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缓刑一年什么意思
大家好,由投稿人湛雨来为大家解答缓刑,缓刑一年什么意思这个热门资讯。缓刑,缓刑一年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缓刑是什么意思
“剩女”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但另一半话题“剩男”却很容易被忽视。如果“剩下”是一种社会问题,那么“剩男问题”也许比“剩女问题”更严重,比如,在日本。
2019年的剩男剧
《还是不能结婚的男人》
↓↓
2019年剩男剧
《东京独身男子》
↓↓
2015年50岁以前从未结过婚的男性达23.4%,女性14.1%,大约每4位日本男性中就有一位在50岁之前从未结过婚,男性不婚几率是女性的约1.6倍。
在日本,超过40岁的大龄剩男随处可见,他们有强烈的结婚欲望,只是苦于无法找到结婚对象。
▼ 彻底厌世 ▼
▼ 谜之选择 ▼
▼ 反抗斗争 ▼
▼ 女性对男性经济要求高 ▼
▼ 啃老族崛起 ▼
▼ 建设婚育友好型企业 ▼
▼ 共享型生活方式 ▼
▼ 家庭包容接纳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缓行是怎么执行的
文/一拳一个北极熊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8
封面图:FB@Alexandr Dugin
莫斯科时间20日夜,一辆汽车在莫斯科郊外行驶途中爆炸,司机当场死亡。调查人员随后在车内发现爆炸装置,死者被认定为俄罗斯哲学家亚历山大·杜金的女儿杜金娜。杜金本人因临时改变计划而逃过一劫,显然,这场暗杀原本的目标或许是这位被称为“普京大脑”的奇人。
江湖术士还是“普京大脑”?
杜金真的是“普京大脑”嘛?诚然,对于宫闱秘事的研究总是困难重重,几乎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杜金对普京直接影响;但同时,也没有直接证据能“豁免”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一次采访中,杜金说:“我认为普京正在变得越来越杜金,至少他在执行我创建的计划......他的拟像越来越少,普京的杜金越来越多......普京,接近我,变成越来越多的自己……这不是一种自我的丢失,而是一种自我的寻回。当他成为100%的杜金时,他就会成为100%的普京。”
在14年在乌克兰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中,杜金展现出惊人的预见性:
他率先在自己的youtube账号宣布10年的乌克兰总统选举,将是其作为单一国家的最后一次。
在2014年3月3日接受采访时他使用“新俄罗斯”一词指代乌东部的俄族政权,并预见了两个“共和国”会使用红色和蓝色的圣安德鲁十字作为“国家象征”。
在乌东冲突升级前两个月,他预言俄罗斯会有大规模地面部队介入,这也被后来证实是有道理的。据说,杜金在顿涅茨克还有一个代理人—亚历山大·普罗塞尔科夫,他后来死于组织内讧。
1992年以来,杜金就和俄军方和强力部门保持着某种密切的关系。但在2000秋天,杜金才被介绍给普京。杜金拒绝详谈此次会面,但普京似乎因此对欧亚主义产生了兴趣:该年11月13日,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访问的一次演讲中,普京首次表达了对该运动的支持:“俄罗斯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欧亚国家。”杜金则立即宣布这次演讲是一场划时代的、改变一切的宏大革命。
要想理解杜金作为一个欧亚主义的哲学家或地缘学家,如何对俄罗斯决策层施加影响,必须先理解其大致的理论观点。
亲欧美的地缘观点认为俄罗斯已经衰落,只是一个“区域强权”,但欧亚主义的地缘学说则认为,俄罗斯因为占据“心脏地带”和核潜力依然是世界的一极。但同时,欧亚主义虽然认为俄罗斯必须继续是一个“帝国”,但是也焦虑地认识到俄罗斯相对于苏联已经大幅缩水,而且在人口上还在进一步恶化。
