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孩政策是什么意思,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严瑞

单独二孩政策是什么意思,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

大家好,由投稿人严瑞来为大家解答单独二孩政策是什么意思,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这个热门资讯。单独二孩政策是什么意思,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单独二孩政策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从实施背景到现状与未来展望自2016年中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以来,各地根据国家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二胎政策的实施不仅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为了优化人口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政策背景、各地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全面解析中国各地的二胎政策。一、政策背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计划生育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减少、性别比例失衡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10.2%上升到2020年的18.7%,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同时,总和生育率(TFR)持续下降,2010年仅为1.18,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2.1)。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于2013年启动了“单独二孩”政策,允许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第二个孩子。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正式实施,所有夫妇均可生育两个孩子。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人口政策的重大转变,旨在通过鼓励生育来缓解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二、各地实施情况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以下是部分地区二胎政策的实施情况:1. 北京市 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二胎政策实施具有示范效应。北京市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进一步完善了生育服务体系,包括增加产科床位、优化生育保险政策等。同时,北京市还出台了鼓励生育的配套措施,如延长产假、提供育儿补贴等。然而,由于北京生活成本高、教育资源紧张,许多家庭对生育二胎持观望态度。2. 上海市 上海市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其人口结构问题尤为突出。上海市在实施二胎政策的同时,注重完善托育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机构建设。此外,上海市还推出了“生育友好型社区”建设,为育龄夫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尽管如此,上海的高房价和高教育成本仍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1. 生育意愿不足 尽管政策鼓励生育,但由于生活成本高、教育资源紧张、育儿压力大等因素,许多家庭对生育二胎持观望态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出生人口并未出现预期的大幅增长,2017年出生人口为1723万,2018年下降至1523万,2019年进一步下降至1465万。2. 配套措施不完善 尽管各地出台了一些鼓励生育的配套措施,但在托育服务、教育资源分配、生育保险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许多家庭反映,托育机构数量不足、费用高昂,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影响了生育意愿。3. 地区差异明显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二胎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尽管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由于生活成本高,生育意愿仍然较低;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河南、四川等地,尽管生育意愿较高,但由于配套措施不完善,实际生育率并未显著提高。四、未来展望为进一步提高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未来各地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策引导:1. 完善配套措施 各地应进一步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增加托育机构数量,降低托育费用;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缓解教育资源紧张问题;提高生育保险水平,减轻家庭生育负担。2. 加强宣传教育 各地应加强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转变传统生育观念,鼓励育龄夫妇生育二胎。同时,应加强对性别平等观念的宣传教育,缓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3. 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生育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应注重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育意愿;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注重完善配套措施,提高实际生育率。

4. 加强政策评估 各地应加强对二胎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政策。通过科学评估,确保政策实施效果最大化。结语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是中国人口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在实施二胎政策的同时,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确保政策实施效果最大化。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单独二孩政策时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具体措施包括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实施儿科服务年行动,加大儿科服务供给等。

目前已至少有23个城市探索实施了育儿补贴措施。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推出的育儿补贴细则“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从国家到地方,为何推出“育儿礼包”?相关制度如何更加完善?

呼和浩特:育儿补贴力度高

呼和浩特并不是第一个发放育儿补贴的城市,但其补贴力度之高,引发热议。而且呼和浩特不仅补贴二孩、三孩,一孩也被纳入育儿补贴范围。

呼和浩特发布的育儿补贴细则规定: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万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万元,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万元,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

呼和浩特市的实施细则对领取育儿补贴的资格有明确规定,除了符合法定生育条件之外,夫妻双方户籍地均为呼和浩特市或一方户籍地为呼和浩特市,在呼和浩特市居住、工作、生活,要求人、房、户一致,且新生儿首次落户在呼和浩特市,时间为2025年3月1日之后(含3月1日)合法生育的家庭。

补贴政策落地不到一周,当地育儿补贴信息系统显示,已有417户家庭提交了申请,等待信息确认。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老龄科科长张洪民表示,第一批通过审核的家庭将会在7月份领取到补贴。

