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使馆旧址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在哪里
大家好,由投稿人乐悦来为大家解答英国使馆旧址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在哪里这个热门资讯。英国使馆旧址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在哪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使馆旧址 北京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政府在2018年买下位于伦敦的英国皇家造币厂旧址,以建造新的驻英使馆。该项目的规划申请12月1日在建造地区所在的伦敦塔村区地方政府进行表决。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却借此炒作“中国威胁”。
中国驻英使馆新址位于地标建筑伦敦塔对面,占地70万平方英尺(约合6.5万平方米)。英国广播公司(BBC)12月1日报道称,该项目的规划申请显示,它将为当地带来“显著改善”,并创造20个就业岗位。
不过,英美媒体却借此机会炒作“中国威胁”。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伦敦旗帜晚报》报道,中国通过购买拥有了新馆址所在的土地,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地产全权所有者可以限制土地上建筑物内的某些活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进入承租人房产。目前,该土地上名为“圣玛丽格莱斯宫”的生活区的一些住户向地方政府提出,要求了解中国驻英使馆搬迁到此,对自己会否造成隐私和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其实,这些担忧是不必要的。对于相关争议,《伦敦旗帜晚报》引述伦敦塔村区地方政府的话说,在该项目的规划中,建筑师已经为“圣玛丽格莱斯宫”提出了“一套额外的隐私措施”。这些公寓“毗邻拟议中的大使馆所在地,但实际上与它是分开的”。
目前的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位于伦敦波特兰大街49号,距今已有145年历史。但包括签证、教育、科技等多个办事部门在伦敦别的地方,行使职能的时候多有不便。建立一个一站式综合办公馆就方便多了。(纪双城)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使馆旧址 刘文鼎
北京日报副刊 | 作者 王佳音
淳亲王府是爱新觉罗·允祐及其后代的宅邸,晚清曾为英国使馆。它位于东长安街14号院,2001年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的组成部分。
允祐是康熙皇帝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晋多罗淳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晋和硕淳亲王,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薨,谥度,子弘暻降袭多罗淳郡王爵位。爵位传至奕梁时,为奉恩镇国公,因此府邸又称梁公府。
淳亲王府的兴建年代,在历史文献中并未找到明确记载。但在雍正朝《大清会典》对王府规制的记载中,有“淳郡王府(镶白旗)”的记载,据此推测允祐应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受封淳郡王后,雍正元年(1723年)受封淳亲王前便建设府邸。而这一推测与现存建筑的规制也比较吻合,如正殿、寝殿面阔均为五间,明显小于亲王正殿面阔七间的规制,主要建筑角科斗拱和雀替的样式也符合康熙晚期的特征。不过乾隆京城全图中对这座王府不曾绘制,原因尚不得而知。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次年三月,玉河西岸的淳亲王府(梁公府)以每年1500两白银被租用,建立英国使馆,这是外国在京建立的第一个使馆。
此时使馆基本沿用王府原有建筑,只在王府大门的东南侧新建大门一座。根据英国使馆人员在日记中的描述:淳亲王府分东西两路,东路房屋覆盖绿色琉璃瓦,西路建筑覆盖灰色筒瓦。经中国工匠修理后,东路被用作使馆官邸,西路则用于学生情报官及中国秘书的居住和办公。1861年10月,英国政府又从奕梁兄弟处购买了淳亲王府南侧的房屋,形成了英国使馆的最初布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反击侵略,义和团围攻英国使馆。《辛丑条约》签订后,英国使馆又新占了北侧的翰林院、西侧的銮驾库和蒙古内馆等,在新占区域的西北部新建了学生楼和能够居住500人的兵营,同时还建设了水塔、发电厂和煤场。至此,英国使馆总占地面积达到35英亩,成为北京最大的使馆区。
