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帆的个人资料,徐小帆女演员简历
大家好,由投稿人郝可来为大家解答徐小帆的个人资料,徐小帆女演员简历这个热门资讯。徐小帆的个人资料,徐小帆女演员简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徐小帆烟台
伙食费的代价
"张静,我要回老家了。"我放下碗筷,声音平静得连自己都觉得陌生。
我叫徐长安,今年六十八岁,是个地道的东北人。
去年的深秋,老伴儿走了,走得很安静,像她一辈子的为人。那天我正在院子里扫落叶,回屋时发现她靠在藤椅上,手里还攥着半截没织完的毛线。
自那以后,县城的小楼房里只剩我一个人。
儿子徐小帆早年南下打工,如今在深圳扎了根。每逢春节,他会寄来厚厚的汇款单和一两张全家福。电话里总说工作忙,实在抽不开身。
我理解,年轻人嘛,事业为重。
日子一天天过,我常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的老槐树发呆。那棵树见证了我和老伴近四十年的光阴,如今树还在,人却少了一个。
冬日的清晨格外冷清。老式收音机里播着《东方红》评书,热水瓶咕噜噜地冒着热气。我摆弄着老伴留下的半截毛线,不知该如何继续。
那个周末,妹妹徐小云来看我。她比我小八岁,在市里棉纺厂干了一辈子,如今也退了休。进门就看见满桌子泡面盒子,她皱起眉头。
"哥,你这日子过得也太糙了。"小云拿起扫把,一边收拾一边数落我,"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连个家都收拾不好。"
我只是笑,没接茬。老伴在时,家里一尘不染,如今我一个人,倒真有些懒散了。
"哥,听我一句劝。"小云放下扫把,搬着小板凳坐到我跟前,"你一个人在这多冷清啊,来我家住吧,有个照应。"
她拉着我的手,眼里含着泪光。"自打咱爸妈走后,你这个当哥的一直照顾我。现在你一个人了,让我也尽点心吧。"
我心里一暖。是啊,这么多年,妹妹还是记挂着我这个当哥的。当年她下乡插队,是我省吃俭用供她念完了中专。后来她进厂,也是我找关系托了人。
我点了点头:"行,我收拾收拾,过两天就来。"
搬去妹妹家那天,我带了几件换洗衣服,一个老式手提录音机,还有爸妈留下的相册。临出门,我从枕头底下摸出存折,看了眼上面的数字:五万二。这是我和老伴一辈子的积蓄,原本想着留给儿子做投资的,如今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处了。
我从里面取了五千块,想着给妹妹家添点油盐钱。
妹妹家在市里的老城区,一套八十年代的砖瓦结构小楼,两室一厅,虽说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挂着她和妹夫张建国的结婚照,还有女儿张静的大学毕业照。
"哥,你别客气,就当自己家。"妹妹接过我的行李,把我安排在次卧,"这屋原来是静静的,她大学毕业后在市医院工作,住集体宿舍,很少回来。"
我点点头,把随身带的五千块递给她:"这点钱,给家里添置点东西。"
"哎呀,不用不用。"妹妹连连摆手,但最终还是收下了,"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不过家里开销大,你每月再给一千元伙食费就行,别的都不用管。"
我连连点头,觉得这安排合情合理。一个月一千,老伴在时,我俩的伙食费也不过如此。我退休金有七千多,一个人哪里花得完。
张建国是个木匠,年轻时在家具厂干过,如今自己摆了个小摊。他个子不高,半秃的脑袋,说话时总是眯着眼睛。见到我,也只是点点头:"大舅哥来了啊,随便住。"
刚开始的日子还算和睦。我住在客房,早上起来帮着买菜、遛狗,偶尔还给张建国修修自行车链条。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老式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和《西游记》重播。
妹妹上街赶集时,总不忘给我带几包槽子糕或者麻糖,这些是我爱吃的东西。她还记得我这个爱好,我心里很是欣慰。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转眼间,我在妹妹家住了一个月。
渐渐地,我发现餐桌上的菜越来越单调——清炒白菜、素炒土豆丝,偶尔飘几片肉末,像是点缀似的。老北方人爱吃肉,可这一个月下来,我竟然很少见到荤腥。
"现在猪肉太贵了,"妹妹解释,"前阵子都涨到二十多一斤了,咱们得省着点。"
我不好多说什么,默默吃着没什么油水的饭菜。但心里总觉得奇怪,我记得上周去菜市场,猪肉才十八块钱一斤,也不算太贵啊。
有天早晨,我在厨房洗碗时,无意中撞到了放在角落的购物袋。一个印着金色logo的盒子掉了出来,我拾起一看,是条价值不菲的丝巾。
"这是给静静买的生日礼物,"妹妹快步走过来,从我手中接过盒子,"她过两天就二十八了。"
"挺好,"我笑笑,"姑娘大了,该打扮打扮。"
这事我也没多想,直到第二天去楼下扔垃圾,遇见了隔壁的刘大姐。
刘大姐是个热心肠,爱说爱笑。她指着我手里的垃圾袋问:"徐大哥,在妹妹家住得还习惯吗?"
