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保费是什么意思啊,标准保费和保险金额的区别
大家好,由投稿人萧彤伊来为大家解答标准保费是什么意思啊,标准保费和保险金额的区别这个热门资讯。标准保费是什么意思啊,标准保费和保险金额的区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标准保费怎么计算
根据国家医保局等部门8月26日公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较上年增加30元和2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70元和400元。
这是自2016年以来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新增首超个人缴费新增,居民个人缴费增幅也适当降低,相比上年增幅少增10元。
通知明确,中央财政继续按规定对地方实施分档补助,对西部、中部地区分别按照人均财政补助标准80%、6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东部地区各省份分别按一定比例补助。对于持居住证参加当地居民医保的,各级财政要按当地居民相同标准给予补助。
通知要求,增强大病保险精准保障能力,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原则上不高于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医保叠加大病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达到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报销比例向高额医疗费用倾斜。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强调,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医疗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合理提高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是巩固提升待遇水平、确保制度平稳运行的客观需要。
每日经济新闻 兰素英 摄
此前,国家已出台文件激励居民连续参保。此次通知进一步要求各省份对连续参保人员和中断缴费人员分别设置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并严格执行。
据中国政府网8月1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这也是我国首个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指导意见中提到:
进一步放宽放开参保的户籍限制,让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可以在常住地参保。也提出超大城市要取消对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参加职工医保的户籍限制。
自2025年起,连续参加居民医保满4年,之后每连续参保1年,可享受连续参保激励,每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000元,具体标准由各省制定。如果中断参保,前期连续参保积累的年限自动清零,再参加居民医保时,年限需要重新计算。前期积累的奖励额度继续保留。
《指导意见》同时对断缴人员再参保设置待遇等待期,包括固定等待期和变动等待期。自2025年起,除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外,对未在居民医保集中参保期参保或未连续参保的人员,设置参保后固定等待期3个月,其中未连续参保的,每多断保1年,在3个月的固定等待期基础上再增加1个月的变动等待期。
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为380元。一年花380元参加居民医保,到底值不值?全国基本医保参保情况如何?未生病的居民参加基本医保是否“吃亏了”?2024年3月,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曾就居民医保参保答记者问。
问:有人称,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近年来持续下降。还有人称,部分地区农村出现医保“退保潮”。请问相关说法是否属实?
答:这种说法不准确。我国基本医保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持续提升。
从宏观上看,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保持稳定。相关数据近年来有轻微波动,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参保数据治理。自2022年起,医保部门以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上线为契机,连续两年清理居民医保跨省和省内重复参保数据共5600万。这是居民医保参保数据出现波动的最主要原因。二是参保结构优化。由于大学生毕业就业等新增就业因素,部分原来参加居民医保的群众转为参加职工医保,2020年-2023年,每年都有500-800万参保人由参加居民医保转为参加职工医保,造成了居民医保人数和职工医保人数此消彼长。
从微观上看,国家医保局近期派出专人,赴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8个省份中工作基础相对较弱的8个村开展参保工作蹲点调研。调研显示,这8个村中,有5个村2023年参加居民医保人数比2022年增加,有3个村参保人数略有减少,8个村整体参保人数比2022年净增长151人。以网传“多人退保”的湖北省麻城市某村为例,实地调研发现,2023年该村97.4%的居民均参加医保,实际新增参保30人,因特殊原因未参保的仅是个例。许多村民表示,幸好有了医保,切实解决了他们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
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持续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下降,未来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可能也会平稳中略有下降,甚至总参保人数也有可能缩小。
问: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为380元。有人认为费用标准偏高,涨速偏快。该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答:有舆论认为,与2003年“新农合”建立时10元/人的缴费标准相比,目前380元/人的居民医保费用缴费标准增长太快。但是,我们不应单纯看缴费标准的增幅,而应该看这增长的370元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什么。事实上,医保筹资标准上涨的背后,是医保服务水平更大幅度的提高。
