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和法制的含义与区别,法治和法制的关系
大家好,由投稿人邵霖世来为大家解答法治和法制的含义与区别,法治和法制的关系这个热门资讯。法治和法制的含义与区别,法治和法制的关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法治和法制有啥区别
家人们,先问个问题,“法治”和“法制”,您能分清吗?别小瞧这一字之差,背后藏着的可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底层逻辑,弄懂了能帮咱在生活里少走好多弯路,越往后看越有料,一定要耐心看完!
“法治”与“法制”,到底啥区别?
很多人会把“法治”和“法制”混为一谈,觉得就是一回事儿,可实际上,它们的差别大着呢。简单来说,法制是“工具”,法治是“灵魂”。法制指的是法律条文和制度,像《民法典》《刑法》这些,是静态的“工具箱”,摆在那儿,规定着大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法治呢,强调的是法律的执行、监督和信仰,是动态的“活法”,让法律真正在社会生活里运转起来 。
打个比方,就像开车,交通法规(法制)是写好的规则,告诉你不能闯红灯、要系安全带。但要是交警选择性执法,对某些人闯红灯不管不顾(人治),那这就违背了法治精神。只有不管是谁,都严格按照交通法规来,该处罚就处罚,该奖励就奖励,这才是法治。从2023年最高法报告能看到,全国法院纠正涉产权冤错案件421件,这不就体现了“法治”对“法制”的超越嘛,有了法律条文还不够,得保证它公正地实施。
再从价值取向来看,法制可以服务于任何政权,古代的“严刑峻法”也是一种法制,它可能更多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法治不一样,它天然追求公平、正义,是保障老百姓权益的坚固盾牌。就说2023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高校有自己的校规(法制),可在处理田永的事情上程序违法,法院最终认定高校必须依法办事(法治),保障了田永的受教育权,这就是法治价值的体现。
还有政策变迁也能看出这两者的区别。2019年国务院把“法制副校长”改成“法治副校长”,这可不是简单的文字改动。以前强调法制,重点在制度建设,而改成法治后,更注重对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从“知法”到“信法”“用法”,这是质的转变。
真实案例,教你避坑
劳动纠纷案:别让公司制度成“霸王条款”
在劳动纠纷里,“法治”和“法制”的区别就体现得特别明显。有这么一个案例,某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员工起诉时发现,公司有自己的《员工手册》(法制),看起来各种规定都很齐全。可公司却未依法支付加班费,这就是典型的法治缺失。公司有制度,但不按法律来执行,那制度就成了摆设。最后法院判决,即使公司有制度,违法也必究!依据就是《劳动合同法》第85条,明确规定逾期支付工资需加付赔偿金。这就提醒咱打工人,别被公司看似完善的制度唬住,关键得看它有没有依法办事。
行政诉讼案:特殊时期,法治要有温度
再看一个行政诉讼案。苏州一家快餐店在疫情期间送餐被罚百万,这事儿乍一听,觉得快餐店可能真犯了大错。但仔细一瞧,原来是快餐店没有“集体用餐配送许可”(法制不足)。可疫情特殊时期,大家都在努力抗疫,这家快餐店也是为了保障居民生活。法院二审改判,仅处罚5万元,这就体现了“法治温度”。虽然快餐店确实存在制度上的欠缺,但特殊时期,处罚不能一刀切,得考虑实际情况,做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这依据的就是《行政处罚法》第5条,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时要遵循这个原则。这也让我们看到,法治不是冷冰冰的,它是有温度、有人情味的。
数据说话,差距惊人
从数据上看,“法治”和“法制”被混淆的情况还挺严重。某高校做过调查,超70%的受访者分不清“法治”与“法制”,甚至在写“法治社会”的时候,都写成“法制社会”。这说明大部分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晰。
另外,从政策层面也能看出趋势。2023年“法治”一词在政府文件里出现的频率同比增长42%,而“法制”下降了17%。这表明国家在法治建设上,更注重法律的实施、监督以及法治文化的培育,而不只是单纯的制度建设。
法律冷知识,深挖法的内涵
你知道吗,“法”字本身就藏着法治的秘密。古体的“灋”,由“水”“廌”“去”组成。“水”寓意公平如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在法律面前都得一视同仁;“廌”是一种神兽,代表公正、正义,能辨别是非曲直;“去”表示去除不公正、邪恶的东西。所以“灋”的寓意就是“公平如水”“除暴安良”,这恰恰是法治的核心。
虽然最高法没有直接定义“法治”,但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里明确提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就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它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出行到企业经营,从教育医疗到社会管理。
法治和法制,这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法治就成了无本之木;而法治是法制的升华,只有让法律真正活起来,被信仰、被遵守、被执行,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关注我,带你解锁更多法律真相,让我们一起在法治的星空下,做懂法、守法、用法的明白人。记住,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利剑!
