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下岗潮原因,90年代下岗潮是谁的责任
大家好,由投稿人周佳来为大家解答90年代下岗潮原因,90年代下岗潮是谁的责任这个热门资讯。90年代下岗潮原因,90年代下岗潮是谁的责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90年代下岗潮是哪一年开始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上世纪90年代是许多国企工人的梦魇,本以为可以安稳端一辈子的铁饭碗一夜之间碎了,4500万人的下岗潮汹涌澎湃,当时整个美国总人口也才两亿多,我们直接让相当于美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工人下岗。
当时全世界对中国下岗潮议论纷纷,很多西方国家都躲在一边等着看我们的笑话,可中国偏偏就挺过来了!那中国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这么抗造的密码是什么?
事情已经过去了接近30年,很多年轻人对这个数字已经失去概念了,当时的4500万人几乎囊括了国企的全部行业,几乎每个国企中都能看到被下岗潮波及的人群。
有人说这是打破铁饭碗的开始,有人说这是时代的眼泪,那时国家为啥非要搞下岗潮呢?
其实当年的国企已经沉疴累累了,当年正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节骨眼上,十几年的改革开放让国企问题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国企已经撑不住了。
之前为啥人们觉得铁饭碗香,是只要进了国企的门,工人的一生基本就稳了,从生到死几乎都被国企包办,医院、学校、娱乐设施基本全由厂里承担。
听上去福利待遇确实好,可对国企来说可就不是什么好事儿了,企业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再加上退休的工人越来越多,企业的生产效益却千差万别。
大企业自然没什么说的,反正有钱根本不在乎多养几个退休工人,可是那些效益不好的小企业可就上班了,生产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账上常年空空如也,光是维持工人福利这点就够他们喝一壶的了。
再加上那个年代工人的福利待遇非常高,远超过了当年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为了维持工人的高福利,无奈之下只能从农民身上“薅羊毛”。
农业是国家根本,长此以往粮贱伤农,改革就成了唯一出路,改革开放让市场慢慢活起来,私营企业开始飞速崛起,但是国企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了。
要是再不改,等着破产的国企只会更多,所以当时中央面临的选择很难,4500万人下岗对任何国家和政府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动作的打击面实在是太广了,涉及的家庭何止千万。
最艰难的时候不少下岗职工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为生计发愁的人,有人一夜之间从堂堂国企职工沦落成去菜市场捡菜叶的拾荒者,心理落差简直不能更大。
这事儿搁哪个国家可能都得闹个天翻地覆,我国虽然确实引起了不小震荡,但国家愣是通过各种手段把这道坎给迈过去了。
当时国家的决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国际环境在变化,国内产业结构要升级,继续依赖那些亏损国企只会把国家经济拖进泥潭。
大批享受高福利的国企员工根本就没有办法在市场竞争,砍掉这些冗余岗位,就是为了让国家经济能轻装上阵。
从下岗潮到涅槃重生这么多人下了岗国家到底是咋解决的呢?一句话总结就是国家出手,多管齐下。
当时政府牵头启动了再就业工程,为了让下岗职工重新找到活干,整个社会上下齐心协力,当时国企内部人员冗杂的现象非常严重,大批下岗职工要技能没技能,年龄还普遍偏大,当时已经是市场经济,想找一个糊口的营生真的不容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提供了各种技能培训,还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大规模的培训工程让很多人掌握了新手艺,慢慢也就找到了新饭碗。
政府还推行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下岗职工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虽然当时保障体系还不算太完善,但还是让不少困难家庭喘了口气,算是稳住了生活的基本盘。
很多在城市上班的职工下岗之后只能回乡务农,为了改善这一部分人群的困难,我国针对“二次返乡”的农民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
国家出手,一口气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将农村的水电、公路和网络设施通通进行更新换代,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很多人看到家乡的变化之后心里踏实了不少,也就安安稳稳的过上了新农村的生活。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不仅没让4500万下岗职工变成“无业游民”,反而用各种措施引导他们重新走上了就业道路。
现在回过头来看,下岗潮虽然让国家经济短期内震荡不小,但却为我国经济“涅槃重生”提供了契机。在下岗潮之后,我国很快加入了WTO,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外部市场需求扩大再加上国内私营企业的崛起,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没过几年我们的经济就逐渐走出了困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
国家的一系列应对政策让等着看热闹的西方国家跌破了眼镜,也给许多西方国家带来了一种假象,他们也认为下岗没什么可怕的,中国连下岗4500万人都能妥善安置,作为发达国家的他们又有何惧呢?
