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新股额怎么申购,沪股新股
大家好,由投稿人杨艺冬来为大家解答沪新股额怎么申购,沪股新股这个热门资讯。沪新股额怎么申购,沪股新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沪新股额是什么意思
中国上市公司网/文
4月24日,A股市场共有两只新股上市,江顺科技(001400)在深交所上市,天有为(603202)在上交所上市。
江顺科技(001400)深主板上市,发行价格为37.36元/股,截至收盘,江顺科技股价涨超78%,总市值约40.02亿元。
天有为(603202)在沪主板上市,发行价格为93.5元/股,截至收盘,天有为股价涨超24%,总市值约185.6亿元。
根据收盘涨幅明显江顺科技要好于天有为市场表现,从上午涨幅表现可以看出两只新股背后的端倪:
发行定价与估值差异
江顺科技定价较低,估值更具吸引力
江顺科技的发行价为37.36元/股,发行市盈率为15.32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市盈率29.52倍,形成估值洼地。而天有为发行价高达93.50元/股,尽管其发行市盈率(13.5倍)也低于行业均值(27.16倍),但其绝对高价引发市场对后续上涨空间的担忧,尤其是其发行市盈率较可比公司高出约37%,导致部分投资者持观望态度。
天有为定价争议削弱市场信心
天有为的发行价创下2025年A股新高,且较2024年新股平均发行价溢价121%,叠加汽车电子行业当前面临库存周期调整压力,市场对其高估值容忍度较低。相比之下,江顺科技所在的模具制造行业增长稳定,且发行价与募资规模(5.6亿元)更符合市场对中小盘股的偏好。
行业景气度与市场情绪分化
江顺科技行业前景稳定
模具制造行业预计2021-2026年收入复合增速约3.8%,属于传统制造业中稳健增长的领域,市场对其业绩确定性认可度较高。而天有为所在的汽车电子赛道虽长期前景向好(如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超1600亿元),但短期受汽车行业库存调整、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板块热度有所降温。
业务独特性与竞争力
天有为主要专注于汽车仪表和智能座舱领域,虽然该领域市场前景广阔,但与汽车芯片等相比,竞争更为激烈,且市场对其业务的独特性和竞争力认知可能相对较低。
江顺科技主要从事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等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应用领域涵盖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多个高景气度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力,这使得其在市场上更受青睐,上市首日涨幅更大。
市场对高价股情绪谨慎
2025年以来,高价股(发行价>50元)首日破发率达34%,天有为作为年内最高价新股,投资者对其后续流动性及估值持续性存在疑虑。而江顺科技的低价属性更易吸引散户和短线资金参与,推动首日涨幅放大。
另外,目前A股新股市场呈现出“首日狂欢、后续乏力”的特征。截止2025年4月23日,在A股上市的34家新股首日全部收涨,且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超过248%,但多数个股后续表现疲软,涨幅显著低于往年水平。这种短期走势的剧烈变化,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市场力量交织的结果。
新股定价市场化程度提升,压缩炒作空间
注册制改革深化
全面注册制实施后,新股发行定价更趋市场化,取消了23倍市盈率的限制,定价更贴近企业实际价值。市场对优质公司的估值逐渐理性化,部分新股因发行价已反映合理估值,首日溢价空间被压缩。例如,2025年全面注册制后,新股发行市盈率与行业平均水平的溢价率超过30%的占比虽有所提升,但市场对高溢价率的接受度趋于谨慎。
证监会对IPO企业的审核标准更加严格,从财务指标到企业经营的合规性,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到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审查。这使得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企业无法通过审核上市,而即使上市的企业,其质量也更加可靠,但同时市场的预期也更加理性,不再给予过高的溢价。
超募现象缓解
监管部门加强对募集资金使用的规范,超募比例从早期的20%降至2025年的不足10%。募资投向更聚焦主业,减少了市场对“资金滥用”的担忧,降低了短期炒作动力。
市场环境与投资者情绪变化
市场风险偏好调整
前期新股首日涨幅过高(如江南新材首日涨幅超600%)吸引了大量投机资金,但随着市场整体情绪转向防御性板块(如高股息、医药)和科技成长主线(如机器人、AI),资金分流导致新股炒作热度下降。
各类资金参与度下降
2025年新股中签率低至0.01%-0.04%,但投资者更注重基本面分析,散户打新意愿减弱。机构投资者在询价中话语权增强,2025年一季度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四个值”定价机制使新股发行市盈率更接近行业均值,压缩上市后套利空间。
