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6年12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412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解释(二)〉等十八件知识产权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了正确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依法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在中国境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知名商品”。人民法院认定知名商品,应当考虑该商品的销售时间、销售区域、销售额和销售对象,进行任何宣传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域范围,作为知名商品受保护的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原告应当对其商品的市场知名度负举证责任。 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在后使用者能够证明其善意使用的,不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后来的经营活动进入相同地域范围而使其商品来源足以产生混淆,在先使用者请求责令在后使用者附加足以区别商品来源的其他标识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条具有区别商品来源的显著特征的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认定为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 (一)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 (二)仅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商品名称; (三)仅由商品自身的性质产生的形状,为获得技术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状以及使商品具有实质性价值的形状; (四)其他缺乏显著特征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 前款第(一)、(二)、(四)项规定的情形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的,可以认定为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 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中含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以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他人因客观叙述商品而正当使用的,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条由经营者营业场所的装饰、营业用具的式样、营业人员的服饰等构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整体营业形象,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装潢”。 第四条足以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包括误认为与知名商品的经营者具有许可使用、关联企业关系等特定联系的,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视觉上基本无差别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应当视为足以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 认定与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相同或者近似,可以参照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判断原则和方法。 第五条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属于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当事人请求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予以保护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六条企业登记主管机关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以及在中国境内进行商业使用的外国(地区)企业名称,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企业名称”。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企业名称”。 在商品经营中使用的自然人的姓名,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姓名”。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自然人的笔名、艺名等,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姓名”。 第七条在中国境内进行商业使用,包括将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企业名称、姓名用于商品、商品包装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使用”。 第八条经营者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一)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的; (二)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 (三)以歧义性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的。 以明显的夸张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发生误解的事实和被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 第九条有关信息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不为公众所知悉”。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有关信息不构成不为公众所知悉: (一)该信息为其所属技术或者经济领域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 (二)该信息仅涉及产品的尺寸、结构、材料、部件的简单组合等内容,进入市场后相关公众通过观察产品即可直接获得; (三)该信息已经在公开出版物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开披露; (四)该信息已通过公开的报告会、展览等方式公开; (五)该信息从其他公开渠道可以获得; (六)该信息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容易获得。 第十条有关信息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商业价值,能为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的,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 第十一条权利人为防止信息泄漏所采取的与其商业价值等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合理保护措施,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保密措施”。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所涉信息载体的特性、权利人保密的意愿、保密措施的可识别程度、他人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认定权利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足以防止涉密信息泄漏的,应当认定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一)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范围,只对必须知悉的相关人员告知其内容; (二)对于涉密信息载体采取加锁等防范措施; (三)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 (四)对于涉密信息采用密码或者代码等; (五)签订保密协议; (六)对于涉密的机器、厂房、车间等场所限制来访者或者提出保密要求; (七)确保信息秘密的其他合理措施。 第十二条通过自行开发研制或者反向工程等方式获得的商业秘密,不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一)、(二)项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前款所称“反向工程”,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从公开渠道取得的产品进行拆卸、测绘、分析等而获得该产品的有关技术信息。当事人以不正当手段知悉了他人的商业秘密之后,又以反向工程为由主张获取行为合法的,不予支持。 第十三条商业秘密中的客户名单,一般是指客户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交易的习惯、意向、内容等构成的区别于相关公知信息的特殊客户信息,包括汇集众多客户的客户名册,以及保持长期稳定交易关系的特定客户。 客户基于对职工个人的信赖而与职工所在单位进行市场交易,该职工离职后,能够证明客户自愿选择与自己或者其新单位进行市场交易的,应当认定没有采用不正当手段,但职工与原单位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当事人指称他人侵犯其商业秘密的,应当对其拥有的商业秘密符合法定条件、对方当事人的信息与其商业秘密相同或者实质相同以及对方当事人采取不正当手段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其中,商业秘密符合法定条件的证据,包括商业秘密的载体、具体内容、商业价值和对该项商业秘密所采取的具体保密措施等。 