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平凡,莫平辉
大家好,由投稿人谈书奕来为大家解答莫平凡,莫平辉这个热门资讯。莫平凡,莫平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莫平个人简介
小年已至,年味渐浓。各项传统体育活动点亮神州大地,为新春佳节注入活力。这其中凝结着群众的智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关注传统体育,读懂乡愁、看见传承、见证创新。
视频加载中...
广西柳州木岸屯—— 屯里又见舞狮少年人民日报记者 张云河
木岸屯舞狮队与观众互动。黎寒池 摄
临近春节,年味渐渐浓起来。
这几天,回到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过年的游子,既能看到张灯结彩,也能偶遇舞狮表演。表演者是一群少年,个个神气十足。这支队伍于3年前重建,主要成员来自进德镇四连村木岸屯。
“锣鼓一响,狮头一晃,再远再忙,也要回家”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锣鼓镲声自木岸屯宗圣堂传出。一头金色醒狮摇头摆尾跃出来,或施礼或挠痒或翻滚……惟妙惟肖。
狮嘴开合中,露出曾亚强的面庞。他今年71岁,两根长寿眉抖擞精神,“上岁数喽,以前跳一场,我丝毫不喘。”
木岸屯的舞狮文化已有上百年,曾亚强是舞狮技艺第四代传人。当地曾氏是客家人,2000年前自山东迁出,辗转江西、广东,最终定居柳州。一起传来的,还有舞狮文化。
16岁时,曾亚强正式学艺。白天上工挣工分,晚上去二伯家“上课”。“七八个小伙子,二伯一起教。”曾亚强说。
夏夜,月光如水,蟋蟀振翅,和着不远处的练武“哼哈”声。曾亚强压腿、扎马步,“要练习打拳,洪家拳、蔡家拳都学。打好武术底子,才允许学舞狮。”
后来几人分工,一人舞狮头,一人拿“大脸沙僧”,两人拿“小脸猴哥”,再加上敲鼓的、打镲的、打锣的,彼时的舞狮更像是一出情景剧。
上个世纪,曾亚强随屯里的舞狮队外出闯荡,十里八村博得名气,“有一年,在柳州市工人文化宫,我们叠罗汉叠了4层,舞着狮子采青,引得观众争相喝彩。”
那时,锣鼓等家伙什靠自备;狮头样式也远不如今天的丰富,小,竹篾编织,纱纸裱糊,被叫作“猫狮”。“以前生活艰苦,逢年过节看舞狮表演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娱乐。”曾亚强回忆起来神采飞扬,“每次表演,街头巷尾人挤人,乡亲们追着看,鞋子都被踩掉了!”
“锣鼓一响,狮头一晃,再远再忙,也要回家。”对很多人来说,舞狮像留声机,承载着故乡温情和岁月沧桑。
舞狮中有历史记忆,有乡愁氤氲。
“祖宗传下来的,也要一代代传下去”
时移世易,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乡打拼,舞狮队渐渐沉寂。“会的人不多了!”曾亚强一度落寞。
2022年1月,木岸屯村民理事会决定:开设公益培训班,招募村中6岁以上少年,免费传授舞狮武术技艺。
消息一出,乡亲们都很关注。当务之急:教练从哪来?
