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英语
大家好,由投稿人康明熙来为大家解答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英语这个热门资讯。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英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旅游包括哪些内容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7日 第 19 版)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承东启西、联疆络藏、通甘达川,被誉为“山宗水源路之冲”。省域面积72万平方公里,大小湖泊5000多个,冰川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的美誉。全省常住人口59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93万人,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繁荣进步,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近年来,青海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为突破口,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成效显现。
坚持规划指引
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深刻把握、弘扬践行“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省生态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两届省旅游发展大会,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编制《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通过整合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文化旅游带,聚力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发展与安全、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坚持国际化、标准化、示范性原则,扎实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成为“高原上的蓝宝石”。同时,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同步提质提升基础设施、产品业态、接待服务等,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青海深刻把握和弘扬践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要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文旅高质量发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有利契机,以四季“村晚”、村歌大赛、非遗大集、“村BA”、民族特色歌舞剧、“青绣”等为载体,进一步擦亮民族地区“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招牌;强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保护利用宏觉寺、瞿昙寺等历史古建,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坚持强基础、重特色、扬优势,推动实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故土园、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保安古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部落等知名景区和传统村落更吸引人、更便利人、更感染人,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各民族非遗项目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就业、增收富民、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积极拓展“热贡艺术”“花儿”“藏毯”等非遗保护传承实践载体,促进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加强文化赋能
形成旅游产业新亮点
青海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系统推进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传播,深化“非遗+旅游”,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常态化举办“非遗贺新春 我的青海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大集等活动,127家非遗和“青绣”工坊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工坊年收入近1亿元。大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争取文保专项资金5.6亿元,实施各类文保项目136个。创作《问道昆仑》《大河之源》《青春铸剑221》等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成功打造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等精品红色工程。始终践行文化惠民,“十四五”以来,年均投入2000万元为400个村(社区)配置文化设备,2024年,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演出252场次,惠及群众80余万人次,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持续开展文艺演出、非遗、图书、文创进景区,将文化场馆、非遗工坊、文保单位等文化资源融入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展现共建共融共享的生态旅游产业新亮点。
丰富产品业态
巩固旅游发展新优势
青海深入开展景区(点)提档升级“1050”工程,积极推进金银滩—原子城、茶卡盐湖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持续夯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基础。目前,全省有A级旅游景区225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深化“农体文旅商养”融合发展,将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体育赛事、演出演艺等相融合,豹街·西海路美食街、下南关街等火热出圈,被登山爱好者誉为“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岗什卡雪峰带火冬季旅游,赛事经济、冰雪经济、演艺经济成为高原旅游新热点。开行青甘藏旅游专列、“丝路梦享号”旅游列车,开发农事体验、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全省累计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9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879家,辐射带动近2万户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打造精品线路,“天境祁连”“河湟民俗文化”等9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依托特色资源开发温泉、滑雪、登山等项目,推动冰雪“冷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热动力”。
开展合作交流
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
青海围绕“展现时代精神的高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用足用好部省共建、对口援青等机制,成功举办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第二十一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等活动。深入开展文旅品牌提升行动,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率团先后赴沙特阿拉伯、西班牙等国家和中国港澳等地区开展文旅资源宣介;联合主流媒体制作发布文旅形象片、体验片,全网播放量破千万次,青海文旅资源、重点景区受到广泛关注;整合省、市(州)、县(区)力量赴对口援青省市开展“组团式”宣传推介,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系列活动、全球同拍中国年国际旅游推广活动等各类活动5000余场,“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正在加速走出青海、走向世界。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青海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拓展“生态+文化+旅游”边界,推动“农体文旅商养”互融共促、协同共进,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生态旅游是在什么国家或地区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承东启西、联疆络藏、通甘达川,被誉为“山宗水源路之冲”。省域面积72万平方公里,大小湖泊5000多个,冰川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的美誉。全省常住人口59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93万人,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繁荣进步,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近年来,青海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为突破口,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成效显现。
坚持规划指引