国民政府南迁后,北京的英国使馆改为领事馆,1941年,日英战争爆发后由瑞士领事馆协助照管。直到1945年重开领事馆。1950年,这里再次成为英国使馆。同年,英国使馆的兵营部分被新中国收回。1959年9月,英国使馆全部迁出,这里成为部委大院。
2004年,国务院对《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迁移英国使馆旧址文物建筑的请示》做出批复,“原则同意对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中的英国使馆旧址公寓楼(6号楼)文物建筑实施整体迁移保护”,之后,此楼(即前文所述学生楼,又称武官楼)被平移至最初位置东侧10.324米、南侧21.5米处。
英国使馆旧址大门为凯旋门样式,灰砖砌筑,墙面有水平凹线装饰划分,中部设水平腰线装饰。门上原有徽章形浮雕装饰,今无存。大门两侧有券窗,顶部出檐,设女儿墙。
旧址保留了原淳亲王府东路的三进建筑,最南侧为五开间的府门,中启三门,门前左右原设置石狮子一对,另外府门西南侧有四角攒尖钟亭一座。门内为五开间正殿,正殿环以围廊,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正殿东西二层翼楼各五间,西侧翼楼曾用作教堂。正殿北侧寝门三间,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东西两侧各接顺山房三间。在东顺山房东侧,改建英国使馆时新建二层官邸一座,采用传统歇山顶样式,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寝门内寝殿五间,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两侧各接顺山房三间,院内另有东西配殿各三间。
学生楼位于淳亲王府东路建筑的西北侧,2004年迁建至今址。此楼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拱券等处可见红砖装饰,属西方古典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南立面上下层均采用连拱形式,一层拱券由砖砌方柱承托,二层拱券用石质短柱承托,柱头为爱奥尼变体,柱间还采用花瓶式栏杆装饰。立面中央由直通三角山花顶部的壁柱划分为三开间,采用一大两小的构图布局,顶部山花中间也采用壁柱分割,两侧置圆窗。东、西两端也采用直通顶部半圆形山花的壁柱等距划分为三开间,山花中央设圆窗装饰。
英国使馆旧址作为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由梁公府(淳亲王府)改建而成,至今仍较好保留了清代早期主路建筑的布局、结构和装饰,1860年王府改建英国使馆后又新建了大量西式建筑。这里不仅留下了清代王公的生活印记,也与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存在直接联系,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见证了一百多年前旧中国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历史,也见证了英勇的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壮举。
(作者单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英国使馆旧址武官楼
19世纪末,英国伦敦年仅21岁的凯瑟琳·波尔兰德(Catherine Polander)跟随新婚丈夫,穿越欧洲和中亚,乘坐了火车、轮船、马车,然后骑马翻过天山,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抵达喀什,历时6个星期。
自此,她在喀什噶尔共生活了17年,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她才返回英国家中。她的丈夫,便是当时英国驻喀什领事馆的总领事马继业(George MaCartney)。他们在喀什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秦尼巴克”(“秦尼”是China,“巴克”为维语的花园,一起意为中国花园),就是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
隐藏在酒店背后的英领馆旧址 (万蜜/图)
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先后来过如今,来喀什旅行的人,已经很少知道这里曾有座英国领事馆了。人们参观古城,游览香妃墓,逛大巴扎,而秦尼巴克已不复中国花园,它变成“其尼瓦克”,原领事馆隐藏在现代化酒店的角落里,成了一座不起眼的破败小屋,无人驻足。
2020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尝试进入其尼瓦克酒店,想找寻英领馆旧址,但当时它还是隔离酒店,并不对外开放。门口保安问我进去做什么,我问:“里面是有个英国领事馆旧址吗?”他很困惑地看着我,大概觉得在一个酒店里寻找什么使馆旧址太奇怪了,连忙摇头,说:“没有,没有。”把我打发走了。