第十五条对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商业秘密独占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排他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和权利人共同提起诉讼,或者在权利人不起诉的情况下,自行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普通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和权利人共同提起诉讼,或者经权利人书面授权,单独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十六条人民法院对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判决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时,停止侵害的时间一般持续到该项商业秘密已为公众知悉时为止。 依据前款规定判决停止侵害的时间如果明显不合理的,可以在依法保护权利人该项商业秘密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判决侵权人在一定期限或者范围内停止使用该项商业秘密。 第十七条确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损害赔偿额,可以参照确定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进行;确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九条、第十四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损害赔偿额,可以参照确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进行。 因侵权行为导致商业秘密已为公众所知悉的,应当根据该项商业秘密的商业价值确定损害赔偿额。商业秘密的商业价值,根据其研究开发成本、实施该项商业秘密的收益、可得利益、可保持竞争优势的时间等因素确定。 第十八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四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一般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确定若干基层人民法院受理不正当竞争民事第一审案件,已经批准可以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可以继续受理。 第十九条本解释自二〇〇七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6年12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412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给您推荐相同类型的内容:
-
不正当竞争行为名词解释,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
大家好,由投稿人俞延峰来为大家解答不正当竞争行为名词解释,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这个热门资讯。不正当竞争行为名词解释,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使用自己注册商标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吗,假冒专利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使用自己注册商标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吗,假冒专利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使用自己注册商标一般情况下不构成不正当竞争。注册商标是合法的知识产权,所有者有权在核定的商品或服务范围内使用该商标。 然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特定情形,则可能构成不正 -
同样发明创造同日申请专利如何办,使用自己注册商标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吗
同样发明创造同日申请专利如何办,使用自己注册商标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吗, 当同样的发明创造在同日申请专利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来处理: 1. 申请人之间协商确定申请人。如果申请人之间能够协商一致,确定其中一方为申请人,那么该方将获得专利申请权。 -
不正当竞争纠纷赔偿一般赔多少钱,不正当竞争纠纷律师
大家好,由投稿人乐峰来为大家解答不正当竞争纠纷赔偿一般赔多少钱,不正当竞争纠纷律师这个热门资讯。不正当竞争纠纷赔偿一般赔多少钱,不正当竞争纠纷律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不正当竞争公司有什么2025,什么是不正当竞争?
不正当竞争公司有什么2025,不正当竞争公司有什么,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经营者不正当行为具体表现在:1.实施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 -
到底什么是不正当竞争,什么是不正当竞争法
到底什么是不正当竞争,#1 什么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贯穿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始终,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在市场竞争中,正当的竞争应当是 -
浅析“有奖销售”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吗,有奖销售的法律规定
浅析“有奖销售”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吗,不正当竞争是经营者以及其他有关市场参与者采取违反公平、诚实信用等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去争取交易机会或者破坏他人的竞争优势,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中络宏博律所小编表示然 -
爱情公寓借壳上映被骗构成不正当竞争六被告共同赔偿430万元,爱情公寓借鉴了哪些
爱情公寓借壳上映被骗构成不正当竞争六被告共同赔偿430万元,2009年8月,情景喜剧《爱情公寓》横空出世,收视率连创新高。2018年8月,以“原班人马十年重聚”为宣传语的电影《爱情公寓》上映,然而,很多希望从这部电影中回忆青春的粉丝却大感失 -
“流量劫持类”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探析
“流量劫持类”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探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互联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作为支撑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流量”无疑已成为互联网竞争中的关键争夺点,可以说,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不正当竞争都围绕着“流量”而展开。因此,“流量 -
网络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网络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一、域名抢注─域名系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所谓域名(domainname),是一种用于互联网上识别和定位计算机的地址结构。在互联网上,计算机的位置是用ip地址的形式表示的。每一个ip地址是由四个被句点分割的数 -
平行进口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平行进口商品合法吗
平行进口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 某国A公司与中国B公司签订了F商标的商标许可协议,约定B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拥有该商标的排他性许可权,是中国大陆的唯一代理商。后中国C公司从日本D公司进口了案涉商标产品并在在中国销售。A公司出具确认 -
将同行企业名称作为自己公司网络搜索关键词 株洲一公司故意“搭便车”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判赔偿
将同行企业名称作为自己公司网络搜索关键词 株洲一公司故意“搭便车”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判赔偿,近日,湖南省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利用搜索关键词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案件,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5万元。被告已于宣判后自动履行,判 -
流量劫持类”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探析,流量劫持是什么意思
流量劫持类”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探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互联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作为支撑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流量”无疑已成为互联网竞争中的关键争夺点,可以说,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不正当竞争都围绕着“流量”而展开。因此,“流量劫 -
首例智能手机劫屏不正当竞争案宣判,OPPO等获赔300万
首例智能手机劫屏不正当竞争案宣判,OPPO等获赔300万,近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杭州铁路运输法院)依法公开审理原告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OPPO公司)、广东欢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欢太公司)与被告某科技(宁波)有限公司(以 -
原创!法治时事热评-从虚假医疗广告中看不正当竞争行为,医疗广告法虚假宣传如何处罚
原创!法治时事热评-从虚假医疗广告中看不正当竞争行为,事实概况据报道:315晚会记者曝光在UC浏览器上搜索“减肥”、“降血糖”等关键词,搜索结果的前几条都是网友分享治好疾病经历,下方还标注着广告字样。广告里网友自称,自从认识某老师,按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