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评价中心主要负责,国家药品评价中心 吴桂芝
大家好,由投稿人皮慧来为大家解答国家药品评价中心主要负责,国家药品评价中心 吴桂芝这个热门资讯。国家药品评价中心主要负责,国家药品评价中心 吴桂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药品评价中心官网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沈传勇一行到辽宁调研指导药物警戒工作。调研组与省药监局、省药品审评查验中心及沈阳市市场监管局和沈阳、大连、鞍山、阜新、朝阳等5个市级监测评价机构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走访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调研组详细了解了监测评价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情况、医疗机构和持有人药物警戒工作开展情况,传达了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关于药物警戒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辽宁药物警戒“一体两翼”体系建设、药械妆和药物滥用监测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沈传勇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药物警戒四级监测组织体系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展与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充分发挥大市场监管作用。在我国创新药不断上市的背景下,要增强发现非预期不良反应和严重伤害的能力,为上市后监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同时,要逐步提升科研能力水平,助力监管科学发展。
省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田东泉,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嘉仡、任经天及相关处室(单位)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国家药品评价中心新网站
文 | 阳中医健康科普
编辑 | 阳中医健康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句话点破主题:你吃的降压药,真的是最适合你的吗?
很多人吃了三五年降压药,还不清楚药名两个字念什么。更别说药物的区别、适应症、副作用这些“专业层面”的问题了。尤其是沙坦类降压药,名字差不多,长得也差不多,很多人一看就是“缭乱如麻”的状态。
但问题是,选错了沙坦,不仅降压效果打折,甚至可能白吃药、伤肾、害命。
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最常见的5种沙坦类降压药,哪种更好、该怎么选、用药时到底该注意些什么。
沙坦类药物,全称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是治疗高血压、慢性肾病、心力衰竭的常用药。它的作用机制非常明确:通过阻断血管收缩信号通道,让血管“放松”,血压自然就降下来了。
这类药最大的优点是副作用少、不容易引起咳嗽(不像ACEI类药物如普利类),适合长期服用。正因为它“温和”,所以在中国的高血压治疗中,沙坦类药物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统计,我国目前使用沙坦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超过30%。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5种沙坦分别是:
氯沙坦
缬沙坦
厄贝沙坦
奥美沙坦
替米沙坦
它们虽然都姓“沙坦”,但各有各的脾气,适用人群、代谢方式、副作用都不一样。
如果你只是看药名来选药,那可能就像买彩票,碰上适合的是运气,吃错了就可能白吃药,甚至出事。
氯沙坦是最早上市的沙坦之一,价格便宜,在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常见。
但它有个“短板”: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因为氯沙坦在体内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后转变成活性成分,对肾脏有一定负担。
如果你是糖尿病肾病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就要特别小心氯沙坦这类药,长期服用容易让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缬沙坦是非常广泛使用的沙坦类药物,降压效果稳定,副作用少。
但它也有过“黑历史”。2018年,全球多国召回部分缬沙坦产品,因为在生产过程中检测出潜在致癌杂质(NDMA)。
虽然现在市场上的缬沙坦产品已经严格质量控制,但这个事件为患者敲响了警钟:沙坦虽好,但质量来源必须严选。
所以,吃缬沙坦,建议选原研药或知名大厂出品的药品,别贪便宜买来路不明的仿制药。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降压药不仅要降压,还要保护肾功能。
厄贝沙坦在这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研究显示,它能显著减少蛋白尿,对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有明确作用。