后来疫情缓和一些,酒店正式对外运营了,我才溜进去。好不容易在主楼外的墙上,发现一块小小的斑驳的指示牌,上面写着:英国领事馆旧址,100多年历史。
顺着箭头,终于在主楼背后,找到了旧址。
在凯瑟琳搬去喀什之前,马继业就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年。他父亲是一位来华传教的苏格兰人,母亲则是中国人。10岁时,他才与父亲回到伦敦。马继业精通汉语,这为他后来成为中英外交官员打下了基础。
1890年,24岁的马继业担任英国探险家扬哈斯本的助手和翻译,抵达喀什,一起探查新疆的情况。第二年,扬哈斯本返回印度,马继业则留了下来。他一开始并非是英国驻喀什领事馆总领事,那时英国还没有获准在喀什建立领事馆,他有一个很长名字的职务:英国驻克什米尔公使中国特别事务助理。
当然,当时秦尼巴克也还没有房屋,他们只是在那片开阔的地上,搭建了一顶帐篷,作为临时居所。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就曾在此留宿过。直到1908年,英国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批准,才在喀什设立了领事馆,马继业顺理成章成了领事。
这顶帐篷,慢慢变成了“一个简单圈起来的果园,有一些房屋和庭院,就像每个有身份的喀什噶尔人喜欢在城外拥有的果园一样。”——另一位后来留宿过秦尼巴克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回忆。
辛亥革命期间,秦尼巴克还庇护了很多清朝的官员及百姓,当然同时,马继业也向英国发了很多封情报,报告着本地的革命形势及中俄当局动态。
1912年,马继业被任命为总领事。秦尼巴克进行了大规模升级改造,由瑞典传教士豪格伯格设计并监工。他的设计图上画了22个房间,一些复杂、高级的材料,还直接从瑞典采购运过来。一年多的时间,秦尼巴竣工。这里曾经飘荡的英国国旗,据说是印度和北极之间飘扬的唯一一面英国国旗。
秦尼巴克已变作其尼瓦克领事馆建在古城外的一块坡上,百年前算是偏僻的地方了。当时的气候可能更冷一些,但与现在也相差不大。大多时候,喀什的天空并不清澈,能见度不高,房间里只要一天不打扫,就会积上一层灰。轻薄的尘雾时常笼罩在地平线之上,只有城外低矮平坦的山梁依稀可见。
凯瑟琳站在秦尼巴克的坡上,平时能见到的风景,是下面路上行走的忙碌行人和毛驴。路的那头是农田,“夏天,地里长满了瓜秧、水稻、棉花还有苜蓿。”吐曼河在城北蜿蜒,高大的黄土堤岸上,是一片片农田和树林。
不过,在天气好的时候,这块小坡给了一个绝好的欣赏美景的机会。在西南方,她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帕米尔群山,雪山仿佛离得很近,着实壮观。
如今,其尼瓦克酒店的高楼拔地而起,遮住了西南方的视线。我站在大酒店背后的领事馆废墟旁,举目远眺,尽是房屋,高高低低的屋顶蔓延到远处,灰扑扑的树木和电线点缀着空白处。
从秦尼巴克远眺 (万蜜/图)
这座精心修建的领事馆,我们只能想象它昔日的模样。二战结束后,它被移交给英属印度和巴基斯坦,改名为“印巴驻喀什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领事馆被撤销,建筑归为国有,先后成为喀什对外交际的场所和涉外宾馆。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建筑已被拆除,仅保留有一座小楼。
1978年,瑞典学者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他站在这座被改造为宾馆的领事馆旧址前,写道:
“在过去的岁月里,两个头上缠着色彩鲜艳缠头的印度士兵守卫着大门。当客人到达时,他们总要敬礼。那时候英属印度士兵的营房就在大门两侧,现在这些房子都拆除了。我们进去后,在花园里,两位客人围着一张桌子坐在那里,这就是我现在看到的一切。”
我参观的时候,一座破败不堪的小楼,就是我看到的一切。墙面斑驳剥落,露出黄色土墙,勾勒墙边的深红色颜料也褪色了。小楼外和很多维族院落一样,有绿色木栏围起的回廊,上面随意摆放了一些破凳子和沙发。一盏豪华的挂灯还在门栏下,落满灰尘。
英领馆旧址,回廊上摆放着旧沙发。 (万蜜/图)
门上挂着“汉餐厅”的招牌,但显然已停业了,透过紧锁的大门缝隙,还能看见餐厅的圆桌摆在里面。屋外几棵树遮蔽了阳光,使这里显得更加凋敝。
屋前,那株近百年的榆树被圈起来保护着,那里曾经就是秦尼巴克美丽的花园。
英领馆旧址,门口挂着“汉餐厅”的招牌。 (万蜜/图)
晚空中飘荡着哥萨克士兵的歌声事实上,英国修建这座精美的“中国花园”,为的就是对抗当时在喀什盘踞已久的沙俄势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利益抢夺。当时,英国已将印度、阿富汗占为己有,控制了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阿姆河以南,而沙俄则从西伯利亚向南,在北面与英国势力拉锯。双方的对峙,把新疆西南角的喀什噶尔推到了前沿,这个属于第三方国家的城市,又是西方探险家和往来商贾停留的重要驿站,成了两国搜集情报、相互监视的理想场所。