"挺好的,有人照应。"
"你哥每月交一千块伙食费,够意思了。"刘大姐像是自言自语,"听说你妹妹上周还在新开的鱼头馆请她那些牌友吃饭呢,一桌几百块。"
我心头一震,却笑着应付过去:"小云有退休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应该的。"
但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
晚饭照旧是清汤寡水。妹妹今天心情不错,多炒了盘茄子,还放了点肉末。张建国喝了两口小酒,面色红润。
"建国今天接了个大活,"妹妹笑着给我碗里夹菜,"给南门那新开的家具店做几套榆木椅子,挺赚钱的。"
我点点头,心里却在想刘大姐的话。
那天晚上,妹妹和妹夫出去串门,说是邻居家有喜事,要去随个份子。我一个人在家,心里像有只猫爪子挠着。
终于,我壮着胆子打开冰箱。平时只有我能看到的冰箱上层,放着些白菜萝卜之类的素菜。我蹲下身,拉开最底层的保鲜盒,愣住了。
里面整整齐齐码着精心包装的五花肉、新鲜的带鱼,还有两条不知名的海鲜。那些好东西,从未出现在我的餐桌上。
我的手有些发抖,连忙关上冰箱门,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一夜无眠。我翻来覆去,想起小时候饿肚子,连白馒头都是香的。那时我总是偷偷把自己的半个馒头留给妹妹,看她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才踏实。
如今物质条件好了,却要为一口肉斤斤计较。人心,怎么就变了呢?
第二天早饭,我鼓起勇气,轻声问道:"小云,我的伙食费是不是不够?"
"够了够了,"妹妹慌忙说,"哥,你别多想。"
"那为什么我总吃不到荤腥?冰箱里的肉都去哪了?"
这话一出,桌上的气氛顿时凝固。妹妹的筷子停在半空,脸色变得苍白。
张建国却放下碗筷,眼睛里闪着怒火:"老徐,你这人怎么这样?住在我们家,还挑三拣四的!"
"我只是问问..."
"问什么问!"妹夫拍桌而起,声音像炸雷,"一千块钱能吃什么好的?现在什么都涨价,电费、水费、煤气费,样样都上去了。你以为你那一千块是什么了不起的数?我们家又不是收留所!"
我愣住了,原来在他们眼里,我不过是个付费的租客。
"建国,你别这样说我哥..."妹妹拉了拉妹夫的袖子,眼里含着泪。
"有什么不能说的?"张建国越说越来劲,"当初是你说老徐退休金七千多,每月拿一千养老不算多。我就纳了闷了,他那么多钱存着干嘛?难道还指望带进棺材?咱们收留他,他不感恩戴德也就算了,还整天盯着咱家锅里的肉。"
我沉默了,像是被人当头浇了盆冷水。原来在妹妹心里,我不是亲人,而是"摇钱树"。
"哥,不是你想的那样,"妹妹急忙解释,"建国就是嘴上没把门的,我从来没那么想过。"
但我分明看到她眼中的闪烁。那不是亲情的温度,而是算计的冷光。
饭后,我一个人坐在小院里的板凳上,看着远处高楼林立的城市轮廓。一只老旧的录音机放着《驼铃》,那是我和老伴最爱听的歌。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但总向往着远方。如今老了,连亲人都变得遥远。
我掏出褪色的钱包,里面夹着张老照片。那是我和小云小时候的合影,她扎着羊角辫,笑得没心没肺。我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搂着她的肩膀,像个小大人。
那时候,家里揭不开锅,我会偷偷去邻居家的田里摘些野菜,回来煮汤给妹妹喝。她总是一边喝一边说:"哥,这汤真香啊!"