对于育儿补贴的发放,呼和浩特市采取分年度、分批次发放的方式。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钟表示,这种发放方式可以减轻政策落地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

除了育儿补贴,呼和浩特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也有配套部署:在义务教育阶段二孩入学“幼随长走”“就近择优”,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可在呼和浩特全市自由选择;在呼和浩特市出生的新生儿享受耳聋基因、遗传代谢病和安全用药免费筛查;为入托的0—3岁幼儿家庭每年发放600元托育机构照护补贴……

数据显示,2023年,呼和浩特市出生人口2万人,出生率为5.58‰;死亡人口2.27万人,死亡率为6.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6‰。2024年,呼和浩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0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呼和浩特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4.8亿元,同口径增长7.8%。经济的增长为高额补贴提供了财政保障。

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钟表示,预期通过政策落地,2025年度在呼和浩特市落户的新出生人口数在2024年度的基础上增长5%以上,“希望能够帮助家庭分担育儿成本,减轻因为经济压力所产生的生育顾虑,同时我们想通过育儿津贴的发放,刺激育儿消费需求。”

为何促生育?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202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出生人口自2017年至2023年已连续七年下降,2024年出生人口较2023年增加了52万人。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指出,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主要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但也要看到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仍在减少,对我国下阶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响。

人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生产、创新的主体,更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年,各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掀起“抢人大战”,或提供住房补贴,或推出创业扶持计划,或放宽落户政策……目的都是吸引高校毕业生、高质量人才留在当地,进而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抢人才”抢的是存量,如果我国长期维持低生育率,“抢人才”难度变大。因此我国需不断完善生育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生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让更多人“想生、能生、敢生”,以应对人口负增长。

从国家到地方:“真金白银”促生育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从2013年的“单独二孩”到2015年的“全面两孩”,再到2021年的“三孩政策”。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但不少育龄人群感慨“生不起、养不起”。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住房支持政策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些都是解决“带娃难”痛点的重要举措。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今年将发放育儿补贴,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的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地方层面,从生育补贴到住房优惠,再到托育服务……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正在加速落地,具体措施也在不断探索中。

推出“真金白银”的生育补贴。除了呼和浩特,多地发布生育补贴相关政策,覆盖人群略有区别,有的地方补贴二孩和三孩家庭,有的地方将一孩也纳入补贴范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院长杨凡表示,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共识,生育补贴应该覆盖到一孩家庭,“现在更多地方主要补贴二孩和三孩家庭,原因是体量相对较小,财政压力不会一下子变得很大。目前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是对的,先补贴二孩、三孩家庭,再扩展到一孩家庭。”

延长生育相关假期。近年来,多地明确提出延长婚假、产假等。2021年9月,山西修订《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明确婚假30天,符合政策生育奖励延长产假60天,男方护理假15天,子女不满3周岁每年育儿假15天。

推出购房优惠政策。2024年11月,湖北武汉市印发文件,从发布日起到2025年3月31日止,在武汉市新城区(含长江新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此前符合国家生育政策已生育二孩、三孩的本市户籍家庭,分别一次性给予6万元、12万元的购房补贴;文件发布后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一次性享受同等补贴,购房时限延至2026年3月31日。2024年,北京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相关政策的通知》提出,“对二孩及以上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买商品住房,申请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可贷款额度上浮40万元。”

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山东、四川等地明确支持幼儿园招收2岁至3岁幼儿,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其中,山东计划到今年底提供托位10万个左右。截至2024年9月19日,浙江省杭州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537家,总托位数达5.9万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7个,提前实现杭州市“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营造生育友好工作环境。2024年底,上海印发《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用人单位将工作时间可弹性安排、工作方式灵活、工作环境友好的岗位设置为“生育友好岗”,原则上提供给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今年3月16日举行的成都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首次提供“生育友好岗”岗位。

生育友好,还需多方发力

促生育措施效果如何?