美国裁几千公务员就乱了或许就是看着中国的样本,特朗普才敢轰轰烈烈的搞起了美国的下岗潮。
马斯克执掌政府效率部之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联邦公务员系统“大瘦身”,可没想到一系列动作刚刚开头就陷入了僵局,裁员才不过几千人,就让整个政府部门有点运转不开了。
从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到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好几个关键部门直接“停摆”,大量工作堆积如山,被裁的公务员诉苦连天,整个社会抵制马斯克的游行此起彼伏,就连高层官员也公开表示不满,整个联邦政府系统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
特朗普这时候才如梦初醒,中国是中国,美国是美国,中国能干成的事儿在美国还真就行不通!
为啥几千人的裁员就能把美国搞得一团乱麻呢?美国公务员系统实在是太过庞大复杂了,人浮于事的现象特别多,但美国人又是出了名的没有责任心,只要人员减少,工作链条立马断裂。
很多公务员已经习惯了“铁饭碗”那一套,突然被裁心理上难以适应,手头没啥别的技能去找新工作,这些公务员早就失去了市场竞争的能力,论综合素质来讲,还不如我们当年那批下岗职工。
美国政府内部的管理和效率也一直很成问题,很多部门本来就是“各扫门前雪”,沟通协调不顺畅。
裁员风暴一来,部门之间协作更加困难,不少工作卡在半路推进不下去,这种管理僵局才是美国政府最大的问题。
可是很多人也有疑问,美国之前也经历过大萧条时代,民众也不是没有经历过下岗潮,为什么之前还算勉勉强强能渡过难关呢?
这就跟美国现在的经济环境有关系了,虽然之前美国也经历过许多社会的动荡,那好歹经济发展得还算顺利,就业渠道还算可以,再加上社会福利相对健全,失业能拿到不少救济,生活基本无忧。
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已经疲软了接近20年,失业率节节攀升,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早就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的公务员一旦失去工作,基本就被宣告淘汰了。
这些人又是曾经的社会上游,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都强于普通民众,所以才搞得声势浩大,让特朗普头疼不已。
这到底这就是两国制度的优劣,美国公务员的影响力再大,也不可能比得过我们当年的几千万的家庭,但我们不仅撑住了,还顺带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
最大的差异其实就是我国政府在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和政策灵活性,马斯克虽然挥舞屠刀,但却是典型的管杀不管埋,下岗的公务员基本靠市场消化,找不到工作的就靠失业救济“熬着”。
我国在政策开始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必须政府出面主导,于是再就业工程、技能培训、社会保障这些举措迅速铺开,国家对每一个环节严格把控,算是社会上下一起共度难关。
马斯克虽然喊着要提高政府效率,减少浪费,但他的一系列改革大多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根本,美国的改革推动者很多目的不纯,有些人只为短期利益,真正能为国家长治久安着想的措施几乎没有。
所以美国的改革才总是急功近利,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不太顾及后果,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劣根性。
结尾中美两国应对下岗和裁员潮的结果正是各家治理体系和制度优势的真实写照,事实胜过雄辩,不管西方媒体如何抹黑“中国制度”,单从下岗潮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危机到来时,我国政府不仅能迅速主导应对,还能在短时间内将问题从根本上缓解,这才是我国一次又一次创造世界奇迹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美国公务员遭遇“下岗潮”
新浪财经2025-02-12
第一轮下岗潮原因经过影响一览 破坏力有多大?
