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哪里有照相馆拍证件照,附近哪里有照相馆照一寸照片的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水子

附近哪里有照相馆拍证件照,附近哪里有照相馆照一寸照片的

大家好,由投稿人水子来为大家解答附近哪里有照相馆拍证件照,附近哪里有照相馆照一寸照片的这个热门资讯。附近哪里有照相馆拍证件照,附近哪里有照相馆照一寸照片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附近哪里有照相馆离我最近

视频加载中...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为迎接新年,到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是很多家庭的选择。记者最近走访重庆一些影楼发现,这段时间客流量有了明显增加,许多顾客都提前进行了预约。

位于重庆高新区的一家影楼,工作人员表示,随着节日的临近,来这里拍全家福的顾客越来越多。最近这一个月也成了店里全年最繁忙的时段。

重庆某影楼客户服务部负责人 彭微微:现在每天几十组顾客中,一半以上都是拍全家福。现在每天打电话咨询和预约的顾客比较多,春节前后的周末基本上已经约满了。

在照相馆展示区,工作人员展示了不同年代、适合各年龄段群体的全家福照片。除了新年红人气最高外,还有为蛇年春节定制的“蛇舞新春”“金蛇献瑞”等主题风格。

在一家开在居民社区附近的照相馆内则是另一种风格,照相馆只提供简单的统一服饰和背景,不化妆,一家人到了现场,几分钟就能完成一张全家福的拍摄。这样的简约模式也受到部分市民欢迎。

记者在走访多家影楼、照相馆后了解到,与以往主打“卷价格”的销售策略不同的是,今年市场上更注重为顾客提供品质和服务,产品选择也更加丰富。目前,市面上的新年照、全家福的价格,套餐价格普遍在150元到5000元之间,各家门店日接待量同比平时上涨20%左右。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王一帆

附近哪里有照相馆拍艺术照的

张思旺在影集上写着:“刻苦地工作,用心地研究,才是提高技术的关键”。

曲俊燕 /

从下乡的流动照相摊,到小镇上的实体店,“春光照相馆”的生意经营了近三十年。时代变迁,春光照相馆里的胶片和手绘背景布逐渐退场,故事被挂在了墙上的相框中。照相师傅回到村里过起了耕种生活,而他的儿子端起了数码相机,继续拍摄黄土高原上的家、人、村舍与山川。小村的故事,还在被讲述着。

大家都叫我“张春光”

1981年,18岁的张思旺花120元买了台海鸥203照相机,正式开始了照相工作。一台自行车、一套二手摄影装备和照相师傅张思旺,就组成了流动的“春光照相馆”。

张思旺是甘肃定西鲁家沟镇将台村人。高中时,因为帮美术老师做照片上色,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一开始,他在附近走村串乡流动拍照,每到一处,就租下村民家的房子,搭起临时影棚,为村民拍摄全家福、纪念照、登记照、老人肖像。结婚后,张思旺带着妻子走遍了周围的市县区,每搭起一块背景布,都能吸引不少村民排队照相。那年头,照相师傅是个时髦的职业,收入也很可观:教师工资每月42.5元,张思旺每月能挣100多元。

张思旺拍摄的老照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张思旺的老相机和冲洗照片的用具

10年后,张思旺在甘肃定西巉口镇开了自己的实体照相馆,名叫“定西春光照相馆”。“因为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春光寓意吉祥。自从有了春光照相馆,后来镇上的人还直呼我为张春光。”张思旺说。

照相馆往事

将台村里,很多人家墙上挂的老照片,都出自张思旺之手。如今张思旺已经55岁,照片里的人也多已满鬓白发。 从流动照相馆时期开始,张思旺三十年的照相生涯中,记录了小村的旧事、家庭的昔日时光,也以定西这座西北小城为缩影,用照片见证了社会的变迁。

小小的照相馆里,发生了太多令张思旺难忘的事。1985年,全国统一拍摄第一代身份证照,张思旺接到给全县26个乡镇的居民拍摄身份证一寸照片的任务。他既高兴又发愁,因为当时买不起拍摄需要的135照相机,他便想办法改装了120照相机,用16张底片照出32张一寸照片来,解决了底片的问题,还节约了成本。