另外,A股市场近期呈现“有韧性无弹性”特征,量化资金活跃但缺乏持续做多动能。新股上市后若首日涨幅未达预期,容易触发程序化交易抛售。
政策与供需结构变化
IPO节奏阶段性收紧
2025年一季度A股IPO数量同比减少10%,但审核标准趋严,更多企业选择北交所上市(北交所在审企业占比超40%)。供给端收缩虽提升新股稀缺性,但市场对中小企业的估值更谨慎。
政策引导长期价值投资
监管层通过优化上市标准和信息披露规则,推动市场从“炒新”转向关注企业基本面。例如,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创新药企上市,但投资者对这类企业的业绩兑现周期要求更高,短期炒作意愿降低。
新股质量与行业分布差异
行业赛道热度分化
2025年已上市新股中,汽车、机械设备等传统行业占比达35%,而前期热门的新能源、半导体企业减少。例如,4月上市的毓恬冠佳(汽车零部件)首日涨幅仅48%,显著低于2024年新能源新股平均水平。而近期上市企业可能涉及传统行业(如天富龙的涤纶短纤维业务),市场关注度相对较低。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饱和度较高,企业的增长速度放缓,盈利空间有限。即使是传统产业中的新股,也难以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和高涨幅。
企业盈利预期差异
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如市场需求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国际贸易摩擦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的业绩表现。投资者在评估新股时,对企业的未来业绩增长预期更加谨慎,从而影响了新股的估值和涨幅。部分近期上市企业业绩增速放缓或处于转型期(如天富龙2024年净利润增速仅5.3%),对比前期高增长的新股(如恒瑞医药2024年净利润增47%),吸引力有所减弱。
业绩变脸风险破发常态化
2023年313家新股中,12.46%的企业上市后业绩下滑超30%。市场对新股“高估值、低增长”的担忧加剧,导致资金更倾向于配置盈利确定性强的存量标的。市场化的发行定价机制下,部分新股发行价可能相对较高,导致上市后破发的风险增加。这使得投资者在申购新股时更加谨慎,对新股的预期收益降低,进而影响了新股上市后的涨幅。2025年一季度新股破发率升至15%,较2024年同期翻倍。市场对“无脑打新”模式的反思,导致投资者更注重企业基本面筛选。
定价机制改革与估值理性化
全面注册制下,新股定价权向机构投资者倾斜。2025年一季度科技企业IPO平均市盈率达45倍,部分企业因估值过高上市后破发。随着注册制的实施和市场化的推进,新股发行定价更加合理,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价值。在询价过程中,机构投资者等专业机构的参与度提高,其对企业的价值评估更加准确,使得新股的发行价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低估,从而压缩了上市后的涨幅空间。
询价新规抑制炒作
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要求长期投资者获配比例不低于短期投资者,倒逼机构基于基本面报价。例如,北交所新股星图测控因合理定价首日涨幅达606.83%,而定价虚高企业则快速破发。
A股新股上市后的走势变化,是市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日涨幅高涨反映了定价机制优化和市场热情,后续乏力则凸显资金理性回归与结构分化的必然性。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于新股的投资应该更加谨慎和理性,深入分析企业的基本面和行业前景,避免盲目跟风炒作。同时,监管部门和企业自身也应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促进A股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沪新股额显示当前券商
今年以来,随着监管层严把上市关,A股IPO市场较为冷清,无论是上市新股数量,还是募资金额均同比大幅下滑。在新股稀缺的背景下,新股首日的赚钱效应日益显著,首日翻倍新股层出不穷,“大肉签”也不再罕见。
据证券之星统计,截至8月8日收盘,今年以来A股市场仅52家新股上市,募资总额约385.63亿元,而2023年同期有超过210家新上市企业,募资总额近2500亿元。相比之下,今年新股上市数量下滑逾75%,募资额更是下滑近85%。
从具体上市板来看,2024年以来登陆A股的52家企业中,11家沪主板新股共募集127.64亿元,成为募资额最高的板块;上市新股数量最多的是创业板,共有19家企业上市,募资额119.01亿元,位居第二名。此外,科创板8家新股合计募资89.53亿元;深市主板4家新股募资29.19亿元;北交所10家新股募资20.06亿元。
从个股角度看,年内仅十家企业募资额超过10亿,其中仅永兴股份、爱罗能源募资额超过20亿元,分别为24.3亿元、22.26亿元。达梦数据、诺瓦星云、龙旗科技、上海合晶、成都华微、永臻股份、博隆技术、西典新能等8只新股募资额在10亿元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0只新股均是上半年登陆A股,下半年8只新股中,募资额最高的博实结首发募资为9.9亿元,未能跻身10亿元以上。