马继业留在喀什的主要任务,便是如此。他表面上照管在当地的英籍商人,但实际上监视着沙俄在喀什的举动。
沙俄驻喀什领事馆建于1882年,首任总领事是彼得罗夫斯基。一位英国学者觉得他“能干、傲慢、狡猾而精于诱惑”,这显然带着强烈的偏见,不过我暂时没有找到俄方对他的评价,姑且不予置评。
沙俄领事馆旧址距离秦尼巴克不到两公里,位于如今色满宾馆的院子里,单独被改建成了一间民宿。我去参观时,它没有营业,所以也没有机会进屋一探究竟。
由于建筑本身成了民宿,它的保存状态显然比英领馆旧址好太多。这排俄式小屋荫蔽在树下,墙面贴了浅黄色和蓝色的瓷砖,还保留着俄式建筑特有的排水管道,一直从屋顶延伸到地面。门口有牌子写着:1890年原沙俄领事馆。
沙俄领馆旧址 (万蜜/图)
两座领事馆相隔不远,在百年前,没有其它建筑物遮挡和嘈杂的汽车,斯坦因还能在这头,听到驻守俄领馆的哥萨克士兵哼唱俄国小调,歌声随着习习晚风,飘荡到秦尼巴克,让他恍若回到欧洲。尽管如此,两座领事馆之间的交流并不太多。
马继业和彼得罗夫斯基的关系,是当时英俄关系的缩影。凯瑟琳刚到喀什噶尔时,彼得罗夫斯基还借给了他们一块玻璃,刚好可以安装在一面窗户上,但很快,随着两人关系的恶化,“这块宝贵的玻璃,只得退还给彼得罗夫斯基先生。”
凯瑟琳眼中,自己的丈夫一直受到沙俄领事馆的“种种阻拦和刁难”。从1899年11月到1902年6月,彼得罗夫斯基甚至没有同马继业讲过一句话。
后来马继业和彼得罗夫斯基都离任离开了喀什,但两国在喀什的对峙却还在继续。1929—30年去喀什的贡纳尔·雅林回忆道,当时喀什的俄国人都聚集在领事馆周围,很少参与其他欧洲人的社交活动,而其他欧洲人也尽量不与他们交往。
“这里存在这一种谁也讲不出来的对这些俄国人的排斥……是一些有着暴力和谋杀声誉的人们。……他们在偏远、封闭的喀什噶尔是‘不受欢迎的人’。”
1927年英苏断交,影响到了远在喀什噶尔的两座领事馆。直到1930年1月的一天,当时的英国总领事才邀请俄方去参加了一个宴会,这成了雅林还记忆犹新的一个场景。他写道,“宴会总的气氛还算缓和,但谈不上真诚友好。20世纪30年代,喀什噶尔英苏关系由于双方都对对方在中亚的计划满腹疑虑,从而打上强烈的猜忌印记。”
有趣的是,雅林还记录了苏俄领事馆两位医官的前后两次叛逃,他们都求助于英国领事馆和当地中国官员,祈求政治庇护,最后两人竟也都顺利到了印度的英国医学研究所工作。
两座领事馆虽然在一些事务上明争暗斗,但他们又共同服务于当时西方探险家在西域的探险和文物掠夺事业。他们为探险家们提供住处,帮忙搜罗人力物力,也帮助把挖到的文物运回西方。
比如斯坦因还在自己的书中感谢过彼得罗夫斯基,后者答应为他打点好沿途的斯坦当局,答应把他的考古文物都安全运送到英国。
树荫下的沙俄领馆旧址 (万蜜/图)
百余年前,英俄两国在中国最西端展开的那场势力大角逐,早已淡出人们视野。两座领事馆旧址也不复当年模样,若不是专门去找,很少有人会留意到。不了解过往的游人,或许也会为在这里发现两个外国领事馆而感到惊奇。
喀什噶尔,曾经是探险家、阴谋家、商贾趋之若鹜的地方,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邻帕米尔高原,虽然自然地理阻隔了它与世界的交流,但文明却绵延不息。
外交官夫人凯瑟琳笔下的——“(这里)人们用八种语言交谈着——俄语、英语、瑞典语、法语、汉语、维吾尔语、印地语和波斯语”——如此多元盛况,曾是喀什的日常。
万蜜
英国使馆旧址介绍
你知道吗?在温州江心屿景区,有一处英国领事馆旧址,它静静伫立,却见证着一段充满屈辱的过往。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让温州成通商口岸,英国势力乘虚而入。1894 年,英在江心屿东塔山下建领事馆,次年建成。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
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典型欧式风格。青砖墙体厚实坚固,拱形门窗线条流畅。内部走廊铺精美花砖,房间里深色实木家具、雕花壁炉,搭配欧式油画与摆件,尽显西方格调。
领事馆旧址二层走廊
领事馆办公室
在这富丽堂皇建筑的背后,是英国的侵略行径。当时英国借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还干涉地方事务,损害我国主权。
当年温州港航线图
与之相关的江心屿东塔,原可登塔望远,却在 1895 年,被英以警卫之名,强迫拆除飞檐走廓,成了中空无顶的模样。不过,塔顶那株 100 多年的榕树,无土而生,根垂塔中,四季常绿,为沧桑的东塔添了一丝生机。
江心屿东塔
如今,英国领事馆旧址与东塔,静静伫立。它们是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者,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过去,才能更好前行。#温州##温州头条##温州江心屿##英国领事馆旧址##历史记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英国使馆旧址东交民巷,英国使馆旧址在哪里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