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本微信,微信好久出来的
大家好,由投稿人汤俊来为大家解答旧版本微信,微信好久出来的这个热门资讯。旧版本微信,微信好久出来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微信出来几年了2023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近日,微信更新了新功能,朋友圈可以发20张图了.和之前的朋友圈的九张图,整整多了一倍多一点,新增了微信键盘,有的人觉得这些更新比较鸡肋。
有的人觉得会更方便。世事就是这样,凡事发生了转变,一定引起人言籍籍。
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喜欢论断。话说回来,理不辨不明,事不鉴不清,论断本身也是一个好事情,因为在意才会介意。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是一个连接的载体。
他随即公布了一组数据:到2021年1月19日,每天都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
每天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短视频1亿条;每天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不管怎样变化,微信朋友圈记录的点滴,几年过去甚至十几年后,它将是人生最好的记录。
让用户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
特意查了下百度,微信于2011年1月21日成立,时至今日,刚刚过去的2022年1月22已经11年了,这11年足足影响了数亿人的生活。
你是否已经习惯它的存在了呢?你是否已经离不开它的存在了呢?
近几年,对于微信朋友圈来说,并不好过,自媒体时间的激烈竞争,更多的app上线很多人越来越不爱刷朋友圈了。
短视频的迅速崛起,盈利模式的利诱下,越来越多的用户投向了短视频。
而此时,微信提出了:让用户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的理念。
张小龙说: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更希望被诚实地对待,而不是去“套路”他们。
让大家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虽然这只是一句口号,或者说是一个营销的手段。
但是这些才是把握住了用户心里真正所需要的。这个才是厉害之处,敢直面人性,而不是一味推广,但也是推广的最高境界。
我们应该庆幸在这个浮躁的自媒体时代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真实。
我们已经把目光太多的投注在了短视频里,有许久都没有放下手机和对面的人认真的聊聊天了。
我们已经在短视频的世界里越走越远,正是这样真实地“放下手机”才是真正的打动人心,亲切感十足。
微信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 : 如你所知,微信不止是一个聊天工具。
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少到孩童老到暮年,微信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打开了人们的新世界,让沟通没有了距离。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样慢节奏浪漫的诗词,也没有了从前慢的诗情画意。
快捷的自媒体时代,让所有的感情,无论距离多远一秒透过屏幕看到想看到的那张脸,微信不止是一个聊天工具,是感情最快速的连接线。
如今的微信,不仅可以给好友发送文字消息、表情或者图片,还可以传送文件。与朋友视频聊天,不必再遥遥无望地等待一纸信笺,它风一般的速度打开了心之门。
微信十年关键词:连接和简单
张小龙说,微信虽然是很大用户量的产品,并且经历了11年之久,但还是希望它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
“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灵魂、审美、创意和观念,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
一切产品如果赋予灵魂,在用户心里,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工具。
而是盛满了一个叫做温暖的东西。让我们满怀希望吧,有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相信微信未来的10年,依然有灵魂,有温度!
朋友们,你的微信用了几年了呢?点个关注,一起探讨!
微信怎么多开四五个微信
翻起国民数字化生活巨浪 重度依赖与想要逃离并存
下个10年 微信还能带来新变革吗
早上睁眼,很多人拿起手机的第一件事是看下有没有微信的未读消息;出入公共场所,“健康宝”成了2020年以来的“最热小程序”;很多人出门不再带上钱包,只靠电子支付……昨天,一年一度的微信之夜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公布了微信10周年最新数据: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3.3亿人进行视频通话,7.8亿人进入朋友圈,1.2亿人发朋友圈,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微信上有3.6亿个公众号,朋友圈每天有1亿条视频内容。
然而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人重度依赖,就有人想要逃离。有人开始害怕微信提示音响起,因为怕被领导“@”加班;很多曾经乐于在朋友圈分享的人,逐渐关闭了朋友圈……在这种趋势下,下一个10年,翻起数字化生活变革巨浪的微信,还能带来新变革吗?