一是对群众的保障范围显著拓展。2003年“新农合”建立初期,能报销的药品只有300余种,治疗癌症、罕见病等的用药几乎不能报销,罹患大病的患者治疗手段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医保药品目录内包含药品已达3088种,覆盖了公立医疗机构用药金额90%以上的品种,其中包含74种肿瘤靶向药、80余种罕见病用药。特别是许多新药好药在国内上市后不久就可以按规定纳入医保目录。以治疗白血病的药品“伊马替尼”为例,该药品刚在国内上市时患者服药的年自付费用近30万元,许多患者和家庭不得不“望药兴叹”,在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脆弱的生命之间艰难取舍;2018年国家医保局组建以来,该药品集采并经医保报销后,患者每年服药的自付费用降低至6000元左右,不断完善的医保制度让无数患者和家庭重燃生命希望。
数据来源: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数据来源: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数据来源:国家医保局
二是各类现代医学检查诊疗技术更加可及。20年来,在医保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大疾病诊疗能力比肩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领域领先世界。患者享受到的医学检查、诊疗手段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大幅迈进,彩超、CT、核磁共振等高新设备迅速普及,无痛手术、微创手术等过去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诊疗技术日益普及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广大参保患者享受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是群众的就医报销比例显著提高。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普遍在30%-40%左右,群众自付比例较高,就医负担重。目前,我国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维持在70%左右,群众的就医负担明显减轻,而这必然带来医保筹资标准的提高。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群众医疗需求的提升、医疗消费水平的提高,也需要加强医保基金筹集,以为群众提供稳定可持续的保障。
数据来源:国家医保局
四是对群众的服务能力水平跨越式提升。2003年,“新农合”的参合群众在本县(区)医院就诊才能方便报销,去异地就医报销比例降低较多,且不能直接结算。目前,居民医保参保群众不仅可以在本县(区)、本市(州)、本省份享受就医报销,还可以在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享受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为广大在异地生活、旅游、工作的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从无到有,让群众不再为买药钱操心,帮助约1.8亿城乡居民“两病”患者减轻用药负担799亿元;“三重保障制度”仅2023年一年就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超1.8亿人次,帮助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超1800亿元。
20年间,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虽然增加了370元,但医疗保障水平和服务的提升为群众带来的收益却远不是这370元可计量的。事实上,为了支撑医保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国家在对居民个人每年参保缴费标准进行调整的同时,财政对居民参保的补助进行了更大幅度的上调。2003年-2023年,国家财政对居民参保的补助从不低于10元增长到不低于640元。如果一名居民在2003年-2023年连续参保,其医保总保费至少为8660元;其中财政共补助至少为6020元,占保费总额的约70%;居民个人缴费共计2640元,只占保费总额的约30%。
在不断完善的医保制度的有力支持下,全国居民就医需求快速释放,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据统计,2003至2022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从20.96亿人次增长至84.2亿人次;全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2005年的72.95岁增长到2020年的77.93岁。与此同时,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从2003年的55.8%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27.0%。近14亿医保参保人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条件、更大范围的医疗保障、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更为便利的医保服务的背后,是中国医保制度为人民生命健康的保驾护航。
数据来源: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数据来源: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问:城乡居民享受的医保报销,都是来自居民个人缴费吗?
答:城乡居民医保的保费为定额按年缴纳,2023年的筹资标准为1020元/人,其中财政补助不低于640元/人,这是筹资的大头;个人缴费标准380元,只是筹资的小头,并且对于低保户等困难人员,财政还会给予全额或部分补助。
居民缴纳的医保费,与财政补助共同组成了我国广大城乡居民共同的基本医保基金池,带来的是对广大群众基本医保保障水平的持续提升。在此,再补充说明2023年的几个数据:一是全年全国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总额为3497亿元,二是财政全年为居民缴费补助6977.59亿元,三是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支出10423亿元。居民医保基金全年支出总额,是居民个人缴费总金额的2.98倍。
问:如何看待“缴纳医保后没生病,吃亏了”等言论?
