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嘀嗒是什么关系,滴滴和滴嗒有何不同
大家好,由投稿人苗悦来为大家解答滴滴和嘀嗒是什么关系,滴滴和滴嗒有何不同这个热门资讯。滴滴和嘀嗒是什么关系,滴滴和滴嗒有何不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滴滴和嘀嗒是一家吗
7月28日,山西太原,民众使用网约车服务。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嘀嗒拼车称其平台司机被滴滴出行要求“二选一”,滴滴发文否认
出租车市场再起风云,嘀嗒和滴滴,谁在说谎?
“我现在开车的时候用3部手机,哪个平台有活儿我就拉哪个。”服务于北京某出租车公司的小曹之前开车时只用一部手机就够了,因为那时只有滴滴出行提供线上电召出租车业务。但自从10月下旬嘀嗒拼车的出租车业务在北京地区上线之后,他必须使用两部手机。11月16日,首汽约车在北京也开始了出租车业务,小曹在左右两边各用一个夹子夹住一部手机之外,在方向盘正下方的仪表盘上又加上了第三部手机。
“谁有单就接呗,我不可能使用一部手机同时开3个账号,这样在后台的两个平台就听不到单了。”小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与他同样做法的同行并不少。
但是,根据嘀嗒拼车的说法,北京小曹这样的做法在深圳则遇到了阻挠。12月10日,嘀嗒拼车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12月7日下午5点左右,在深圳的6位已安装滴滴出行的出租车司机在安装嘀嗒拼车司机端后,接到了滴滴出行的官方客服电话,被要求‘二选一’,装了嘀嗒拼车的司机会被滴滴出行做封号处理。”嘀嗒拼车表示对滴滴的做法感到“十分震惊”,并希望“滴滴作为行业的领导者,能真正做到包容与开放”。
滴滴出行于次日回文称,“滴滴彻查了所有可能的渠道,均未发现有任何滴滴员工有过文中描述的行为。”滴滴表示,“从技术原理和权限管理上看,也无法出现文中所谓的‘刚刚安装完APP没几分钟,都还没离开,就接到了滴滴客服人员电话’的情况。”滴滴在文中直指嘀嗒拼车“碰瓷儿”。
嘀嗒拼车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该平台司机被滴滴出行要求“二选一”,滴滴于次日发文回应,未发现有此行为。
同日,嘀嗒拼车发表第二篇声明,称其于12月10日的说法是“基于事实的说明”,至于滴滴是如何做到文中行为,“我们不进行推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即联系事件双方企业希望作进一步了解,二者均表示不再进行更多的说明,一切以公司公开声明为准。滴滴与嘀嗒对此事的各执一词,卷起了出租车市场新一轮风云。
后台监控技术上是否成立?
专业人士称有可能
“理论上这种技术是存在的。”不止一位软件业从业者向记者透露,用户在下载手机应用之前应用会提示用户该应用将收集哪些个人数据,大多数用户会接受这一条款以确保自己能正常使用该应用。
“该应用有可能会监测到它经常调用的用户数据还被其他软件调用了,如果调用的数据十分类似,后台会怀疑用户安装了同样类别的其他应用。”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大体量的互联网公司拥有这种技术并不难,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渠道’罢了。只要后门打开,就能看见。”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4月,美团打车业务进入南京市场时,有媒体报道称,滴滴与美团在南京竞争时曾使用线下“钓鱼执法”。一位同时使用两个平台的南京司机称他的一位朋友“在美团上接了一单,‘乘客’找话题闲聊,发现该司机同时使用美团和滴滴,第二天该司机就被滴滴下线了”。