当时已年过花甲的曾亚强当仁不让:“我老将出马!”大伙赶忙劝下。最后合计,由传承人曾亚强、四连村村委会副主任曾令科、柳江中学老师莫平、上过武校的曾令夫共同担任培训班教练。
“我在外读书、工作11年,每当过年,总会想家。”曾令夫说,“有次看到广东舞狮直播表演,我就想,要是我们木岸屯舞狮也有直播就好了,让千里之外的游子一解乡愁。”
39岁的曾令科曾在广东鹤山养猪3年,江西南昌育种3年,湖北武汉卖米粉两年,“漂泊多年,心中总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留给家乡。在外每当听到锣鼓响,总想跟上去巡街祈福,就像小时候一样。”
怀着眷恋与热爱,舞狮人重返木岸屯。
很快,头一批6名少年参加了培训班。从此,寒来暑往,祠堂里每周都会传来锣鼓之音、“哼哈”之声。在孩子们的身影中,曾亚强仿佛看到了50多年前的自己,“祖宗传下来的,也要一代代传下去。”
“舞狮永远年轻”
祠堂天井,12岁的朱毅“练旗”,同龄的曾子轩舞狮。脑门上流着汗,随手抹一把,接着练。
“叉腰、出拳、弹腿、跑圈,每次训练的项目可多了。”朱毅说。
曾子轩身材小,平时用那只小巧老旧的“猫狮”训练。“未来,我一定有力气举起大狮子!”少年眼神坚定。
如今,公益培训班的孩子从当初的6人增至80多人。截至目前,已上了140余堂课,参与者达8000多人次。
宗圣堂还是村史展示厅,墙上挂着不少珍贵照片。曾令夫看着自己小时候舞狮习武的照片十分感慨,“平地翻跟斗、上八仙桌、醉狮……我要把所学都传授给孩子们。”
曾令夫每周三、周六晚都从市区赶回村里,给孩子们授课。“肯定辛苦,但值得。”他看着活灵活现的“小狮子”,满眼希望。
“眼到步也到,用脑子记,更得用身体记。”教练们很严格。舞狮动作必须到位,上台后四方宾客均要顾及。
舞狮也要创新。教练们将传统套路与现代套路相融合,狮头的亮相、狮球的造型更符合现代审美。客家舞狮武术进校园活动也开展起来,“狮子”随着鼓点翻腾跳跃,落在学生们的眼眸中、心田里。
客家舞狮武术、车马舞、客家娘酒……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汇集起来,令人眼前一亮。截至目前,进德镇已举行各类客家文艺展演82场次,接待游客超万人次,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舞狮,像纽带一样,将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看着越来越多朝气蓬勃的面庞加入舞狮队伍,曾亚强满心欣慰,“我老了,但舞狮永远年轻!”
锣起鼓落,雄狮抖擞。从古稀老人到活力青壮年,再到总角少年,木岸屯舞狮人的坚守与热爱,还在不断传承……
视频加载中...
广东普宁南山社区—— 英歌舞出崭新风貌人民日报记者 王云娜
南山英歌队在当地表演。陈景峰 摄
一大早,便听鼓声震天。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南山社区,南山英歌队队员们画着戏剧脸谱,身着英歌服,手握英歌槌,脚步起伏腾挪,舞姿豪迈威武。领头的是32岁的普宁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陈扬波,他指导队伍:“要跳出气势磅礴的感觉,这样人物的英雄气概更饱满……”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普宁英歌,是粤东地区的民俗活动,演绎的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勇救卢俊义的故事。2006年,普宁英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打小爱看英歌,‘锣鼓一响,脚板就痒’。演出队伍演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陈扬波说,家族中有不少长辈是南山英歌队队员,耳濡目染中,他七八岁时就能把动作跳个大概。
早先,英歌队只招收十六七岁的队员,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少当地人外出谋生,队员流失严重。深思熟虑后,英歌队决定将选拔年龄放宽至10岁。2005年,陈扬波和20多个半大小子终于获得机会入队。
传承英歌,绝非易事,必须苦练基本功。
“最难的就是一个‘活’字。”陈扬波一边说一边演示,比如,“耍槌花”时,大拇指和食指要卡紧英歌槌,其他手指虚握,手腕做“8”字形绕动,让手中的木槌轻巧灵动地旋转,形成圆润饱满的“槌花”。动作不灵活,便会导致“槌花”不鲜活。
“耍槌花”、叩击等手部动作搭配脚步,形成镖槌组合、合击槌组合、插秧组合等基本套路。掌握套路后,还得让动作合上鼓点节奏,跳出力量感。