现在想来,那哪是什么香汤,不过是饿极了的人对食物的渴望罢了。
那天下午,我悄悄去银行查了存折。五十年的工作,攒下的五十二万积蓄静静躺在那里。我想起张建国的话,心里苦笑。这钱,我原本是想全留给儿子的,可现在看来,晚年的尊严更需要用它来守护。
回到妹妹家,我看到张建国和几个牌友在搓麻将。见我回来,他们头也不抬,只顾着自己玩乐。
"杠!"张建国重重地将麻将推到桌子中间,眼里满是得意。我在边上站了一会儿,无人理睬,只好默默走回房间。
晚饭照旧是素菜。妹妹给我盛了碗稀饭,眼神躲闪:"哥,今天有点不舒服,做得简单点,将就着吃。"
我点点头,吃着没有油水的白菜。隔壁房间,张建国和牌友们却叫起了外卖,香气扑鼻地传来。
那一刻,我明白了,在这个家里,我始终是个外人。
晚饭后,我默默收拾行李。把那些老物件一件件装进褪色的行李袋。老式录音机、半截毛线、黑白相册,这些见证了我大半生的东西,如今成了我唯一的伴侣。
妹妹站在门口,欲言又止:"哥,你要去哪?"
"回老家。"我没有多解释。
"可你一个人怎么生活啊?"她的眼里有担忧,但更多的是对"收入"流失的不舍。
我淡淡一笑:"我这一辈子,上山下乡,建设三线,饥荒年代都过来了,什么苦没吃过?自己照顾自己,不算难事。"
"哥,你别闹脾气,"小云拉着我的袖子,"咱们血浓于水,一家人哪有隔夜仇的。"
我看着她,这个曾经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如今已是满脸皱纹的老人。时间带走了她的天真,留下的是世俗的算计。
"小云,咱爸临终前叮嘱我,让我一辈子照顾好你。这些年,我没有食言。"我轻轻抽出袖子,"可是人老了,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尊严。"
走出妹妹家的大门,初冬的寒风迎面而来。我没有回头,只是加快了脚步。身后,妹妹的呼喊声渐渐远去。
我回到县城的小楼房,打开门,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子里落了一层薄灰,茶几上还放着老伴生前用过的老花镜。
我拿起抹布,一点一点擦拭着家具。每一下都像是在抚摸记忆,那些和老伴共同度过的岁月,清贫却充满温情。
晚上,我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点燃一支烟。夜色渐深,远处的高楼灯火通明。我想起了那个经常给我写信的儿子,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第三天清晨,我去社区办事,在老年活动中心的布告栏看到一张招租广告。王德明,我退休前的老同事,在寻找合租的伙伴。
我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南门外的四合院,红砖绿瓦,古朴而宁静。王德明站在门口,花白的头发,精神矍铄。见到我,他热情地拍着我的肩膀:"老徐!多少年不见了,你怎么变得这么沧桑?"
我苦笑一声,将这一个多月的经历简单讲了讲。
王德明听完,叹了口气:"人心不古啊。来,进屋坐坐。"
院子里,几位老人正在下棋。看到我,都热情地打着招呼。屋内干净整洁,一股饭菜香味扑面而来。
"长安,我们几个老头在这合租,每人一个房间,一起烧饭吃,挺热闹的,你要不要来?"王德明倒了杯热茶给我,"一个月五百块房租,伙食费大家平摊,谁也不占谁的便宜。"
我点点头,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这里没有血缘关系,但胜似亲人。
搬进四合院的第一天,我做了一桌家常菜,有红烧肉、醋溜白菜、西红柿炒鸡蛋。几位老伙计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
"徐老哥这手艺,绝了!"曾经是中学教师的李大爷连连称赞,"比我老伴做的还香!"
我笑了,多少年没人这么夸我了。
如今,我和几位老友每天轮流下厨,王德明的红烧肉做得极香,我的醋溜白菜也有人夸。晚饭后,我们在院子里摆几张小桌,喝茶下棋,聊聊往事。偶尔也会谈到子女,但更多时候,我们谈论的是自己的生活。
每个月的第一天,我们几个老头凑在一起,把退休金放在桌上,每人抽出五百块房租,再留出一部分作为伙食费。剩下的,各自收好。清清白白,明明白白。
妹妹打过几次电话,我只是说过得很好,没有多余的话。有一次她问我要不要回去住,我笑笑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这把年纪,还是喜欢简单点。"
一天,儿子突然打来电话,说要回来看我。我有些惊讶,告诉他我现在的住址。
第二天,儿子来了,带着我从未见过的儿媳和小孙子。看到我住在四合院里,他有些愧疚:"爸,我不知道您和小姑闹矛盾了,要不您跟我回深圳住吧?"