针对此说法,滴滴出行一位内部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称,滴滴对此报道的真实性不予置评,但即便真的有司机被滴滴下线,肯定也不是因为他使用了其他平台,而是别的原因。
上海汪先生所在的租赁公司曾将旗下车辆挂靠在滴滴出行,以“滴滴快车”的身份对外运营。汪先生告诉记者,滴滴的确有“线下随访人员”,对滴滴司机的服务态度和职业精神进行体验,以火车站和飞机场最为密集。
汪先生表示,滴滴与有合作关系的租赁公司签署的合约中的确有“排他协议”,即只与滴滴出行达成合作关系,不可再与竞品进行合作。北京一家汽车租赁公司负责人周先生对记者透露了相似的情况。
“滴滴对出租车司机应该不会使用软件级别的监控手段,但强烈的‘排他原则’很符合滴滴一贯的做事风格。”汪先生告诉记者。
在汪先生看来,“嘀嗒相比于滴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体量,此次向滴滴出行‘公开发难’,让刚上线不久的出租车业务收获了一些关注。”
数字显示,嘀嗒拼车体量的确不足以与滴滴相抗衡。来自QuestMobile的《移动互联网2017年Q2夏季报告》显示,滴滴出行和滴滴优步司机在2017年6月共有近6000万活跃用户,而嘀嗒拼车则只有506万。渗透率方面,来自猎豹大数据的《2017Q3中国APP报告》称,滴滴出行的周活跃用户渗透率超过1.6%,而嘀嗒拼车为0.0465%。
专家称,出行市场有竞争才有更好的服务
在嘀嗒拼车与滴滴出行陷入各执一词的“口水战”之时,出租车司机则在享受着久违了的“好时光”,用小曹的话说,“终于又有竞争了!”
“恢复竞争”给小曹的第一个好处是嘀嗒对每一位推荐嘀嗒拼车给乘客的出租车司机10元钱奖励,此外许久未见的对乘客端的补贴政策“重现江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下载了嘀嗒拼车,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已经积累了9张使用出租车时可用的优惠券,减价券在几元至十几元不等,折扣券则均为8.8折。虽然与当年滴滴、快的“价格战”时动辄二十几元甚至几乎免费乘坐的优惠幅度无法相比,但对出租车司机来说,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我觉得市场变得又有活力了。”小曹说。
据了解,嘀嗒拼车正在积极布局北京市内的大型出租车公司。嘀嗒拼车称,北京银建的士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银建、金建、金银建等10余家分公司都在号召司机们安装嘀嗒拼车出租车司机端,嘀嗒拼车还将“提高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当做自身服务的宗旨之一。
但小曹对此却并不十分“买账”。“在我看来嘀嗒拼车与滴滴,还有此前的快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想通过出租车市场拉流量而已,是为平台,而不是为司机‘多赚钱’。”不过,他也认为,多家竞争的局面会使任何一家都不敢乱来,“不能让某一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目前,业界对“恢复竞争”的呼声高涨。“在滴滴和快的以及滴滴和优步竞争的时候,市场上还没有这么多对叫车难和打车贵的抱怨。”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认为,目前的市场发展还不够稳定,按照惯性继续下去,对消费者也会有不利。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张国华则更直接地说:“现在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在出行市场上有竞争才有更好的服务。”
滴滴通过出租车流量向快车导流?滴滴表示否认
小曹告诉记者,在出租车市场只被滴滴出行一家软件服务时,他基本没有接到过距自己位置3公里之内的出租车订单,“凡是派给我的单,一律3公里之外,乘客上车后告诉我周围全是空车,他也疑惑为什么要一个3公里外的司机来接我,对滴滴的这种算法我表示不理解。”
