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是整个诉讼的关键点,只有在证据充分有力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认定案情,正确适用法律,然后作出正确的判决。那么,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如何适用?刑事立案前取得的证据是否有效?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阅读。
一、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如何适用
第一,据以定案的某个或某些证据不真实不可靠。即不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尚未达到确实可靠的标准。这是确保案件质量的基础,也可称之谓基本标准。因为它会导致一错百错的严重后果。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据据以定案的每一个证据是否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作为检验案件质量的基本标准,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第二,作为法律构成的某个要件或几个要件的案件事实没有必要的证据加以证明。例如犯罪主体要件的证据不足,“立法者一般是从年龄和病理两个方面来界定犯罪的能力的有无”,[2]即“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成为犯罪主体成立的两个法定要件,”[3]即使法人犯罪,“作为犯罪主体实施的犯罪是法人这个有机整体的犯罪,但是,法人是由自然人组成的。当自然人作为法人的成员负担刑事责任时,当然也必须具备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这两个法定要件”。[4]由此就不难看出,关于犯罪主体要件的证据不足,主要是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明,缺少必要的证据。详言之,没有出具身份证,没有查证行为人的出生证,证明其犯罪时的年龄已经达到法定的责任年龄;关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没有科学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或其他证据证明其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精神错乱症、痴呆症、病理性醉酒等,均可视为证据不足。再如关于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证明,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应包括行为和行为的方式、对象、结果,以及行为赖以存在的时空条件。按照刑法的传统理论讲,作为客观方面要件,就是案件事实之中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过程和结果,所有这些环节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所必需的证据,均可视为证据不足。总之,作为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是案件事实的基本内容,或曰基本事实,每一个要件必须具备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否则,就是基本证据不具备,就是证据不足。
第三,据以定案的全部证据(或曰全案证据)必须是排除了矛盾,表现出同向性,对案件事实得出的结论必须具备排它性。所谓排除矛盾,是指本案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每一个证据的前后之间,排除了疑点和矛盾;所谓同向性,是指全案证据经过综合、排列表现为同一个方向,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要么作为,要么不作为;所谓排它性,是指全案证据的证明结果,得出了唯一的结论,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如果本案的证据在判决前,存有疑点,矛盾没排除,既有肯定有罪的证据,又有否定有罪的证据,不能得出唯一的结论,就形成一个疑案,疑案的存在就是证据不足的表现。
二、刑事立案前取得的证据是否有效
执法人员只有在取得当事人涉嫌违法的一些证据后才有可能进一步立案调查。众所周知,举报记录、现场检查笔录等取得于立案之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询问笔录的大部分内容亦可能包含当事人的自诉材料,当然亦可于立案之前取得。只要在立案时同时附上,就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对于基层山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工商所,如果没有及时固定证据而等到局长签批立案后才行动,那么假如遇到过境走私或者关系人民健康安全的大要案时,往往会贻误战机,错失取证良机。可见,只要取得证据的程序合法,立案之前进行前期调查并取得一定的证据就是合法有效的。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与当地法院建立了定期联席交流制度,也曾多次探讨立案前的证据效力问题,法院方面也未持否定意见。他们根据经验判断:对于证据的取得,目前相关法规中还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例如:对于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证据,只要取得途径合法并查证属实,就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当然,各地工商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对立案前相关证据的取得还须注意两点:一是掌握办案的技巧,计算好立案的时间,尽量避免在立案前过多过滥地取得证据,反对任何重证据、轻程序的思想;二是注意掌握立案前与立案后的证据能够互相印证,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如何适用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回答了“刑事立案前取得的证据是否有效”的问题,相信大家对刑事证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希望上文内容帮助到大家,如果您还其它疑问可以咨询章法律师。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如何适用程序
●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如何适用调解
●刑事案件中的证据不足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如何适用法律
●刑事证据不足的案子怎么处理
●刑事证据不足的案件怎么结
●刑事案证据不足
●刑事案件如果证据不足怎么办
●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如何适用调解
●刑事案件证据不足法院怎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