在南山英歌队教练、普宁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来发的指导下,陈扬波和队友勤学苦练,迈过一道道难关。随着技艺日渐精湛,陈扬波在一场场表演中崭露头角。2023年,他被列为普宁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
因动作孔武有力,情感浓烈奔放,英歌也被誉为“中华战舞”。如何更好地传承?陈扬波和师父陈来发时常交流探讨,逐渐达成共识,“要原汁原味,也要与时俱进、博采众长。”
南山英歌队加大了舞蹈动作的幅度,让表演更具张力。在表演阵形上大胆突破,将宏大场景与六人表演、四人表演等穿插起来,丰富的套路、多变的阵形,视觉冲击力更强。同时,南山英歌队还在脸谱绘制上不断创新,调整图案及色彩,以更契合现代审美。
传播渠道也变宽了。这些年,南山英歌队多次赴省外乃至国外表演,但现场观众人数毕竟有限。为了让更多人一睹风采,陈扬波在短视频平台上给南山英歌队注册了账号,发布短视频、开直播,忙得不亦乐乎。最火爆的一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万,点赞数达到上万次。
近些年,普宁英歌火爆出圈。2024年春节前,南山英歌队还受邀到英国伦敦演出,吸引了许多观众。为支持普宁英歌传承发展,南山社区专门打造了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集展示馆和训练场为一体,展现普宁英歌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英歌强身健体,又陶冶情操,希望更多人爱上英歌文化。”陈扬波说。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1.23 第15版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
莫平辉湖南大学
小年已至,年味渐浓。各项传统体育活动点亮神州大地,为新春佳节注入活力。这其中凝结着群众的智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关注传统体育,读懂乡愁、看见传承、见证创新。
广西柳州木岸屯—— 屯里又见舞狮少年
人民日报记者 张云河
木岸屯舞狮队与观众互动。黎寒池 摄
临近春节,年味渐渐浓起来。
这几天,回到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过年的游子,既能看到张灯结彩,也能偶遇舞狮表演。表演者是一群少年,个个神气十足。这支队伍于3年前重建,主要成员来自进德镇四连村木岸屯。
“锣鼓一响,狮头一晃,再远再忙,也要回家”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锣鼓镲声自木岸屯宗圣堂传出。一头金色醒狮摇头摆尾跃出来,或施礼或挠痒或翻滚……惟妙惟肖。
狮嘴开合中,露出曾亚强的面庞。他今年71岁,两根长寿眉抖擞精神,“上岁数喽,以前跳一场,我丝毫不喘。”
木岸屯的舞狮文化已有上百年,曾亚强是舞狮技艺第四代传人。当地曾氏是客家人,2000年前自山东迁出,辗转江西、广东,最终定居柳州。一起传来的,还有舞狮文化。
16岁时,曾亚强正式学艺。白天上工挣工分,晚上去二伯家“上课”。“七八个小伙子,二伯一起教。”曾亚强说。
夏夜,月光如水,蟋蟀振翅,和着不远处的练武“哼哈”声。曾亚强压腿、扎马步,“要练习打拳,洪家拳、蔡家拳都学。打好武术底子,才允许学舞狮。”
后来几人分工,一人舞狮头,一人拿“大脸沙僧”,两人拿“小脸猴哥”,再加上敲鼓的、打镲的、打锣的,彼时的舞狮更像是一出情景剧。
上个世纪,曾亚强随屯里的舞狮队外出闯荡,十里八村博得名气,“有一年,在柳州市工人文化宫,我们叠罗汉叠了4层,舞着狮子采青,引得观众争相喝彩。”
那时,锣鼓等家伙什靠自备;狮头样式也远不如今天的丰富,小,竹篾编织,纱纸裱糊,被叫作“猫狮”。“以前生活艰苦,逢年过节看舞狮表演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娱乐。”曾亚强回忆起来神采飞扬,“每次表演,街头巷尾人挤人,乡亲们追着看,鞋子都被踩掉了!”
“锣鼓一响,狮头一晃,再远再忙,也要回家。”对很多人来说,舞狮像留声机,承载着故乡温情和岁月沧桑。
舞狮中有历史记忆,有乡愁氤氲。
“祖宗传下来的,也要一代代传下去”
时移世易,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乡打拼,舞狮队渐渐沉寂。“会的人不多了!”曾亚强一度落寞。
2022年1月,木岸屯村民理事会决定:开设公益培训班,招募村中6岁以上少年,免费传授舞狮武术技艺。
消息一出,乡亲们都很关注。当务之急:教练从哪来?