虽然“不理解”,小曹还是给出了大多数同行的“猜测性意见”:滴滴希望通过出租车的流量向快车服务导流。
针对出租车司机质疑的“导流”一说,上述滴滴人士表示否认,“滴滴的派单算法的确遭到质疑,但其本身的运行机制十分复杂,很难向外界清晰地阐明。”
据业内人士介绍,滴滴快车和专车两个事业线于2016年10月上线了名为“谷雨”的管理系统。在谷雨系统里可以实时看到每个司机当天的数据,有多少订单被取消、差评和乘客投诉,“司机诊断”功能会给每个司机出具一个诊断报告和建议,通过系统发送给司机。上述人士称,滴滴希望推动此系统在更多的出租车公司中使用。
然而,派单算法机制是如何运行的,滴滴则从未对外披露过。
“不导流,不派单,只做信息撮合平台”是在滴滴之后新进入出租车业务的企业经常提及的。据了解,嘀嗒和首汽均无类似于“快车”的业务,“拼车”“顺风车”和“专车”服务与出租车在价格和类别上均不直接对位竞争,首汽和嘀嗒“不导流”逻辑上基本成立。
但“不派单,只做撮合平台”在技术上是不成立的,上述滴滴人士表示,身处北京市昌平区的司机不可能在所谓“撮合平台”上听到北京市西城区的叫单,系统不可避免地要根据所处的地域为司机“挑拣”附近的叫车信息。
“必要的算法还是要有的,滴滴使用派单模式的初衷是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不让乘客感到司机‘挑肥拣瘦’,此外司机也可以不选择派单模式,继续留在抢单模式中,目前两个模式是并行的。” 这位滴滴人士说。
滴滴和嘀嗒有啥区别
话说,今天有一家公司要IPO的消息其实还是蛮令人意外的,这家公司就是嘀嗒。为毛这么说呢?因为在八姐的印象中,这家和滴滴同一个时代开始创业的公司,几乎完美地错过了所有资本大战的高光时刻,但是,就在几乎所有的高光公司都倒下了时,就在滴滴还没上市时,嘀嗒却要上市了,你说这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当然,把嘀嗒和滴滴相对比,其实还是有点不太妥当的,毕竟一家是集网约车、顺风车、出租车、共享单车于一身、融资超过200亿美元的巨无霸公司,另外一家则是只涉足顺风车和出租车、融资还不到滴滴零头的“小公司”。不过,八姐觉得吧,嘀嗒的招股书其实还是值得看一看的,毕竟,这对了解出行市场神马的还是有帮助的。
简单看了下嘀嗒的招股书,八姐的感觉是,嘀嗒看上去确实在顺风车市场上占据了一定规模,而且在滴滴顺风车下线的去年,迎来了收入的快速增长,并实现了盈利。与“专车”模式相比,嘀嗒的模式也确实够轻。但总体而言,嘀嗒还是一家“小公司”,无论从资金还是收入而言,都只能称得上小而美。
好啦,不废话,来说说嘀嗒的具体情况。
在招股书中,嘀嗒披露2019年交易额为110亿元,其中,顺风车85亿元,同比增长347.4%。嘀嗒在中国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2019年市场占有率为66.5%,覆盖366个城市。
嘀嗒顺风车月活跃乘客为493万,月活跃私家车主为132万。
尽管嘀嗒称其主营业务包含顺风车和出租车,但顺风车妥妥地是大头,占了收入的9成,而且,出租车业务今年上半年占总收入的比重才5%。
从收入和利润来看,2019年,嘀嗒出现了猛增,并实现了盈利。招股书显示,嘀嗒在2017年、2018年、2019年营收分别为4893.5万元、1.17亿元、5.81亿元,其中,嘀嗒2019年营收较2018年增长约4倍。同时,2019年,嘀嗒实现了经营利润为正,同时,调整后利润也达到了1.72亿元。今年上半年,嘀嗒的经调整利润为1.5亿元,实现了更大的增长。
与此同时,嘀嗒也是一家够轻的公司。其经调整净利润率达到了48.6%。
不过,与滴滴相比,嘀嗒的盘子还是太小了。比如,迄今为止,融资规模才不到5亿美金,而滴滴的融资规模超过200亿美金。
这也导致了嘀嗒账上现金的不充足。比如,2019年底时,其账上现金才不到1亿元人民币。
因此,八姐其实隐隐地在为嘀嗒担心——随着滴滴顺风车的全面重启,再随着滴滴今年投入1亿元补贴“快的新出租”,这会不会对嘀嗒的后续收入和利润产生打压呢?