答:疾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在现代社会,面对突然到来的重大疾病,个人和家庭很难能独自承受高昂的救治费用。保险的实质,就是汇聚各方力量后,帮助那些不幸患重病的个人和家庭抵御大额医疗支出的风险。因此,参加医保就是“患病时有保障,无病时利他人”,应该是每个群众面对疾病风险不确定性时的理性选择。
2022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诊疗84.2亿人次,平均每个人一年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6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2.47亿人次,年住院率为17.5%;也就是说,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一年住一次医院。居民生病、生大病的概率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低。之前脱贫攻坚期间,40%的贫困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说明疾病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极大。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居民医保参保人的次均住院费用为8129元,以报销比例70%计算,住一次院医保平均报销5690元;假如居民将2003年至2023年连续参保个人缴纳的保费进行储蓄,按年利率5%计算复利,到2023年本金和利息共3343.1元。也就是说,居民住一次院后医保报销的金额,就远超将连续20年个人总保费进行储蓄的收益。
所以说,“缴纳医保后没生病,吃亏了”这种说法不对,而且从算账上来说也是不划算的。
问:有网民称,“年轻人身体好可以不参保,只给老人、孩子参保就行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答:这种观点在部分人群中有一定代表性。但如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会发现这其实是“算小账、吃大亏”。
一是我国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尤其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壮年面临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
二是青壮年对疾病风险的承受力更加脆弱。青壮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如果没有医保,不仅意味着家庭将承担巨额的治疗费用,还意味着家庭将失去重要经济来源。这双重的打击,不仅在经济上将给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家庭的“顶梁柱”更加需要医疗保障给予重点的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青壮年应该参保。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给父母、孩子和家庭提供保障。
编辑|卢祥勇 杜波
校对|孙志成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新华社、国家医保局微信、中国政府网
每日经济新闻
标准保费和规模保费的区别
10月9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齐鲁保2024”的有关情况。
据悉,齐鲁保2024版是在山东省、济南市医疗保障局指导下设计发布,具体由中国人寿济南市分公司,联合人保财险济南市分公司、中国人寿财险山东分公司、太平洋财险山东分公司、工银安盛人寿山东分公司、安盛天平财险济南中心支公司、中华联合财险济南中心支公司、阳光财险济南中心支公司共8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保险责任将于2025年1月1日生效。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市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鹏介绍,齐鲁保2024版依据不同年龄段风险发生率不同,产品保费做了相应调整,一共划分了每人每年59元、139元、169元三个缴费标准,同时对于多人新保参保人、2025年新生儿等特定群体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整体向下调整保费,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参保人群的参保积极性。在待遇保障方面,主要在5个方面体现保障责任:
对医保目录内医疗费用的保障。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及门诊慢特病发生的目录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报销后需个人承担的部分,可由齐鲁保进行理赔保障。赔付的起付线是1.2万元,其中,1.2-1.7万元部分报销20%(既往症10%),1.7-3.5万元部分报销60%(既往症30%),3.5万元以上部分报销85%,支付限额120万元。
对医保目录外医疗费用的保障。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及门诊慢特病发生的合规乙类自负药品费用,及住院期间使用正面清单中的自费药品费用(约2000种),可由齐鲁保进行理赔保障,起付线1.2万元,1.2-1.7万元部分报销20%(既往症10%),1.7-3.5万元部分报销45%(既往症25%),3.5万元以上部分报销55%,支付限额120万元。
对高额药品和创新药费用的保障。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指定药店购买29种特定高额药品、创新药及因使用这些药品发生的在指定检测机构进行符合条件的基因检测所产生的费用,可申请齐鲁保赔付。起付线1.8万元,报销比例60%(既往症50%),支付限额50万元。
对部分罕见病治疗费用的保障。对山东范围内患者数量较多、治疗条件较为充分的13种罕见病,治疗所使用药品的费用,可申请齐鲁保赔付。起付线1万元,报销比例70%,支付限额50万元;苯丙酮尿症患者治疗所需特殊疗效食品费用无起付线,报销比例70%,支付限额2600元。
对恶性肿瘤质子放射治疗费用的保障。质子放射治疗是针对早中期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山东省内已有山东省肿瘤医院引进了这一治疗技术。为更好满足群众需要,经医院专家会诊后,认为合理且必要的质子放疗费用,也可申请赔付。起付线1.8万元,报销比例50%(既往症30%),支付限额5万元。
通过以上5方面保障责任的政策设计,对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程度、不同疾病种类的群体的保障需求进行了统筹考虑,今年齐鲁保为最大可能满足群众保障需求,新增加了乐城海外特药及医疗责任、互联网门诊责任、住院术后护理责任三项可选升级方案,实现产品“医、药、护”三位一体全方位保障。投保人可以关注济南医保或齐鲁保微信公众号了解详情,为自己和家人参保。投保人如需咨询,可拨打8家保险公司的客服电话。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徐晓磊)
三者300万标准保费
在车主确定了应该选择的险种以及可以获得的优惠以后,在购买车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保险公司,购买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业内建议,如果车主的车是新车,而且车价相对较高,可选择大公司的车险。因为越高档的车,修理费用也相应越高,一旦出现事故,可能承受的经济压力也就越大,而大公司的赔付额度相对会高一些,定点维修厂的级别也比较高。从支付的保费来看,一般而言,相同的车型和险种大公司的保费要比小公司高。
