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凭证内件低值,什么是购物凭证
大家好,由投稿人潘美伊来为大家解答购物凭证内件低值,什么是购物凭证这个热门资讯。购物凭证内件低值,什么是购物凭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购物凭证图片
来源:“市说新语”微信公众号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直播带货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科学认知、理性消费,帮助广大消费者规避消费风险,维护自身权益。
网络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模式快速发展,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虚假宣传、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通过直播平台选购商品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请务必记住以下要点:
一是选择正规直播平台购物。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消费者评价较高的正规平台进行消费,核实商家的营业执照、经营资质等信息,确保其合法合规。警惕通过个人社交账号、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的交易,不要轻信和点击来源不明的购物链接。建议全程在直播平台内置购物系统完成交易,切勿脱离平台进行私下转账交易。
二是理性对待直播营销话术。警惕“全网最低价”“限量秒杀”“5秒下链接”等宣传,通过第三方比价工具核实历史价格,谨防虚构原价陷阱。不轻信“百分百正品”“特效保证”等绝对化承诺,要求主播出示商品检测报告、授权证书等证明文件。注意识别“刷单炒信”行为,综合查看商品详情页参数、用户真实评价等多维度信息。防范情感营销诱导,避免因支持“偶像”“家人”等情感因素冲动消费。
三是重点品类审慎选购。选购保健食品时,要通过正规渠道,并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核对保健食品注册号/备案号,根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信息科学选择,谨防虚假夸大宣传。选购跨境商品时,要清楚我国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实行正面清单管理,正面清单目录内包括酒、饮料、调味品、食用油、乳品、蜂蜜等食品。根据相关规定,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原产地有关质量、安全、卫生、环保、标识等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可能与我国标准存在差异,消费者自行承担相关风险。尤其是宣称“功能”的进口食品,其管理方式可能与我国不同,应谨慎购买。
四是留存完整消费凭证。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应注意留存完整的消费凭证。使用平台录屏功能保存商品宣传全过程,重点记录质量承诺、售后服务等关键内容;妥善保存订单详情、支付凭证、物流信息等电子证据,对重要信息进行截图备份;通过平台官方渠道与客服沟通,文字聊天的记录需完整保存,电话沟通应录音存证;签收商品时要谨慎,特别是易碎、贵重物品,要当场查验外观及基本功能,必要时需全程录像。
五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除定作、鲜活易腐等特殊商品外,网购商品均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权。若商家设置“不退不换”等霸王条款,可依法主张权益。如果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及时通过平台维权通道发起售后申请;如果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可通过智慧315投诉平台或者热线电话010-63281315向消协组织投诉,也可以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对于金额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
供稿:特殊食品司
制作:李若莹
(“市说新语”微信公众号)
付款记录能不能作为购物凭证
每当我们在超市完成购物,收银员递来的那张薄薄小票总会被随手塞进口袋或直接丢弃。这张看似无害的购物凭证,实则暗藏健康危机。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揭示,长期接触超市小票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尤其对皮肤产生持续性危害,这种风险正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被不断放大。
一、购物小票中的隐形杀手:双酚类化合物的渗透之谜