在新股审批收紧、新股上市数量锐减、募资额大幅下滑的基础上,新股的稀缺性吸引了不少炒作资金入场。
从新股上市首日表现看,年内52只新股只有上海合晶一家在上市首日跌6.31%破发,海昇药业首日收平,其余50家新股均在上市首日均收涨。整体而言,年内52只新股首日收盘涨幅超过100%的共有30家,52家平均涨幅达到了131%。
其中,涨幅最大的汇成真空在上市首日大涨超752%,利安科技、肯特股份、宏鑫科技、中仑新材、万达轴承、诺瓦星云等6只新股首日收盘涨幅在200%以上。
按照首日收盘价计算,52只新股中,29只新股首日浮盈超过1万元,其中诺瓦星云首日浮盈达12.85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大肉签;达梦数据首日浮盈7.69万元,收益绝对值排第二;利安科技、汇成真空首日浮盈超过4万元;肯特股份、骏鼎达、博实结、瑞迪智驱、贝隆精密等5只新股首日浮盈逾2万元。
整体而言,年内52只新股首日浮盈平均为1.51万元,若是剔除北交所新股,42只沪深新股首日浮盈平均值为1.84万元,称得上“股均肉签”。
此外,北交所新股由于定价较低、中一签仅100股等因素影响,收益绝对值低于沪深新股,年内10只北交所新股首日收盘涨幅达到了115%,但浮盈平均值仅为1127元。
沪股新股涨跌幅限制
沪上阿姨(2589.HK)首日上市高开68.49%报190.6港元,盘前成交2.54亿港元,市值195.23亿港元。该股IPO定价113.12港元,公开发售获3616.83倍认购,国际配售获2.57倍认购。 沪上阿姨是继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蜜雪集团之后,又一家在港股上市的茶饮新股。根据灼识咨询,截至2022年及2023年12月31日,沪上阿姨经营着分别为中国第五及第四大的现制茶饮店网络,并于下沉市场拥有庞大网络。公司三个品牌概念下提供的产品包括现制饮料及现磨咖啡,分别为沪上阿姨、沪咖、轻享版。 沪上阿姨采取以加盟为重点的业务模式。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网络内的9176间门店中,有9152间由加盟商经营,占比99.7%,覆盖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2个省份的300多个城市。
本文源自金融界AI电报
沪股新股申购规则
据目前安排,若无变化本周(2月3日至7日)暂没有新股申购。同时本周目前未有首发上会安排。
Wind数据显示,今年1月A股市场已有12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全部实现翻倍,首日收盘平均涨幅达268%,其中5只新股首日涨幅达3倍,星图测控上市首日收盘涨幅更达407%。
数据来源:Wind
从发行数据上看,本月新股平均发行价达14.07元,平均发行市盈率近22.52倍。其中,赛分科技、富岭股份、超研股份、星图测控发行价相对较低,均不足7元,而思看科技、黄山谷捷此次上市发行价在月内新股中相对较高。此外,海博思创首发市盈率较低,仅有6.14倍。
星图测控成立于2016年,是专业从事数字太空科技服务的商业航天企业,致力于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增强和拓展卫星、火箭等实体进出空间、探索空间、利用空间、开发空间的能力与效益。公司利用空间科学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并推出了以洞察者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太空系列产品,面向特种领域、民用领域、商业领域提供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相关的产品销售、技术开发及服务。
星图测控是1月唯一一只在北交所上市的新股。1月2日,星图测控在北交所上市,发行价格为6.92元。上市首日高开577.3%,截至收盘,该股报35.1元,大涨407.2%。值得一提的是,星图测控也是1月收盘涨幅最高的新股。
新股生态正发生新的变化,发行节奏持续处于低位。随着新股上市频率下降,加之A股市场整体转暖,新股市场人气较高。从上市表现来看,今年的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翻倍。按收盘价计算,1月12只新股有三只新股首日打新收益站在了2万元以上。其中,单签收益最高的是思看科技。
思看科技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业务为三维视觉数字化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深耕三维视觉数字化软硬件专业领域多年,搭建起较为完善的三维视觉数字化技术平台,目前公司产品主要覆盖工业级和专业级两大差异化赛道。
1月15日,思看科技在科创板上市,发行价格为33.46元。截至上市首日收盘,该股报100元,上涨198.86%。以收盘价计算,投资者中一签浮盈33270元。此外,海博思创、黄山谷捷打新收益分列第二、第三。
今年迎来首家IPO过会的同时,“撤单”企业数量仍不断增加。Wind数据显示,今年1月共有28家企业终止IPO,其中沪主板3家、科创板1家、深主板5家、创业板11家、北交所8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沪新股额怎么申购,沪股新股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