我摇摇头:"爸爸在这挺好的,有老伙计们作伴,比一个人清静。"
儿子欲言又止,最后还是点了点头。临走时,他悄悄塞给我一张银行卡:"爸,这里有五万块,您留着应急用。"
我没有推辞,只是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工作,照顾好你媳妇孩子。爸爸不缺钱,就缺个问候。"
儿子红了眼眶,抱住我:"爸,我以后一定常回来看您。"
送走儿子,我回到四合院。李大爷正在院子里修理一台老式收音机,见我回来,招手让我过去:"徐老哥,来听听,我把这宝贝修好了,还能收到老歌哩!"
收音机里传来熟悉的旋律,是《驼铃》。我和李大爷相视一笑,仿佛看透了彼此的心事。
人到暮年,最珍贵的不是金钱,而是尊严与温暖。那一千元伙食费教会我一个道理:亲情若变成交易,再深的血缘也会变得生疏;而陌生人若以诚相待,也能胜似亲人。
窗外的梧桐树又添了新绿,我和老伙计们商量着周末去城郊摘草莓。夕阳西下,我推开窗,深深呼吸着属于自己的、平凡而自由的晚年时光。
在这四合院的小天地里,我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也许,这就是我想要的养老方式——有尊严地活着,平静地老去。
老伴若在天有灵,一定会为我如今的生活感到欣慰吧。
徐小帆 律师
来源:十堰日报
原标题:撑稳职工健康“保护伞”(主题)
——市总工会全力推动在职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副题)
记者毛以国 特约记者谢朝华 通讯员张晓宁 徐小帆
“截至目前,已组织动员职工入会参保6800人次,已有5人申领互助金,其中1人为首位湖北省领取住院医疗互助金的职工。”11月5日,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该会启动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活动,切实帮助职工减轻因病住院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增强职工抵御疾病风险能力。
10月24日,市总工会为郧阳区100余家基层工会作互助保障政策宣讲。
四项保障关爱职工健康
“感谢工会的好政策,帮我减轻了经济负担。”10月10日,女职工尹某顺利领取到1973.48元住院医疗互助金后高兴地说。她是我省首位领取住院医疗互助金的职工。
尹女士是市直某单位职工,今年9月被确诊为细菌性肺炎,住院治疗14天花费医疗费用1万余元。因今年7月尹女士所在单位为她投保了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出院后,她随即向市总工会互助保障经办机构咨询,并在经办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湖北工会 APP“互助保障”专区上传了相关资料,经过审核,仅3个工作日就成功申领住院医疗互助金。
无独有偶。职工李某因枕神经痛住院治疗,得益于所在单位及时投保了住院医疗互助保障,他成功申领到710元的住院医疗互助金;职工庞某因左脚脚趾骨折,通过工会成功申领到300元的意外伤害互助金。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彭先榜介绍,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是由全国总工会倡导组织、广大职工自愿参加的一种费用低廉、保障力度较大、手续简便、赔付及时、管理规范、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互助互济保障活动,是工会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的公益性、互助性、普惠性活动,是维护职工健康保障权益的有利手段。
十堰是湖北省第一批统筹开展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活动的市州之一。目前,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活动有住院医疗、重大疾病、意外伤害和女职工特殊疾病四项,凡身体健康,能够正常参加所在单位工作,年龄在16至60周岁的在职职工,都可以通过其所在单位的工会向十堰市各县市区工会互助保障经办点申请参加。
据悉,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130元/份,在同一保障期内无论何种病因住院治疗,不限领取次数,累计最多可领取30万元互助金;在职职工重大疾病(35项重疾+25项轻症)互助保障35元/份,在观察期30天以后,根据不同病情可以申请领取一次性慰问金或最高1万元/份的互助金;意外伤害互助保障20元/份,在保障期限内因意外事故、烧烫伤导致残疾时,按照不同伤残程度累计最高可以领取意外伤残互助金3万元/份;12种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25元/份,根据病情可以领取慰问金或最高1.5万元/份的互助金。
市总工会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基层工会申办互助保障手续。
三大举措力推保障落地