以湖北省天门市为例,2023年9月,天门出台《关于鼓励生育的五条政策措施》。2024年初,天门将“五条政策”细化为“七条意见”,通过发放育儿补贴、提供托育服务、强化住房保障等措施,提高居民生育意愿。

△天门鼓励生育政策补助明细表

政策带来的效果很明显。2024年,天门市出生7217人,同比增长17%,出生人口数量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7217名新生儿中,有3653人为二孩或三孩,占比超50%。

当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比如天门等中小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发放补贴等措施,促生育措施效果明显。而在一些大城市,即使有生育补贴,也较难覆盖生活成本。

而且,各地生育补贴还要兼顾财政负担可行性,具体金额和发放方式要视当地财政情况而定。发放方式是一次性发还是按月发,各有利弊。一次性发放,行政成本较低,老百姓的获得感强,因为数字很可观,但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按月发放的好处是财政压力较低,而且有些孩子的状况会变化,按月发放会更精准。

除了经济压力,社会观念的改变也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过去,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把生孩子当成一个“必选项”。要让年轻人想生育、愿意生育,国家不仅需要在政策上发力,更需要在观念上引导。如何让年轻人感受到生娃幸福,也是一个长期命题。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表示,生育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还涉及家庭成员、社会环境以及用人单位等。生育友好,不仅是针对生的友好或育的友好,还涉及对婚的友好,对养的友好等。

养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真正解决生育难题,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个人、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打造更加友好的生育环境,减轻育儿焦虑,提升育儿幸福感。

总监制丨闫帅南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兴栋

撰稿丨战星岑

记者丨张扬

单独二孩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征程上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同步推出“历史上的今天”栏目钩沉那些已然过去的“今天”启迪新时代的奋斗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征程上再创荣光

2013年12月21日“单独两孩”政策提出

2013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单独两孩)。201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2016年1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这一政策实施以来,不少地方出台配套政策,除了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等措施,还有补贴和奖励,如分娩补贴、奶粉补贴、产假福利、弹性工作制等,有些地方还给予现金补贴。

历史上的今天还发生了什么?请滑动屏幕继续阅读剩余1607字

195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正式开放。

1993年12月21日,上海274家商业服务企业获颁“中华老字号”铜牌和证书。首批获得“老字号”荣誉的有邵万生、培罗蒙、张小泉、王星记、童涵春、市百一店、华联商厦等商店。

1998年12月21日,上海内环线内面积最大、最集中的棚户区——普陀区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地区改造工程开工,揭开本市城区改造危棚简屋的序幕。

2002年12月21日,宝钢马迹山港开港。这是国内首座海岛深水港和最大矿石中转码头。

2005年12月21日,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启动建设。上海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建设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007年12月21日,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在沪总装下线。

1954年12月21日—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举行。周恩来作政治报告,指出由于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已经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政权机关的作用已经消失,但它本身的统一战线作用仍然存在。会议推举毛泽东为全国政协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为主席,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1963年12月21日,中国与布隆迪共和国建交。

1964年12月21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并且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65年12月21日,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黄炎培逝世。黄炎培,1878年生,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

1967年12月21日,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白玉霜逝世,享年45岁。筱白玉霜原名李再雯,河北滦县人,历任中国文联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继承和发展了评剧白派艺术,主演的剧目有:《秦香莲》《杜十娘》《朱痕记》《兄妹开荒》《苦菜花》《金沙江畔》等。

1972年12月21日,中国与澳大利亚联邦建交。

1977年12月21日,“常林钻石”被发现。当日,山东临沭县岌山公社常林大队社员魏振芳在田间深翻整地时,发现一颗天然金刚石,并把它献给国家。“常林钻石”重达158.8760克拉,是中国迄今发现最大的天然金刚石。

