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失犯罪刑法明文规定的才处罚
需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关于过失犯罪,仅当法律明文规定了过错方应承担刑事责任时,其方负责,否则,将不受任何刑罚处罚。
在对过失犯罪进行量刑时,直接依据过失犯罪的具体类别进行定罪和处罚,无需再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中,法律规定的过错方应承担刑事责任是正确无误的原则,而在刑法定罪过程中,若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某一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则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为,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乃是刑事责任的唯一依据,对于那些不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自然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过失犯罪可以是作为犯罪
所谓过失犯罪,便是故意犯罪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指的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理应事先预见到其自身行为所可能产生的危害性社会结果,但因自身疏忽大意或过度自信而未曾具备这样的识别能力,进而导致该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首先,我们称之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为其应当预见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对社会有害结果视若无睹,由于疏忽大意而未加预见,最终致使此类结果发生;其次,则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该类型中,行为人尽管已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引发的危害性后果,却依然盲目地坚信能够通过某些手段来规避这些风险,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他们并未能成功避免这些结果的发生。
三、因过失犯罪是指什么犯罪
疏忽大意过失犯罪,乃行为人基于过失之心理状态下所犯之罪行,属于犯罪构成要件之主观要素中的一种心理状态。依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过失犯罪主要分为两大类情形:首先,为疏忽大意之过失犯罪,即行为人本应具备预知自身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社会之结果的认知能力,然而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最终导致该等结果的发生,进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系指行为人对于其行为可能产生结果的认知能力而言;其次,为过于自信之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预见自身行为可能引发危害社会之结果,但仍轻信可以规避该等結果,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从而构成犯罪。此种过失,从行为人的认知能力来看,已经意识到自身行为可能带来危害社会的后果,然而却抱着某种侥幸之心,坚信结果未必发生。
《刑法》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过失犯罪刑法明文规定的才处罚吗
●过失犯罪的法条
●过失犯罪的处罚原则
●过失犯罪 刑法
●过失犯罪的说法
●过失犯罪的量刑情节
●过失犯罪的罪名包括哪些
●过失犯罪的法条
●过失犯罪的定罪
●过失犯罪是违法行为吗
●过失犯罪可以是作为犯罪吗
●过失犯罪也是犯罪
●过失犯罪不可能是
●过失犯罪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吗
●过失犯罪可以是危险犯吗
●过失犯罪是否有犯罪动机
●过失犯罪不是犯罪
●过失犯罪属于犯罪吗
●过失犯罪是不是都是结果犯
●过失犯罪构成再犯吗
来源:头条-因过失犯罪是指什么犯罪,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