职工互助情,保障暖人心。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市总工会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把此项活动纳入工会年度重点工作来推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基层经办窗口,安排2名专职人员具体抓,形成行政支持、工会运作、有关各方协作、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市总工会在全省率先召开全市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动员部署暨业务培训会议,下发《十堰市总工会关于开展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活动的通知》《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政策业务手册》《职工互助保障互助金申领流程》等文件。组建专业队伍、配备专职人员,主动对接相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上门宣讲80余场次、发放资料6000余册,并利用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官网、劳动者栏目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互助保障政策知晓面,提升职工参与度。
工作推进过程中,市总工会通过上门服务、电话交流、微信联系等方式,根据各单位实际需求,制订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参保项目,做到“参保办理零跑腿、服务会员零距离”,提升了职工参保积极性,扩大了政策影响力。
下一步,市总工会将继续推动职工互助保障工作,不断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全力提升保障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为更多职工带来福祉。
徐小帆个人简历
来源:十堰日报
原标题:撑稳职工健康“保护伞”(主题)
——市总工会全力推动在职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副题)
十堰日报记者 毛以国 特约记者 谢朝华 通讯员 张晓宁 徐小帆
“截至目前,已组织动员职工入会参保6800人次,已有5人申领互助金,其中1人为首位湖北省领取住院医疗互助金的职工。”11月5日,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该会启动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活动,切实帮助职工减轻因病住院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增强职工抵御疾病风险能力。
四项保障关爱职工健康
“感谢工会的好政策,帮我减轻了经济负担。”10月10日,女职工尹某顺利领取到1973.48元住院医疗互助金后高兴地说。她是我省首位领取住院医疗互助金的职工。
尹女士是市直某单位职工,今年9月被确诊为细菌性肺炎,住院治疗14天花费医疗费用1万余元。因今年7月尹女士所在单位为她投保了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出院后,她随即向市总工会互助保障经办机构咨询,并在经办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湖北工会 APP“互助保障”专区上传了相关资料,经过审核,仅3个工作日就成功申领住院医疗互助金。
无独有偶。职工李某因枕神经痛住院治疗,得益于所在单位及时投保了住院医疗互助保障,他成功申领到710元的住院医疗互助金;职工庞某因左脚脚趾骨折,通过工会成功申领到300元的意外伤害互助金。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彭先榜介绍,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是由全国总工会倡导组织、广大职工自愿参加的一种费用低廉、保障力度较大、手续简便、赔付及时、管理规范、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互助互济保障活动,是工会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的公益性、互助性、普惠性活动,是维护职工健康保障权益的有利手段。
十堰是湖北省第一批统筹开展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活动的市州之一。目前,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活动有住院医疗、重大疾病、意外伤害和女职工特殊疾病四项,凡身体健康,能够正常参加所在单位工作,年龄在16至60周岁的在职职工,都可以通过其所在单位的工会向十堰市各县市区工会互助保障经办点申请参加。
据悉,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130元/份,在同一保障期内无论何种病因住院治疗,不限领取次数,累计最多可领取30万元互助金;在职职工重大疾病(35项重疾+25项轻症)互助保障35元/份,在观察期30天以后,根据不同病情可以申请领取一次性慰问金或最高1万元/份的互助金;意外伤害互助保障20元/份,在保障期限内因意外事故、烧烫伤导致残疾时,按照不同伤残程度累计最高可以领取意外伤残互助金3万元/份;12种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25元/份,根据病情可以领取慰问金或最高1.5万元/份的互助金。
三大举措力推保障落地