还有一次,照相馆接待了一位老人,老人从未拍过照,以为是要面朝背景布,背对相机。当时张思旺觉得很可笑,现在却常常感慨。那些年,乡下有些老人因为生活困难,舍不得花钱拍照,一直到去世都没留下一张相片。后来,张思旺常带着儿子张亮一起,在村里免费为老人拍纪念照和全家福。

张思旺的照相技术和暗房技术,大都是自学。他常常用各种“土办法”解决照相中的问题,一些冲洗照片的器材也是自制的。在那个没有PS的年代,张思旺在暗房就能完成双影重合、影像拼贴、虚光相、多头像等照片风格,技术在当地属一流。

张思旺喜欢用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实现各种创意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钻研技术的过程中,张思旺常常拿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做实验。在照片上写一句诗,或是在暗房做各种合成处理,透着那个年代的独有的审美趣味和文艺情怀。如今,张思旺看到这些风格独特的家庭照片,还是会感到很自豪。

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城乡居民对纪念照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胶片和暗房技术难以为继。2006年,春光照相馆关闭了。张思旺把照相馆的设备、二三十张布景、上千张老照片打包起来,一车拉回了家,从此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翻开父亲的老相册

从小看父亲拍照、冲印,张亮对摄影一直不陌生。但张思旺并不教儿子拍照,觉得前途不大。张亮却对摄影一直饶有兴趣,参军后花大半年工资买了第一台单反,开始自学摄影。

张亮小时候一直想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入伍后却常常梦回故乡。小村的人和景不断在变化,为了留住曾经的记忆,2011年,他开始在每年休假返乡时拍摄村庄。

2015年春节回家,张亮看到父亲把家里的老照片收集在一起,粘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上面详细地写着哪一年拍摄、照片中是谁。他突然萌生了为父亲做一本家庭照片书的想法。2016年,张亮参加了“还乡计划”摄影书工作坊,通过“景观故乡”的主题,张亮借机重新打开了认识春光照相馆的大门。父亲的老照片是一座宝库,经过工作坊中的多次交流碰撞,他想到把父亲的照片与自己拍的照片联系起来。他站在父亲曾经站立的地方,拍摄村庄景观;或是用同样平易近人的方式,拍摄身边的亲朋村邻,记录小村生活的气象。

左:2003年,张思旺拍摄的将台村全景。右:2016年,张亮拍摄的将台河社全景。

左:1983年,张思旺在照相馆的自拍照。右:2016年,张亮拍摄的父亲。

左:20世纪80年代张思旺(左一)兄弟五个的合影。右:2016年,张思旺(左二)与村里人。

左:1985年,张思旺拍摄的妻子劳动的情景。右:2016年,张亮拍摄的母亲与她看守的小卖部。

左:1988年,张思旺拍摄的家中内景。右:2016年,张亮拍摄的家中内景,墙上老相框中都是父亲曾经拍摄的照片。

今年,张亮又将照片重新编辑,把父亲镜头中的故乡和自己镜头中的故乡作对比,更直观地展示了村子近四十年来的变化。

张亮的照片,风格同样朴实、真切,拍的是身边的人和景,关心的是身边事。只为将来回望时,还能品咂故乡人乐观向上的生活精神,追溯故乡景观缓慢演变的过程。

把故事讲下去

从照相馆“退休”后,张思旺每日耕田种菜,但口袋里常装着儿子送他的卡片机,不论在家中还是田间地头,遇到有意思的场景就会拍下来。

2018年8月19日,张亮拍摄的在菜地干活的张思旺。

张思旺一开始不支持儿子拍照,觉得费钱、前途不大。但看到张亮对拍照的执着,他也转变了态度。今年,得知张亮的《春光照相馆 | 照相、照片、家与村》要在北京展出,张思旺感叹说:小子很棒,我照了三十年相,也没有你能耐。

张亮说,他会继续收集整理父亲拍的老照片,请照片的主人公讲解背后的故事。为村民拍全家福、为老人拍肖像,也是他的长期项目计划之一。

故乡将台河村,张亮已经拍了八年。他希望到2021年,能在村里为这些照片办一个“十周年”展览。张亮设想,到时候在家里重开春光照相馆,再次挂起当年的背景布,把村民招呼到家中拍照。站在照相机背后的父亲,还是当年的那个“张春光”。