因此,欧亚主义认为必须坚定地反西方,并与“独联体国家”和“南方国家”进行各种形式的“一体化”。
因此,在俄乌冲突面临西方全面制裁时,普京不假思索地反应是:俄罗斯(按照传统属于第二世界)属于“增长最快”的“第三世界国家”,并且会加快融入南方国家,这反映出普京完全具有欧亚主义的认知蓝图和知识储备。
杜金认为俄罗斯的衰落完全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让俄罗斯从一个强大工业国变成一个“有核武器的加油站”。在这样一个人口稀少的版图上打造多极化世界的一极,显然是力有不逮的。
因此,俄罗斯需要构想新的一体化方案——欧亚一体化。欧亚世界反对盎格鲁撒克逊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它谴责海权和资本的一体化不尊重主权国家,抹杀文明的差异,有损人民性。因此,俄罗斯需要与那些受全球化损害的边缘国家联合。流行的“昂撒”概念,就是欧亚主义发明的。
俄乌全面冲突后,普京在胜利日阅兵讲话中宣称:“我们是另一种国家,俄罗斯有另一种性格。我们不会放弃对祖国的爱与信仰,不摒弃自身传统价值及祖先习俗……但种种迹象表明,西方决定丢弃这些流传千年的价值观念。这种道德沉沦已经成了祸根……煽动了俄罗斯恐惧症……”
这里反映了欧亚主义哲学对于全球化的基本判断——对主权国家的削弱。而作为欧洲核心的德法追随昂撒的”大西洋国家联盟“,不顾自身利益的对俄制裁,则是一种道德沉沦的“非主权化与非人民化”。
此外,杜金虽然极度反美,但并不主张正面与美国冲突。对于伊朗最为强硬的反美国家,杜金认为要避免成为他们。因此,俄乌开战后,俄宣传系统经常指责西方试图使俄罗斯沦为“贱民”,这里指的就是欧美对俄采取接近伊朗的全面制裁。
杜金何许人也?
杜金出生于1962年1月7日,父亲供职于克格勃强力部门。杜金颇为叛逆,放弃了父亲为其规划的军事翻译学院,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且未完成学业。
杜金在苏联时期,是绝对的反苏活跃分子,长期活跃在对苏联充满攻击性的传统主义,神秘主义和民族主义者组成的圈子里,这个圈子由上层精英的二代和底层社会组成。虽然杜金否认受过其父的恩惠,但一般认为其父借职务之便帮他平了不少事。不过,最终因为太过昭彰,他还是免不了进了卢比扬卡。
杜金本人是这样看待那个时期的:“社会正在失去方向。 每个人都觉得需要改变,但这种感觉很模糊,没有人知道会转向哪个方向。神秘运动、招魂术、新形而上学、阴谋论、反犹太主义、民族主义、神智学——一切都在他们的“时代精神”中占有一席之地。
个人学术上,杜金从到法国开始,其传统主义的亚文化圈子的疯狂呓语便开始发生转变,这个连大二都没念完的年轻人,能操一口流利的法语。杜金在法国继续接触了一系列欧洲“新右派”和“新左派”的理论,当然还包括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这在思想上,使得他和传统主义开始拉开距离。
与此同时,从苏联到俄罗斯的社会变革已经无可挽回的开始了。试图挽回苏联的紧急状态国家委员会的失败,促使8月20日戈尔巴乔夫将签署一项关于将苏联转变为联邦的条约。政变企图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它不仅没有阻止苏联的崩溃,而且还帮助俄联邦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巩固了他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声誉,而保守派则失去了合法性。
在这个动荡的岁月里,军队大体保持了中立。但却给了杜金和军队中的非主流一个机会。1992年到1995年,杜金每月两次在罗迪奥诺夫(Игорь Родионов)的主持下在总参谋学院进行讲座。罗迪奥诺夫曾任驻阿富汗的苏联第40集团军军长,后转任国防部长。他说:“我们当时经常在学院举行这样的会议。”
据说,当叶利钦开始获得权力时,杜金夫妇都颇为愉悦。当叶利钦拦住战车时,杜金妻子从莫斯科公寓的窗户中望去,赞叹:“这是我们的胜利!”
