建立在你能接受的基础上。
你要是告诉我,你真的完全不想见到我,我做的一切都让你很烦,那我再爱你也会退出的,因为我不能违背你的意愿。
但总有那么些男人,明知道女生已经很讨厌他了,非要死缠烂打,疯狂地发消息,打电话,要求见面,女生不见,就跑到人家家里或者工作单位去等。
这就是控制欲——我要复合,你怎么可以不接受?你怎么可以逃脱我的掌控?
而控制欲的极致,就是暴力。
比如我刚看到的这条新闻,男人为了复婚,屡次跟踪,骚扰,强闯前妻家里,把人打伤。
你能说这是因为这个男人太爱前妻,舍不得她吗?
根本不是。
这就是一个暴力倾向者控制欲得不到满足,采取的疯狂行径。
他们通常在童年目睹过暴力榜样,实现了暴力的“代际遗传”。
社会心理学里面有个说法,侵犯行为(也就是暴力行为)是被习得的,且这个“习得”的年龄段,一般出现在童年,3岁到10岁之间。
心理学家还专门做了一个实验,把一群3到6岁的小孩分为三组,让他们分别观看一个成年男人对一个人形玩偶施暴的视频。
紧接着,第一组小孩看到,施暴的男人获得嘉奖,拿到糖果。
第二组小孩看到男人被惩罚,责骂。
第三组小孩没有看到后续。
然后给三组小孩分别发一个洋娃娃。
你会明显看到,只有第一组小孩会像视频里的男人一样,对洋娃娃拳打脚踢,做出暴力行为。
因为他们目睹了“暴力榜样”——施暴者不仅不用付出代价,还得到嘉奖。
他们也就从心里认同,如果我做了和施暴者一样的事,我也能得到好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暴者自身也是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他们让暴力“代际遗传”了。
当然,我绝不是说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一定会成为施暴者,就像这个实验一样,重点不在于目睹暴力,而是目睹了暴力的结果是怎样的。
如果他们看到的是暴力会造成伤害,会被惩戒,通常也不会形成暴力倾向。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有些被家暴的女性不敢逃脱,不敢离婚,说是为了孩子——但事实上,真正想“为了孩子好”,反而更应该勇敢做出反击。
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暴力永远不可取,应该付出代价。
他们的生活一般充斥着不如意。
暴力通常源于愤怒,而愤怒往往来自于生活中的不如意。
比如很多男人打老婆的契机都很简单,他赚不到钱,又没什么社会地位,每天憋了一肚子火不知道怎么发泄,只能回家窝里横。
包括几年前电竞选手死亡宣告暴打女朋友,起因也是他打游戏的时候一直在输,“心态崩了”,刚好女朋友在身边,就把怒火都发泄在她身上。
并不是每一个生活不顺的人都会使用暴力,但生活不顺,往往是暴力倾向者最直接的催化剂。
所以无论是谈恋爱,交朋友,乃至日常生活的萍水相逢,我都建议大家避开那些长期生活不顺,且永远憋着一肚子气的人。
跟这类人交流的时候,我们往往能感觉到非常明显的愤怒,而且你会发现,他们的愤怒无处不在。
无论对异性,对同性,对老板,对国家政府,他们都是一肚子的怨气,他们会告诉你,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错的,都应该被“消灭”掉。
可能在一部分心智不太成熟的女生眼里,这样的男人很酷,很“犀利”。
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又不得不去思考两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一个人会持续地,长期地处在不如意的生活中?他们自身没有一点责任吗?
另外,这种长期积攒下的愤怒和戾气,他们会如何化解和宣泄?会不会通过伤害身边人的方式?