孔斯琪 | 编辑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以下 关键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张家口爆炸

捏脸游戏 | 送别政治偶像

向中国摄影提问 | 马格南的筷子

摄影记者小微 ① ② ③

透纳奖 | 东欧摄影 | 薇薇安·迈尔的彩色照片

电影中的摄影师 | 全球最大摄影收藏地

照片里的抑郁情绪 | 00后为何发重复照片

改革开放四十年 | 1998九江决口 | 奥运开幕十年

大货司机 | 去北京过国庆 | 江河人家

2018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 美图参赛 | 获奖名单

微光体验营 | 入选名单 | 回顾① ②

漫说:世界杯上的父亲节 | 世界杯

新一届国务院 | 部长面孔 |2018两会

暗房师退休了 | 中国青年报最老的摄影记者走了|告别铁矛

第61届荷赛 | 最有名图片编辑去世

守候微光放映会 | 微光和朋友们

家在东北 | 雄安春节 |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党代表|朱日和|全运会|偶像

我是摄影记者年终特别版

我是摄影记者 1|2|3|4|5 | 6 | 7|8|9|10|11 | 12 | 13 | 14 | 15 | 17

微光专访14位中外女摄影师 | 摄影与留学

再道一声 小平您好| 翻开家庭相册 | 耀邦百年

【头版半月图】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国外报纸头版中的APEC

中青报2017年度照片 | 2016年度照片 | 2015年度照片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中国青年报大理影展

附近哪里有照相馆照相

你拍全家福了吗?

这两天,滨江区滨盛社区里新开的一家“拾光照相馆”火了。这是一家免费照相馆,春节临近,正在为社区居民拍全家福。

一张张年味儿十足的全家福看得人嘴角上扬,让人直呼“专业”。不过,这家照相馆的摄影师们,都是非专业人士。来拍照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免费照相馆是怎么开起来的?

“滨盛拾光照相馆”在国信嘉园小区36幢二楼。一到这儿,就听到一串串笑声传出来。顺着声音找去,我被眼前的场景惊到了——

一盏比人还高的补光灯,两台照相机模样的闪光灯,后面立着两块白色的泡沫板。一张两米多高的红幕布垂到地上,又往前铺了一米多,上面放了一叠写着“福”字的灯笼、一幢写着“龙年大吉”的正方形纸箱。

这些,都是置景的道具。

一旁的桌子上还有钱串、糖葫芦、中国结、龙头帽、红围巾等,把过年元素“拉满”。

“两个人可以再靠近一点,小妹妹的眼神可以再往外一点。”

只见一位摄影师快速将相机举到眼前,吸一口气,连续按下两次快门,再转头看向左侧的显示器,指着成片说:“非常好”。

拍摄时,一边的造型指导也忙着帮来拍照的人摆姿势。一会儿帮他们整理道具,一会儿调整手臂的高度,一会儿向前举起一条龙当背景,几平米的地板,被她来来回回地踩到快冒烟。

这是一间废弃的房间,如今被专业的灯光照亮。在这里被定格的一张张全家福,让过年的热闹变得具体了起来。

照相馆里的核心摄影师叫张娣梅,也是社区的一位居民,喜欢拍照。

53岁的张娣梅一头长发,戴着一个白色的粗框发箍,穿一件轻薄的浅色针织衫,脚踩一双板鞋,讲话的语速很快,办事利索。

傅晶是照相馆的造型指导,也是滨盛社区的党委委员,白衬衫搭着灰毛衣,讲话时,声音柔柔的,但语气坚定。

这两位女性,是拾光照相馆的发起人。这个照相馆从无到有,只花了3个小时。

傅晶和张娣梅(右)

在这3个小时里,她们经历了哪些事情?