可是,当叶利钦掌权后,杜金和他的传统主义朋友大多数都转为反对派。1992年1月,第一次市场改革开始了,仅在第一个月价格就上涨245%。恶性通货膨胀快速耗尽了大学教授、官僚、知识分子的积蓄,这些人在几个月前还是自由改革最可靠的支持者。最高苏维埃主席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作为反对派与叶利钦展开内斗,但是只有武装警察支持的反对派在“塔曼师”面前一败涂地。
在一系列的失败之后,杜金与之前的莫斯科传统主义圈子开始拉开距离。而其中包含自民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他因为保持中立,而成为主流可接受的极端派);国布党的创始人利莫诺夫(杜金后称他的民族激进、极端激进、右翼激进都是蠢话);以及俄罗斯民族团结的巴尔卡绍尔。
与成为激进反对派,最后被捕的利莫诺夫截然相反。杜金走上了自己的“国师”之路。
而 “开始有自己思想”的俄罗斯军队和强力部门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苏联在解体后,大批军队和国家安全人员进入文官政府,他们在政府中的份额相比苏联时期显着增加:从1988年的5.4%激增到普京第一任期中期的 32%。这些国家安全官员中的许多人都听说过杜金,阅读过他广受欢迎的《地缘政治基础》。
而1999年,在普京成为总理和叶利钦的明显继承人后,杜金做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大转弯,开始从强硬的反对派理论家摇身一变为政府专家。但是,他仍然对普京第一任期内的改革主义和和解政策感到失望,认为普京在“9.11”袭击后的亲美姿态是他的第一个错误。
如何理解杜金的话
杜金是一个哲学家,但更是一个一切服从于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地缘学家。关于他说过的某一些话,不妨再仔细地分析。
在欧亚主义观点中,世界将不可避免地从海权的“单极世界”,转变成陆权的“多极世界”。虽然杜金在诊断欧洲霸权的时候是“后现代式”的,但他的药方明显是19世纪的,或者说,其描绘的“多极”就是拥有势力范围的大陆均势。
杜金认为恢复独联体空间将是不言而喻的:“乌克兰作为一个有某种领土野心的独立国家,对整个欧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险。”
但是,各种“大棋”也被变了花的设想出来:比如为了建立“莫斯科-德黑兰”,阿塞拜疆可以交给伊朗;可以通过将千岛群岛归还日本以换取日本放弃与美国的共同安全条约,可以加强“莫斯科-东京”。
对于土耳其,杜金一贯支持建立“莫斯科—安卡拉”,但是在埃尔多安在叙利亚和俄罗斯竞争后,立刻宣布智囊圈中谁认为与土耳其合作,谁就是需要清洗的亲昂撒分子。而15年土耳其政变,杜金又直飞安卡拉现场直播“美国的背后一刀”,展望起了和土耳其的合作前景。
即使对于最仇恨的欧美,杜金也不主张正面对抗,也有过“欧亚是大欧洲的一部分”,“通过加入欧盟破坏欧盟”等说法。
因此,对于“大棋党”杜金的有些话,不可全信,当然也不可不信。一切都是随时事和总路线摇摆,这就如同其人生一样。
14年,杜金在一次采访中说:“好像我是普京的顾问,好像我在对他发号施令,好像普京受到这些想法的影响......其实这只是俄罗斯历史的逻辑和地缘政治规律......其我和普京……柏林和华盛顿都受到历史法则、政治法则的影响,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精英法则的影响。”
因此,“杜金主义”也许已然开花。而他本人死生,或已沦为次要。
郇姓读huan还是xun
住房面积小,感觉自己的家就像个蜗牛壳一样,这在中国叫“蜗居”,可你知道吗?在日本的大都市中,几乎人人蜗居。
打开地图一看日本,直观感觉就是小——日本国土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约为中国国土的4%,但这个感觉是和中国比较的结果,
其面积大致相当于云南省,其实并不小,然而人口却高达1.26亿,密度将近云南省的3倍!
