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怎么认定标准,肇事逃逸一口咬定不知道
大家好,由投稿人宋颖来为大家解答肇事逃逸怎么认定标准,肇事逃逸一口咬定不知道这个热门资讯。肇事逃逸怎么认定标准,肇事逃逸一口咬定不知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轻微事故怎么赔偿
半分钟读全文:
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的基本犯,这是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前提;
2.行为人明知已经造成交通事故,这是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的事实条件;
3.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这是交通肇事逃逸的外在表现;
4.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这是交通肇事逃逸的本质特征。
一、交通肇事后指使他人冒名顶替的,不必然构成肇事逃逸
王真某交通肇事案:(2016)苏1023刑初字第326号
案情重现:被告人王真某交通肇事后,要求同车人员王敬某冒充肇事驾驶人员。王敬某遂在事故现场想公安机关报警并向前来处理交通事故的警察谎称其系肇事车辆驾驶员。其间,被告人王真某一直未离开事故现场。
裁判要旨:将肇事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法定的加重处罚情节,其根本目的是预防行为人不及时履行救助义务,对被害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持放任态度,加大被害人所受到的的伤害。本案被告人王真某在事故发生后,与同车人员及时履行报警义务,并在事故现场等候处理,其主观上并无对他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持放任态度,客观上也无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扩大。
二、以筹钱为目的离开医院的,不构成肇事逃逸
刘某交通肇事案:(2016)京03刑终字第527号
被告人刘某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救治。后刘某将其母亲杨小某留在医院,其本人以筹措钱款为由先行离开。其间,被告人与被害人双方始终保持联络。
裁判要旨:认定肇事逃逸要求行为人主观上系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客观上逃离了事故现场,二者同时具备。被告人刘某将伤者送至医院、将亲属留在医院协助救治、本人离开后筹措费用,最终使伤者得到及时治疗。刘某虽客观离开事故现场,但系救治伤者所需,亦无逃跑行为,不能认定其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
三、不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而驶离现场的,不构成肇事逃逸
刘云某交通肇事案:(2016)津0225刑初字第424号
某日凌晨,被告人刘云某驾驶大货车发生交通事故,将两名行人撞倒,其驾车驶离现场后发现车辆左侧车灯不亮,遂将车停在路边检查,发现车辆前部左侧损坏,随即驾车调头返回事故现场并摆放警示牌后报警。
裁判要旨:不能简单机械地将离开事故现场等同于交通肇事逃逸,还应综合考虑行为人对事故的认识情况及离开事故现场地主观目的。
对造成交通事故的“明知”,既包括“知道”,也包括“应当知道”。“应当知道”一般需要综合考虑肇事当时的时间、地点、路况、行为人具备的知识、经验等各方面客观情况综合认定。
对行为人确实不知道已经造成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地,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四、接受事故处理机关首次处理后逃跑的,不构成肇事逃逸
李顺某交通肇事案:(2016)豫05刑终字第224号
被告人李顺某交通肇事后,与被告人一同被送往医院救治。当天,李顺某即向前来医院讯问的交警大队民警如实陈述了案件经过及个人基本情况。后本案被害人不治身亡,被告人李顺某得知后离开医院。
裁判要旨:公安人员对被告人进行首次讯问后,已经查清了事故经过并确定了其个人基本情况,此时肇事行为人已经确定,且被害人已到医院救治,被告人在得知被害人死亡后逃跑,不会再扩大对被害人的危害后果,也不影响事故认定和肇事行为人的确认,故其逃跑行为在对其犯罪情节中予以考虑即可,不应认定为肇事逃逸。
五、非碰撞情形下造成其他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离开现场的,不必然构成肇事逃逸
郭建峰等交通肇事案:(2016)豫15刑终字第284号
被告人驾驶重型半挂牵引货车由于捆扎挂车中部钢丝绳断裂,导致车上所载酱糟泄露,并引发后车交通事故。被告人将车停在高速外的加油站附近并在车内等待,后被公安人员抓获归案。
裁判要旨:非碰撞情形下造成其他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认定应当从“明知他车发生交通事故与己有关”和“为逃避法律追究”两个方面把握。本案中,被告人不能准确判断他车事故与己有直接关系,且未选择弃车逃跑或在隐蔽场所躲藏等逃避法律追究的方法,不论从“明知他车发生交通事故与己有关”和“为逃避法律追究”层面,都不宜认定其为肇事逃逸。
来源:郑州刘臣律师
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轻微事故算不算
交通肇事是指车辆行为人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碾轧、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交通事故,承担事故相应责任的情形。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网友咨询:
交通肇事中关于逃逸行为如何认定?
李亚昆律师解答: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应从车辆驾驶人的主观认知与客观行为进行分析,在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的情况下,车辆驾驶人未履行驾驶者应尽的法律义务,未保护现场、救治受伤人员和报警处理,而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肇事人肇事后积极对被害人进行救助,如拦截车辆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并立即报案在医院守候等待公安机关的审查处理,虽然其离开了肇事现场,但系为了救助被害人所致,当然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
李亚昆律师补充:
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该机动车参加强制保险的,由保险人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机动车不明、该机动车未参加强制保险或者抢救费用超过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需要支付被侵权人人身伤亡的抢救、丧葬等费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后,其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李亚昆律师
北京颐合中鸿律师事务所律师,从业十多年,具有丰富的诉讼、顾问经验,处理过多起民商经济、债权债务、房屋买卖等纠纷,曾在金融街下属公司担任房屋征收、腾退项目法律顾问,曾为处理多家公司提供不良资产处理的法律服务。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小剐蹭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构成该情节加重犯,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其次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
根据交管部门出台标准,以下8种情形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
二、哪些情况不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交通肇事中如果有出现逃逸的情节,必然这个时候情节就会更严重,那么之后对肇事者进行处罚的时候,很明显处罚也要更重一些。而从实际来看,有些时候虽然肇事者也有离开事故现场的情况,但却并不会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自然就不会对之后的处罚造成太大的影响。
交警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肇事逃逸就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没有经过警方确认,擅自甚至故意离开事故现场,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法律责任无法确认,这是一种逃避甚至是推卸责任的行为。
那么对于肇事逃逸是怎么进行判定的呢?
1、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为了逃避事故责任,当场驾车或者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2、交通事故当事人在报案后不履行笔录责任的,离开事故现场之后又折返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在未报案的前提下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事后无故离开,或者是给伤者及家属留下假的姓名、电话;
4、交通事故当事人在接受警察调查期间逃匿责任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不承认曾经发生的交通事故,不按协定赔偿医疗费用的,有证据证明其事故责任却强行逃避责任的。
以上五点行为都可以定性为肇事逃逸。
对交通肇事逃逸者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管理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陇南公安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甘肃公安交警 @甘肃公安 @西和公安 @中国交通甘肃频道 @甘肃交通广播 @陇南交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肇事逃逸怎么认定标准,肇事逃逸一口咬定不知道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