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大家好,由投稿人施春来为大家解答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这个热门资讯。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不良贷款包括哪三类
随着2024年银行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全国不良贷款的概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资产洞见》在此汇集若干重要银行的相关数据,以分区域方式,分别呈现全国各经济区域不良贷款现状,同时体会不同银行在不同地域的战略实操。
(一)经略东北
东北在中国经济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经略东北,振兴东北经济,同时控制相关风险,是摆在各家银行面前的一道课题。
我们选择了8家头部银行,2家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地方银行,并加入特别案例华夏银行,通过数据,看一看东北的贷款格局及不良贷款现状。
8家头部银行:年增3000亿元驰援东北
8家头部银行对东北地区的总贷款,从2023年的4.42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4.72万亿元(+6.8%),年增3000亿元,显示对东北地区信贷规模持续扩张。
但与此同时,8家银行在东北地区贷款占全国的比例,大部分微降,也就是说,东北地区的贷款增长较全国其他地区,明显偏弱,其他地区贷款扩张更快。
8家银行贷款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4家合计占比超75%,起到主导作用。
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3家银行,相对其他5家,2024年扩大了在东北地区的市场份额,其他5家则份额缩减。
挑战严峻:不良贷款分化显著
8家头部银行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总额,从2023年的964.03亿元降至2024年的885.67亿元(-8.13%),显示整体资产质量改善。
但是,不同银行,表现不同,市场分化显著。8家银行,不良贷款增减各半:4家压降效果明显;4家不良贷款增加较多,风险敞口扩大。总体而言,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的挑战形势依然严峻。
不良贷款处置效果明显,压降较大的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21.6%)、
中国建设银行(-11.89%)、
中国银行(-16.31%)、
交通银行(-20.67%)。
不良贷款增加较多,风险敞口扩大的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17.36%)、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2.53%)、
招商银行(+61.22%)、
兴业银行(+26.75%)。
8家头部银行,不良贷款增幅排名
1.招商银行
贷款+2.75%,不良贷款+61.22%
2024年,招商银行东北地区各项指标全国占比均呈下降趋势,显示区域竞争力弱化,在东北银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营业收入连续两年维持在64亿元左右,2024年略有下滑(-0.62%),而利润下滑近25%。
贷款规模虽有小幅增长,但增速(+2.75%)显著低于全国水平。
招商银行东北地区营业收入:
2023年64.42亿元,全国占比1.90%;
2024年64.02亿元,全国占比1.90%(持平)。
招商银行东北地区税前利润:
2023年28.08亿元,全国占比1.59%;
2024年21.09亿元,全国占比1.18%(↓0.41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东北地区贷款:
2023年1689.29亿元,全国占比2.60%;
2024年1735.69亿元,全国占比2.52%(↓0.08个百分点)。
贷款总额增加2.75%。
不良贷款方面,招商银行东北地区2024年不良贷款激增61%,增速远超贷款增速(+2.75%),不良率则上升0.6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风险快速暴露。
当前招商银行东北地区面临“增长停滞、盈利下滑、风险上升”三重压力,亟需进行深度业务诊断和战略调整。
招商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
2023年18.62亿元,全国占比3.02%,不良率1.10%;
2024年30.02亿元,全国占比4.58%(↑1.56个百分点),不良率1.73%(↑0.63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增加61.22%。
2.兴业银行
贷款+2.15%,不良贷款+26.75%
年报中,兴业银行“东北部及其他”部分的数据包括:哈尔滨分行、长春分行、沈阳分行、大连分行、天津分行、济南分行、青岛分行、海口分行、香港分行及兴业租赁等,并不能完全体现东北情况。
数据显示,东北部及其他地区2024年盈利能力突出,利润增速(+14.96%)远超营收增速(+4.43%),利润全国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但贷款增速放缓,2.15%的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兴业银行东北部及其他营业收入:
2023年190.23亿元,全国占比9.02%;
2024年198.65亿元(↑4.43%),全国占比9.36%(↑0.34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东北部及其他营业利润:
