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口述作品受著作著作权保护吗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马安

口述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口述作品受著作著作权保护吗

大家好,由投稿人马安来为大家解答口述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口述作品受著作著作权保护吗这个热门资讯。口述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口述作品受著作著作权保护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口述作品不包括哪些内容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是以中国现当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传统文化遗产为专题,以传统文献体系为依托,系统性、抢救性地进行口述史料、影音史料等新类型文献建设,并最终形成特色专题资源体系的文献建设和服务项目,是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资源采集、整理、保存、服务与文化传播职能的新拓展。

商务印书馆“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丛书陆续推出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锦绣流光——黄能馥口述史》《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画语求索——全山石口述史》,成为中国记忆项目“当代重要学者专题”口述史整理出版的系列成果。


“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



1.《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全景式记录九十四年风雨历程,一个中国学者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三年访问整理,录音后转换成文。

冯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

冯其庸

执教人民大学,没有大一国文教材,亲自研发《历代文选》;

与郭沫若结缘《再生缘》,共研红楼梦中事;

主持《红楼梦》校订,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阶段;

“红学’’建设,殚精竭虑,文章专著,硕果累累,成就“红学”领军人物

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穿越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 入玉门关,查实玄奘取经东归之路,填补重大历史空白;

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

山水画 冯其庸先生于2007年作


冯其庸 口述

宋本蓉 记录整理


冯先生出身贫寒,努力攻读,毕业于著名的无锡国专,后投笔从戎。1949年以后,历经风云变幻,仍一意向学,不仅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一代红学大家,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更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他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这一颇有心得的学术路径在其口述自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2.《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
“糖丸爷爷”顾方舟,您的糖丸,是我小时候最甜的记忆
一位九十高龄仍心系免疫事业的病毒学家
一段拯救千百万人却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2018年度中国好书



顾方舟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国土沦陷,亲身感受亡国奴的屈辱。


四十年代,依从母亲心愿,学医以谋生,受进步师生影响,转志于公共卫生事业,秘密加入共产党。


五十年代,肩负祖国重望,成为首批留苏学生,一去四载,刻苦钻研病毒学。学成归国,投身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临危受命,再赴苏联考察脊髓灰质炎死疫苗方案,依据国情,提出活疫苗技术路线。


六十年代,举家入滇,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成功研制脊灰糖丸活疫苗,制定免疫策略,建立免疫屏障,历经四十年不懈努力,使我国于2000年最终实现了无脊灰状态。


顾方舟 口述

范瑞婷 访问整理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中心采写的病毒和免疫学家顾方舟九十年人生道路的自述。本书天然去雕饰,叙事平实无华,言简意赅。然而当把传主的一生融入中国风云变幻的大历史中,却是如此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令人爱不释手。




3.《锦绣流光——黄能馥口述史》

被誉为“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三大专家之一
为衣冠古国寻觅服饰艺术发展轨迹的一生
挑经拨纬二十载揭开织纹奥秘,寻根求本七千年厘清服饰源流。1981年第一部服饰史研究专著——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问世。此后,黄能馥与夫人陈娟娟承恩师遗续,踵事增华,成果丰硕。

黄能馥 鉴定古代织绣文物


在动荡年代辗转求学,克服重重困难,依靠助学金完成大学学业。


参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建工作,参加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等建筑的装饰设计。


与常沙娜、李绵璐一起,系统临摹莫高窟壁画中服饰纹样。手绘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六千余幅,出版《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大典》。


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印染织绣》,全集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最高荣誉奖”。与陈娟娟(黄能馥妻子)合著《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又相继获得国家图书奖。


指导复制历代丝织品数十件,其中“万历皇帝缂丝十二章衮服”荣获复制金杯奖、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1984年,陈娟娟与恩师沈从文一起工作


黄能馥 口述

张倩彬 全根先 访问整理


本书以年代为序,通过大历史中的个人视角,充分展现出20世纪中叶以来的社会变迁,并梳理出中国服饰、丝绸等领域的发展脉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一手史料。与此同时,本书充分表现出黄能馥先生在中国历代服饰、纹样等学术研究方面的建树与思考,辅以对沈从文、张仃、庞薰琹等良师益友的真切回忆,情深意长,引人入胜。