1981年12月21日,我国首次自行设计、施工的特大型矿井——山东兴隆庄煤矿正式投产。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2001年12月21日,中国正式启动为期50年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程。工程规划到2050年,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达到2500个,总面积1.7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2013年12月21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卫星是该国拥有的第一颗卫星。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在现场观看卫星发射,这是外国国家元首首次来到中国航天发射场观看卫星发射。

2017年12月21日,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工程全长252.3公里,建成之后从曼谷到呵叻的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4—6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

1967年12月21日,世界上第一个心脏移植病人瓦希康斯基在活了18天后去世。因为抑制排异反应的药物损害了免疫能力,瓦希康斯基死于肺炎并发症。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发射载有波尔曼、洛弗尔和安德斯的“阿波罗”8号飞船。飞船进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轨道上飞行了10圈,时间20小时6分钟,并向地球发回电视信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绕月飞行的载人飞船。

1972年12月21日,《关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关系的基础条约》在柏林签订。条约确认,东、西德彼此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邻关系。之后,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双边关系逐步趋于正常化。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德国法兰克福经伦敦飞往纽约时,在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发生爆炸。机上259人无一生还,史称洛克比空难。

栏目主编:周扬清 文字编辑:周扬清

题图设计:王晨

单独二孩政策的开放时间是哪一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具体措施包括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实施儿科服务年行动,加大儿科服务供给等。

目前已至少有23个城市探索实施了育儿补贴措施。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推出的育儿补贴细则“一孩1万,二孩5万,三孩10万”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从国家到地方,为何推出“育儿礼包”?相关制度如何更加完善?

01

呼和浩特:育儿补贴力度高

呼和浩特并不是第一个发放育儿补贴的城市,但其补贴力度之高,引发热议。而且呼和浩特不仅补贴二孩、三孩,一孩也被纳入育儿补贴范围。

呼和浩特发布的育儿补贴细则规定: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万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万元,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万元,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

呼和浩特市的实施细则对领取育儿补贴的资格有明确规定,除了符合法定生育条件之外,夫妻双方户籍地均为呼和浩特市或一方户籍地为呼和浩特市,在呼和浩特市居住、工作、生活,要求人、房、户一致,且新生儿首次落户在呼和浩特市,时间为2025年3月1日之后(含3月1日)合法生育的家庭。

补贴政策落地不到一周,当地育儿补贴信息系统显示,已有417户家庭提交了申请,等待信息确认。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老龄科科长张洪民表示,第一批通过审核的家庭将会在7月份领取到补贴。

对于育儿补贴的发放,呼和浩特市采取分年度、分批次发放的方式。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钟表示,这种发放方式可以减轻政策落地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

除了育儿补贴,呼和浩特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也有配套部署:在义务教育阶段二孩入学“幼随长走”“就近择优”,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可在呼和浩特全市自由选择;在呼和浩特市出生的新生儿享受耳聋基因、遗传代谢病和安全用药免费筛查;为入托的0—3岁幼儿家庭每年发放600元托育机构照护补贴……

数据显示,2023年,呼和浩特市出生人口2万人,出生率为5.58‰;死亡人口2.27万人,死亡率为6.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6‰。2024年,呼和浩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0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呼和浩特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4.8亿元,同口径增长7.8%。经济的增长为高额补贴提供了财政保障。

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钟表示,预期通过政策落地,2025年度在呼和浩特市落户的新出生人口数在2024年度的基础上增长5%以上,“希望能够帮助家庭分担育儿成本,减轻因为经济压力所产生的生育顾虑,同时我们想通过育儿津贴的发放,刺激育儿消费需求。”

02

为何促生育?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202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出生人口自2017年至2023年已连续七年下降,2024年出生人口较2023年增加了52万人。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指出,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主要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但也要看到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仍在减少,对我国下阶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响。

人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生产、创新的主体,更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年,各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掀起“抢人大战”,或提供住房补贴,或推出创业扶持计划,或放宽落户政策……目的都是吸引高校毕业生、高质量人才留在当地,进而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抢人才”抢的是存量,如果我国长期维持低生育率,“抢人才”难度变大。因此我国需不断完善生育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生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让更多人“想生、能生、敢生”,以应对人口负增长。

