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清华大学食堂,一位大一男生的书包不小心碰到了某大四学姐,这位学姐就质问男生借背包动作掩护,趁机触摸自己臀部。男生当即表示是背包不小心碰到的,如果不相信可以查监控,但学姐还是要男生出具学生卡,随后便在自己朋友圈发布了该名男生的信息,直指该男生骚扰自己,并扬言要男生“社死”。并且,该名学姐在未查监控的前提下直接在朋友圈提要求,说男生要书面道歉,要把这件事告诉男生的同学和家人。
而男生因为个人信息被泄露而受到骚扰、质疑和谩骂。
随后不久,男生联系学校相关部门内调取了监控视频,证实确实是背包不小心碰到了学姐,学姐遂在朋友圈表示已经和男生和解,但全程没有在公开场合向男生道歉过,仅仅和辅导员表示“我们相互道歉即可”。
道歉还要相互?这个逻辑有点奇怪了。如果认真地说,应该是学弟的背包向这位学姐道歉,学姐向学弟道歉才对。
而学弟本人并没有继续就此事公开发声。
此事就这样轻巧揭过。
假设我们脱离男与女的性别预设,这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一种侮辱和打压和典型的双标,显示出这名女士对自己的权利非常看重,对他人的权利则极端漠视的一种比较失衡的心态。
被冤枉这种事,其实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开始都是会很生气的,但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会逐渐发现,可能最能给一个人对于被冤枉一事留下印象的,并不是被冤枉这件事本身,而是被冤枉之后有没有人相信自己,自己有没有机会可以证实自己的清白,自己证实自己清白的这些话有没有人听,以及证实自己清白之后别人的反应。
作为一个整体,女性在社会中本身经常性地处于劣势地位,所以有些时候更容易获得同情,正如看起来弱小的人看起来更加值得相信和帮助一样,但事实并非永远如此。
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案件,是一名孕妇谎称自己身体不舒服,让一名年轻护士送自己回家,等护士上到楼上她的家中,她的丈夫就出来将护士劫持,随后强奸了该名护士并将其杀害。所以强弱不能看表面,大多数情况下更不能成为判断情况和事实的依据。
近年来,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很多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一件好事。但伴随着女权主义兴起的,还有一些极端行为,譬如在没有查清情况的前提下随意在公开场合对他人进行控诉,譬如利用媒体造势对他人实施诬告和诽谤,等等。就刑事案件而言,强奸罪和猥亵罪这两个罪名,成为女性控诉男性的两大罪名,其中部分系确有其事,部分却是捏造。
如果说以前女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是弱势群体、沉溺于弱势而不自知且不图改变,现在女性的问题除了这个问题之外还新增了一项,那就是部分女性开始利用起自己的弱势去肆意地打压她们“看不惯”的人了。
性别这件事,在个别女性手里甚至成为了一种实现个人目的武器。这正是可怕的地方。因为“狼来了”变多了,很多人开始分不清有没有狼,谁是狼。真正的受害者不仅仅是这些被冤枉的男性,还有那些真正受到侵犯的女性,她们因为这些诬告者对公众同情心的消费而不得不面对更加平静甚至冷漠的舆论。
任何的“我弱我有理”,其实都需要警惕。如果一个人有理,他/她就有义务提出证据、说清楚道理,不讲道理就讲强弱的,喜欢打感情牌的,即便可以欺骗群众一时,获得“阶段性胜利”,但最终是赢不了证据、道理和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