2023年103.12亿元,全国占比12.3%;
2024年118.55亿元(↑14.96%),全国占比13.6%(↑1.3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东北部及其他贷款:
2023年1590.21亿元,全国占比2.91%;
2024年1624.44亿元(↑2.15%),全国占比2.83%(↓0.08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方面,兴业银行东北部及其他地区2024年末,不良贷款增速(+26.75%)显著高于贷款增速。显示利润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不良率为1.11%,较2023年上升了0.22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东北部及其他不良贷款:
2023年14.17亿元,全国占比2.42%,不良率0.89%;
2024年17.96亿元,全国占比2.92%(↑0.50个百分点),不良率1.11%(↑0.22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增加26.75%。
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贷款+5.22%,不良贷款+22.53%
东北地区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占比普遍下降。
存款规模全国占比下降0.16个百分点;贷款规模增长5.22%,但全国占比下降0.1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下降3.46%,营收全国占比下降0.34个百分点,利润暴跌41.81%,显示企业在东北地区正面临盈利挑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北地区存款:
2023年1.03万亿元,全国占比7.38%;
2024年1.10万亿元(↑6.80%),全国占比7.22%(↓0.16个百分点)。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北地区营业收入:
2023年232.61亿元,全国占比6.79%;
2024年224.83亿元(↓3.46%),全国占比6.45%(↓0.34个百分点)。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北地区利润:
2023年51.38亿元,全国占比5.62%;
2024年29.9亿元(↓41.81%),全国占比3.19%(↓2.43个百分点)。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北地区贷款:
2023年4198.15亿元,全国占比5.15%;
2024年4417.36亿元,全国占比4.96%(↓0.19个百分点)。
贷款总额增长5.22%。
不良贷款方面,2024年邮储银行的不良贷款增速较快(+22.53%),年增8.27亿元,全国占比也上升0.16个百分点,信贷风险需警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
2023年36.70亿元,全国占比5.44%;
2024年44.97亿元,全国占比5.60%(↑0.16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增加22.53%。
4.中国农业银行
贷款+9.28%,不良贷款+17.36%
中国农业银行2024年在东北地区取得了存款和营业收入平稳双增长的局面。贷款总额增长约9.28%,在全国占比持平,说明中国农业银行在东北的信贷追求稳定。
中国农业银行东北地区存款:
2023年1.42万亿元,全国占比5.0%;
2024年1.55万亿元(↑9.15%),全国占比5.2%(↑0.2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银行东北地区营业收入:
2023年251亿元,全国占比3.6%;
2024年275亿元(↑9.56%),全国占比3.9%(↑0.3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银行东北地区贷款:
2023年7045亿元,全国占比3.1%;
2024年7699亿元,全国占比3.1%(持平);
贷款总额增长约9.28%。
不良贷款方面,中国农业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全国占比上升0.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增速(+17.36%)远超贷款总额增速(+9.28%),风险敞口扩大。显示中国农业银行区域经济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控压力上升,需要进一步强风控。
中国农业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
2023年144亿元,全国占比4.8%,不良率2.05%;
2024年169亿元,全国占比5.2%(↑0.4个百分点),不良率2.19%(↑0.1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约17.36%。
5.中国建设银行
贷款+6.6%,不良贷款-11.89%
2024年中国建设银行在东北的存款规模扩大:从1.85万亿元增至1.98万亿元(+7.03%),全国占比从6.68%升至6.89%(+0.21个百分点)。但营业收入从315.91亿元降至291.22亿元(-7.81%),利润从184.15亿元降至167.34亿元(-9.13%),显示经营效益下滑。
贷款总额从2023年的9755.95亿元增至2024年的1.04万亿元,同比增长6.6%,表明东北地区信贷业务保持扩张态势。贷款全国占比从4.09%微降至4.02%,反映东北地区相对份额略有下滑,表现稍弱。
中国建设银行东北地区存款:
2023年1.85万亿元,全国占比6.68%;