1月24日中午,张娣梅收到了傅晶发来的一条消息:社区想为居民们拍一张全家福。

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开干。

当天下午1点多,张娣梅和傅晶碰头,决定先去附近商场的照相馆取经。

从商场的照相馆“偷师”回来后,两个人到小区业委会借到了一间废旧的房间,接着又冲到附近的市场,买下了专业的拍摄设备。

当天下午4点,张娣梅和傅晶回到小区,开始装灯架。

“是不是特别快?3个小时,我们把所有事情都搞定了。似乎办温暖的事儿,总能很顺利。”张娣梅说。

照相馆搭起来了,摄影师呢?

傅晶想到了社区学院的摄影班有十几位退休的学员,都学过摄影。她把学员们召集起来,分好时间段,轮流做摄影师。

“大家都很乐意做这件事情,用上了单反、微单、手机,让每一个来拍照的家庭都有一套欢乐的照片。”傅晶说。

摄影大军

1月30日,照相馆正式开张,限时营业,已经于2月4日下午关门歇业。在这几天里,共有100组家庭光临照相馆,留下了新春全家福。

我把在杭州拍的全家福带回南宁告诉妈妈,我们在杭州过得很好

张莹一家,是在照相馆关门前两个小时才匆匆赶到的。

她是一名声乐老师,女儿在上海读研究生,老公在“大厂”上班,平时总是出差。2月4日下午,一家人终于凑齐了。

“他上午出差刚回来,刚好,照相馆空出了一个时间段,我就赶紧拉着他们一起跑来了。”张莹说。

为了更出片,她特地给家里人都打扮了一番。

张莹穿着灰色高领毛衣,外搭一件紫红色大衣,再系上一条橙色围巾。还在读研究生的女儿扎了两个麻花辫,穿着衬衫、马甲,打着领带,很有学院感。老公身穿深色外套,拍摄时借了一条道具红围巾,被老婆调侃“是家里的董事长啊”。

昨天下午,我给张莹打了一个电话,她正在萧山机场候机,即将登上飞往广西南宁老家的航班。今年的“年货”,多了147张全家福照片。

“好多年没拍过全家福了,上一次拍合影,还是我们结婚时,去影楼拍的。”所以,这次在社区照相馆拍的照片,张莹特别珍惜。

老公是湖南人,2002年,夫妻俩带着女儿来到杭州打拼,8年后,正式落户滨江。2023年,女儿考进了上师大音乐学院。

通电话时,明显能听到电话那头的张莹有点着急,因此也没有多聊。90岁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她盼着飞机快点起飞。

“我把在杭州拍的全家福带回家,想告诉妈妈,我们在杭州过得很好,请她放心。”张莹说。

我是从温州嫁到杭州的

以前附近吃碗面的地方都找不到

现在建起了大商场

2月3日,徐苗苗带着两个女儿走进了“拾光照相馆”,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因为她们都穿着汉服,一看就是盛装打扮过的。

摄影师们都很热情,教女儿们怎么在镜头前和妈妈互动。这让徐苗苗觉得,社区里的照相馆,比外面动辄4位数价格的照相馆好多了,“拍得很专业,过程也很开心。”

徐苗苗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她笑着望向远方,小女儿坐在腿边看向自己,大女儿搂着自己的肩膀,看这镜头。她说,这张照片,让她想起了这么多年来和两个女儿相处时的趣事和弯弯绕绕,还有刚嫁到杭州后的生活。

“这就是一张照片的生动之处吧。”她说。

徐苗苗老家温州,在杭州读的大学,毕业后进入杭州一家国企上班。2013年,她嫁到了滨江,就住在滨盛社区。

她听老公说起过,当年,房子还在装修的时候,附近连吃碗面的地方都找不到。现在,滨江宝龙城开起来了,周边也多了很多烟火气十足的小店,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你知道吗?杭州最美的樱花跑道就在我们小区附近,我们经常会去跑道上跑步,太舒服了。”徐苗苗很喜欢在滨江的生活。

马上就要过农历新年了,三月初春近在眼前,到时候,闻涛路两旁的樱花又将飘满杭城。这张全家福,背后就藏着春天的讯息。

我是“老杭漂”,在杭州10年了这个城市有我很多回忆啊

“我都多少年没上照相馆拍照了。”