4.《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
一位博通古今、融贯中西的历史学家的学术人生
一位视学术为生命的学者独特的为人为学为师之道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自述九十二年人生和学术


刘家和


出生于1928年,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国难临头,亲历山河破碎之痛,立下“学术报国”之志。


辗转求学,先后考取江南大学、南京大学、辅仁大学,毕业后留校,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至今,桃李满天下。


50年代中期到东北师大,入苏联专家主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在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上崭露头角。


得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唐至中、陈垣、柴德赓、林志纯、白寿彝诸名师指点,学贯中西,开辟古史研究新路径。


主编《世界上古史》教材,思考中国人如何从自己的视角认识古代世界并撰写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古代史。


融中国传统小学、目录学和考证等根柢之学与西方语言及哲学、逻辑学于一体,通过自觉的理论省思,中西互用互鉴,在比较中而成会通之学,卓然一代名师。



刘家和 口述

全根先 蒋重跃 访问整理


全先生首先了解了我的生平大概,收罗并浏览了拙作(开有主要作品目录),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和我商量通过访谈形成一本我的口述历史。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介书生,本不值得由国图来记录自己的个人记忆,可是他的敬业精神、学术素养和工作效率让我既钦佩又感动,于是我同意了。
——刘家和


本书以年代为序,分“往事回忆”和“丽泽卮言”上下两篇,主要讲述了刘先生的家庭、求学、教学、科研活动及学术思考,辅以对家人、良师的回忆,展示了一代史学名家的人生成长之路、学术建树与学术思想,也通过大历史中的个人视角,折射出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




5.《画语求索——全山石口述史
著名油画家全山石先生口述

折射中国油画百年发展历程


全山石先生是当今中国油画界修养境界最高、手头功夫最好的著名油画家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全山石


转益多师,求学习画于国立杭州艺专

留学苏联,荣获列宾美院红色文凭

执教美院,培养众多油画尖端人才

专意创作,多幅画作入藏国家美术馆

问道寻源,探索油画渊源和本体语言

甘作基石,创立国内首家油画艺术中心。

我们应该把油画的本体语言学来,把中国的精神和审美理念注入到油画的本体语言中,这样形成的油画民族化,我觉得是成功的,也是正确的。
——全山石

塔吉克人的婚礼

全山石 口述;全根先 访问

全根先 陈都 王文杰 整理


个人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个人的命运体现的是国运和时运。书中回顾了全山石先生90年的艺术人生,谈及其家庭环境、艺术启蒙、求学习画、留学苏联至回国任教后种种经历。他在长期的油画教学和创作实践中,辛勤耕耘,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成果丰硕。书中图文并茂,集中展示了全先生的24幅美术作品,书后还附有全先生重要著作目录和油画作品目录。



更多推荐










每日一书


《诗的八堂课》


每日一词


《新华成语大词典》



口述作品属于著作权保护范围吗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又一颗心灵的火焰熄灭了。

5月28日上午,传来了历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在北京逝世的消息。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曾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他所翻译的《思想录》、《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法国革命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等,皆为专业的西方学术著作,成为影响数代中国人的经典。曾获中国翻译协会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1978年,何兆武《中国思想发展史》出版,全书50多万字,系统、全面、科学地论述了中国思想发展史。此书几经再版,被许多大学选为教科书。而后他用英文撰写了《中国思想发展史》(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60多万字,为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在大众读者心中,何兆武流传甚广的作品是他的《上学记》。是由文靖对何兆武先生进行口述访谈整理而来的。在书中,何兆武主要讲述自己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近30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和教育的反思。

何兆武在接受采访时,也曾经说自己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做学生的时候。西南联大什么样?当时的教育什么样?学生读书什么样?何兆武的口述史《上学记》作了很好回答,2006年由三联书店初次出版后,多次再版。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葛兆光教授誉为“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口述作品不属于作品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依旧严峻,大家每天都关注着疫情的最新进展,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这之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比对,显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在河北承德,剪纸艺术家石俊凤创作了一组作品《一只蝙蝠的自述》,以剪纸的艺术形式直观地告诉人们,管住自己的嘴,拒吃野生动物,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图为剪纸作品《一只蝙蝠的自述》 石俊凤 摄