2015-11-11 本地宝
社评:时代已经不同,“下岗潮”亦难再现
环球时报 2016-03/07
90年代下岗潮害死多少人
在1997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涉及广泛且复杂的改革。在这场转型中,国有企业改革尤为关键,其目的在于摆脱旧有的经营模式,提升效率,使这些企业能够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和竞争。
过去国企被视作稳定的职业选择,一份国企的工作几乎等同于终身雇佣。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许多国企开始出现经营困难和财务亏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危机,包括对大型国企进行重组和优化,而一些规模较小或表现不佳的企业则被关闭或转型。
这一系列措施引发了一场广泛的下岗潮。特别是在1997年,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大量工人面临失业。虽然官方的统计数据难以精确到每一年,但据估计,从1998年到2004年间,中国累计有约3400万工人失去了工作。
杨成武
随着工厂的裁员和停工,曾经繁忙的生产线变得冷清,很多工人的生活随之陷入困境。更加严重的是,很多被裁的工人年纪较大,缺乏适应新职位的多样化技能,这使得他们在重新就业时面临极大困难。同时他们还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当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很多下岗工人所能得到的经济补偿非常有限,一些企业因财务困难甚至无法支付这些补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下岗问题在城市中成为了一个常见的话题。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以前是企业找你,现在是你求企业留下你。”这并不是夸张,而是很多人的真实处境。
虽然改革的本意是积极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但对于许多普通工人而言,这无疑引发了一场关乎生计的危机。改革带来的影响迅猛而深刻,几乎在一夜之间,大量国企员工被迫离职,突然之间,他们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支撑,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得到。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情况对下岗工人及其家庭来说,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打击。生活的稳定和保障在短时间内被剥夺。当时杨成武将军对这些工人所面临的困境表示了深切的关心和担忧。
杨成武自己就是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他曾形容自己的童年生活如同“冬天的白菜”,寒冷而清苦。虽然生活困难,杨成武从未表达过怨言,他的早年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深知教育和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在那个年代,读书成为一种奢望,但杨成武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他常在农忙之余拿起地头的破书,自学成才。他心中早已立下决心:“我必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国民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让民众痛苦不堪。杨成武感受到了国家的苦难,心中对社会公正和变革的渴望日益强烈。1930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杨成武
作为一名出身农民的革命者,杨成武深知农民的苦楚。他在乡间四处宣讲革命的理念,号召农民们觉醒并反抗旧的压迫制度。他的行动和真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和爱戴。
抗日战争期间,杨成武走上了战场。虽然他缺乏实战经验,但他以极大的谨慎指挥部队,确保不让战士们白白牺牲。战争期间,他目睹了无数农民将他们仅有的粮食和家中男丁送往前线支持抗战,这深深触动了他。
由于他自己也出自农民,杨成武对待百姓持有特别的同情与责任感。他对部队下达了严命,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抛弃民众。
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次大规模扫荡中,日军攻击了狼牙山地区。当时一群害怕日本军队的民众坚决要求跟随杨成武将军的部队逃离,这给部队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杨成武
部队中有不少声音认为这些平民会增加他们的风险和困难。然而杨成武将军坚定地表达了他的立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我们的人民,绝不能让他们被遗弃面对危险。”
他的这番话深深影响了部队的士兵,使得大家重新统一了思想。从此没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这正体现了杨成武将军深厚的人民情怀,他始终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值得尊敬的将军。
在1997年的国企改革中,大量工人面临下岗。一些观点认为,工人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理应没有太多困难。然而这笔钱远不能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杨成武老将军看到这一切,心急如焚,他深知这些工人曾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现在却不能让他们无助地面对困境。
当有人质疑下岗工人的工作态度,称他们之所以失业是因为懒惰时,杨老将军极为愤怒。他坚决反驳这种说法,强调:“我们的工人是全世界最勤劳、最朴实的群体。”
杨成武夫妇
杨成武将军的生涯贯穿了多次战争,他清楚地知道人民的力量是多么重要。回想起在抗日战争中,老百姓省吃俭用支持战争的情景,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份深厚的民心。面对90年代末期的下岗潮,杨将军站出来为下岗工人发声。
他坚定地表示:“在抗日战争和其他艰难时期,我们依靠人民群众生存下来,如今却让这些曾经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工人们自生自灭,这是我无法接受的。”
实际上,杨成武将军在考虑下岗问题时,有一层更为深远的担忧:大批工人的失业不仅是一个就业问题,更反映了国有企业管理层面的严重不足,以及国有资产可能的流失。他担心,如果国有资产被不当整改或者出售,最终可能转入私人和资本家手中,这将是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损失。
杨成武将军认为,一旦国有企业的资产和土地被转卖,那些曾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财产就会变为私人财富,这种情形仿佛是历史的倒退,让人联想到解放前的旧社会。他问道:“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红色中国,岂能让其辛苦奋斗的成果化为乌有?他们的牺牲难道就这样白白流失吗?”