如果是这样,那这类人,就是我们每个正常人都应该避之不及的“垃圾人”。
暴力倾向测试
受访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马 皑
7月底,广受关注的“杭州女子失踪案”以“一场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案”告破,神秘失踪的来女士确系被丈夫许某某杀害并分尸抛弃。据悉,许某某因财产等家庭矛盾,心中不满,遂产生杀妻动机。在谴责犯罪分子残忍无情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保护自身安全,是否有方法识别身边有暴力和犯罪倾向的人?
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在《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书中指出,反社会人格有较高的犯罪风险,在欧美国家达到了4%。判断身边人是否为反社会人格,美国治疗师比尔·埃迪给出了“WEB”的判断法:1.语言(Words):反社会人格通常语速很快,且热衷于使用极端的词汇,且当他们发现你的弱点后,会用言语来操控你。2.情绪(Emotions):如果你和一个人相处时,他会让你觉得害怕、迷恋、又极度同情,就要警惕。3.行为(Behaviors):反社会型人格会做出一些的奇怪行为,例如虐待动物、欺凌、享受别人的痛苦等。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马皑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上述几种判断方法对“锁定”反社会人格是有参考价值的,大家可以引起警惕。“而这次‘杭州女子失踪案’比较特殊,是杀害配偶,由于是朝夕相处、信守终身的身边人作案,引发了公众的焦虑情绪。”马皑表示,亲属之间尤其是夫妻之间的杀人案件均被称为亲密关系暴力,犯罪心理学研究从以往的案件中,归纳出亲密关系杀人案件犯罪分子的12个特征:
1.冲动、好斗和怀有敌意的个性;2.精神病态,尤其是反社会人格;3.长期抑郁、压抑;4.明显的情感依赖;5.缺乏安全感;6. 控制冲动能力低下,缺少情绪调节能力;7.共情能力低下,不能理解他人痛苦;8.低收入,难持之以恒做事;9.自恋与自我中心;10.沟通和社交技能差,缺少压力缓解渠道;11.有受虐或施虐史;12.对家庭生活不满意以及对配偶的极度失望或仇恨。但要注意的是,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并不一定会犯罪,只是有更高的暴力、犯罪风险;且这些特征并不一定在一个人身上全部表现出来,往往只具备其中几个,但是交互影响。
“知人知面不知心,在预测一个人今后是否可能犯罪,目前还真没有‘一招灵’的方法。”马皑提醒,借助某一个或某几个风险因素,理论上可以去判断犯罪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不同情况。例如,经常家庭暴力的人其犯罪倾向就比较容易认出,但处心积虑,外表正常内心异常的人,就比较难以识别。针对这类“潜伏”的暴力犯罪倾向者,专业的犯罪心理学家是这样识别的:一是历史分析资料,看某人以往生活中暴力行为发生的频率;二是使用量表去评估,如“精神病态”、反社会人格、虐待行为、亲密关系、婚姻适应等评估工具;三是临床分析,由专业人员通过交流、实验得出结论。对于普通人,比较实用的辨别方法就是多了解、多观察,不仅要看眼前,还要了解其过去的情况,给“相知”留出时间,不要草率建立恋人、婚姻关系。如果有需要,也可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现在已经有借助人工智能与心理学原理开发的评估方法,例如两个人一起看个几分钟的短视频,就可以提供双方的性格匹配、婚姻满意度、暴力风险等参考意见。▲
暴力倾向的人有什么办法治愈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大家还记得很久以前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吗?