数字变革 生活从此掀起巨浪
2011年,在浙江横店开店卖羽绒服的胡月娥因为演员陈浩民随口提起了微信,就在女儿的帮助下用上了这款“新潮应用”。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孔源丰给学校实验室做了一个仪器预约小程序,让供不应求的仪器实现智能化管理。2020年疫情突发,在湖北襄阳开小超市的张美丽转战微信群开启了“码上”生意……
10年间,微信与每一个使用它的人都有一段故事,而这一个个故事汇成了国民数字化生活变革的大江大河。
10年前,因为预感通讯软件会是智能手机普及后的一个机会,张小龙给腾讯掌门人马化腾发送了一封邮件,开启了微信这一项目。最初的微信1.0版本只支持图文发送,几个月后上线了语音听筒、附近的人等功能,通过社交裂变实现用户飞涨。
2012年,微信先后在4月、7月发布朋友圈、公众号两项重磅产品。时至今日,刷朋友圈仍是大量用户每天的“打卡”操作。而公众号则给每个个体、团体、单位的发声传播提供了舞台。
2013年,微信支付正式上线,将数字化变革带到支付领域。
2014年,盯着手机抢红包成了春节“新时尚”。此后,不再带钱包出门成为很多人的习惯。
2016年,继公众号后,微信推出小程序。由此,微信渐渐构建起庞大的生态。
过度捆绑 引发公众逃离情绪
在很多人的手机里,微信都被放在了最方便点击的位置。而另一方面,一些人却因为感到被“过度捆绑”,开始有了想逃离的反面情绪。
“微信加的人越来越多,有很多是因工作加的陌生人,让我无法再尽情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生活、心情。”注册微信已经9年的张女士有些无奈。
刘女士也记不清自己为什么不再热衷于刷朋友圈了。“以前总要刷一刷朋友们的最新动态。但后来微商广告、求点赞信息太多,还有一些不熟的人发,就觉得挺没意思的了。”
除了对朋友圈的审美疲劳,还有人开始害怕微信提示音响起。“微信到了老板手里,成了随时随地方便叫你加班的工具。”蒋先生苦笑道,他感觉自己的微信已经被工作占领,工作群里消息不断,跟朋友之间的沟通少得可怜。
还有一些用户因无数的公众号推送感觉被“打扰”。“每到一个餐厅,都要为了点菜、买单或享受优惠去关注公众号,之后每天被推送一大堆广告。”王女士吐槽。
下个10年 微信新路在哪里?
然而即便有逃离情绪产生,微信这棵大树的枝丫已探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下一个10年,微信还能带来哪些新变革吗?
昨天,2021微信公开课PRO在广州开讲。主论坛上,微信携近几年上线的“后起之秀”登场:包括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分、企业微信、搜一搜等产品。
其中,被认为是继朋友圈、公众号后最为成功的创新——微信小程序亮出最新成绩单:日活跃用户超4亿,全年交易额同比增长超100%。以健康码小程序为例,已累计服务用户超8亿,累计展示码量超200亿次。业内认为,更为轻便、易开发、成本低的小程序会成为替代App的新选择。
此外,近两年上线的微信支付分正力图构建用户的信用体系。目前,微信支付分用户数已突破2.4亿,每日使用笔数达千万级,每年为用户节省超过2000亿元押金。
企业微信、小游戏、搜一搜等产品也出现在微信公开课PRO上。在疫情带来线上办公需求后,2020年企业微信连接和服务的微信用户超过了4亿;去年,小游戏在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0亿后依然稳步增长,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了5亿;微信搜一搜未来将逐步实现内容、服务、品牌的全面开放接入,在微信上再造“搜索引擎”。
下一个10年,或许还有一些内容可期待。
微信怎样两个手机上登录一个微信
早上睁眼,很多人拿起手机的第一件事是看下有没有微信的未读消息;出入公共场所,“健康宝”成了2020年以来的“最热小程序”;很多人出门不再带上钱包,只靠电子支付……昨天,一年一度的微信之夜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公布了微信10周年最新数据: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3.3亿人进行视频通话,7.8亿人进入朋友圈,1.2亿人发朋友圈,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微信上有3.6亿个公众号,朋友圈每天有1亿条视频内容。
然而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人重度依赖,就有人想要逃离。有人开始害怕微信提示音响起,因为怕被领导“@”加班;很多曾经乐于在朋友圈分享的人,逐渐关闭了朋友圈……在这种趋势下,下一个10年,翻起数字化生活变革巨浪的微信,还能带来新变革吗?
