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年底了,很多人荷包重新归零,奋斗继续进行。很多年轻人,特别是低龄青少年,滥用借钱APP的恶果也在显现。近日,接到一起法律咨询,当事人(李某)称自己19岁的女儿(小李某),深陷现金贷的泥潭,想彻底了解女儿的负债状况并还清债务。经查,小李某前后在6个贷款平台贷款,贷款期限长短不一,总贷款金额为15858元,到手金额为14118元,总还款金额为19963元,而这一切前后不超过40天。小李某贷款后,将其中11120元用于个人消费;2998元用于购买手机,截至咨询当天小李某已经没有一分钱。值得庆幸的是,接到催款电话后李某发现及时,小李某贷款金额也不大,不然又将上演一出因“现金贷”而导致的家庭悲剧……。那么如何防范青少年陷入贷款消费的泥潭呢?本律师为此整理出了几条措施,供家长朋友参考:
第一,保管身份证
家长为孩子办好身份证之后,应直接将其身份证原件收回自己保管,最好是随身带上,避免被孩子偷拿走。因为无论是何种现金贷都必须要提供借款人的身份证原件,一旦原件被限制,那么借款就无从谈起。
第二,绑定银行卡
现金贷都必须要提供银行卡卡号,家长可以限制孩子的银行卡数量,并将自己的手机号与孩子的银行卡绑定,一旦发现金额异常的短信提示,及时询问,防范于未然。
第三,关注消费异常
比如发现孩子新添了衣物、电子设备、甚至沉迷某一类电子游戏等,一定要询问资金来源和产品价格。说不定一个不起眼的电子产品、游戏装备或者手办,它的市场价极可能超过家长的想象。
第四,关注行为异常
比如发现孩子手机内有多个类似“借款”、“借贷”字样的APP;或者发现经常有陌生电话打入孩子的手机,但孩子形色恐惧,好像不愿意接这类电话;或者孩子多日不回家,日益沉默的,家长一定要做好沟通工作。前述情况显示孩子极可能已经陷入贷款泥潭,家人应该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
第五,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孩子有现金贷情况的,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斥责孩子,因为你的责骂很可能导致孩子隐瞒事实,到头来损失更大。一定要全部掌握孩子的贷款情况,如果金额较小的,建议及时偿还债务;如果金额较大,可考虑聘请律师用司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果涉及暴力催收的,可先报警,再使用法律手段维权。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家长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如何应对青少年犯罪低龄化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措施
●如何多角度预防少年儿童犯罪请从家庭学校社会谈谈
●家庭教育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
●为防止青少年犯罪,家庭应该怎样去做
●如何防止青少年网贷
●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
●如何应对青少年犯罪低龄化
●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