03

从国家到地方:“真金白银”促生育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从2013年的“单独二孩”到2015年的“全面两孩”,再到2021年的“三孩政策”。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但不少育龄人群感慨“生不起、养不起”。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住房支持政策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些都是解决“带娃难”痛点的重要举措。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今年将发放育儿补贴,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的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地方层面,从生育补贴到住房优惠,再到托育服务……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正在加速落地,具体措施也在不断探索中。

推出“真金白银”的生育补贴。除了呼和浩特,多地发布生育补贴相关政策,覆盖人群略有区别,有的地方补贴二孩和三孩家庭,有的地方将一孩也纳入补贴范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院长杨凡表示,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共识,生育补贴应该覆盖到一孩家庭,“现在更多地方主要补贴二孩和三孩家庭,原因是体量相对较小,财政压力不会一下子变得很大。目前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是对的,先补贴二孩、三孩家庭,再扩展到一孩家庭。”

延长生育相关假期。近年来,多地明确提出延长婚假、产假等。2021年9月,山西修订《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明确婚假30天,符合政策生育奖励延长产假60天,男方护理假15天,子女不满3周岁每年育儿假15天。

推出购房优惠政策。2024年11月,湖北武汉市印发文件,从发布日起到2025年3月31日止,在武汉市新城区(含长江新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此前符合国家生育政策已生育二孩、三孩的本市户籍家庭,分别一次性给予6万元、12万元的购房补贴;文件发布后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可一次性享受同等补贴,购房时限延至2026年3月31日。2024年,北京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相关政策的通知》提出,“对二孩及以上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买商品住房,申请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可贷款额度上浮40万元。”

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山东、四川等地明确支持幼儿园招收2岁至3岁幼儿,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其中,山东计划到今年底提供托位10万个左右。截至2024年9月19日,浙江省杭州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537家,总托位数达5.9万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7个,提前实现杭州市“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营造生育友好工作环境。2024年底,上海印发《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用人单位将工作时间可弹性安排、工作方式灵活、工作环境友好的岗位设置为“生育友好岗”,原则上提供给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今年3月16日举行的成都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首次提供“生育友好岗”岗位。

04

生育友好,还需多方发力

促生育措施效果如何?

以湖北省天门市为例,2023年9月,天门出台《关于鼓励生育的五条政策措施》。2024年初,天门将“五条政策”细化为“七条意见”,通过发放育儿补贴、提供托育服务、强化住房保障等措施,提高居民生育意愿。

△天门鼓励生育政策补助明细表

政策带来的效果很明显。2024年,天门市出生7217人,同比增长17%,出生人口数量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7217名新生儿中,有3653人为二孩或三孩,占比超50%。

当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比如天门等中小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发放补贴等措施,促生育措施效果明显。而在一些大城市,即使有生育补贴,也较难覆盖生活成本。

而且,各地生育补贴还要兼顾财政负担可行性,具体金额和发放方式要视当地财政情况而定。发放方式是一次性发还是按月发,各有利弊。一次性发放,行政成本较低,老百姓的获得感强,因为数字很可观,但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按月发放的好处是财政压力较低,而且有些孩子的状况会变化,按月发放会更精准。

除了经济压力,社会观念的改变也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过去,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把生孩子当成一个“必选项”。要让年轻人想生育、愿意生育,国家不仅需要在政策上发力,更需要在观念上引导。如何让年轻人感受到生娃幸福,也是一个长期命题。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表示,生育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还涉及家庭成员、社会环境以及用人单位等。生育友好,不仅是针对生的友好或育的友好,还涉及对婚的友好,对养的友好等。

养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真正解决生育难题,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个人、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打造更加友好的生育环境,减轻育儿焦虑,提升育儿幸福感。

总监制丨闫帅南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兴栋

撰稿丨战星岑

记者丨张扬

部分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程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单独二孩政策是什么意思,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