这样一算下来,你就知道日本有多挤了!
在这样的密度下,大部分人口还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城市群,这些大城市里的日本人不蜗居,还能怎样?
虽然面积上并不算小
但大部分都是山地和丘陵,平原占比是很小的
日本大城市房价贵,很多单身的人租住的房子就是个1K或者1DK——K是Kitchen(厨房),D是Dining Room(餐厅),大概连10平方米都没有,勉强够一个人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1K或者1DK还真是“小户型中的精致典范”,哦不是,是“蜗牛壳中的精致典范”!
1K公寓平面图
图:realestate.co.jp
打开门,厨房灶台就在玄关旁边,或者说就在玄关墙上;另一边有个很小的卫浴间——这里说的小,包含平面和层高两个维度——天花板也矮,浴缸、洁面台什么都大约只有中国版的2/3,我刚去日本时就常在洗澡的时候磕着、绊着。
这样子不知该不该叫厨房
图:realestate.co.jp
卫生间示例,浴缸,淋浴间、洗脸台和侧所都在一个空间內。
图:realestate.co.jp
玄关尽头就是起居间,放一张单人床、一个小桌子,就没什么空间了。不过有些1DK外面还有个阳台,可以供你晒衣服——真是小而挤的极致。
这样的房子要多少钱呢?你别嫌小,它还不便宜
——根据地理位置,租金大约是4万日元起,就是大约2400元人民币。实际入住时还要付礼金和押金,各在2~5万日元不等。
4万日元租金已经算是便宜。
图:realestate.co.jp
有种1LDK的比这种蜗牛壳稍微好一点,L就是Living Room(起居间),也就是说这种房子至少有两个房间,外加一个厨房,不过你也别指望能有多大。
为了节约空间,有的公寓提供的是单间出租,厨房和厕所公用,这样的话就叫做1R。
1LDK
图:realestate.co.jp
我有个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亲戚,已经算日本的中产阶级,在日本租了一套比较大的房子,一个月租金大约要20万日元,多大面积呢
——我目测有50多平方米,除了客厅,还有两个卧室,但这样的设计让每个房间都显得更小。
是的,这就是混得不错的中产的房子了!
还不错的“大”房子了。
图:realestate.co.jp
你以为狭小的只有自家住宅吗?呵呵,天真了,日本的公共空间也大不到哪里去!
狭窄的公共空间
日本的街道也很窄,除了大城市中心有四车道的公路以外,大部分的公路只有单车道——日本流行小巧的汽车,也是这个原因。
就宽度而言,这样的单车道公路在中国只能算巷子,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巷子上也少不了红绿灯,横穿公路是不守规矩的行为,所以即便过一个两三米的小巷,还得乖乖站在路边等红绿灯。
图:Ned Snowman/Shutterstock
日本大部分的住宅大楼门口也就不到两米宽,一辆自行车就能横着挡住大门;电梯也小,只有不到中国轿厢电梯三分之二的空间,能装五六个人就算不错了,只有少数繁华地带的商业大楼装的电梯是和中国的轿厢电梯一样的大小。
后来,我还发现日本的店铺、寺庙等公共空间也很小,但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典范。
有的寺庙门口到大街大概就两米的距离,就这么点空间还能修座拱桥,让流水从桥下流过,当时真是有种看傻眼的感觉。
龟户天神社
图:kuremo/Shutterstock
在中国这样的国土面积大的地方生活惯了,总觉得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怎么也得几百公里,得花半天吧,
可是到日本后发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也就花一个多小时,换两趟地铁就到了!