可能很多00后朋友都没有听说过这剧,毕竟是在2001年首播的,近几年也很少有复播的情况,但是这堪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家庭暴力的惊悚电视连续剧。
剧中演员冯远征饰演受过高等教育的安嘉和,安嘉和是一个集高级知识分子的清高自尊与屠夫的疯狂于一身的角色。人前彬彬有礼,老实善良,在家里对自己的妻子拳脚相向。
该剧播出后,由于安嘉和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演员冯远征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大家的质疑和痛恨,那段时间甚至冯远征的车永远都处于被刮花、扎破胎、喷漆的状态。
冯远征曾说,大家痛恨的不是自己,而是剧中的安嘉和,其实自己也痛恨安嘉和这样的人物,但是很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世上还有很多安嘉和存在。
根据对1103名女性和1017名男性的调查数据显示,39%的女性曾遭受过亲密伴侣的身体(和/或性方面)的暴力,38%的女性遭受过亲密伴侣的精神暴力;而有52%的男性称自己对亲密伴侣施加过暴力,43%的男性称自己对亲密伴侣施加过精神暴力。
说到家庭暴力,大家都不陌生,或是新闻中有所听闻,亦或者身边有亲朋好友正在经历这样的煎熬。
我走访了身边曾经被家庭暴力所困扰的人们,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家庭暴力的施暴方,在暴力被曝光之前,在所有人心中都是“老实人”形象。
在两个人组建家庭的初期,很多人会认为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因为他看起来老实敦厚,是过日子的好人。
然而万万没想到,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所谓的老实人,会成为一个对自己施以暴力的人。
暴力实施者大部分的家暴实施者都有一定的人格障碍,比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有些人也患有躁狂症。另外存在一个特殊情况——部分女性患有更年期精神病和严重型经期前综合征。
除了以上所说的明确的、较为严重的病症外,更多时候,施暴的老实人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潜藏的部分。
萨提亚家庭治疗冰山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的这些行为,但是他的内在我们无从窥探,就好似一座冰山一样。
根据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中对于个体感受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老实人平日里(在外人前)可能对家人唯命是从,憨厚真诚,尽可能的放低自己的姿态,去迎合满足他人。
但是,他可能会在无数个满足他人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又或者可能存在自尊受挫的情况。
每当他们遇到一些对自己而言不公的事情时,又或者是内心感到愤懑却无以宣泄时,就会一直憋着,存在心底。
正是由于他们长期存在“规避风险”的心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会选择不争取自己的利益,甚至放弃当下自己的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人能够很好的消化这些事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影响,但是有些人办不到——他们可能表面忠厚,实际上内心自负、自私且自尊感强,会因为当下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而耿耿于怀。
在经过多次的努力后,仍然得不到他人的肯定,或者没有及时发泄内心的不满,他就会走向一个极端——伤害最亲密的人以此获得自尊感和满足感。
我曾经听说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一年后,孕育了一个小生命,妻子以为这十月怀胎会顺利且幸福,但是没想到工作不顺利的丈夫在某天夜里喝了酒回到家中,对自己拳打脚踢。
第一次家暴,妻子软组织挫伤,腹中孩子安然无恙。这位妻子看着丈夫真心悔过的样子,联想到他一直以来老实敦厚,对自己和父母都很好,再想到自己肚子里的孩子,也就原谅了他。
可是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这位丈夫又在某个夜里,对自己的妻子大打出手,这一次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妻子不明白,为什么一直以来温柔、老实的丈夫,会突然变成这样的恶魔。
这位丈夫其实就是典型的,自尊感过强,人前却懦弱的人。
在公司处处碰壁,工作不顺利,他也尝试过以更好的工作状态投身到工作中,但总是事与愿违。他的身心长期处于一个高压的状态,即便人前能够和睦友好,其实内心早就汹涌澎湃了。
对外不能诉说和表达自己的不满与难受,那就只好对内发泄,他控制不了自己对妻子的伤害。
通过凌驾在妻子人格之上,来让自己得以宣泄,内心得到满足。
现实就是这样,有些人没办法及时、正确地清理内心压抑的情绪和问题,不管之前有多老实,一旦不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越拖到后面,越是伤人的利器。
但也并不是所有老实人都这样,不过无论是谁,他总有你不了解的那面。
所以不要小瞧、随意诋毁任何人,包括老实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的内心有没有暗潮汹涌,你也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在后背给你一刀。
- The End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tudies on Hysteria》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暴力倾向属于精神病吗,暴力倾向是什么意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