杨成武
面对这样的变化,杨将军强调,我们的祖辈为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主义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如果国有资产落入资本家之手,那岂不是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岂不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白费了吗?
杨将军坚定地表示,国家的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当采取措施,保护下岗工人免受生活困境的折磨。他回忆道,在抗日战争期间,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部队也从未放弃过民众,总是确保民众有足够的粮食生存,现在的和平时期应该有更大的能力来支持下岗工人,而不是让他们面对困境时无助无援。
虽然已退居政治生活之外,杨成武将军对国家的重大议题仍保持高度关注,尤其关心民众的福祉。他深知民众在遭遇不公时往往无处诉说,因此不惜为他们发声,坚持正义。
杨成武将军并不是盲目反对改革,他理解国家发展的需要,但同时强调,在进行必要的经济调整,如国企改革导致工人下岗时,政府应积极探索解决这些工人就业再安置的途径。
杨成武
虽然变革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工人的下岗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杨成武将军仍然坚持为工人阶层发声,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让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因为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
杨成武将军于2004年去世,享年90岁。他的告别仪式吸引了大量普通民众自发前来致敬,场面庄重而感人,甚至不得不实施流量控制和安全管制措施。
他的去世使得人民群众深感失落,他们永远铭记杨成武这位人民的好将军。
上世纪90年代下岗潮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这是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也是我年轻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已过花甲之年,回首往事,那些奋斗的日子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不过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那段让我至今难忘的岁月——90年代的下岗潮。
说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杨成武将军。这位老革命家在一次公开场合直言:“让下岗工人自生自灭,我心里不同意。”这番话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个亲历者,我对这段历史有着切身的感受。记得当时我在一家国营企业工作,那是一家生产传统机械的老厂子。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技术落后,工厂效益每况愈下。终于有一天,厂长召集全体员工开会,宣布企业改制,大部分员工将面临下岗的命运。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整个人都懵了,就像一只被赶出巢的小鸟,不知该往哪里飞。
其实不只是我所在的工厂,整个国家都在经历类似的阵痛。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许多传统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单位曾经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的经营模式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拉开序幕。然而,改革的背后却是无数家庭的动荡不安。我记得有一位同事,下岗后为了养家糊口,白天摆摊卖菜,晚上还要去夜市帮忙搬运货物。看着他疲惫的身影,我内心充满了同情和无奈。这种场景,在当时的中国随处可见。
对于这场下岗潮,社会各界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才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也有人批评说,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过于冷酷无情,忽视了普通工人的利益。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片面性。如果我们把历史比作一幅画卷,那么90年代的下岗潮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既记录了时代的进步,也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下岗潮确实带来了阵痛。那些失去工作的工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他们往往缺乏再就业的能力和资源。比如我的一位邻居,他曾经是一名熟练的车工,技术精湛,但因为年龄偏大,再找工作变得异常困难。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糊口。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从这个角度看,杨成武将军的话无疑道出了许多人心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不能对弱势群体坐视不管。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改革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一轮国企改革,中国经济可能无法实现后来的腾飞。正如一个人要想成长,就必须经历痛苦的蜕变一样。90年代的下岗潮虽然残酷,但它也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许多下岗工人后来通过自主创业或者转行,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二次飞跃。我认识一位朋友,他下岗后开设了一家小餐馆,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计问题,还带动了不少乡亲一起致富。可以说,这场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当然,我们在肯定改革成果的同时,也要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政府和社会在帮助下岗工人再就业方面做得还不够。记得当年,很多地方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一些下岗工人因为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迟迟找不到出路。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们能在改革之初就加强对下岗工人的扶持力度,效果可能会更好。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杨成武将军的那句话:“让下岗工人自生自灭,我心里不同意。”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毕竟,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任何政策都应该以人为本。
总结一下,90年代的下岗潮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塑造了今天的中国。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正视其中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之道。正如杨成武将军所言,下岗工人不应该被遗忘,他们的权益应该得到保障。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最后,我想邀请各位读者一起探讨:你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帮助下岗工人?让我们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东北90年代下岗潮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激情澎湃、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代,那么对很多亲历者而言,90年代的主题则是迷惘与阵痛。
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鲜感褪去,牢不可破的铁饭碗瞬间被打破,90年代那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下岗潮,让很多底层工者手足无措,为此还爆发过不少恶性的社会案件。
但大多数下岗工人,在失去“铁饭碗”并没有为自己发声。他们究竟遭遇了什么?是否找到了生活的出路?