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深刻把握、弘扬践行“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省生态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两届省旅游发展大会,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编制《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通过整合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文化旅游带,聚力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发展与安全、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坚持国际化、标准化、示范性原则,扎实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成为“高原上的蓝宝石”。同时,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同步提质提升基础设施、产品业态、接待服务等,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青海深刻把握和弘扬践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要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文旅高质量发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有利契机,以四季“村晚”、村歌大赛、非遗大集、“村BA”、民族特色歌舞剧、“青绣”等为载体,进一步擦亮民族地区“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招牌;强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保护利用宏觉寺、瞿昙寺等历史古建,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坚持强基础、重特色、扬优势,推动实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故土园、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保安古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部落等知名景区和传统村落更吸引人、更便利人、更感染人,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各民族非遗项目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就业、增收富民、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积极拓展“热贡艺术”“花儿”“藏毯”等非遗保护传承实践载体,促进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加强文化赋能
形成旅游产业新亮点
青海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系统推进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传播,深化“非遗+旅游”,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常态化举办“非遗贺新春 我的青海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大集等活动,127家非遗和“青绣”工坊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工坊年收入近1亿元。大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争取文保专项资金5.6亿元,实施各类文保项目136个。创作《问道昆仑》《大河之源》《青春铸剑221》等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成功打造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等精品红色工程。始终践行文化惠民,“十四五”以来,年均投入2000万元为400个村(社区)配置文化设备,2024年,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演出252场次,惠及群众80余万人次,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持续开展文艺演出、非遗、图书、文创进景区,将文化场馆、非遗工坊、文保单位等文化资源融入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展现共建共融共享的生态旅游产业新亮点。
丰富产品业态
巩固旅游发展新优势
青海深入开展景区(点)提档升级“1050”工程,积极推进金银滩—原子城、茶卡盐湖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持续夯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基础。目前,全省有A级旅游景区225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深化“农体文旅商养”融合发展,将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体育赛事、演出演艺等相融合,豹街·西海路美食街、下南关街等火热出圈,被登山爱好者誉为“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岗什卡雪峰带火冬季旅游,赛事经济、冰雪经济、演艺经济成为高原旅游新热点。开行青甘藏旅游专列、“丝路梦享号”旅游列车,开发农事体验、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全省累计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9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879家,辐射带动近2万户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打造精品线路,“天境祁连”“河湟民俗文化”等9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依托特色资源开发温泉、滑雪、登山等项目,推动冰雪“冷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热动力”。
开展合作交流
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
青海围绕“展现时代精神的高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用足用好部省共建、对口援青等机制,成功举办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第二十一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等活动。深入开展文旅品牌提升行动,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率团先后赴沙特阿拉伯、西班牙等国家和中国港澳等地区开展文旅资源宣介;联合主流媒体制作发布文旅形象片、体验片,全网播放量破千万次,青海文旅资源、重点景区受到广泛关注;整合省、市(州)、县(区)力量赴对口援青省市开展“组团式”宣传推介,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系列活动、全球同拍中国年国际旅游推广活动等各类活动5000余场,“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正在加速走出青海、走向世界。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青海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拓展“生态+文化+旅游”边界,推动“农体文旅商养”互融共促、协同共进,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生态旅游景区
田得乾 石成砚
近日,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专家座谈会在西宁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东川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并讲话,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座谈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戴斌作主旨发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辉、厉新建、钟林生、马洪波、张玉钧先后发言,提出意见建议。
罗东川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好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是本底,重在保护治理。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规划引领、准入监管、保护修复、生态教育,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探索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机制新方法,以刚性约束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国际化”是追求,重在品质升级。要对标世界一流的标准、服务、管理、技术、产品、业态、体验,强化国际化标准景区建设,突出高端化定位、标准化提升、数智化赋能,促进旅游大环线提质升级,着力构建高品质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目的地”是方向,重在融合创新。要强化“旅游+”“+旅游”意识,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多元拓展生态旅游内涵,打造更有吸引力、更具体验感的目的地。体制机制是保障,重在共建共享。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政企联动,深化部省共建,突出惠民利民,强化智力支撑,推动形成生态旅游大格局。
程基伟主持。
生态旅游项目有哪些
8月12日,游人在垣曲县望仙大峡谷景区乘船游玩。该景区是历山黄河生态旅游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瀑布潭群深浅有别、形态各异,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景区人气持续提升。(崔松良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英语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