当时已年过花甲的曾亚强当仁不让:“我老将出马!”大伙赶忙劝下。最后合计,由传承人曾亚强、四连村村委会副主任曾令科、柳江中学老师莫平、上过武校的曾令夫共同担任培训班教练。
“我在外读书、工作11年,每当过年,总会想家。”曾令夫说,“有次看到广东舞狮直播表演,我就想,要是我们木岸屯舞狮也有直播就好了,让千里之外的游子一解乡愁。”
39岁的曾令科曾在广东鹤山养猪3年,江西南昌育种3年,湖北武汉卖米粉两年,“漂泊多年,心中总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留给家乡。在外每当听到锣鼓响,总想跟上去巡街祈福,就像小时候一样。”
怀着眷恋与热爱,舞狮人重返木岸屯。
很快,头一批6名少年参加了培训班。从此,寒来暑往,祠堂里每周都会传来锣鼓之音、“哼哈”之声。在孩子们的身影中,曾亚强仿佛看到了50多年前的自己,“祖宗传下来的,也要一代代传下去。”
“舞狮永远年轻”
祠堂天井,12岁的朱毅“练旗”,同龄的曾子轩舞狮。脑门上流着汗,随手抹一把,接着练。
“叉腰、出拳、弹腿、跑圈,每次训练的项目可多了。”朱毅说。
曾子轩身材小,平时用那只小巧老旧的“猫狮”训练。“未来,我一定有力气举起大狮子!”少年眼神坚定。
如今,公益培训班的孩子从当初的6人增至80多人。截至目前,已上了140余堂课,参与者达8000多人次。
宗圣堂还是村史展示厅,墙上挂着不少珍贵照片。曾令夫看着自己小时候舞狮习武的照片十分感慨,“平地翻跟斗、上八仙桌、醉狮……我要把所学都传授给孩子们。”
曾令夫每周三、周六晚都从市区赶回村里,给孩子们授课。“肯定辛苦,但值得。”他看着活灵活现的“小狮子”,满眼希望。
“眼到步也到,用脑子记,更得用身体记。”教练们很严格。舞狮动作必须到位,上台后四方宾客均要顾及。
舞狮也要创新。教练们将传统套路与现代套路相融合,狮头的亮相、狮球的造型更符合现代审美。客家舞狮武术进校园活动也开展起来,“狮子”随着鼓点翻腾跳跃,落在学生们的眼眸中、心田里。
客家舞狮武术、车马舞、客家娘酒……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汇集起来,令人眼前一亮。截至目前,进德镇已举行各类客家文艺展演82场次,接待游客超万人次,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舞狮,像纽带一样,将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看着越来越多朝气蓬勃的面庞加入舞狮队伍,曾亚强满心欣慰,“我老了,但舞狮永远年轻!”
锣起鼓落,雄狮抖擞。从古稀老人到活力青壮年,再到总角少年,木岸屯舞狮人的坚守与热爱,还在不断传承……
广东普宁南山社区—— 英歌舞出崭新风貌
人民日报记者 王云娜
南山英歌队在当地表演。陈景峰 摄
一大早,便听鼓声震天。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南山社区,南山英歌队队员们画着戏剧脸谱,身着英歌服,手握英歌槌,脚步起伏腾挪,舞姿豪迈威武。领头的是32岁的普宁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陈扬波,他指导队伍:“要跳出气势磅礴的感觉,这样人物的英雄气概更饱满……”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普宁英歌,是粤东地区的民俗活动,演绎的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勇救卢俊义的故事。2006年,普宁英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打小爱看英歌,‘锣鼓一响,脚板就痒’。演出队伍演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陈扬波说,家族中有不少长辈是南山英歌队队员,耳濡目染中,他七八岁时就能把动作跳个大概。
早先,英歌队只招收十六七岁的队员,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少当地人外出谋生,队员流失严重。深思熟虑后,英歌队决定将选拔年龄放宽至10岁。2005年,陈扬波和20多个半大小子终于获得机会入队。
传承英歌,绝非易事,必须苦练基本功。
“最难的就是一个‘活’字。”陈扬波一边说一边演示,比如,“耍槌花”时,大拇指和食指要卡紧英歌槌,其他手指虚握,手腕做“8”字形绕动,让手中的木槌轻巧灵动地旋转,形成圆润饱满的“槌花”。动作不灵活,便会导致“槌花”不鲜活。
“耍槌花”、叩击等手部动作搭配脚步,形成镖槌组合、合击槌组合、插秧组合等基本套路。掌握套路后,还得让动作合上鼓点节奏,跳出力量感。