职工互助情,保障暖人心。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市总工会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把此项活动纳入工会年度重点工作来推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基层经办窗口,安排2名专职人员具体抓,形成行政支持、工会运作、有关各方协作、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市总工会在全省率先召开全市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动员部署暨业务培训会议,下发《十堰市总工会关于开展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活动的通知》《在职职工互助保障政策业务手册》《职工互助保障互助金申领流程》等文件。组建专业队伍、配备专职人员,主动对接相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上门宣讲80余场次、发放资料6000余册,并利用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官网、劳动者栏目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互助保障政策知晓面,提升职工参与度。
工作推进过程中,市总工会通过上门服务、电话交流、微信联系等方式,根据各单位实际需求,制订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参保项目,做到“参保办理零跑腿、服务会员零距离”,提升了职工参保积极性,扩大了政策影响力。
下一步,市总工会将继续推动职工互助保障工作,不断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全力提升保障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为更多职工带来福祉。
徐小帆女演员资料
伙食费的代价
"张静,我要回老家了。"我放下碗筷,声音平静得连自己都觉得陌生。
我叫徐长安,今年六十八岁,是个地道的东北人。
去年的深秋,老伴儿走了,走得很安静,像她一辈子的为人。那天我正在院子里扫落叶,回屋时发现她靠在藤椅上,手里还攥着半截没织完的毛线。
自那以后,县城的小楼房里只剩我一个人。
儿子徐小帆早年南下打工,如今在深圳扎了根。每逢春节,他会寄来厚厚的汇款单和一两张全家福。电话里总说工作忙,实在抽不开身。
我理解,年轻人嘛,事业为重。
日子一天天过,我常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的老槐树发呆。那棵树见证了我和老伴近四十年的光阴,如今树还在,人却少了一个。
冬日的清晨格外冷清。老式收音机里播着《东方红》评书,热水瓶咕噜噜地冒着热气。我摆弄着老伴留下的半截毛线,不知该如何继续。
那个周末,妹妹徐小云来看我。她比我小八岁,在市里棉纺厂干了一辈子,如今也退了休。进门就看见满桌子泡面盒子,她皱起眉头。
"哥,你这日子过得也太糙了。"小云拿起扫把,一边收拾一边数落我,"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连个家都收拾不好。"
我只是笑,没接茬。老伴在时,家里一尘不染,如今我一个人,倒真有些懒散了。
"哥,听我一句劝。"小云放下扫把,搬着小板凳坐到我跟前,"你一个人在这多冷清啊,来我家住吧,有个照应。"
她拉着我的手,眼里含着泪光。"自打咱爸妈走后,你这个当哥的一直照顾我。现在你一个人了,让我也尽点心吧。"
我心里一暖。是啊,这么多年,妹妹还是记挂着我这个当哥的。当年她下乡插队,是我省吃俭用供她念完了中专。后来她进厂,也是我找关系托了人。
我点了点头:"行,我收拾收拾,过两天就来。"
搬去妹妹家那天,我带了几件换洗衣服,一个老式手提录音机,还有爸妈留下的相册。临出门,我从枕头底下摸出存折,看了眼上面的数字:五万二。这是我和老伴一辈子的积蓄,原本想着留给儿子做投资的,如今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处了。
我从里面取了五千块,想着给妹妹家添点油盐钱。
妹妹家在市里的老城区,一套八十年代的砖瓦结构小楼,两室一厅,虽说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挂着她和妹夫张建国的结婚照,还有女儿张静的大学毕业照。
"哥,你别客气,就当自己家。"妹妹接过我的行李,把我安排在次卧,"这屋原来是静静的,她大学毕业后在市医院工作,住集体宿舍,很少回来。"
我点点头,把随身带的五千块递给她:"这点钱,给家里添置点东西。"
"哎呀,不用不用。"妹妹连连摆手,但最终还是收下了,"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不过家里开销大,你每月再给一千元伙食费就行,别的都不用管。"
我连连点头,觉得这安排合情合理。一个月一千,老伴在时,我俩的伙食费也不过如此。我退休金有七千多,一个人哪里花得完。
张建国是个木匠,年轻时在家具厂干过,如今自己摆了个小摊。他个子不高,半秃的脑袋,说话时总是眯着眼睛。见到我,也只是点点头:"大舅哥来了啊,随便住。"
刚开始的日子还算和睦。我住在客房,早上起来帮着买菜、遛狗,偶尔还给张建国修修自行车链条。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老式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和《西游记》重播。
妹妹上街赶集时,总不忘给我带几包槽子糕或者麻糖,这些是我爱吃的东西。她还记得我这个爱好,我心里很是欣慰。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转眼间,我在妹妹家住了一个月。
渐渐地,我发现餐桌上的菜越来越单调——清炒白菜、素炒土豆丝,偶尔飘几片肉末,像是点缀似的。老北方人爱吃肉,可这一个月下来,我竟然很少见到荤腥。
"现在猪肉太贵了,"妹妹解释,"前阵子都涨到二十多一斤了,咱们得省着点。"
我不好多说什么,默默吃着没什么油水的饭菜。但心里总觉得奇怪,我记得上周去菜市场,猪肉才十八块钱一斤,也不算太贵啊。
有天早晨,我在厨房洗碗时,无意中撞到了放在角落的购物袋。一个印着金色logo的盒子掉了出来,我拾起一看,是条价值不菲的丝巾。
"这是给静静买的生日礼物,"妹妹快步走过来,从我手中接过盒子,"她过两天就二十八了。"
"挺好,"我笑笑,"姑娘大了,该打扮打扮。"
这事我也没多想,直到第二天去楼下扔垃圾,遇见了隔壁的刘大姐。
刘大姐是个热心肠,爱说爱笑。她指着我手里的垃圾袋问:"徐大哥,在妹妹家住得还习惯吗?"
