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跳槽?一起做个风险诊断吧!
随着疫情逐渐稳定可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应届生们终于可以进入紧锣密鼓的求职;因疫情造成往年的“金三银四”后移,意味着职场老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也可能有跳槽打算。
不论是菜鸟还是老鸟,找工作踩雷的事儿想必没经历过也听说过,在求职之前,不妨一起来做个风险诊断吧!
科室一:简历
或许有人会问,简历能出什么问题?
1. 个人信息泄露
症状:投出去不少简历,然而面试电话还没接到几个,反而“先生/女士,请问有贷款需求吗?”“xxxx尊贵私享,170平四房,限时抢购……”这类推销电话接了不少。
原因:通常为了取信于人,也为了便于联系,求职者们会在自己的简历上附上个人的真实住址、照片、联系电话;据我们实际调研,存在不少求职类APP鼓励求职者公开自己的简历以获取更多的曝光机会,便于用人单位根据其实际需求匹配人才。然而,此类公开信息实际上很容易被第三方爬虫抓取,通过某些不法分子的一番整理制作,就成为了所谓的“信息资源”,经过各种灰色途径流入某些信贷公司、校外培训机构、房产中介,甚至是诈骗团伙。
应对方法:选择海投、公开简历时尽可能谨慎,收到推销/诈骗电话时可以回怼:“下次不要打电话来了,你们已经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再来我立刻报警。”然后立即挂断。
2. 泄露商业机密
症状:简历投出去没几封,下家还没找好,却收到了前单位的律师函,要求我赔偿损失。工作没找到反而被“律师函警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福报?
原因:不少职场前辈甚至简历美化课程都提过,为了增加简历的含金量,求职时应该重点展现个人工作能力,因此详细描述自己曾参与过的项目经验是简历的必选项。但如若项目经验描述过于精细,过于charming,则可能被招聘单位要求做进一步披露细节,这就可能涉嫌泄露前单位的商业机密、还有可能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同行之内无秘密,一旦被前单位了解到有关情况,收到律师函警告也不足为奇了。
应对方法:先翻翻自己曾经签过的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再投简历,在描述自己项目经验的时候,应尽量对客户名称等关键信息进行脱密。
一个小建议:描述项目经验时,尽可能对项目真实信息进行深加工,重点描述自己的技能而非项目本身的信息。比如“主导过某大规模同类型企业X类项目下重点产品的设计制作,对C类产品的设计有独创性思考,期间与团队通力合作最终解决了某重点产品量产的关键性难题。”
3. 虚假履历问题
症状:对简历“美化”后,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offer,但是三天后,HR小姐姐通知我岗位撤销了。
原因:正规用人单位在针对核心岗位进行招聘时,都会对录取对象展开严谨的背景调查,虽然不至于细到“小时候捡到一分钱有没有上交给警察叔叔”的程度,但对履历的真实性必然会仔细核对。【HR小姐姐叉腰:招错人要扣奖金的好嘛?】随着我国各类征信系统的联动,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诚信也越来越重,若因过度“美化”简历导致与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就得不偿失了。此外,虚假简历也会影响个人在行业内的风评,对自己职业发展都有可能造成未知的不良影响。
应对方法:究竟是“美化”还是“虚假”心里还是要有点AC数。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履历适当美化即可。要知道,招聘你的人,曾经也是你。
科室二:目标单位
市面上常见的求职软件,各有优劣,没有给广告费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把握一个核心宗旨,确定目标单位时货比三家总是没错的;老鸟们更多的则是通过猎头、朋友转介等方式求职,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即便是神仙过河,也得腾云驾雾,还有几个共同的问题要解决:
1. 挂羊头卖狗肉
症状:我应聘的是xx公司业务研发岗,面试完告诉我是职位是销售员/自媒体运营小编/话务员。
原因:不言自明。大环境趋冷,提高销售、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生存的主要抓手。做一些小动作,万一挖掘到营销天才了呢?
应对方法:对目标单位展开尽职调查。各行有各行的门道,这里提供一个最简单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那些第三方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比如企查查、xx宝、天眼查等等,功能差不多,信息包括企业的注册资本、运营范畴、股东及关联信息、不动产权登记、知识产权登记、涉诉情况等等,总之都挺全面好用的。另外,国家企业信息信用公示系统虽然不太好用,服务器也常常出问题,但是信息更具有权威性、时效性,如果对第三方平台上查询到的信息有疑问,可以到公示系统上进行验证。
2. 招聘为虚、骗取保证金为实
症状:面试单位对我很看好,说要大力培养我,签X年长约,为了确认我成长起来后不毁约,要求我先交5000元保证金以示我的诚意。
原因:常见于某些规模不大的经纪公司、刷单工作室、职业粉丝运营机构等等,以提供岗位为名,要求求职者缴纳数钱至数万不等的保证金,然后在初期给予适当的“小甜头”让求职者信以为真,再销声匿迹。本质上,是骗取保证金为目的的皮包公司。
应对方法:碰到需要交纳保证金的,一律拒绝。已经交了,要求退款。必要时,还可以向当地主管机关进行投诉!
3. 部分中介机构暗藏猫腻
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费用两头吃、收了钱不办事、吹的天花乱坠实际啥用没有。
原因:利用了群众们求职心切的心理,凭借信息差的优势,做出了一些打擦边球的骚操作。
应对方法:尽管为了一个优质的工作机会不得不通过付费获取一些信息,但是既然付费了,就应该时刻牢记“买了服务我就是甲方”,如果服务不到位,那么该催的就得催;对于部分主动找上门的猎头,他们往往已经接受了用人单位的付费委托,原则上作为“被猎者”的求职者是无需付费的,对于此类猎头要求的服务费用,可以拒绝,如果实在不能拒绝岗位的诱惑,可以要求撮合成功后再付款,给自己增加一层保障。
祝愿各位千里马早日觅得伯乐~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风险诊断报告
●风险刻画
●风险 pr
●风险kri
●风险lc
●风险el
●风险ks
●风险分析
●风险刻画
●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