图为剪纸作品《一只蝙蝠的自述》 石俊凤 摄

图为剪纸作品《一只蝙蝠的自述》 石俊凤 摄

图为剪纸作品《一只蝙蝠的自述》 石俊凤 摄

图为剪纸作品《一只蝙蝠的自述》 石俊凤 摄

图为剪纸作品《一只蝙蝠的自述》 石俊凤 摄

图为剪纸作品《一只蝙蝠的自述》 石俊凤 摄

图为剪纸作品《一只蝙蝠的自述》 石俊凤 摄

责编:刘艳君

口述作品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对吗

【英雄,从未远去】

微风拂过书页,掠过油墨印染的文字,一个个段落像一条条流动的记忆溪流汇聚成长河。在中国传媒大学为口述历史事业开设的9000平米工作场馆中,陈列着数万本珍贵的传记图书。中传口述历史团队在过去20多年里访谈到的海量口述资料,是这里独一无二的珍藏。

中传口述历史专家林卉(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林卉回忆道:“我的同事郭晓明、刘宇、张钧等人曾在早年间访谈到大量抗战老兵,并在2010年推出纪录片《我的抗战》,讲述了关键战役、人民武装、国际援助、武器补给、战时情感等许多主题,这部作品让人们认识到,战争不只是课本上的年份和数字,也是时代个体的亲身经历。”

2015年,林卉主持并和同事共同策划、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口述历史交流传播活动——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在过去10年间,上千个口述历史项目通过国际周被国内、国际的研究者熟知,其中不乏抗战主题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团队访谈资料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林卉发现,随着工作的开展,“抗战口述史”这一概念逐渐被学界细化为若干研究主题。“我们对抗战英雄的认知越来越广”,林卉谈道:“大家开始关注平凡的人、普通的群体,比如支前民工。”战争年代,他们勒紧裤带过日子,将省下的粮食运往前线;推着小车翻山渡河,一趟趟向战地送工事建材;挑起扁担、抬起担架,穿过枪林弹雨,协助战士转运物资与伤员。

烽火岁月里,还有群特殊的女性。行军路上,一些红军夫妇会诞下子嗣,因部分新生儿无法适应行军节奏,父母不得不将他们托付给地方上的哺乳期妇女。这一托,有时是一阵子,有时是一辈子。这群护佑孩子的特殊女性就是乳娘,虽未上战场,却为革命哺育了火种。

乳娘相关口述历史项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了上述两个群体,还有东北抗战亲历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近代文艺工作者和铁路工人等,他们的故事被口述历史从业者记录。“有助于公众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了解每一位战争的亲历者在当时为延续生命、守护家国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英雄。”林卉说。

当然,口述历史访谈不能肆无忌惮。“你会发现,有些旧事深深刺痛过他们,如果老人感到不适,访谈就要终止。”宁可少记录一段珍贵资料,也不能让亲历者因过度回忆往事而再受伤害,这是口述历史最基本的伦理原则。

林卉从事口述历史工作已有十余年,入行之初,同事介绍她认识了抗战老兵张晋(左一),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右臂。因年事已高,每次访谈他都要复述前一天的内容,才能继续讲述新的故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还有一位老人,他对前来做访谈的大学生说:“你们不要做完口述史就不来找我玩了,要常来啊!”这句话让林卉记忆犹新,在她眼里,时代在前进,当过往的故事被记录时,讲故事的人也不应被遗忘。

近年来,林卉开始从事经典影视剧的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曾与《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交流。在她看来,艺术家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创作优秀的历史作品,让更多历史细节得以还原,让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图源 @觉醒年代官博)

春风依旧吹拂书页,那些被口述唤醒的记忆镌刻其间。守护、聆听、撰写、记录、传递,林卉与团队的工作仍在继续,无数段记忆中的故事,无数个过往的瞬间,被这样一批人采集留存,继续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采写:任子薇 董大正 王蕾

协调: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研究生 王瑞雪

来源: 光明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口述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口述作品受著作著作权保护吗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