"挺好的,有人照应。"
"你哥每月交一千块伙食费,够意思了。"刘大姐像是自言自语,"听说你妹妹上周还在新开的鱼头馆请她那些牌友吃饭呢,一桌几百块。"
我心头一震,却笑着应付过去:"小云有退休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应该的。"
但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
晚饭照旧是清汤寡水。妹妹今天心情不错,多炒了盘茄子,还放了点肉末。张建国喝了两口小酒,面色红润。
"建国今天接了个大活,"妹妹笑着给我碗里夹菜,"给南门那新开的家具店做几套榆木椅子,挺赚钱的。"
我点点头,心里却在想刘大姐的话。
那天晚上,妹妹和妹夫出去串门,说是邻居家有喜事,要去随个份子。我一个人在家,心里像有只猫爪子挠着。
终于,我壮着胆子打开冰箱。平时只有我能看到的冰箱上层,放着些白菜萝卜之类的素菜。我蹲下身,拉开最底层的保鲜盒,愣住了。
里面整整齐齐码着精心包装的五花肉、新鲜的带鱼,还有两条不知名的海鲜。那些好东西,从未出现在我的餐桌上。
我的手有些发抖,连忙关上冰箱门,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一夜无眠。我翻来覆去,想起小时候饿肚子,连白馒头都是香的。那时我总是偷偷把自己的半个馒头留给妹妹,看她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才踏实。
如今物质条件好了,却要为一口肉斤斤计较。人心,怎么就变了呢?
第二天早饭,我鼓起勇气,轻声问道:"小云,我的伙食费是不是不够?"
"够了够了,"妹妹慌忙说,"哥,你别多想。"
"那为什么我总吃不到荤腥?冰箱里的肉都去哪了?"
这话一出,桌上的气氛顿时凝固。妹妹的筷子停在半空,脸色变得苍白。
张建国却放下碗筷,眼睛里闪着怒火:"老徐,你这人怎么这样?住在我们家,还挑三拣四的!"
"我只是问问..."
"问什么问!"妹夫拍桌而起,声音像炸雷,"一千块钱能吃什么好的?现在什么都涨价,电费、水费、煤气费,样样都上去了。你以为你那一千块是什么了不起的数?我们家又不是收留所!"
我愣住了,原来在他们眼里,我不过是个付费的租客。
"建国,你别这样说我哥..."妹妹拉了拉妹夫的袖子,眼里含着泪。
"有什么不能说的?"张建国越说越来劲,"当初是你说老徐退休金七千多,每月拿一千养老不算多。我就纳了闷了,他那么多钱存着干嘛?难道还指望带进棺材?咱们收留他,他不感恩戴德也就算了,还整天盯着咱家锅里的肉。"
我沉默了,像是被人当头浇了盆冷水。原来在妹妹心里,我不是亲人,而是"摇钱树"。
"哥,不是你想的那样,"妹妹急忙解释,"建国就是嘴上没把门的,我从来没那么想过。"
但我分明看到她眼中的闪烁。那不是亲情的温度,而是算计的冷光。
饭后,我一个人坐在小院里的板凳上,看着远处高楼林立的城市轮廓。一只老旧的录音机放着《驼铃》,那是我和老伴最爱听的歌。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但总向往着远方。如今老了,连亲人都变得遥远。
我掏出褪色的钱包,里面夹着张老照片。那是我和小云小时候的合影,她扎着羊角辫,笑得没心没肺。我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搂着她的肩膀,像个小大人。
那时候,家里揭不开锅,我会偷偷去邻居家的田里摘些野菜,回来煮汤给妹妹喝。她总是一边喝一边说:"哥,这汤真香啊!"
现在想来,那哪是什么香汤,不过是饿极了的人对食物的渴望罢了。
那天下午,我悄悄去银行查了存折。五十年的工作,攒下的五十二万积蓄静静躺在那里。我想起张建国的话,心里苦笑。这钱,我原本是想全留给儿子的,可现在看来,晚年的尊严更需要用它来守护。
回到妹妹家,我看到张建国和几个牌友在搓麻将。见我回来,他们头也不抬,只顾着自己玩乐。
"杠!"张建国重重地将麻将推到桌子中间,眼里满是得意。我在边上站了一会儿,无人理睬,只好默默走回房间。
晚饭照旧是素菜。妹妹给我盛了碗稀饭,眼神躲闪:"哥,今天有点不舒服,做得简单点,将就着吃。"
我点点头,吃着没有油水的白菜。隔壁房间,张建国和牌友们却叫起了外卖,香气扑鼻地传来。
那一刻,我明白了,在这个家里,我始终是个外人。
晚饭后,我默默收拾行李。把那些老物件一件件装进褪色的行李袋。老式录音机、半截毛线、黑白相册,这些见证了我大半生的东西,如今成了我唯一的伴侣。
妹妹站在门口,欲言又止:"哥,你要去哪?"