数字变革 生活从此掀起巨浪
2011年,在浙江横店开店卖羽绒服的胡月娥因为演员陈浩民随口提起了微信,就在女儿的帮助下用上了这款“新潮应用”。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孔源丰给学校实验室做了一个仪器预约小程序,让供不应求的仪器实现智能化管理。2020年疫情突发,在湖北襄阳开小超市的张美丽转战微信群开启了“码上”生意……
10年间,微信与每一个使用它的人都有一段故事,而这一个个故事汇成了国民数字化生活变革的大江大河。
10年前,因为预感通讯软件会是智能手机普及后的一个机会,张小龙给腾讯掌门人马化腾发送了一封邮件,开启了微信这一项目。最初的微信1.0版本只支持图文发送,几个月后上线了语音听筒、附近的人等功能,通过社交裂变实现用户飞涨。
2012年,微信先后在4月、7月发布朋友圈、公众号两项重磅产品。时至今日,刷朋友圈仍是大量用户每天的“打卡”操作。而公众号则给每个个体、团体、单位的发声传播提供了舞台。
2013年,微信支付正式上线,将数字化变革带到支付领域。
2014年,盯着手机抢红包成了春节“新时尚”。此后,不再带钱包出门成为很多人的习惯。
2016年,继公众号后,微信推出小程序。由此,微信渐渐构建起庞大的生态。
过度捆绑 引发公众逃离情绪
在很多人的手机里,微信都被放在了最方便点击的位置。而另一方面,一些人却因为感到被“过度捆绑”,开始有了想逃离的反面情绪。
“微信加的人越来越多,有很多是因工作加的陌生人,让我无法再尽情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生活、心情。”注册微信已经9年的张女士有些无奈。
刘女士也记不清自己为什么不再热衷于刷朋友圈了。“以前总要刷一刷朋友们的最新动态。但后来微商广告、求点赞信息太多,还有一些不熟的人发,就觉得挺没意思的了。”
除了对朋友圈的审美疲劳,还有人开始害怕微信提示音响起。“微信到了老板手里,成了随时随地方便叫你加班的工具。”蒋先生苦笑道,他感觉自己的微信已经被工作占领,工作群里消息不断,跟朋友之间的沟通少得可怜。
还有一些用户因无数的公众号推送感觉被“打扰”。“每到一个餐厅,都要为了点菜、买单或享受优惠去关注公众号,之后每天被推送一大堆广告。”王女士吐槽。
下个10年 微信新路在哪里?
然而即便有逃离情绪产生,微信这棵大树的枝丫已探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下一个10年,微信还能带来哪些新变革吗?