甚至每天可在A城市住宿,然后到B城市上班。当年刚到日本时和朋友聊从大阪到神户的经历,我说:“我还以为要花半天才能到神户呢,怎么换了两趟车就到了?就像在重庆垮了个区。”
已经在日本待了段时间的她笑笑,一语中的:“那是因为空间感不一样!”(话说回来,也有交通发达的原因)。
所以很多中国人去过了日本都会评价“压抑”,这个压抑应该是既来自无形的社会压力,也来自狭小的空间格局吧。
图:shigemi okano/Shutterstock
空间感和民族性
日本人喜欢说“民族性”这个词,即是一个民族群体所展现出的综合习惯、思想、性格,那么塑造一个群体“民族性”的因素有哪些呢?气候、地理、历史、饮食?一定也有空间格局。
日本的狭窄空间也影响着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惯。
先来聊一个建筑空间与生活习惯相互影响的例子:日本传统房子也是木造的,里面的房间称为和室,如果你有机会置身其中就会发现,和室的层高非常矮,门楣很多都只有180公分。
和室
图:wiki
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中,就有不少欧美运动员抱怨奥运村房间太小,站立时被迫头顶天花板,还把图片放到社交平台——其实这种吐槽由来已久,好多年前我就看到有身高190公分的俄罗斯人说在日本住旅馆,脑袋会撞吊灯,淋浴时头到了莲蓬头上面
网上曾有人解释说这种木房子很矮,是因为过去日本人身高矮,但后来有个日本人又给了我另一层解释——他说道过去人们的坐、睡都在地板上,不常使用凳子桌子(指现代中式的圆桌、八仙桌以及各种椅子),所以不需要房间很高大。好像也很有道理。
1953年电影《东京物语》里的生活场景
一种建筑结构,也是伴随着一种起居习惯而诞生的。现代日本人连洗澡也习惯坐着洗,不知道是否和过去的习惯有关。
是的,在日本搓澡,总是坐着,先把自己身上洗干净了,再进浴缸泡澡放松。坐着洗用的凳子,也会在中间开个排水槽,我将之称作“开档凳”。
可以坐着搓澡
图:icosha/Shutterstock
环境塑造习惯,习惯又影响思维。
习惯了什么都小的日本人,很喜欢在有限的资源内把一切弄得很精致,也渐渐形成了擅长在细节上下工夫的特质。
很多日本人喜欢做迷你建筑场景模型,喜欢收纳与整理家居(许多收纳柜和收纳发明也起源于日本),喜欢把工作流程设计到最细节并严格执行,甚至现代工业设计中,日本设计师也是以重视细节出名,这都跟他们的习惯“小而精”的文化有关。
日本怦然心动整理术风靡全美
图:dq.yam.com
“关注细节”的民族性既带来优势,同样也产生了局限——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结构失衡,从“失去的十年”到现在都要变成“失去的三十年”了;
当年日本经济辉煌的时候,曾提出过“雁阵计划”,要当亚洲的“雁头”,而结果到了今天已经一目了然。
经济战略无疑考验着一个政府的宏观眼光和战略思维,这一方面,日本“民族的格局”似乎也与他们战略的失当不无关系。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 完 -
🎞🎞🎞
缓刑有案底吗?对孩子有影响吗
在日本富士山西北侧的山脚下,有一片神秘的森林,景色优美,叫做青木原。青木原树林茂密,从高处往下看,在风中摇曳的树木如同一片海,因此得名“青木原树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ID:huanxingxingqiu)图为富士山下的青木原树海
来自:Shutterstock
青木原树海在日本十分著名,不过不是因为风景优美,而是因为这里是日本排名首位“自杀名所”,每年都有上百人来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片森林非常安静,几乎看不到野生动物,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森林里幽暗寒冷,地上到处是岩洞,处处弥漫着诡异的气氛。
图:Shutterstock
在森林中,由于地下都是含有矿物质的火山岩,指南针和罗盘是失灵的,连手机信号都很微弱,而且这里的树都长得一样,很难分辨方向。人走进去之后,如果不做标记,就很难再走出去。
所以,即使是警察,进入青木原树海也非常小心,他们会把绳子绑在树上作为标记,以免迷失在森林里,找不到来时的路。
图:tsunagu Japan
图:Shutterstock
