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种行为叫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却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比如,在撞倒行人后,不停车查看伤者情况,而是加速逃离;或者在发生轻微碰撞后,因害怕承担责任而驾车离去等。肇事逃逸不仅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会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包括吊销驾驶证、罚款以及可能的刑事处罚等。这种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二、最高院对醉驾不起诉的规定
最高院对于醉驾不起诉有明确规定。一般来说,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驾行为,可能会作出不起诉决定。例如,醉驾后仅在短距离移动车辆且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情况。在判断是否不起诉时,会综合考虑醉驾的具体情节,如血液酒精含量、驾驶距离、是否有逃避检查等行为,以及是否存在其他从轻、减轻情节等因素。同时,各地司法机关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裁量和把握,但总体上都遵循法律规定和司法公正的原则,以确保对醉驾行为的处理既符合法律要求又能体现司法的人性化。
三、法律交通事故赔偿标准
交通事故赔偿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
2. 误工费:受害人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3. 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4. 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5. 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6. 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7. 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8. 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
9. 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10. 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11.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具体赔偿金额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哪种行为叫肇事逃逸行为
●什么行为是肇事逃逸
●什么样的肇事逃逸是犯罪
●哪种算肇事逃逸
●什么样才叫肇事逃逸
●什么样的行为构成肇事逃逸
●怎样的肇事逃逸构成犯罪
●什么行为是肇事逃逸
●什么样属于肇事逃逸
●什么样是肇事逃逸
●最高院关于醉酒驾驶不起诉标准
●最高检关于醉驾不起诉的规定吗
●关于醉驾不起诉司法解释
●最高检醉驾不起诉指导性案例
●最新醉驾不起诉标准
●最高检醉酒驾驶不起诉典型案例
●2021醉驾三种不起诉
●醉驾不起诉指导案例
●2020醉驾不起诉标准
●醉驾法定不起诉案例
来源:临律-法律交通事故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