超市小票采用的热敏纸技术,其涂层中含有0.5%-1.5%的双酚类化合物。这种物质在遇热显影过程中会形成肉眼可见的文字,但残留的游离双酚分子却能在接触瞬间穿透皮肤屏障。美国疾控中心研究发现,接触热敏纸后,人体尿液中双酚A浓度会在2小时内激增3-5倍,其渗透效率远超塑料制品。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角质层本应是天然防护屏障。然而双酚类物质具有脂溶性特征,能够溶解表皮细胞间的脂质结构,像钥匙般打开皮肤通道。德国环境医学研究所实验显示,持续接触热敏纸30秒,双酚渗透量相当于饮用双酚污染水30天的摄入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规避BPA禁令,商家普遍改用双酚S(BPS)作为替代品。但2018年《毒理学快报》的研究证实,BPS的雌激素活性比BPA更强,其分子量更小导致皮肤渗透率提高27%。这种"安全替代"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健康隐患。
二、皮肤系统的慢性中毒:从过敏到内分泌紊乱
直接接触热敏纸最直观的危害是引发接触性皮炎。日本皮肤科协会统计显示,超市收银员职业性皮炎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7.3倍。双酚化合物会破坏表皮层角蛋白结构,导致皮肤干燥、皲裂,形成肉眼可见的"收银员手"——指腹纹路消失、甲床分离的特殊症状。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内分泌干扰效应。双酚类物质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能力达到天然雌激素的1/1000,足以扰乱人体激素平衡。法国公共卫生研究院追踪研究发现,每天接触小票超过10次的群体,甲状腺功能异常风险增加42%,女性月经紊乱发生率提升35%。
这种危害具有显著的累积效应。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发现,皮肤接触的双酚会在皮下脂肪组织蓄积,半衰期长达7-15天。持续接触导致的慢性中毒,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儿童性早熟等全身性疾病,其影响可持续数年。
三、构建防护体系:从个体防护到社会行动
个人防护层面,建议使用棉质手套接触小票,或养成用纸巾隔离的习惯。英国皇家毒理学会推荐接触后立即用弱碱性洗手液清洗,可中和双酚的脂溶性特征。对于必须保存的小票,可采用手机拍照存档的数字化处理方式。
行业革新方面,日本已推广使用维生素C显影技术,其热敏纸双酚残留量仅为传统产品的0.03%。欧盟2020年实施的《热敏纸双酚禁令》要求成员国全面禁用含双酚热敏纸,推动行业向玉米淀粉基显影剂转型。
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多方协同。可参照法国"小票健康税"制度,对使用含双酚热敏纸的商家征收特别环保税。建立小票材料公示制度,让消费者通过紫外线照射等简易方式检测双酚残留,形成市场倒逼机制。
当我们再次接过超市小票时,这张轻飘飘的纸片已不再是无害的消费凭证。从皮肤渗透到内分泌干扰,从个体防护到系统治理,这场与隐形化学威胁的对抗需要全民参与。在享受现代商业便利的同时,我们更应建立科学的防护意识,推动行业技术革新,让日常消费真正成为安全无忧的生活体验。
邮政申报没有购物凭证
超市购物后,许多人将小票随手丢弃,却不知这张纸条中潜藏着消费陷阱与理财机会。据消费者协会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消费者因忽视小票导致的月均损失达213元,而通过以下方法,普通家庭完全能将这笔“流失的资金”转化为每月多攒500元的实用技巧。
1. 价格迷雾
货架标签与结算价不符已成常见套路。案例显示,某超市酸奶区标注“特价15.8元”,结账时却显示原价20.8元再打5折,实际优惠幅度仅2元。另有商家模糊标价单位,例如“12.8元”未注明是每袋或每斤,导致消费者误以为总价实则翻倍。
2. 商品变身
北京王女士购买的散装豆类在小票上显示为高价干果,经核查系收银员误扫条形码。此类错误常发生在生鲜区,利用消费者对商品编码不熟悉的漏洞。
3. 折扣陷阱
促销品常暗藏双重套路:某品牌牙膏标价“买二送一”,结账时发现仅第三支打折,实际单价反而高于日常售价。消费者协会建议,核对小票时需重点检查促销品单价与数量。
应对策略:收银台旁完成“三查”——查商品名称、查单价、查数量,尤其注意生鲜称重商品与组合套装。
1. 积分兑换
超市员工透露,条形码暗藏积分系统。收集30张满50元的小票,即可兑换价值200元的电饭煲。南京李阿姨通过收集废弃小票,两年免费兑换三台小家电。
2. 错收费追偿
数据显示,8%的小票存在多收费现象。上海张先生发现购买的4盒鸡蛋被扫成5盒,当场退回差额。建议保留小票至少一周,便于发现错误后维权。
3. 消费分析
将小票按食品、日用品分类整理,可直观发现消费漏洞。家庭主妇陈女士通过手工记账发现:每月因冲动购买零食多支出300元,调整后直接缩减20%开销。
4. 抽奖与换购
印有二维码的小票隐藏着中奖机会。某超市周年庆期间,消费者凭38元小票抽中万元家电,而同期超千张有效抽奖券被丢弃。此外,部分超市提供小票抵现服务,10张满88元小票可抵扣50元。
1. 科学留存
• 食品类:保留至保质期前3个月,便于退换临期商品
• 日用品:保存半年,应对质量问题时需提供购买凭证
• 家电类:留存至保修期结束,建议用彩色标签分类收纳
2. 高效核对
• 生鲜商品:对照称重标签复核克数与单价
• 促销套装:计算单件实际折扣是否低于单独购买价
• 电子支付:付款后立即截屏保存,与纸质小票双重备份
杭州刘女士通过三项改变实现月省520元:
1. 即时核单:三个月追回23次错收费,挽回损失187元
2. 积分变现:兑换价值200元的厨房用品
3. 消费克制:通过分析小票减少零食采购,节省133元
超市员工坦言:“顾客扔掉的小票,够我们全家半年的洗衣液用量。”从今天起,让这张不起眼的小纸条,成为您家庭理财的得力助手吧!