2024年1.98万亿元(↑7.03%),全国占比6.89%(↑0.21个百分点)。
中国建设银行东北地区营业收入:
2023年315.91亿元,全国占比4.10%;
2024年291.22亿元(↓7.81%),全国占比3.88%(↓0.22个百分点)。
中国建设银行东北地区利润:
2023年184.15亿元,全国占比4.73%;
2024年167.34亿元(↓9.13%),全国占比4.35%(↓0.38个百分点)。
中国建设银行东北地区贷款:
2023年9755.95亿元,全国占比4.09%;
2024年1.04万亿元,全国占比4.02%(↓0.07个百分点)。
贷款总额增长约6.6%。
不良贷款方面,中国建设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风险显著下降:不良贷款金额从274.33亿元降至241.70亿元,降幅11.89%;全国占比下降1.42个百分点;不良率从2.81%降至2.33%,显示风险管控措施有效。
中国建设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
2023年274.33亿元,全国占比8.43%,不良率2.81%;
2024年241.70亿元,全国占比7.01%(↓1.42个百分点),不良率2.33%(↓0.48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约11.89%。
6.中国银行
贷款+7.96%,不良贷款-16.31%
中国银行年报中未直接呈现不良贷款数据,因减值贷款数据与不良贷款数据具有一致性,本文在此将二者等同。
中国银行东北地区贷款总额由2023年的6423亿元,增长到了2024年的6934亿元,贷款总额增长约7.96%。全国贷款占比从3.81%微降0.04个百分点至3.75%,显示中国银行对东北地区的投入保持稳定,表现稍弱。
2024年中国银行东北地区机构情况:
资产总计1.16万亿元,全国占比3.13%;人员2.3万,全国占比7.26%。
中国银行东北地区贷款:
2023年6423亿元,全国占比3.81%;
2024年6934亿元,全国占比3.75%(↓0.04个百分点)
贷款总额增长约7.96%。
不良贷款方面,2023年至2024年,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金额减少了23亿元,下降幅度为16.31%。不良贷款全国占比也从6.82%降至5.48%,表明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情况有所改善。不良率从2.20%降至1.71%,下降了0.49个百分点,显示出东北地区资产质量的提升。
中国银行东北地区在2024年实现了贷款总额的增长和不良贷款的减少,显示出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
中国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
2023年141亿元,全国占比6.82%,不良率2.20%;
2024年118亿元,全国占比5.48%(↓1.34个百分点),不良率1.71%(↓0.49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约16.31%。
7.交通银行
贷款+3.64%,不良贷款-20.67%
年报显示,交通银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大区域。三大区域的贷款余额占比54.01%,且较2023年末增长7.85%。
东北地区存款规模增长3.56%,全国占比微升至5.02%;贷款规模增长3.64%,但在全国占比略降0.12个百分点;利润大幅增长57.70%,在全国占比显著提升,反映交通银行在东北的经营,盈利能力处于明显改善中。
交通银行东北地区存款:
2023年4262.74亿元,全国占比4.98%;
2024年4414.64亿元(↑3.56%),全国占比5.02%(↑0.04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东北地区税前利润:
2023年35.7亿元,全国占比3.58%;
2024年56.3亿元(↑57.70%),全国占比5.44%(↑1.86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东北地区贷款:
2023年2652.15亿元,全国占比3.33%;
2024年2748.60亿元,全国占比3.21%(↓0.12个百分点)。
贷款总额增长3.64%。
不良贷款方面,交通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率在其境内各区中最高(2023年4.23%、2024年3.24%),且远超其他地区,如境内不良率第二高的珠三角地区不良率仅有1.32%,交通银行全行的平均不良率仅有1.31%,显示其东北地区高利润增长的同时,不良风险承压。
2024年,交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20.67%,虽然不良率仍高达3.24%,但较2023年有明显下降,表明交通银行压降风险力度也较大。
交通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
2023年112.21亿元,全国占比10.6%,不良率4.23%;
2024年89.02亿元,全国占比8.0%(↓2.6个百分点),不良率3.24%(↓0.99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下降20.67%。
8.中国工商银行
贷款+7.41%,不良贷款-21.6%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战略,明确提到东北全面振兴内容。
2024年,工商银行东北地区存款全国占比5.6%,税前利润全国占比2.6%,且下滑0.1个百分点,显示效益偏低,但即便如此,工商银行发力投资东北的步伐并没有停下。2024年贷款总额增长约7.41%,虽在全国占比(4.2%)微降0.1个百分点,但基本与2023年持平,显示工商银行东北战略的稳定性。
工商银行东北地区存款:
2023年1.77万亿元,全国占比5.3%;