而且,它的代谢方式对肝肾负担都比较小,相对安全。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或者有早期肾病,厄贝沙坦是首选之一。
奥美沙坦最大的特点就是:降压快、效果猛。
在对照研究中,它的降压效果普遍高于氯沙坦和厄贝沙坦,适合高血压控制不佳或血压波动大的患者。
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有更高的胃肠道副作用风险,包括腹泻、腹痛等。
所以,如果你本身就有胃病、肠易激综合征等问题,吃奥美沙坦时要格外注意副作用。
替米沙坦是沙坦家族中“多面手”的代表。
除了降血压,它还有轻度改善血脂代谢的作用,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对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合并的患者尤其适合。
此外,替米沙坦的半衰期最长,一天吃一次就能稳定控压,适合服药依从性差的中老年人。
那到底哪种沙坦最好?关键看你是什么人没有“最好的沙坦”,只有“最适合你身体状况的沙坦”。
给你一个最直白的判断逻辑:
单纯高血压、经济有限者:优先氯沙坦(但要定期查肾功能);
血压高+糖尿病+蛋白尿者:首选厄贝沙坦;
血压波动大、控制差者:考虑奥美沙坦;
肥胖或有脂代谢异常者:替米沙坦更合适;
担心副作用,想长期稳定用药者:可选缬沙坦或厄贝沙坦。
当然,具体选药还要结合血钾水平、肝肾功能、用药史等情况,不要自己拍脑袋做主,必须遵医嘱调整。
不少人把沙坦类药物当成“保健药”,血压一高就自己去药房买。
这是严重错误的做法。
沙坦类药物虽然副作用相对较低,但它也可能引发高血钾、肾功能恶化、低血压等问题。特别是和利尿剂合用时,要特别关注电解质紊乱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每种沙坦的代谢路径不同,有的人对某种沙坦代谢速度慢,容易蓄积引发毒性反应。
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随访血压、血钾、肾功能,长期动态评估。
别再拿“都差不多”当借口,也别再听信别人吃什么你就吃什么。
沙坦类药物,虽然只是高血压治疗的一环,但选对了,可以救命;选错了,就是慢性自杀。
医生开的药不是随便挑的,身体也不是实验场。你吃下去的每一颗药,都是在做选择题——不是选药,是选命。
最后提醒:本文不构成用药建议,具体用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资料来源:
①.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沙坦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R]. 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 2023年发布.
②.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S].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020.
国家药品评价中心第二期培训
药店货架上那个小小的蓝白盒子,曾经是多少人家中常备的“救命稻草”。咳嗽一犯,喉咙一痒,抓起甘草片嚼两颗,仿佛就有了安全感。
但今天,这个“止咳神药”却悄悄从很多药店下架了。不是停售,而是限购,有些地方甚至明确要求凭处方购买。
一时间,风声鹤唳,大家一脸懵:甘草片不是“中成药”?不是“最安全的药物之一”?怎么说变就变了?
很多人不知道,甘草片的“神”,神得有点过头了。
要说甘草,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温和。它是炖汤调味、古方主药、润肺止咳的代名词。但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太多人以为它没毒,于是无所忌惮。
甘草片的主要成分甘草浸膏,确实是中医里常用的药材。
但你知道吗?这个“温和”的东西,吃多了,能把人肾上腺皮质功能整个搞瘫。甘草中的甘草酸,结构其实和激素很像,它能抑制一种叫11β-HSD2的酶,从而干扰体内激素代谢。结果就是——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失控,钠离子潴留,钾离子流失,水肿、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统统找上门来。
听起来像是《医龙》里的剧情?不,是现实。
曾经接诊过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面色蜡黄,血压飙高,整个人像个水球。查不出病因,一问才知道,她每天嚼甘草片当糖吃,一年多了。她说:“我喉咙干,吃点甘草片润润嗓子,药店也没说不能多吃啊。”
你说气不气?不是药效出问题,是使用方式出了大问题。
而这并不是个案。
公开数据显示,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制剂引发的“伪醛固酮症”(表现为高血压、低钾、代谢性碱中毒)的病例逐年上升。2022年中国药理学会发布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里,甘草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比2016年增长了近三倍。
你以为这是老年人才犯的错?不,年轻人也不省心。
网上有个“嗓子救星”养生热潮,甘草片配胖大海、罗汉果泡水喝,声称清热润肺、预防感冒,结果好端端的年轻人喝出水肿、心悸、乏力,查电解质,一片大乱。“养生”养出病来,真不是段子。
更离谱的是,有人把甘草片当“精神口香糖”。嚼着有点甜,又不像药那样苦涩,一边上班一边嚼,变种版“含片控”就此诞生。你问他一天吃几颗?“不知道,反正不贵,一次五六片很正常。”——问题是,里面除了甘草,还有苯甲酸钠、香精、色素、防腐剂和辅料,长期吃真的不怕肝肾负担吗?