昨天,2021微信公开课PRO在广州开讲。主论坛上,微信携近几年上线的“后起之秀”登场:包括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分、企业微信、搜一搜等产品。
其中,被认为是继朋友圈、公众号后最为成功的创新——微信小程序亮出最新成绩单:日活跃用户超4亿,全年交易额同比增长超100%。以健康码小程序为例,已累计服务用户超8亿,累计展示码量超200亿次。业内认为,更为轻便、易开发、成本低的小程序会成为替代App的新选择。
此外,近两年上线的微信支付分正力图构建用户的信用体系。目前,微信支付分用户数已突破2.4亿,每日使用笔数达千万级,每年为用户节省超过2000亿元押金。
企业微信、小游戏、搜一搜等产品也出现在微信公开课PRO上。在疫情带来线上办公需求后,2020年企业微信连接和服务的微信用户超过了4亿;去年,小游戏在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0亿后依然稳步增长,月活跃用户首次突破了5亿;微信搜一搜未来将逐步实现内容、服务、品牌的全面开放接入,在微信上再造“搜索引擎”。
下一个10年,或许还有一些内容可期待。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查睿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中新网
一个手机微信登录两个微信
作者:龚进辉
2011年1月21日,张小龙打造的微信正式上线,微信时代正式开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晃十年过去,如今微信已蜕变为日活超过10亿的国民应用,而且早已超出最初的通讯、社交范畴,成为与用户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超级App。换个角度看,谁都离不开微信,这本身就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作为微信王国缔造者的张小龙功不可没。
微信十年表现炸裂、一路开挂的传奇故事,最早源于11年前张小龙发给马化腾的一封邮件。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App因上线15天斩获1000万用户而引起业内关注,张小龙敏锐地注意到Kik的快速崛起。一天晚上,他在研究Kik类软件时,突然产生一个想法:移动互联网将来会诞生一个新的IM,很可能会对QQ造成很大威胁。
他思考一两个小时后,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着手打造新的IM。马化腾很快回复邮件,表示认同张小龙的建议。随后,他主动请缨,建议由自己率领的腾讯广州研发部来承担这个项目的开发,“反正是研究性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张小龙回忆道,“整个过程起点就是一两个小时,突然搭错了一个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
其实,张小龙率先打造新的IM不假,但腾讯内部并非只有他一个团队在做。原因很简单,张小龙看到未来新趋势是一方面,微博的出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后者从社交切入,对于腾讯而言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巨大的危机感倒逼其启动赛马机制。
当时,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QQ团队、QQ通讯录团队、QQ邮箱团队)报名做一款能够对抗微博、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终张小龙领衔的QQ邮箱团队打造的微信获胜,成功实现自我颠覆,逐渐成为腾讯在移动端的排头兵,助力其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
在微信迅速崛起后,马化腾曾感慨道,如果微信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而是在另外一家公司,那腾讯可能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产品。”毫不夸张地讲,微信是腾讯在移动时代生死存亡的关键,马化腾幸亏有张小龙这张王牌。
或许,用户并不关心微信之于腾讯的巨大战略价值,而是更在意自己能享受到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说乔布斯的iPhone改变世界,那张小龙的微信改变中国。回首过去十年,微信确实给中国人带来诸多改变,也许你未曾察觉,但改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列举你一定感同身受的四大改变:
一、微信支付让你告别钱包
2013年8月,微信支付正式上线,起初用户增长缓慢,真正一炮而红是在2014年春节。凭借社交裂变+春晚流量加持,微信红包成为当年最火的新年利是,助力微信支付短短2天绑定2亿张个人银行卡,而支付宝为此用了8年。难怪马云会把微信红包的快速崛起形容为“珍珠港偷袭”,使整个支付宝上下如临大敌。