在南山英歌队教练、普宁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来发的指导下,陈扬波和队友勤学苦练,迈过一道道难关。随着技艺日渐精湛,陈扬波在一场场表演中崭露头角。2023年,他被列为普宁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
因动作孔武有力,情感浓烈奔放,英歌也被誉为“中华战舞”。如何更好地传承?陈扬波和师父陈来发时常交流探讨,逐渐达成共识,“要原汁原味,也要与时俱进、博采众长。”
南山英歌队加大了舞蹈动作的幅度,让表演更具张力。在表演阵形上大胆突破,将宏大场景与六人表演、四人表演等穿插起来,丰富的套路、多变的阵形,视觉冲击力更强。同时,南山英歌队还在脸谱绘制上不断创新,调整图案及色彩,以更契合现代审美。
传播渠道也变宽了。这些年,南山英歌队多次赴省外乃至国外表演,但现场观众人数毕竟有限。为了让更多人一睹风采,陈扬波在短视频平台上给南山英歌队注册了账号,发布短视频、开直播,忙得不亦乐乎。最火爆的一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万,点赞数达到上万次。
近些年,普宁英歌火爆出圈。2024年春节前,南山英歌队还受邀到英国伦敦演出,吸引了许多观众。为支持普宁英歌传承发展,南山社区专门打造了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集展示馆和训练场为一体,展现普宁英歌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英歌强身健体,又陶冶情操,希望更多人爱上英歌文化。”陈扬波说。
来源: 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
莫彩华
年轻时是风度翩翩的大侠杨过,年老时是狂傲不羁的魔教教主任我行
从影40多年的TVB演员罗乐林,一生出演过百余部影视作品,从红花主角到绿叶配角,埋头苦干多年却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2011年4月,他用“死亡”在一夜之间扬名国际,甚至还创下了四大奇迹,金牌绿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心酸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因“死”出名的大侠罗乐林吧
罗乐林1970年毕业于邵氏南国实验剧团,起初他担任的是舞蹈演员,后来因为出众的外形条件他被张彻收入麾下
本以为跟着这样的大导演,罗乐林的出头之日也不会太远,但可惜的是,张彻虽然签了他却没有重用他,所以早期的罗乐林只是跟在狄龙姜大卫身后的小喽啰
那段龙套经历虽说辛苦,但也磨练了他的演技,为他后来的演艺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975年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罗乐林加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佳视,随后便迎来了其演艺生涯的转折点,76年他出演了金庸武侠巨作《神雕侠侣》,并在剧中饰演男主杨过一角
作为电视剧中的第一代杨过,罗乐林的热度虽然不及后来的刘德华 古天乐等人,但就当时来说,也足够将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子推上顶流位置
之后他便借势又出演了《流星蝴蝶剑》中孟星魂,《雪山飞狐》中的田归农等经典角色,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和不凡的相貌,他一举成为了当年佳视的当红小生,但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持续多久
随着佳视的倒闭,罗乐林在1978年被迫转投亚视,因为有着之前积累的名气,所以他在转行之后也还能接到不少的电视剧,而这一时期他最有名的角色当属,《天涯明月刀》中风度翩翩的雁南飞了,一身白衣 剑眉高挑,不得不说年轻时候的罗乐林真是颇具大侠风范
不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罗乐林在外形上逐渐丧失了优势,所以他开始慢慢从主角转向配角发展,1990年罗乐林过档TVB,由此正式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绿叶生涯,虽说一直都在扮演一些配角,但他的名气似乎比他当主角的时候更高