法治和法制的区别和联系
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为抓好改革落实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改革与法治携手并进,既能降低改革的风险和成本,又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2016年底,中央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全面部署,随着一个个试点平稳推进,一项项措施先后落地,改革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2024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总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将改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始终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才能让二者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就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写入宪法,实施监察法,为各级监委履行职责提供了坚实的宪法基础和法治保障。《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施行,以立法形式确立生态保护补偿基本制度规则,让青山有“价”、绿水含“金”,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实践证明,法治既为改革塑造基本秩序,又为改革提供运行轨道;既能助力改革排除阻力,又能巩固改革成果。用法治的利剑为改革披荆斩棘,有利于增强改革的执行力和穿透力。
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就要做到改革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首部全国性流域立法——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修改土地管理法、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确认和巩固农村改革成果;修改法官法、修改检察官法,确认、巩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果……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法治为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保驾护航,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就要求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需要法治护航。北京印发政商交往负面清单,提出“不准落实政策打折扣”“不准违规干预企业经营”等10个“不准”,明确政商交往红线边界;上海从具体问题、具体场景入手,着力把干部的顾虑、企业的期盼梳理清楚,推动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既不偏袒护短,也不矫枉过正,稳定的是社会预期,坚定的是改革信心。
改革,大潮奔涌;法治,固本强基。坚持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以法治力量护航改革,进一步培厚法治中国沃土,让法治体系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健全,改革步伐在法治保障下更加坚实,中国式现代化必将迎来更广阔前景。
法治和法制的意思一样吗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连日来,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大力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旨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我国宪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新时代以来,我们之所以能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既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实现了改革与法治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也是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首都教育系统“国家宪法日”现场活动暨“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图片来源:人民网
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就要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要以法治最大限度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推动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明法于心,守法于行。近年来,从把宪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普遍设立宪法知识课程,到各地建立宪法宣传教育场馆,组织形式多样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人民群众宪法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彰显。要坚持知识普及、理论阐释、观念引导全面发力,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使全体人民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汇聚起团结奋斗力量,定能开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境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法治和法制是一个意思吗
文|武之璋
我们今天主要聊一聊“法制”和“法治”的区别。法治是一种文化,法制是纯粹的律令。它们中间的区别非常大,不太容易说清楚。所以我今天用两个小故事来说明两者的不同。
第一个小故事,发生在希拉里。美国克林顿的妻子女强人希拉里,她做过美国国务卿,也参选过美国总统。她是当时的政治女强人,非常厉害的一位女性。在她下台以后,有天一位报社记者邀她在一个餐厅喝咖啡,两人聊得正兴起、意犹未尽时,餐厅来赶人,说她们要打扫,准备晚餐。两人相视一笑收拾东西准备走。女记者讲了一句英文“这就是美国”。这个话在美国常常听到,很多外人不知道它什么意思。
这是美国人以美国的文化,或者以美国的法律引以为傲时,她们常常会讲这句话。意思就是,这是美国了不起的地方,这就是美国文化,再有名的人也要尊敬美国文化。我们设想,假如在大陆或者在台湾地区这样有可能吗?小店可能赶一个大人物吗?应该不会。这就是“法制”跟“法治”的差别。再大的人物也要遵守小店的规定。
另外再讲一个小故事,英国女首相撒切尔,我非常敬佩她。在她的政治生涯当中,她在任期还未完的情况下,因为人头税的问题引起全国动荡、罢工,此外还有同党背叛、出卖。结果国会就通过对她投信任票来决定她的去留,假如投信任票不够,就立刻辞职。通常一位领袖碰到这个情况,一定会想办法活动让这个信任案不通过。但是她知道这个信任案通过以后,就立刻辞职。
她觉得这是对她人格的一种羞辱,因此任期还没有到就辞职了。辞职以后她结束完例行惜别仪式后,她身心俱疲回到办公室收拾私人物品。离开办公室不到10分钟后,她发觉好像有东西遗漏在办公室,想用她的钥匙开办公室拿东西,却发觉锁已经打不开了。
一个做了10年首相的政治领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剥夺了一切相关权利,从辞职生效那一分钟开始,就不是首相,也无权介入任何公共事务。我当时在撒切尔夫人回忆录中看到这部分感到非常震撼,假如我是撒切尔夫人,情何以堪。为国家卖命多年,国家却连一分钟的信任都没有。
可是继而一想,这就是“法治”文化了不起的地方,公私分明。可是我们知道,在西方,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退休元首的礼遇非常优渥。她们可以终身享受随护、享受办公室,有很丰厚的退休金。这是国家对私人的待遇,但是公事方面就十分严明,这就是“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有其冷酷的一面,也有其温暖的一面。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法治和法制的含义与区别,法治和法制的关系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