从197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每年都会组织来此清理尸体,当时一次能找到大约20位自杀者,之后的数量年年都在增加。直到2000年之后,志愿者在青木原大约能找到上百位自杀者。
其实,实际数字会更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尸体都能被找到。后来,当地政府就不再公布自杀者数字,因为这些数据越高,青木原就越是引起人们的好奇,来此自杀的人就更多。
在森林的深处,经常会发现地上散落的个人物品:帐篷、衣服、鞋子、矿泉水瓶、照片、公文包和衣服,以及自杀者的遗骸、遗书和绳子等,说明有人曾在这里结束性命。
图:Shutterstock
自杀者们留下的遗书上写着:
“活到现在从来没有开心过,谁也别来找我。”
“妈妈,我已经活不下去了。”
“大家都认为我只会惹事生非,毫无用处,索性死了干净。”
“我失业很久了,一无所有,活着真没意思,活够了。”
为了阻止人们来此自杀,当地政府在森林边缘拉起了警戒线,设置了很多劝导标语,比如“请珍惜生命”、“立刻回头”、“禁止入内”。
到了森林深处,标语更多,“请想想你的家人和孩子”、“请稍等一会儿!”“你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礼物,不要独自烦恼。请寻求咨询。”
图:www.thescarechamber.com
警方会定期在森林中巡逻,志愿者有时候也会接近那些有“自杀嫌疑”的人,和他们聊天,劝他们回心转意。但即便如此,仍然在此持续不断发现尸体。
青木原成为日本著名的自杀圣地,据说最早是因为受到一部小说的影响。
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在1960年代曾写过一部凄美的爱情小说《波之塔》,后来,这部小说又被改编成电影,书中的女主人公赖子,最后走进了青木原树海殉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此,青木原树海的名声不胫而走,并不断有人效仿小说里的女主人公,来到青木原树海结束生命,志愿者还曾在一名女性自杀者的头下面发现一本《波之塔》。
同时,青木原树海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小说、电影、漫画等文艺作品中,在这些文艺作品的影响下,青木原树海渐渐成为“浪漫的”自杀圣地。
1993年,日本作家鹤见济出版了《完全自杀手册》一书,这本书一出版,就大受欢迎,书的内容其实就是介绍各种自杀方法。直到1997年,这本书才被日本政府禁售,可是此时已经售出了上百万册,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图:nextcity.org
在书中,青木原被描述为告别人生的美好场所。“躺在雄伟的富士山下,美丽的樱花如同伴你而去的精灵,那就是我们的天堂。”唯美的自杀画面描写,使得青木原成为让人向往的“自杀名所”。
除了文艺作品的渲染,日本人来青木原自杀,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宗教信仰。很多日本人信仰神道教,认为许多神灵生活在大自然中,因此,自然界的河流、山川、树木、岩石等,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而高耸的富士山更是离神最近的地方。
青木原森林坐落在富士山的山脚下,在富士山下自杀,灵魂更容易升入天堂,这也是青木原成为人们自杀的理想之地的原因之一。
图:Shutterstock
不过,归根结底,人们来青木原自杀,还是源自日本的自杀文化。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日本警察厅统计,从1988年以来,日本每年的自杀人数,都在2~3万人左右,是交通事故数量的好几倍。
2020年,新冠疫情流行以来,日本的自杀率更高了,在娱乐圈就发生了多起自杀事件。竹内结子、芦名星、滨崎玛丽亚、木村花、三浦春马、藤木孝等日本艺人先后自杀。
图:www.nippon.com
不仅娱乐圈如此,文学界更是自杀的重灾区:川上眉山、北村透谷、有岛武郎、太宰治、田中英光、原民喜、久保荣、芥川龙之介、生田春月、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著名日本文学家,都是以自杀的方式来告别人生,甚至有读者已经暗暗地在为村上春树担忧了。
这还仅仅只是著名的明星及作家,而那些自杀的普通人,就更是难以计数了。
川端康成曾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图:每日新闻