经此一役,微信支付有了叫板支付宝的底气,支付宝不敢小觑这个爆发力惊人的后起之秀,移动支付大战一触即发。而推广移动支付的关键在于场景布局,因此,你会看到,阿里、腾讯在热门消费场景争夺上打得不亦乐乎,比如打车、餐饮、商超、停车场等,总能看到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激烈对垒的身影。
而双方厮杀越激烈,覆盖的消费场景无处不在,用户受益越多,出门不带钱包、一台手机行天下成为现实。吃喝玩乐都能用微信支付轻松解决。为了迎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上至连锁超市下至路边摊小商贩,都会贴上微信支付二维码供顾客付款,甚至连乞丐也用微信支付来乞讨。不断普及助力移动支付入选“新四大发明”,微信支付无疑是头号功臣。
二、朋友圈让你晒个不停
朋友圈是微信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于2021年4月上线,如今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国民秀场,文字、图片、小视频等不同内容形态,使朋友圈越来越精彩。有人说,因为朋友圈的出现,中国人出国旅游、吃大餐、消费奢侈品的次数翻了好几倍,在朋友圈,我们提前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有了朋友圈,中国人的“平均颜值”也大幅提升,美女俊男齐刷刷涌现,顺便带火各种美颜修图工具。同时,朋友圈也让我们知道亲人朋友并未淡忘,一个点赞、一句留言都是关怀。有了朋友圈,刷屏成为一种追求、目标甚至是奢望,有时也让人想起被XX刷屏支配的恐惧。
当然,朋友圈不一定全是真善美,也充斥着不好的一面。比如,卖货的微商疯狂刷屏,朋友圈变成工作圈、广告圈,逐渐偏离与朋友互动的初心。因此,你会看到,很多人选择远离朋友圈,越来越少看朋友圈、发朋友圈,就连不少高度依赖的用户也设置为只开放最近三天动态。的确,朋友圈有利有弊,就看你怎么用它。
三、公众号让你少奋斗几年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其实,公众号成立的初衷,只是给空空荡荡的微信增加一些可供用户消费的内容,但实际发展势头远超张小龙的预期,竟然会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媒体革命,时至今日依然余波未绝,影响有多深远可见一斑。
这场新媒体革命的弄潮儿,既有罗振宇、石榴婆、六神磊磊等传统媒体人,也有林少、沙小皮、猫老大等本职工作与媒体关系不大的年轻人。他们以不同的姿态入场,共同塑造影响国人阅读的新媒体生态。这年头,谁还不关注几个公众号,真实反映出公众号成为新媒体创业的沃土,俨然一种新风尚,微信帮助不懂技术的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共享移动互联网崛起的红利。
尽管现在开设公众号越来越难突围,但内容为王的道理从未过时,好饭不怕晚,papi酱便是最佳力证。而早期享受公众号巨大红利的那些先行者,无不感慨“什么时候写字会这么赚钱”,公众号改变个人命运、让我少奋斗几年成为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真得感谢“微信之父”张小龙。
四、小程序让你用完即走
小程序前身是“应用号”,因为苹果介入而被迫更名,于2017年1月正式上线。它最大特点在于无需下载、即搜即用,贯彻张小龙“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表面上看,小程序可以替代不常用的App,为用户手机内存减负,但更大作用在于帮助微信完善自身生态圈,既笼络大量开发者,也尽可能俘获更多用户。
小程序上线之初,因UI设计、大小限制、用户体验等问题而遭到业内唱衰,但其成功经受住考验,在电商、游戏等行业应用广泛。如今,小程序已成为大热的行业风口,超级App更把其当作标配,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均推出自家的小程序平台,小程序生态不断走向繁荣。
当然,小程序不仅服务于广大开发者和用户,也对于微信自身是个重大利好。尽管微信生态三大板块——公众号、朋友圈、微信支付分工明确,但并未彻底强关联起来,也没有实现无缝打通。小程序出现后情况大为改观,使微信可以更好地连接一切(人和服务)。难怪360掌门人周鸿祎不禁调侃道,现在没有无线互联网一说,只有“微信互联网”,因为微信本身就是互联网。
结语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微信,微信不属于我;十年之后,我认识并依赖上微信,而微信属于全中国、全世界,蜕变为大受欢迎的国民应用,一天不用都十分难受。回首过去十年,微信最让我佩服的一点倒不是其惊人的用户规模,而是张小龙一直顶着巨大压力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变现之间艰难寻求平衡,做到这点着实不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期待微信下一个十年带来更多突破和精彩,加油!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旧版本微信,微信好久出来的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