虽然下岗潮是90年代的主题,但它的发端却可以追溯至80年代。1983年,国家劳动部出台了一则通知,内容是关于在国企内试行劳动合同制度,这是国企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一个重要尝试。
在合同制推广前的时代,分配进单位意味着终身包干,手里是最结实的“铁饭碗”。劳动合同制则完全不同,虽然两者都是正式职工,但合同在满足条件时可以单方解除,并且还有明确的工作年限。
不过当时只是“试行”,大部分工人尚未意识到,即将迎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80年代中期时,社会上还掀起过关于“劳动合同”的大讨论,质疑其会使国家主人沦为雇工。
事实证明,合同制比分配制更适合市场经济,进入90年代后,这种新型雇佣关系被进一步推广,工厂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破三铁”运动,重工业发达的东北成为最早吃螃蟹的勇士。
东北的钢铁公司是最早进行合同改制的公司,厂区上下十几万工人,一夜之间从失去了固定工的身份。在东北企业的带头下,北京、广州等地的国企也纷纷行动,不落于后。
随着企业精简、技术革新,用人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劳动力。除了顺利变身为正式合同工的,剩余部分直接被“优化”,也就是下岗。
这部分失去铁饭碗的工人,要么年纪大,要么技术跟不上,成为了时代进步的炮灰。这些被裁撤的工人大部分年过四十,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失业对他们的打击相当致命。
当时的“下岗”与现在意义上的解除合同还有所不同,离开工厂的职工与原单位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运气好的还能享受到部分福利和补贴。不过效益差的工厂就没有这个待遇,一次性买断后就再无瓜葛。
1998年是推行国企改革和减员的第一年,截止2000年,每年最多有900万工人痛失铁饭碗,绝大部分企业都完成了合同改制。到了2002年,改制企业裁减人数累计6000多万。
失去收入来源让很多工人怒不可遏,四处投诉发声,由此引发的社会案件也不少。从“以厂为家”到卷入市场四处求职,现实生活的压力很快将工人们的激愤耗尽,没人能与大时代为敌。短暂的反抗和质疑后,他们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经济学家说,这场影响深远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的来说是一场不得不做的大手术。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国家痛下决心放手一搏。
了解我国90年经济发展历程就能明白,合同制和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是各种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的爆发。
下岗潮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公司效益亏损,养不起这么多人。当时国企遭遇重重困境生死一线,除了经济大环境外,计划经济模式与时代脱节是重要原因。
一些国企在制定生产指标时,没有考虑市场需求,还是秉持越多越好的标准,盲目扩大生产,造成产能严重过剩。
比如1996年,全国的电视剧销量仅为2000万台,但投入市场的产品竟然多达3000万,大量产品滞销。产品卖不动,生产线被迫停工,许多在岗工人无事可干,企业亏损严重血本无归。
合同制推广以前,企业对职工终身负责,除了支付退休工资和各类福利外,国企还要为职工和家属修建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学校、影院、住房等。据统计,在国企管理费用中,40%都用在了这些社会事业上。一旦企业经营遇到困难,这笔非经营支出也会拖垮企业。
加上分配制度制约,国企不能随便开除工人,一些工人产生了懒惰心理,缺乏干劲和创新,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混日子,人员冗杂无形中又拉高了国企的经营和管理成本。
另一个原因更加现实,那就是国企的竞争力一落千丈。经过几十年发展,厂里很多设备严重落后,90年代的机床甚至赶不上国外70年代的水平。
改革开放后源源不断出现的外企和私企,成为国企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没有分配制度的制约和终身包干的社会责任,这些企业选人用人更加冷酷,也更加灵活。
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国企积重难返,连年亏损举步维艰。1995年亏损总量达到540.61亿,资产负债率超过了85%。很多银行都不敢再给国企贷款。
