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报警立案流程,个人信息泄露会被网贷吗,如何发现
大家好,由投稿人邵悦来为大家解答个人信息泄露报警立案流程,个人信息泄露会被网贷吗,如何发现这个热门资讯。个人信息泄露报警立案流程,个人信息泄露会被网贷吗,如何发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信息泄露了怎么补救
接到推销电话后
你是不是直接挂断不管?
收到催债短信后
你是不是当垃圾短信直接删除?
......
且慢,别不当一回事
这很有可能是
你的个人信息泄露了!
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
有没有被泄露、冒用呢?
来看这6种方法
↓↓↓
1
查你的身份信息有没有
被别人用来注册公司
在微信搜索
“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
再点右下角
“其他应用”—“投资任职情况查询”
就可以查询到你的情况了
2
查你的身份信息
有没有被冒用入职公司
下载“个人所得税”APP
点开“个人中心”—“任职受雇信息”
就能看到
你到底有多少入职公司
有没有“被入职”的情况
如果有,点击“申诉”
赶紧给它取消了!
3
查你的身份信息
有没有被拿去网贷
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
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pbccrc.org.cn)-
“个人征信查询系统”
第一次来的记得点击右上角先“注册”
注册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你从来没有参与过信用贷款
办过信用年卡或其他贷款服务
可以不用看了,没啥毛病
能注册登录的人
进去看看“个人信用报告”
就能看到你到底
有多少信用卡、贷了多少款
有没有为别人担保贷款等等信息
4
查你的名下绑定了
多少微信支付账户
打开微信
依次点击
“支付”—“钱包”—“帮助中心”
进入支付中心后
再点击
“实名问题”—“查询名下账户”
进行身份验证后
就能查到自己名下
绑了多少微信支付账户
有不想绑定支付的
点击“清除”可以冻结账户
5
查你的名下绑定了
多少支付宝账户
在支付宝APP
搜索“我的客服”—“查询名下账户”
进行刷脸验证后
在查询结果中
就能看到自己名下的支付宝账号
如果有的账号你已不再需要
可以点击右上角的“管理”
进行销户
6
查你的名下
办了多少张手机卡
打开微信
搜索“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在便民服务中点击“更多”
搜索“电话卡”
选中“电话卡一证通查”
按要求填入相关信息
就可以查到
你到底办了多少张电话卡
稍后
查询结果将会通过短信通知你
信息安全问题
已经成为你我关注的焦点之一
预防个人信息被人冒用
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提高警惕
以下6招请收好!
综合/深圳公安发布、新华网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个人信息泄露被威胁了怎么办
一张照片能暴露多少隐私登上热搜,引发热议。陌生来电、垃圾短信不断,个人信息是怎么泄漏的?戳图几大个人隐私泄露途径快速知道,扩散提醒防范!