当然,这对于在共享出行这个市场上苦哈哈干了六年的嘀嗒来说,这都是常态了。事实上,嘀嗒的5位前Google出身的创始人早已经经历了太多。比如,早在2010年时,就出来单干了嘀嗒团,最终没干成;2014年转型做嘀嗒,也是并不受资本追捧的模式。
迄今为止,这五位创始人(宋中杰、李金龙、朱敏、段剑波及李跃军)还成立了一家叫做5brothers Limited的公司,持有嘀嗒34.43%股份。而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抱团之态。毕竟,创业了十年,也许到了该有所收获的时候了。
但,这也到了和滴滴正面刚的时候了吧,毕竟,除了阿里系外,滴滴的对手可能真没有别人了。
滴滴出行和嘀嗒出行是一家的吗?
出行市场三家龙头企业在通往资本市场的道路上相遇了。
滴滴于6月10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IPO招股书,开启了赴美挂牌上市的进程。在此之前,靠顺风车起家的嘀嗒出行于4月13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在共享单车大战中逆袭成功的哈啰出行也在4月24日,向SEC递交了招股书。
出行平台迎来上市潮。互联网分析师林才涛认为,“出行行业这几年投资热度在降低,相关企业距上一轮融资时间较长,再加上疫情影响,需要上市融资补充资金弹药,另外,成立最晚的哈啰也有近5年,早期投资者有退出需求。”
发展业务仍是滴滴重点
网约车巨头滴滴近期递交招股书,传言已久的上市消息尘埃落定。曾有传言称滴滴将在港股上市,为何最后选择美股?出行行业人士刘峰(化名)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港交所对于出行行业的运营模式仍在学习中,对于合规、牌照问题较为重视,嘀嗒出行作为探路者,进展也不明显,这或也是滴滴和哈啰转道美股的原因。
2012年初,手机打车应用出现在国内市场,滴滴打车等企业顺势而生。之后几年,经过网约车大战,滴滴2015年2月与快的合并,2016年6月又与优步中国合并,成为国内头部出行平台。
近年来,滴滴不断完善出行生态,拓展业务边界,先后入局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自动驾驶等领域,还不断布局外卖、跑腿、货运、社区团购、互联网金融等业务。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约4000多个城镇开展业务。
招股书显示,滴滴2018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据交通运输部相关数据,滴滴占据国内网约车市场主要份额。滴滴2018年-2020年的总营收分别为1353亿元、1548亿元和1417亿元;今年一季度的营收为422亿元。
出行行业整体是烧钱赛道,高营收并不代表高利润。2018年9月,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独家获悉,滴滴创业6年合计亏损约390亿元。此后两年的时间里滴滴也并未盈利。招股书显示,滴滴自成立以来在每个财政年度都产生了净亏损。滴滴在2018年-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97亿元和106亿元;今年一季度,滴滴的净利润为55亿元。
滴滴今年一季度盈利主要来源于分拆子公司的股权收益。招股书显示,投资收益净额从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亏损5亿元改善至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收入124 亿元,主要是由于拆分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从中确认了91亿元收益。
互联网分析师林才涛认为,滴滴虽然错过了2018年出行行业顶峰时期,并且当下业务还承受疫情余波、政策监管等多方面压力,但其仍保持遥遥领先的市场份额,现在是其上市的一个好时点。滴滴估值主要以移动出行的想象力判断,分拆亏损的业务,会让上市财报更好看。
随着阿里、美团等企业面临反垄断调查,外界对于滴滴的发展也十分关注。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近年来,滴滴不断加速合规化进程,政策风险不再是滴滴主要影响因素。
各业务的发展才是滴滴更需要关心的话题,丁道师提到,“自动驾驶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目前看来,滴滴自动驾驶业务落后于百度,如果能做好,估值无限可能。此外,社区团购橙心优选已经分拆,但供应链、履约能力仍需要加强。”
此外,聚合打车平台出现也将是搅动一池春水不可忽视的力量。近期以来,不少用户反映,高峰时期,高德平台的叫车的应答率与等候时间优于滴滴平台。而高德打车正是目前规模比较大的聚合打车平台。
此前,虽然全国获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的平台公司超200家,但由于大部分是区域性中小企业,独自引流和研发投入的成本很高,所以实际运营的公司并不多。
2018年后,美团、高德等平台推出“聚合打车”模式,也为这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机会。此时,出行SaaS平台白龙马公司应运而生,基于钉钉帮助与高德、同程等聚合打车平台上的出行公司日常沟通、协作,链接提供流量的聚合打车平台和提供运力的中小型网约车公司。
近日,白龙马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之前中小型网约车平台要自己投入至少500万的资金去搭建产品及团队,前期投入成本及后期维护成本非常大,聚合模式出行出现后,流量与产品研发服务就不需要烦恼了,公司安心经营业务即可。”小公司聚拢无疑是行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嘀嗒“小而美”,讲故事能力是软肋?