#你接触头条是为了赚钱还是什么##今天你攒钱了吗##副业赚钱#
购物凭证有哪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推荐性国家标准《售后服务 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5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无理由退货的退货条件、退货流程、服务监督与评价等给出了建议。记者就消费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
线下无理由退货为何难?
问:为什么线下(现场)销售的商品无理由退货和线上销售相比更难实现?
答:线下销售的商品无理由退货难主要因为网购商品无理由退货是强制性要求,线下销售的商品无理由退货则是“经营者自愿承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因此,网购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是经营者的法律义务,也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同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了配套规章《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网购无理由退货商品完好标准、运费承担、退货程序等均有明确规定,因此网购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容易,实践中执行较好。
线下销售的商品无理由退货则实行“经营者自愿承诺”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线上交易中,消费者“所见”不一定是“所得”,“无理由退货”符合非现场交易的规律和特征。线下交易中,消费者能够现场体验、现场验收商品,购买商品后无理由退货将不合理增加经营者成本。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明确,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即线下销售的商品有质量问题,经营者方承担退货义务,是“有理由”退货。
线下无理由退货该注意什么?
问:线下无理由退货应该如何操作?
答:对于线下无理由退货,《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提出“鼓励实体店承诺无理由退换货”。鉴于线下无理由退货是实体商品销售经营者“自愿承诺”行为,标准在借鉴河北、江苏、安徽、山东、四川、重庆等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顾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不增加经营者负担,对相关要求给出细化建议。
关于线下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范围,要求经营者应根据自身经营条件和经营商品属性明确适用于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范围,按照承诺的可无理由退货商品范围为消费者办理退货。对于承诺开展无理由退货服务的经营者,标准要求经营者应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以标注、张贴、悬挂、摆放、电子屏等形式对承诺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范围、无理由退货承诺内容等进行展示,并在销售过程中主动告知消费者。鼓励具备条件的线下经营者将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和其他商品进行合理隔离摆放,方便消费者辨识。
关于退货有效期限,基于自愿承诺原则,标准提出,线下无理由退货有效期限按经营者承诺的时间或由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共同协商约定,有效期限自经营者向消费者交付商品之日起计算。
关于退货方式,标准提出,选择无理由退货的消费者可凭购物凭证,携带商品及配件、赠品、保修卡、说明书及外包装等,前往经营者门店或通过双方约定的退货方式,向经营者提出退货申请。
关于退货流程,标准提出,经营者在收到退货申请后,应根据承诺或双方约定,确认是否符合无理由退货条件。对于符合条件的,应受理退货,告知退货形式、时限等信息,并按无理由退货承诺或双方约定办理退货退款;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不受理退货,并应向消费者告知不受理原因。
线上线下的监管有何不同?
问:对于无理由退货服务,线上线下的监管有何不同?
答:从监管来看,经营者拒不履行网购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义务的,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
经营者拒不履行线下销售的商品无理由退货承诺的,则承担民事违约责任。市场监管等部门可以对其进行行政指导,督促其履行无理由退货承诺,但不能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进行行政处罚。
《售后服务 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明确现场销售经营者应按承诺内容或双方约定向消费者提供无理由退货服务,“无理由退货”不再是线上专属,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安心消费。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7日 02 版)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购物凭证内件低值,什么是购物凭证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