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案会不会被留置人员
立案和留置是不同的概念且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形。
(一)立案
1. 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立案主要是基于对案件初步审查认为可能存在违法犯罪事实等情况启动的司法或执法程序的开端。
(二)留置
1. 留置是监察机关对被调查人采取的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调查措施,适用于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
通常情况下,立案并不必然导致留置。在立案后的侦查过程中,如果符合留置的法定条件,例如被调查人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职务犯罪且存在其他相关情形时,才可能被监察机关依法留置。
二、哪些证据才能留置案底
在中国并没有“留置案底”这种说法,准确表述应该是留有犯罪记录。
(一)刑事案件方面
1. 对于构成犯罪且经法院判决有罪的案件,刑事判决书就是最主要的证据留存依据。从立案侦查开始的各种证据,如物证(作案工具等)、书证(相关文件、记录等)、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例如法医鉴定、物证鉴定等)、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等,这些证据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后,就会形成犯罪记录。
2. 对于一些特殊的刑事处理,如检察机关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中,某些情况下(如相对不起诉)虽然没有经过法院判决,但也可能在司法机关内部留存相关案件信息作为特殊记录。
(二)治安案件方面
对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行政处罚决定书就是主要依据。如公安机关调查过程中的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监控视频等证据,经认定后作出处罚决定并会留存相关记录。但这种记录与刑事犯罪记录性质不同,它主要反映的是治安违法情况。
三、留置可以不用通知家属吗
留置需要通知家属。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留置措施后,除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等有碍调查情形的以外,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家属。有碍调查的情形消失后,应当立即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家属。这一规定体现了对被留置人员及其家属知情权的尊重,同时也是保障程序正义的一种体现。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立案会不会被留置人员调查
●立案会不会被留置人员打电话
●立案后才能留置吗
●立案会不会被留置人员通知
●立案后留置意味什么
●立案到留置一般多长时间
●立案留置后出来是否就不移交检察了
●立案会不会被留置人员通知
●立案和留置的区别
●立案与留置时间差
●哪些证据才能留置案底呢
●留置的证据要件
●留置的证据一定是真实的吗
●留案底的是什么案件
●留案底条件
●哪种情形可以留置
●留案底的程序
●留案底一般是什么样的情况
●哪种要留案底
●哪种要留案底
来源:中国法院网-留置可以不用通知家属吗,留置需要家属签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