与滴滴相比,嘀嗒显得“小而美”。丁道师认为,“行业中如果一家企业过于庞大后,市场没什么意思,需要一些挑战者,出现一些新机会、新产品,市场才更有活力。”
2014年,嘀嗒出行起家于顺风车业务。2020年10月,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成为出行行业第一家宣布IPO的企业。招股书数据显示,嘀嗒出行是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同时在出租车网约市场中排名第二。
顺风车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与网约车相比更具有社会属性。2015年,滴滴出行也入局顺风车业务。一年后,滴滴顺风车大约占到中国拼车市场69%的市场份额。然而2018年滴滴顺风车两起安全事件后顺风车业务处于生死边缘。
后来顺风车市场也经历了一番洗牌。哈啰出行、曹操出行在全国上线顺风车业务,高德恢复顺风车业务,首汽约车也试水顺风车业务。作为行业的老玩家,嘀嗒迎来高速发展时期。今年4月,嘀嗒出行重新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顺风车平台分别产生约4820万次、1.79亿次及1.46亿次搭乘,同期交易总额分别约为19亿元、85亿元及81亿元。
看似不大的顺风车市场,嘀嗒却活得有滋有味。嘀嗒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收益分别为1.18亿元、5.81亿元及7.91亿元,平均服务费率由2019年约6.3%增至2020年的8.7%。按经调整利润净额计算,自2019年起已实现盈利。2019年及2020年经调整利润净额分别为3.16亿元及3.43亿元,而同期经调整纯利率则分别为54.4%及43.4%。
随着行业规范之后,顺风车市场告别野蛮生长,不少后来者偃旗息鼓。滴滴顺风车虽然回归,但势头并不如鼎盛时期,高德顺风车、曹操顺风车,以及首汽约车顺风车业务也悄无声息。
顺风车业务精细化运营为嘀嗒出行带来了甜头,同时也面临社会对顺风车业态认识不足的风险。因顺风车与网约车易混淆,也常面临行政罚款。招股书显示,“有关机关的依据指称基于网约车服务的发牌制度,平台目前并无相关执照。顺风车平台累计曾接获77宗行政罚款,每宗罚款金额由人民币5千元至人民币3万元不等,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合共为人民币270万元。?”