如果车主的车是旧车,或者车价不高,修理费用也不会很高昂,并且车主的驾驶技术又比较成熟,选择小公司比较划算。另外,对于经常出外跑长途的车主,那么应该尽量选择像人保、平安这样比较大的保险公司来投保,因为这样的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遇到麻烦可及时在当地办理定损,理赔等。
此外,车主投保车险不能只重价格,应该结合自己用车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是否指定专人驾驶等综合出险时所需要的服务等。
总结: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客户在理赔时获得的权益,所以咨询、预约、报案、投诉、救援和回访等多种服务项目质量的好坏也是选择保险公司时需要考虑的。
交强险标准保费
界面新闻记者 | 苗艺伟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继预定利率下调带来长期人身险涨价潮之后,今年以来,保险业的另一重要刚需险种——车险也迎来持续的价格上涨。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多家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晒出了自己2023年与2024年的保单价格,对比后发现,在上一年未出险、未违章、保额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续保保费普遍上涨了数百元。甚至还有个别消费者晒出的车险涨幅达到1000元至3000元不等。此外,新能源汽车车主则要缴纳远高于同等价位油车的保费,一年算下来,面临着“电车省油不省钱”的尴尬局面。
同样,多家财险公司披露的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也印证了消费者的切身感受。根据行业统计,已有超过50家财险公司公布二季度车均保费,其合计平均值约为2078元,环比上升约7.4%。而2023年全年、2024年一季度财险公司的车均保费均值分别约为1918元、1934元、从今年来看,已连续两个季度车均保费均值上涨。
多因素共同促成车险涨价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车主注意到车险价格上涨,主要由多类原因共同构成,涉及个人与车辆、地区,公司经营策略,以及市场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
一家大型险企上海地区的车险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对于个人车主而言,车险费用变化与车辆有责出险次数、车辆交通违法次数、使用性质的变化,以及保障方案变化等有关。其中,车辆有责出险次数是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标的车辆在一年内有责出险次数过多,那标的交强险浮动系数和商业险无赔款优待系数会相应改变,因此来年续保的时候,保费大概率会上涨。
上述负责人表示,车险保费的涨价幅度也与汽车市场格局变化有关。以上海地区为例,上半年,车险单均保费上涨,主要是营运类车辆占比提升、新能源新车销量提升带来市场车险业务结构的变化。
根据上海市汽销行业协会数据,今年1-6月,上海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6.6%,处于全国较高水平。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赔付率较高,保费较高,也带动了整体车均保费的提升。
中国银保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的平均保费实际上比燃油车高出大约21%,其中,纯电车每年保费平均比燃油车贵1687元,约为燃油车的1.8倍。
此外,改变汽车的私家车属性,也会造成保费上涨。多位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反映,在把自身名下新能源汽车在营运类平台注册后,部分保司的保费报价上涨超过1000元,还有一些车险代理平台会直接拒绝承保运营类车辆。
上述车险负责人也表示,客户保障意识提升也带来了商业险投保率提升,全国各地区伤残赔付标准提升也带动了市场车均保费提升,例如,今年上半年,三者责任险的300万投保率,提升10%以上。
另外,界面新闻记者也注意到,车主投保所在地区不同、保费基数计算不同,也会导致车险价格产生不同幅度变化。例如,车损险可以赔偿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导致的车辆损失。不同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灾害等数据测算当地区域所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来重新定价。
车险自主定价权不断释放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车险综合改革的分步实施,我国车险保费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正不断加深,而车险市场定价权则更加集中于行业头部的“老三家”。
早在2020年9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车险综合改革”至今已走过四周年。彼时,随着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扩大,财产险公司的定价自主权得到释放。
随后,2022年12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在车险“二次综改”中,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由原先的0.65至1.35,扩大为0.5至1.5。
今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也拟放宽保险公司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将由原来的0.65-1.35调整为0.5-1.5。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可以根据车辆风险状况、车主驾驶习惯等因素进行更加精准化的定价。
除了定价放开之外,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我国车险行业的“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市场份额占比也逐步增加,通过其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根据今年8月末公布的半年报,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393.64亿元、1048.24亿元、52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4%、2.8%。三者合计保费占到车险总保费的68.75%,并以远高于同业水平进行市场扩张。
在净利润方面,“老三家”分别实现盈利74.94亿元、39.46亿元、12.06亿元,合计126.46亿元,占到行业总承保利润130.91亿元的96.59%,仅仅是冠亚两家险企,就达到行业总承保利润的87.37%。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标准保费是什么意思啊,标准保费和保险金额的区别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