2024年1.95万亿元(↑10.17%),全国占比5.6%(↑0.3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东北地区税前利润:
2023年112亿元,全国占比2.7%;
2024年111亿元(↓0.89%),全国占比2.6%(↓0.1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东北地区贷款:
2023年1.08万亿元,全国占比4.2%;
2024年1.16万亿元,全国占比4.1%(↓0.1个百分点);
贷款总额增长约7.41%。
不良贷款方面,工商银行东北地区不良率高于全国均值,但差距显著缩小:
2023年东北2.06% vs全国1.36%,
2024年东北1.51% vs全国1.34%。
工商银行全国不良贷款总额增长7.3%,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余额下降21.6%,表明工商银行在东北的风险管控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地区不良贷款占全国比例从6.31%降至4.61%,降幅达1.7个百分点,表明工商银行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的相对影响大幅减弱。
工商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
2023年223亿元,全国占比6.31%,不良率2.06%;
2024年175亿元,全国占比4.61%(↓1.7个百分点),不良率1.51%(↓0.5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约21.6%。
两家东北当地银行:承压中
盛京银行
贷款+7.51%,不良贷款+4.94%
盛京银行在2024年保持了东北地区信贷业务的持续扩张,贷款同比增长7.51%。存款小幅增长,从7611.54亿元增至7805.89亿元(+2.55%)。
但是,营业收入下降,从94.06亿元降至76.68亿元(-18.5%),全国占比从93.7%降至89.4%,反映东北地区核心收入收缩。
税前利润微增,从9.20亿元增至9.70亿元(+5.43%),但净利润反降,从7.65亿元降至6.43亿元(-15.9%),利润空间被压缩。
不良贷款余额小幅上升,增长4.94%,但不良率保持2.68%不变,表明新增贷款风险敞口控制较好,不良贷款增加主要源于存量贷款的风险暴露或贷款总额扩大的自然增长。
存款:
2023年7611.54亿元;
2024年7805.89亿元(↑2.55%)。
东北地区营业收入:
2023年94.06亿元,全国占比93.7%;
2024年76.68亿元(↓18.48%),全国占比89.4%(↓4.3个百分点)。
税前利润:
2023年9.20亿元;
2024年9.70亿元(↑5.43%)。
净利润:
2023年7.65亿元;
2024年6.43亿元(↓15.9%)。
贷款:
2023年4962.90亿元;
2024年5335.71亿元(↑7.51%)。
不良贷款:
2023年128.05亿元,不良率2.68%;
2024年134.37亿元,不良率2.68%(持平);
不良贷款余额增长约4.94%。
哈尔滨银行
贷款+17.30%,不良贷款+16.17%
哈尔滨银行在2024年实现了贷款规模快速扩张与利润高增长:贷款总额增加17.30%,税前利润激增42.44%,净利润增加21.88%。但同时,与利润相比,2024年营业收入仅增长7.56%。不良贷款绝对金额也出现大幅上升,增长约16.17%。
以上数据,显示哈尔滨银行通过信贷扩张驱动增长,贷款总额增速快于不良贷款增速,稀释了不良率,不良率下降0.03%。未来银行可能面临潜在隐患挑战:若未来贷款增速放缓,不良率可能快速反弹。
2024年哈尔滨银行贷款构成:
黑龙江地区61.5%;东北其他地区10%;西南地区(成都、重庆)18%;其他地区10.5%。
即70%以上在东北地区。
存款:
2023年6425.05亿元;
2024年6936.79亿元(↑7.96%)。
营业收入:
2023年132.42亿元;
2024年142.43亿元(↑7.56%)。
税前利润:
2023年4.57亿元;
2024年6.51亿元(↑42.44%)。
净利润:
2023年8.88亿元;
2024年10.82亿元(↑21.88%)。
贷款:
2023年3231.82亿元;
2024年3790.93亿元(↑17.30%)。
不良贷款:
2023年92.60亿元,不良率2.87%;
2024年107.57亿元,不良率2.84%(↓0.03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增长约16.17%。
特别案例:华夏银行,东北告急
华夏银行
贷款-3.48%,不良贷款+31.11%
2024年,华夏银行全行营业利润增长1.41%,整体不良率下降至1.6%,但分区看,营业利润除京津冀地区与中东部地区以外,均为负增长。
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不良率较2023年末有所上升,其中不良率最高为京津冀地区(3.67%),东北地区紧随其后(2.42%)。
东北地区营业收入降至9.77亿元(同比-27.9%),全国占比下滑至1.01%。营业利润从盈利0.96亿元转为巨亏28.14亿元(同比-3031%),全国占比降至-7.83%。
华夏银行也是本文选取银行中,唯一减少东北贷款规模的银行,其东北地区贷款余额减少3.48%,贷款全国占比降至2.06%。
不良贷款方面,华夏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余额激增31.11%,不良率升至2.42%,在全国占比上升0.77个百分点。
华夏银行东北地区营业收入:
2023年13.55亿元,全国占比1.45%;
2024年9.77亿元(↓27.90%),全国占比1.01%(↓0.44个百分点)。
华夏银行东北地区营业利润:
2023年0.96亿元,全国占比0.27%;
2024年-28.14亿元(↓3031.25%),全国占比-7.83%(↓8.1个百分点)。
华夏银行东北地区贷款:
2023年504.21亿元,全国占比2.19%;
2024年486.68亿元(↓3.48%),全国占比2.06%(↓0.13个百分点)。