图:www.dailyshincho.jp
图:arinoheitai.com
在很多宗教中,自杀被认为是有罪的,是一种逃避个人责任的罪孽。因此,在许多国家的文化中,自杀都是会遭到谴责的。而日本人却认为,自杀是公民应当享有的个人权利与自由。
日本人对死亡,似乎有一种近乎病态的迷恋,日本人的生死观,是追求一种烟花绽放般的灿烂瞬间,在最美的时候灰飞烟灭,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岛国,火山众多,地震频发,尤其是在古代,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人们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日本人为了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产生了一种赞美死亡的文化,认为生命应当在最绚烂的时候,及时终结。所以樱花最美的时刻,就是飘零的那一瞬间。
每年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图:Shutterstock
图:Shutterstock
日本小说家菊池宽写过一篇小说《投水救助业》,小说讲的是在过去,京都没有一个适合投河的地方,这让民众很不满。明治之后,京都兴修水利,自琵琶湖引水进京都。这项水利工程不但带来水运方便,也让河流成为了理想的自杀场所,解决了大家对投河的需求。而且,河边绿树成荫,景色优美,很快就成为人们休闲、投河的著名胜地。
事实上,日本有很多这样的自杀圣地,三原山也是个著名的自杀圣地。三原山位于东京都大岛町伊豆大岛,是一座活火山,它深渊一般的火山口,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自杀。
图:Shuttersotck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学生,从三原山的火山口一跃而下,当时的新闻这样描述:“这里发生了一个极端的故事,女性神秘而美丽地死去”,将女生的自杀渲染得极为浪漫美好,使得之后的一年中,有近千人到三原山自杀。
后来,三原山的名声越来越大,使得它最终成为了仅次于青木原的日本“自杀圣地”,甚至有人专门去那里旅游,就是为了欣赏别人从火山口一跃而下的场景。
图:Shuttersotck
当地政府为了遏制人们自杀之风,规定到三原山旅游的人,不可以购买单程票,必须购买往返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除了青木原和三原山,日本著名的自杀圣地还有横滨海湾大桥、鸣门海峡、东寻坊等等。
图:Shutterstock
图:Shutterstock
图:Shutterstock
火车和地铁出现之后,人们的自杀范围又扩大了,在东京地铁,跳轨自杀事件频繁,每年都有数百起这样的事故——这种事故叫做“人身事故”,“人身事故”一旦发生,经常会扰乱数万名乘客的行程。
图:Tokyo Reporter
民众自杀之风盛行,日本政府也为此伤透脑筋,并且想了很多办法。据说为了降低自杀率,2009年,东京地铁沿线的主要站台,就安装了蓝色照明灯,理由是蓝色会使人冷静下来,能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从而在最后关头清醒过来。
图:nextcity.org
这些蓝色照明灯比标准荧光灯更亮,它们一般被安装在每个站台的尽头,在飞驰的列车到达之前,自杀者最有可能从那里跳下去。
此外,东京地铁由于修建较早,很多地铁站并没有全封闭的屏蔽门,这样开放式的乘车环境,为许多跳轨者创造了便利条件。2018年,东京地铁升级改造之后,有的站台已经安装了屏蔽门,或者防护栏,自杀者再想像以前那样跳轨,就困难得多了。
图:Shutterstock
在另一个著名的自杀圣地东寻坊,当地政府为了防止人们跳海,在海边安装了红外线摄影机,如果捕捉到有人试图跳海,摄影机就传出“怎么了,别想不开”、“请等一下,马上就有人来帮你”的录音,然后志愿者也会得到消息赶来。
总之,日本政府为了遏制自杀率,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 完 -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缓刑,缓刑一年什么意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