来源: 长沙晚报
个人信息泄露被网贷了怎么办
来源:央视财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信息消费发展态势报告》显示,在消费群体方面,我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大突破十亿。《报告》同时也提示警惕数据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以来,甘肃、江苏等地公安机关就已破获多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案件。
甘肃省灵台县公安局不久前刚刚打掉一个全链条网上购销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犯罪嫌疑人闫某某和胡某某利用经营店铺,骗取用户身份信息和手机号,非法注册各类网络账号,这些网络账号最终都落入“网上号商”的犯罪团伙手中。
警方发现这两名嫌疑人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犯罪团伙。今年2月到3月,专案组转战重庆、四川、云南,抓获7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团伙成员。该团伙从2019年起组建微信群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他们利用通信业务代理商身份,以赠送礼品、话费等方式为诱饵,骗取用户个人信息后注册各类网络账号,以每个账号3元至20元价格出售,非法获利近十万元。
江苏警方近日也破获一个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该团伙主要贩卖股民和学生的信息,他们把个人信息称作“料子”。“股民料子”包括炒股者姓名、手机号、交易所等信息;“学生料子”则包含家长姓名、电话、孩子就读学校等。“料子”还分手拨料子和AI料子。手拨料子通过人工拨打,确认过真实性和可靠性。AI料子则是嫌疑人通过软件随机生成的电话号码,没有其他身份信息。
经审查,从2018年至今,该团伙贩卖公民个人信息20余万条,获利20余万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有22.1%的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不要点击、使用来源不明的链接、网站、手机App,更不能将短信验证码提供给他人,严防信息泄露。
部分手机App后台监视用户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拒绝个人隐私在互联网上“裸奔”已经有法可依。但仍有不少用户觉得自己处在手机App的监视下。很多网友都有过这种经历,在网上看了某个物品或输入一个关键词,很快就会收到手机App推送的相关广告或信息。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一家网络安全机构,技术人员用检测工具对两款手机浏览器收集用户信息行为进行了测试。技术人员复制了一个模拟的银行账号密码,尽管此时并没有使用浏览器,但检测工具却在浏览器调用的一段程序中发现了那个银行账号密码。
网络安全工程师 吕石奎:这款App读取了我们复制的银行卡号和密码。它拿走的这个过程,实际是明文拿走,并没有做相关的加密处理。
技术人员接着又在手机上选择了测试用的电话号码和短信,并把浏览器转入后台运行,这两次操作的内容同样被浏览器读取,包括在电商平台上浏览的商品信息也被两款被测试浏览器完整记录。其中一款浏览器在进程被关闭的状态下,仍然能够记录用户行为。
建立“双清单”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为了让用户清晰掌握手机App调用和索取个人信息的活动,工信部此前就提出要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双清单” 。
专家指出,手机App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调用个人信息和索取权限的活动,不同手机App之间有时也需要共享位置、通讯录等敏感信息,这增加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难度。为了让用户清晰掌握个人信息在手机App及第三方间共享的情况,工信部提出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双清单”,要求相关企业建立已收集个人信息清单和与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清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信息安全部主任 宁华:要求企业在“二级菜单”中简洁、清晰列出“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清单”,包括与第三方共享的个人信息种类、使用目的、使用场景和共享方式等。
多措施整治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行为
为了治理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和欺骗诱导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等问题, 工信部委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互联网、手机终端、电信运营商等产业链各环节成立App用户权益保护标准工作组,按照“知情同意”和“最小必要”原则组织制定了《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等标准,明确了检测要求和方法,为监管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监管依据。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首批主要互联网企业已经在去年年底基本完成个人信息保护“双清单”的设置。在某款手机App上,用户点开菜单就可以查看这个App已经收集的用户个人信息种类、使用目的、使用场景以及与第三方共享的个人信息和共享方式等。手机终端企业也按照工信部要求开发了App权限最小化推荐等功能,主动对手机上的App过度索取权限行为做出规范和限制。
电信运营商则通过区块链技术的防窜改特性来追踪防范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电信运营商信息安全中心负责人 温暖:我们会将操作日志的数据特征上区块链,确保它不能被窜改,同时再定期进行校验。如果日志一旦被窜改就说明存在问题。我们就会以风险的方式核查具体的事件。
据了解,工信部通过制定标准、技术检验、专项整治、行业自律等措施,大力整治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侵害用户权益行为。去年累计检测208万款App,通报1549款违规App,对514款拒不整改的App进行下架处理。
个人信息泄露了怎么举报
近日
央视新闻报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21年12月
有22.1%的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有小伙伴纳闷了
我们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呢?
其实
大部分还都是自己不经意间泄露的
今天
蜀黍就教你8招保护个人信息
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那么
针对个人信息保护
《民法典》是怎样规定的呢?
当我们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时
应该如何处理呢?
转自:平安中原
来源: 平安济源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个人信息泄露报警立案流程,个人信息泄露会被网贷吗,如何发现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