华夏银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
2023年9亿元,全国占比2.34%,不良率1.78%;
2024年11.80亿元,全国占比3.11%(↑0.77个百分点),不良率2.42%(↑0.6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增加31.11%。
不良贷款的概念
近日,莱商银行公布了2025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截至2024年末,莱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的1.40%升至1.63%,拨备覆盖率同步下滑至143.52%,两项核心指标的恶化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自2020年启动上市计划以来,莱商银行的IPO进程始终停滞不前,作为一家资产规模超2000亿元的城商行,莱商银行近年来因不良贷款率攀升、拨备覆盖率下降以及高管频繁被查等问题,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图源:莱商银行官网
不良贷款率攀升与拨备承压莱商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是其当前最显著的风险标签。根据其披露的2025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截至2024年末,莱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末的1.40%升至1.63%,拨备覆盖率则从160.28%降至143.52%,这一数据虽仍高于部分同业,但趋势性下滑暴露了银行风险管控的短板。
联合资信在2024年跟踪评级报告中指出,莱商银行存量不良投资资产处置进度缓慢,尤其是在资本新规强化非信贷资产拨备计提要求的背景下,减值准备压力显著增加。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既与宏观经济环境波动下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有关,也反映出银行在信贷投放审核、贷后管理等方面的内控疏漏。
而拨备覆盖率的下滑,进一步压缩了莱商银行的风险缓冲空间。尽管莱商银行通过压降同业资产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等方式优化资产配置,但不良贷款的加速暴露仍导致拨备消耗过快。在盈利能力方面,莱商银行2024年的营业收入为41.64亿元,与2023年的41.60亿元基本持平,同比微增0.1%。净利润为5.51亿元,较2023年的5.48亿元增长0.55%。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在过去三年中波动不大,但增速较为缓慢。
此外,莱商银行的净息差和资产利润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24年的净息差为1.81%,较上一年度下降了0.15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0.27%,较上一年度下降了0.02个百分点,且低于2024年城商行的平均水平0.17个百分点。
风口财经记者就经营状况、上市进展等问题联系莱商银行,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对方回复。
内生不足与外部依赖资本充足率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核心指标,而莱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连续五年下滑,从2019年末的9.16%降至2023年末的8.08%,逼近监管红线,暴露出其资本补充机制的脆弱性。
莱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补充主要依赖利润留存,但近年来的分红政策与盈利压力形成矛盾。2023年,该行派发现金红利0.75亿元,尽管金额不大,但在净利润下滑的背景下,进一步削弱了资本内生能力。与此同时,业务扩张对资本的消耗显著,2023年总资产同比增长10.16%至2070.26亿元,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导致资本补充难以匹配规模增长。
为缓解资本压力,莱商银行尝试通过外部渠道补充资本。2023年,济南市财政局以转股协议存款方式注入1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提升了一级资本充足率,但核心一级资本仍需依赖权益融资。然而,IPO进程的停滞使外部股权融资受阻,而中小银行发债成本高企,进一步限制了莱商银行的资本补充空间。
高管频变与管理失序莱商银行近年来的高管层动荡,成为其经营困境的另一重推手。自2020年启动上市筹备以来,管理层接连被查,不仅削弱了战略执行的连续性,更暴露了内控机制的失效。
2025年2月,莱商银行原董事长岳隆杰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其在任期间提出的“五年再造一个莱商银行”战略曾引发市场期待,但最终因管理问题而黯然收场。紧随其后的是副行长李锋于2024年因“靠金融吃金融”被“双开”,其通过贷款融资、资产处置等环节非法牟利的行为,直接关联到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这些案件折射出莱商银行在权力监督、合规操作等方面的深层缺陷。
高管的频繁变动加剧了战略不确定性。2023年,原齐鲁银行高管李九旭接任董事长,2024年又引入齐鲁银行背景的韩松担任副行长,试图通过“外援”重塑治理。然而,管理层更迭并未显著改善经营指标,2024年末不良率不降反升,反映出战略调整尚未触及莱商银行的根本矛盾。