1997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成为下岗潮最重要的催化剂。这场金融风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中国等亚洲国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成为GDP的重要来源。第一次面对破坏性如此巨大的海啸,我们的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增长速度连年下跌。
从1983年开始,国企的资金来源逐渐转向银行贷款。企业亏损严重,从银行得不到钱救急,国家又停止了财政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企不大量裁员,就只能被拖死。
与下岗潮同时进行的,就是国企的制度改革,逐渐走上了现代企业制的道路。中小企业纷纷转制,大型企业加快战略重组。改制、破产、下岗,成为工人们最不愿听到的几个词。
下岗工人路在何方?时至今日,围绕下岗改制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1999年春晚上的一个小品,将工人们夹杂着惊愕、愤怒与迷惘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表演者那句“我不下岗谁下岗”的经典对白,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后来,有记者走访了一些东北下岗的职工。此时的他们,早已过了那个急切寻求答案的时期。对生活的期望也降得很低,全家老小饿不死就行。
按照政策,下岗后会得到一笔补偿款,但不少工人岗后很快就断炊断粮,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不同地区补偿政策不同,一些领导利用政策漏洞,本来要补偿6000,他们假传圣旨改成3000,吞掉的一半就进了自己口袋。
有些企业因为连年亏损,下岗前就已经拖欠了很多职工工资,按理说裁员时,工资和补偿款应当一次性结清,但现实情况却很糟糕。根据当时全国城镇人均消费推算,下岗职工补偿总额在6000亿左右,但国家一年的收入才7000多亿,一时间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一些双职工家庭,夫妻二人全部下岗,拿不到应得的补偿款,家里彻底失去经济来源。为了生活,他们晚上出去捡破烂,卖废纸,还要担心被厂里的熟人认出来。
很多下岗工人因为没有技术,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据统计,80%左右的失业工人,被迫转行进入零售和服务业,与曾经毫无交集的农民工争夺岗位。
这些大量涌入求职市场的工人,原本凭借“铁饭碗”根本不屑于和农民工为伍,现在才发现,在没有门槛的劳动市场上,他们的竞争力远远不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吃苦耐劳、价钱还便宜。
为了活下去,再就业是这些人仅剩的选择。有的人实在找不到工作,便拉个小摊子卖菜卖肉,有积蓄的开个小馆子,成为了小商贩。有手艺的,凭借手艺做起维修工、水电工。
更有甚者,一些厂里的文艺骨干,像落毛的凤凰一样,只能靠点吹拉弹唱的技能组个乐队,红白喜事、商场开业的时候赚点出场费。
而国家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也没少操心,各种技能培训学校、再就业服务中心等,都在努力为工人自谋职业牵线搭桥。低保政策的推行,也让挣扎在赤贫线上的家庭看到了一线生机。
下岗潮造成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教育,为了改善生活摆脱困境,让下一代不再重蹈覆辙。很多家庭咬紧牙关拼命工作,只为了把孩子供出来。
为了让子女从激烈的拼杀中,赢得更多胜算,家长们不惜四处筹钱,毫不吝啬给孩子聘请家教、报读课外补习班。这笔开支,成为不少家庭又一个沉重的负担。
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从本世纪开始,参加高考的人数连连暴涨,2008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超过了1000万。高考人数越来越多,使得各大高校不断扩展。
回顾二十多年前的这场大变革,理性上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感受却很复杂。希望在历史车轮碾过时,被迫成为尘埃的人,能得到更多善待。
信息来源:
界面新闻 2021年08月19日 12:00 【重返90年代之下岗潮】“铁饭碗”砸碎后,一代工人的沉浮与迷茫凤凰资讯 2017年05月15日 22:15:58 震惊全国的下岗潮,为何发生于90年代?
新浪财经 2023年02月13日 04:35 亚洲金融危机留给今天的启示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90年代下岗潮原因,90年代下岗潮是谁的责任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