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权利的行使受到哪些限制
民事权利的行使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限制:
1.法律规定的限制:法律明确规定了某些民事权利的行使范围和方式,超出此范围或方式行使权利即为违法。例如,相邻权的行使不得损害相邻方的合法权益。
2.公序良俗的限制:民事权利的行使不能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如在某些特定场合,不得因行使言论自由权而侮辱他人、扰乱公共秩序。
3.他人合法权益的限制:在行使自身民事权利时,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比如,业主在装修房屋时,不能因行使房屋所有权而影响邻居的正常生活。
4.诚实信用原则的限制: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欺诈、恶意串通等。例如,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应如实履行各自的义务,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
二、民事权利的取得和行使是什么
民事权利的取得主要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方式。原始取得是基于法律规定,直接取得民事权利,如生产、孳息等。继受取得则是通过转让、继承等方式从他人处取得民事权利。
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应遵循合法、合理、诚实信用等原则。合法原则要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合理原则要求行使权利应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一般道德观念。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在行使权利时应保持诚实,不欺诈、不隐瞒,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民事权利的行使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相邻关系中,相邻方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得损害相邻方的合法权益。此外,法律还对某些权利的行使设定了特别的程序或条件,如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需要依法进行登记等。
三、民事权利的取得有哪些情形
民事权利的取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原始取得:这是指直接依据法律规定而取得民事权利,无需他人的意思或行为。例如,通过生产、孳息(天然孳息如果实、动物的幼崽等,法定孳息如利息、租金等)、先占(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的动产且符合一定条件)、添附(包括附合、混合和加工)等方式取得物权;通过创作作品取得著作权等。
2.继受取得: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取得民事权利,主要通过法律行为(如买卖、赠与、互易等合同行为)、继承、受遗赠等方式实现。通过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时,通常需要当事人之间达成合意,并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
3.善意取得: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且以合理的价格转让,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总之,民事权利的取得方式多样,不同的取得方式在法律适用和效果上有所不同。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民事权利的行使受到哪些限制呢
●民事权利的行使和限制
●民事权利的行使方式有哪些
●民事权利行使的基本要求
●民事权力的行使
●简述民事权利的行使
●民事权利行使和限制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民事权利的行使和限制
●民事权利的具体内容
●民事权利有哪些权利
●民事权利的取得和行使是什么意思
●民事权利的取得和行使是什么关系
●民事权利的取得和行使是什么原则
●民事权利的取得方式有哪些
●民事权利的内容、取得民事权利的途径
●民事权利取得的依据
●民事权利如何取得行使
●民事权利行使的方式和原则
●民事权利行使的基本要求
●民事权利的实现
来源:头条-民事权利的取得有哪些情形,民事权利如何取得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