金融与投资领域资深人士指出,莱商银行管理层的屡次违规,反映出其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合规意识淡薄。李锋案中所涉及的违规经商、信贷资金炒股等行为,均未在内部审计中被有效拦截,这种系统性漏洞不仅增加了操作风险,更可能引发监管处罚,进一步阻碍上市进程。
莱商银行的上市梦始于2020年,但五年过去,其IPO仍无实质性进展。多重困境交织下,市场对其上市前景愈发悲观。当前,中小银行上市面临严苛的监管审查,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及公司治理均为核心评估指标。莱商银行不良率攀升、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底线、高管违规频发等问题,均不符合上市银行的合规形象。此外,投资者对银行盈利前景的担忧,亦可能影响IPO估值与市场认购意愿。
莱商银行所面临的困境,是资产质量恶化、资本补充乏力与治理失序三大问题相互交织,构成的IPO之路上的“三座大山”,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经营效率、夯实资本实力、重建合规文化,莱商银行恐难突破困局。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宋光耀)
不良贷款是什么意思
近日,莱商银行公布了2025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截至2024年末,莱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的1.40%升至1.63%,拨备覆盖率同步下滑至143.52%,两项核心指标的恶化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自2020年启动上市计划以来,莱商银行的IPO进程始终停滞不前,作为一家资产规模超2000亿元的城商行,莱商银行近年来因不良贷款率攀升、拨备覆盖率下降以及高管频繁被查等问题,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图源:莱商银行官网
不良贷款率攀升与拨备承压莱商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是其当前最显著的风险标签。根据其披露的2025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截至2024年末,莱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末的1.40%升至1.63%,拨备覆盖率则从160.28%降至143.52%,这一数据虽仍高于部分同业,但趋势性下滑暴露了银行风险管控的短板。
联合资信在2024年跟踪评级报告中指出,莱商银行存量不良投资资产处置进度缓慢,尤其是在资本新规强化非信贷资产拨备计提要求的背景下,减值准备压力显著增加。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既与宏观经济环境波动下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有关,也反映出银行在信贷投放审核、贷后管理等方面的内控疏漏。
而拨备覆盖率的下滑,进一步压缩了莱商银行的风险缓冲空间。尽管莱商银行通过压降同业资产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等方式优化资产配置,但不良贷款的加速暴露仍导致拨备消耗过快。在盈利能力方面,莱商银行2024年的营业收入为41.64亿元,与2023年的41.60亿元基本持平,同比微增0.1%。净利润为5.51亿元,较2023年的5.48亿元增长0.55%。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在过去三年中波动不大,但增速较为缓慢。
此外,莱商银行的净息差和资产利润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24年的净息差为1.81%,较上一年度下降了0.15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0.27%,较上一年度下降了0.02个百分点,且低于2024年城商行的平均水平0.17个百分点。
风口财经记者就经营状况、上市进展等问题联系莱商银行,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对方回复。
内生不足与外部依赖资本充足率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核心指标,而莱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连续五年下滑,从2019年末的9.16%降至2023年末的8.08%,逼近监管红线,暴露出其资本补充机制的脆弱性。
莱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补充主要依赖利润留存,但近年来的分红政策与盈利压力形成矛盾。2023年,该行派发现金红利0.75亿元,尽管金额不大,但在净利润下滑的背景下,进一步削弱了资本内生能力。与此同时,业务扩张对资本的消耗显著,2023年总资产同比增长10.16%至2070.26亿元,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导致资本补充难以匹配规模增长。
为缓解资本压力,莱商银行尝试通过外部渠道补充资本。2023年,济南市财政局以转股协议存款方式注入1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提升了一级资本充足率,但核心一级资本仍需依赖权益融资。然而,IPO进程的停滞使外部股权融资受阻,而中小银行发债成本高企,进一步限制了莱商银行的资本补充空间。
高管频变与管理失序莱商银行近年来的高管层动荡,成为其经营困境的另一重推手。自2020年启动上市筹备以来,管理层接连被查,不仅削弱了战略执行的连续性,更暴露了内控机制的失效。