67岁的王永华提高了音调,用北方口音温柔地对我说。

她和老伴儿都是山东青岛人,10年前,老两口为了照顾女儿,先后来到杭州。

“女儿想到外面去闯一闯,高考结束后就报了杭州的大学,我们当然也尊重她的想法。”王永华没想到,女儿在杭州读完大学,就在杭州找了工作,还嫁到了杭州。

为了带外孙,老两口也先后从青岛飞到了杭州,成了“老杭漂”。

在杭州的这10年里,王永华看着周边的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买菜也从要坐公交车去变成了在“家门口”就能买。

这几年,随着外孙渐渐长大,王永华也在杭州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是社区旗袍班的一员,平时还和街坊邻居们打太极、跳舞。社区里的这帮姐妹们,也算是我的家人。”她爽朗地笑着说。

拍照那天,王永华和老姐妹们各自带着外孙、孙女。她特意穿了一件宝蓝色的毛衣,戴上了珍珠耳环,还捯饬了一下头发。

拍完合照,王永华还和外孙单独拍了一组照片。看着小外孙长成了爱装酷的小小男子汉,她颇有感慨:在杭州10年了,这个城市也有我的很多回忆了啊。

社区免费照相馆,年后继续开

2月4日傍晚,伴随着“滨盛拾光照相馆”的灯光全部熄灭,傅晶发了一条朋友圈:“拾光的6天,10个摄影师,100户居民,10000张照片。”

全体工作人员

一场新春限时活动结束了,在这6天里,100户新老杭州人走进这家照相馆,留下了珍贵的新春记忆。

有的是为了来杭州闯一闯,从而被这座城市所吸引而留下、有的为了子女来到杭州,成了“老杭漂”。

他们从天南地北而来,都在杭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拾光照相馆留下的每一张全家福,让他们想起了在杭州的往事,也让他们在杭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戴上帽子,奶奶变得萌萌哒

照相馆不会就这么关门了。

傅晶说,接下来,照相馆会契合不同的主题,定期开张。年后,先把照相馆的场地固定下来,并且请专业的摄影老师给摄影班的学员们再上上课,“社区还想添置一些彩色打印机和相框,让前来拍摄的家庭能带一张照片走。”

照片墙和居民留言

“滨盛拾光照相馆”匆匆开业,傅晶也想通过橙柿互动,请大伙儿给出出主意,怎么让照相馆办得更好。

欢迎在文末留言,我们将把你的建议,一一收集,转达给社区。

这个春节,亲朋好友团聚时,别忘了拍一张合影,记录温暖的瞬间。

福清看守所附近哪里有照相馆

来源:【宁夏日报】

最近,别具一格的“十里街角照相馆”在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杞香苑社区及周边走红。一张张温馨的照片传递温暖、记录幸福,搭起连接社区与居民间的“暖心桥”。

“阿姨笑一个,对,就这样!”十里街角照相馆的摄影师赵亚欣耐心引导居民调整拍照姿势。

“小姑娘,这照片能洗出来吗?”照完相的居民宋秀霞期待地问。“当然可以,我们不仅免费为您洗照片,还会为您的照片进行塑封,这样照片就不怕受潮,您可以长久保存。”赵亚欣说。

“以前拍照得跑老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拍,真是太方便了!”社区居民任泾卫拿着新拍的证件照,笑得合不拢嘴。“十里街角照相馆”自6月10日开业以来,已服务居民90人次。杞香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至静介绍,社区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了“十里街角照相馆”便民服务新亮点,还联合新媒体电商孵化基地为摄影志愿者提供专业培训,确保每一张照片都能定格居民的最美瞬间。

对于辖区的困难居民、老年人等群体,该照相馆还提供免费的证件照拍摄和冲洗服务。对需要拍照的腿脚不便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拍摄证件照服务,减少居民奔波之苦。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暖心照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已发放星级志愿者礼遇卡11张。

“十里街角照相馆”的各项贴心服务还带动杞香苑社区居民掀起了摄影热潮。7月1日,社区举办为期15天的“最美杞香苑”微摄影大赛,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居民们用镜头展现自己的生活视角,记录着美好生活,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附近哪里有照相馆拍证件照,附近哪里有照相馆照一寸照片的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