"回老家。"我没有多解释。
"可你一个人怎么生活啊?"她的眼里有担忧,但更多的是对"收入"流失的不舍。
我淡淡一笑:"我这一辈子,上山下乡,建设三线,饥荒年代都过来了,什么苦没吃过?自己照顾自己,不算难事。"
"哥,你别闹脾气,"小云拉着我的袖子,"咱们血浓于水,一家人哪有隔夜仇的。"
我看着她,这个曾经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如今已是满脸皱纹的老人。时间带走了她的天真,留下的是世俗的算计。
"小云,咱爸临终前叮嘱我,让我一辈子照顾好你。这些年,我没有食言。"我轻轻抽出袖子,"可是人老了,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尊严。"
走出妹妹家的大门,初冬的寒风迎面而来。我没有回头,只是加快了脚步。身后,妹妹的呼喊声渐渐远去。
我回到县城的小楼房,打开门,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子里落了一层薄灰,茶几上还放着老伴生前用过的老花镜。
我拿起抹布,一点一点擦拭着家具。每一下都像是在抚摸记忆,那些和老伴共同度过的岁月,清贫却充满温情。
晚上,我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点燃一支烟。夜色渐深,远处的高楼灯火通明。我想起了那个经常给我写信的儿子,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第三天清晨,我去社区办事,在老年活动中心的布告栏看到一张招租广告。王德明,我退休前的老同事,在寻找合租的伙伴。
我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南门外的四合院,红砖绿瓦,古朴而宁静。王德明站在门口,花白的头发,精神矍铄。见到我,他热情地拍着我的肩膀:"老徐!多少年不见了,你怎么变得这么沧桑?"
我苦笑一声,将这一个多月的经历简单讲了讲。
王德明听完,叹了口气:"人心不古啊。来,进屋坐坐。"
院子里,几位老人正在下棋。看到我,都热情地打着招呼。屋内干净整洁,一股饭菜香味扑面而来。
"长安,我们几个老头在这合租,每人一个房间,一起烧饭吃,挺热闹的,你要不要来?"王德明倒了杯热茶给我,"一个月五百块房租,伙食费大家平摊,谁也不占谁的便宜。"
我点点头,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这里没有血缘关系,但胜似亲人。
搬进四合院的第一天,我做了一桌家常菜,有红烧肉、醋溜白菜、西红柿炒鸡蛋。几位老伙计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
"徐老哥这手艺,绝了!"曾经是中学教师的李大爷连连称赞,"比我老伴做的还香!"
我笑了,多少年没人这么夸我了。
如今,我和几位老友每天轮流下厨,王德明的红烧肉做得极香,我的醋溜白菜也有人夸。晚饭后,我们在院子里摆几张小桌,喝茶下棋,聊聊往事。偶尔也会谈到子女,但更多时候,我们谈论的是自己的生活。
每个月的第一天,我们几个老头凑在一起,把退休金放在桌上,每人抽出五百块房租,再留出一部分作为伙食费。剩下的,各自收好。清清白白,明明白白。
妹妹打过几次电话,我只是说过得很好,没有多余的话。有一次她问我要不要回去住,我笑笑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这把年纪,还是喜欢简单点。"
一天,儿子突然打来电话,说要回来看我。我有些惊讶,告诉他我现在的住址。
第二天,儿子来了,带着我从未见过的儿媳和小孙子。看到我住在四合院里,他有些愧疚:"爸,我不知道您和小姑闹矛盾了,要不您跟我回深圳住吧?"
我摇摇头:"爸爸在这挺好的,有老伙计们作伴,比一个人清静。"
儿子欲言又止,最后还是点了点头。临走时,他悄悄塞给我一张银行卡:"爸,这里有五万块,您留着应急用。"
我没有推辞,只是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工作,照顾好你媳妇孩子。爸爸不缺钱,就缺个问候。"
儿子红了眼眶,抱住我:"爸,我以后一定常回来看您。"
送走儿子,我回到四合院。李大爷正在院子里修理一台老式收音机,见我回来,招手让我过去:"徐老哥,来听听,我把这宝贝修好了,还能收到老歌哩!"
收音机里传来熟悉的旋律,是《驼铃》。我和李大爷相视一笑,仿佛看透了彼此的心事。
人到暮年,最珍贵的不是金钱,而是尊严与温暖。那一千元伙食费教会我一个道理:亲情若变成交易,再深的血缘也会变得生疏;而陌生人若以诚相待,也能胜似亲人。
窗外的梧桐树又添了新绿,我和老伙计们商量着周末去城郊摘草莓。夕阳西下,我推开窗,深深呼吸着属于自己的、平凡而自由的晚年时光。
在这四合院的小天地里,我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也许,这就是我想要的养老方式——有尊严地活着,平静地老去。
老伴若在天有灵,一定会为我如今的生活感到欣慰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徐小帆的个人资料,徐小帆女演员简历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