2025年2月,莱商银行原董事长岳隆杰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其在任期间提出的“五年再造一个莱商银行”战略曾引发市场期待,但最终因管理问题而黯然收场。紧随其后的是副行长李锋于2024年因“靠金融吃金融”被“双开”,其通过贷款融资、资产处置等环节非法牟利的行为,直接关联到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成,这些案件折射出莱商银行在权力监督、合规操作等方面的深层缺陷。
高管的频繁变动加剧了战略不确定性。2023年,原齐鲁银行高管李九旭接任董事长,2024年又引入齐鲁银行背景的韩松担任副行长,试图通过“外援”重塑治理。然而,管理层更迭并未显著改善经营指标,2024年末不良率不降反升,反映出战略调整尚未触及莱商银行的根本矛盾。
金融与投资领域资深人士指出,莱商银行管理层的屡次违规,反映出其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合规意识淡薄。李锋案中所涉及的违规经商、信贷资金炒股等行为,均未在内部审计中被有效拦截,这种系统性漏洞不仅增加了操作风险,更可能引发监管处罚,进一步阻碍上市进程。
莱商银行的上市梦始于2020年,但五年过去,其IPO仍无实质性进展。多重困境交织下,市场对其上市前景愈发悲观。当前,中小银行上市面临严苛的监管审查,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及公司治理均为核心评估指标。莱商银行不良率攀升、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底线、高管违规频发等问题,均不符合上市银行的合规形象。此外,投资者对银行盈利前景的担忧,亦可能影响IPO估值与市场认购意愿。
莱商银行所面临的困境,是资产质量恶化、资本补充乏力与治理失序三大问题相互交织,构成的IPO之路上的“三座大山”,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经营效率、夯实资本实力、重建合规文化,莱商银行恐难突破困局。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宋光耀)
不良贷款包括
中国网财经5月15日讯 日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南银法巴消费金融”)于银登网发布了关于2025年第3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公告显示,此次转让的不良贷款交易基准日定在2025年4月2日,该资产包涵盖4804笔个人消费贷款,未偿本金总额约为2.51亿元,利息总额约1937万元,本息合计约2.7亿元。资产包涉及3216户借款人,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余额约为8.4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142天。
根据五级分类及诉讼情况,此次不良贷款包包括可疑类2626笔、次级类1362笔、损失类816笔;此次不良贷款均为信用贷款,无抵押担保,且截至目前尚未进入诉讼程序。其中,已有785笔贷款完成了核销处理。
在转让价格方面,此次竞价起始价设定为2462.00万元,加价幅度为10万元。据此推算,其定价折扣率低至0.9折。该资产包将于5月28日09:30开启竞价。
天眼查显示,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当前注册资本52.15亿。公司目前共有四名股东,分别为南京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个人金融集团、国际金融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以来,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已先后发布了3期不良贷款转让公告。2月5日,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发布的2025年首期不良贷款资产包为原苏宁消金存量贷款且逾期时间较长,未偿本息总额高达30.69亿元;4月7日,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发布2025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3.09亿。
综合来看,截至目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年内挂牌转让的不良资产规模已累计达到36.48亿元。此外,就在本次公告发布的前一日,公司还针对年内第4期不良贷款转让进行招商,该期转让债权金额高达3.47亿元。
事实上,从整个行业来看,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加速不良资产出清,年内已有包括招联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等在内的10家机构均有所行动。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项目为159单,未偿本息总额为742.7亿元,同比增速为1.90%。其中,消费金融公司的未偿本息成交规模为143.9亿元,仅次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3.6亿元。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消费金融机构密集转让不良资产延续了去年趋势,一方面是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强化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机构立足于贷后管理现状,期望通过不良资产处置来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责任编辑:张紫祎)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