别忘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有基础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病,这些人群本来就不适合吃太多钠和激素样物质,而甘草正好踩雷。你以为自己是在“润肺”,结果是在“润病”。
为什么以前没出事?
因为以前药厂的甘草含量没那么高,大家也没当零食吃。现在药品工艺提升,浓缩提纯变本加厉,药效强了、副作用也爆炸了。而且过去甘草片多是医生开药,现在变成了“自助式”消费,谁还看说明书?
再说句扎心的:甘草片不是感冒药。它不含抗病毒成分,也不能杀菌,更不能“化痰止咳”一网打尽。它只能缓解咳嗽的感觉,却无法治疗咳嗽的“根”。就像你腰痛贴个膏药,能止痛,却不治腰椎间盘突出。明白了吗?
有些人感冒咳嗽不去医院,一边拖着病,一边狂嚼甘草片,咳个半个月不见好,拖成支气管炎、肺炎——然后一边怪天气,一边怪体质,唯独不怪自己乱吃药。咳嗽是症状,不是病名,别总想着用一颗片子万能解决。
药监局为何限制甘草片?
目的不是“打击中医”,也不是“限制自由”,而是防滥用。就像抗生素一样,不限制就滥用,不滥用就耐药,最后谁都没得救。
也许你会问:那中医不是讲“甘草调和诸药”吗?怎么现在反倒成了“有害”?这恰恰是现代中药使用的最大误区。古人用药讲究配伍、君臣佐使,甘草只是“佐药”或“使药”,从不单独猛用。你看《伤寒论》里有没有让人单吃甘草片的?现代人把“药食同源”当“药等于零食”,这是彻底误读。
再讲个冷知识:在中亚国家,甘草被列为限制出口的战略资源,因为它被广泛用于工业提取,不光是制药,还能做甜味剂、化妆品、烟草调味剂等。也就是说,咱们嚼的甘草片,可能原材料和香烟、口红来自同一批“甘草素”。听起来是不是更不香了?
现在的甘草片,不是药,是“药性很强的药”。不是不能用,而是必须知道怎么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吃多少才合适。药店限购,其实是给大家设一道“认知门槛”。
甘草不是洪水猛兽。它在很多中药方里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比如“炙甘草汤”“小青龙汤”“四君子汤”等等。但这些都是专业医生根据病情精准配比的结果,不是“甘草片嚼几颗”能替代的。
你可以继续用甘草片,但请记住这些底线:
不能当糖吃,不能长期吃,不能过量吃,不能混着其他药乱吃,不能替代看医生。
如果你有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甘草片请直接绕道。如果你在吃利尿剂、地高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甘草片也请远离。做不到这些,哪怕只是“润润嗓子”,都可能“润进ICU”。
甘草的“神”,不在它能止咳,而在它能调和、扶正、佐君。用得对,是良药;用得野,是毒药。药不是谁都能乱吃的,别让“自己感觉良好”变成“自己把自己坑了”。
别让便利和便宜掩盖了风险。
当一个药品开始被限制,往往不是它没用了,而是它太“好用”了——好用得让人忘了它是药,而不是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孙卫华,王少华,李洪军.甘草对人体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6):217-222.
[2]张丽,王建华.甘草制剂长期使用所致“伪醛固酮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警戒,2021,18(04):237-240.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度)[R].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2023.
国家药品评价中心 董铎
4月23日至25日,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在太原组织举办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培训班,来自全国16家医疗机构监测哨点的代表以及全国12个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相关负责人参加培训。山西省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军出席并致辞。
培训会上,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通报了202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年度趋势分析,介绍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管理规范》起草情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等单位就哨点管理机制相关课题调研结果、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专家共识、信息技术引领医疗机构药物警戒工作发展等作了经验交流分享。
本次培训班贯彻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理念,共同探讨哨点医疗机构实施药物警戒制度的体系、方法和工具等,对研究在三级医疗机构强化国家级监测哨点建设和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药物警戒中心在具体承办本次培训活动时组织周密、精心安排,得到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文/赵 乐 图/刘珊珊)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国家药品评价中心主要负责,国家药品评价中心 吴桂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