互联网分析师林才涛认为,“顺风车业务一直伴随安全风险和政策监管压力,出租车业务也面临滴滴、地图系App等大流量入口的竞争,按目前业务形态看,嘀嗒出行护城河不强。”刘峰认为,嘀嗒是实干型企业,讲故事能力不强,或在市场估值方面吃亏。
哈啰电单车智能化或是机会
哈啰出行在三家企业中最年轻,是一家共享单车带来的企业。2016年9月,哈啰出行在上海成立,从共享单车业务起步,在共享单车大战中逆袭摩拜单车、ofo小黄车,成为行业黑马。如今,与滴滴青桔、美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哈啰出行除了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两轮业务,还进军顺风车、网约车等四轮业务。近年来,哈啰出行也在试水家用电动车、酒店、到店团购、跑腿等领域,推出哈啰生活、哈啰酒店、哈啰快送等服务。
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哈啰出行背靠阿里,2018年逆袭摩拜、ofo等对手,成为共享单车头部玩家,如今平台涉足多个领域,有一定想象空间。四轮业务也在布局,但还在探索中。”
哈啰出行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21.14亿元、48.23亿元、60.44亿元;毛利分别为-11.47亿元、4.19亿元、7.15亿元。两轮业务是哈啰出行起家业务,从2018年到2020年,哈啰共享两轮业务营收分别为21亿元、45亿元和55亿元。
此外,在2019年和2020年,哈啰出行的共享两轮业务毛利分别为2.9亿元和3.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6.4%和6.7%。可以看到,即使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哈啰出行共享两轮仍保持了较快增长,且毛利持续提升。
顺风车业务是哈啰提供的另一项主要出行服务。招股书显示,2020年哈啰出行完成9450万次顺风车服务,总交易额69.7亿元,相比2019年的29.3亿元增长137.9%,市场占比为38%。按照2020年的总交易额计算,该公司已是中国第二大顺风车交易平台。
刘峰表示,滴滴顺风车安全事件之后,嘀嗒顺风车确实承接了不少市场份额,但疫情出现后,也影响了顺风车行业的运营规模。哈啰顺风车作为后来者,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需要注意安全风险隐患,毕竟出行行业已不是发展初期。
哈啰出行另一想象空间来自于家用智能两轮电动车市场。我国是电单车保有量大国。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2020年底披露的数据,我国电单车的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已经成为民众中短途出行的重要选择。
为了提升电单车安全行驶和防火阻燃性能,电单车新国标从2019年4月开始实施,各地设置了两到三年不等的过渡期。2021到2022年,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将逐渐迎来换车高峰期。哈啰出行入局家用电单车市场,进行智能化升级,有一定想象空间。
哈啰出行招股书显示,截至3月31日,哈啰电动车在100个城市有1400家加盟店独家售卖哈啰电动车。接近哈啰电动车的行业人士透露,哈啰电动车累计门店数量“已经远超2000家”,只从门店数量看,已经步入行业第一阵营。
“哈啰出行擅长精耕细作运营,在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有独特的生存心得。未来除了出行领域的加码,在本地生活服务数字化方面可能存在机会。”互联网分析师林才涛认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赵泽 校对 薛京宁
滴滴和嘀嗒是一个平台吗
新京报快讯(记者 陈维城)1月18日,嘀嗒拼车对外宣布正式完成品牌升级,从嘀嗒拼车升级为嘀嗒出行,从一个专注顺路拼车的出行平台,升级为一个出租车、顺风车兼具的移动出行平台,未来拼车功能继续应用于出租车和顺风车。
2014年4月,嘀嗒拼车上线,正式进驻拼车市场,参与了上一轮的网约车大战。2017年10月20日,嘀嗒出行正式上线了出租车业务,截止目前已开通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佛山6个城市。
嘀嗒出行CEO宋中杰表示:“之所以进军出租车领域,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出租车行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出租车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司机群体职业满意度下降,离职潮出现,市民打出租车体验变差等。无论是出租车司机,乘客,还是整个社会,都希望出租车行业能够改革,能够复兴。”
嘀嗒出行表示,在过去三年的顺风车业务实践中,嘀嗒出行通过调动已有私家车合乘资源,提升了车辆和公共道路的使用效率。品牌升级后,嘀嗒出行仍将继续投入资源来强化顺风车业务的建设,努力实现出行的真共享。在出租车业务上,也将充分吸取在顺风车业务上积累的经验,让更多人体验到便捷、经济的出租车出行。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此前网约车领域除了滴滴出行涉及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等业务,其他企业动作较少。此番嘀嗒拼车品牌升级更名为嘀嗒出行,推出出租车与顺风车业务或能搅动该行业的沉寂。此外,1月17日,曹操专车获得首轮融资,美团打车即将铺开数城,易到或有新一轮融资,网约车市场愈发热闹。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滴滴和嘀嗒是什么关系,滴滴和滴嗒有何不同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