而他的经典角色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疯狂产出,像是《我本善良》中的正义警察蒋定邦,《大时代》中精神失常的股神叶天
《忘情阔少爷》中不择手段的奸商高振豪等等,而他最为观众们所熟知的,当然还要数《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一角
本是日月神教教主,武功高强无人能敌,但却因轻信小人谗言,被东方不败困于西湖底十二年之久,从一头黑发熬到了满头白发,任我行在困境之中仍旧不失雄心壮志,这份耐性非一般人可比
后来当他自述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半人物时,头一个便是夺他位的东方不败,能对仇人有如此的评价,可见任我行胸襟见识的不凡,罗乐林将这样一位狂妄自大,却又深谋远虑的枭雄形象刻画得十分到位,彼时也是圈粉无数
不过真正让他变得家喻户晓的,还是一件极其巧合的事件,由于出演的剧集太多,2011年4月6日,罗乐林出演的5部电视剧同时播出,更巧的是,当天还全都是他要“命赴黄泉”的戏份,《洪武三十二》中因病驾崩的朱元璋
《女拳》中被人活活打死的莫平
《布衣神相》中吐血而亡的无相子
《七号差馆》中因失救致死的鸡佬 孙全
还有《皆大欢喜》中因病去世的金华,24小时内“死”了5次,死法还不尽相同,当时这个现象成了香港城中的热话,甚至还创下了香港电视史记录,更有眼尖的观众们指出,罗乐林其实不是24小时死5次,应该是48小时死了6次
因为在8号重播的《乌金血剑》大结局中,罗乐林饰演的铸剑宗师最后为殉剑而亡
这一事件后来也是受到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被15个国家争相进行报道,这让罗乐林一下子成了国际知名人物,但也有人对此觉得心酸,出道40多年的老戏骨一直得不到重用,如今居然要靠“死”走红
不过罗乐林本人对此倒不是很在意,敬业的他表示自己拍戏一向是百无禁忌的,其实除了一天“死”五次这个传奇事迹外,在罗乐林漫漫的演艺生涯中,还创下了另外三个奇迹事件
第一个是继“死五次“的后续版本,有网友将蒋志光和韦绮珊合唱的老歌,《相逢何必曾相识》改编成了《同是天涯罗乐林》,而其中的歌词更是很好的融入了罗乐林的“死法“,听起来十分魔性
第二个奇迹事件是有网友统计,罗乐林在六个小时内也就是八点到深夜,曾经出现在四部电视剧中,这四套剧分别是《爱回家之开心速递》,《天命》《BB来了》《刑事侦缉档案》,而他在里面扮演的四个角色更是横跨古今,就像是穿越百年而来
最后一个奇迹便是罗乐林在《大时代》中,所说出的股票必胜大法,因为时至今日,不少股民还会以此为参考,不知道当年剧中的口诀,大家现在还能记住几句呢
影视圈中辛苦耕耘几十载的罗乐林,虽说没能成为顶尖的演员,但他的专业能力却是有目共睹的,2014年71岁的罗乐林获得了,TVB万千星辉专业演员大奖,这也算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的回报吧
如今的罗乐林依然奔忙在演戏的道路上,虽说家庭方面已与妻子分居,但三个女儿对他的关爱却一直未变
这也算是一位老戏骨晚年的幸事了,最后祝愿这位老前辈身体健康,也期待他的新作品出现
莫来石
“晚上6点多,我在怡海公园散步,目睹了你们的医生抢救病人那让人感动的一幕。”一位路人给南海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巫祖强发了这张照片,照片中是综合科主任蔡阳林跪在地上为患者做心肺复苏。4月7日晚,一男子在公园内心脏骤停,遇到这一幕,路过的急诊科为之进行心肺复苏。目前,该男子已经转入ICU,由ICU的团队对男子进行后续的救治。
急诊医生蔡阳林第一次以路人身份做心肺复苏
4月7日晚上六点多,南海区人民医院综合科主任蔡阳林应麻醉科副主任莫平的相邀来到桂城怡海路的一家餐馆吃饭,当他将车停下来,就听到怡海公园那边传来了呼救声,蔡阳林听到这声音,一种职业的使命感让他立马循声跑过去,当跑到河堤上的时候,他发现一个中年男子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有路人在为他按压人中,涂风油精。
蔡阳林马上对围观的人说:“我是医生,我来抢救。”然后他跪在病人一侧,观察到病人呈濒死样呼吸,颈动脉没有搏动,蔡阳林判断病人已是心跳呼吸骤停,蔡阳林立马给他做心肺复苏,在和围观群众确认过病人情况,确认路人已打120,然后吩咐一起来的老婆给莫平打电话,让他马上赶来协助抢救。
3个AHA导师上阵抢救阵容一点都不比院内差蔡阳林继续不停地做心肺复苏,大概5分钟左后,南海区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就达到了现场,莫平也达到了抢救现场。他们马上分工合作,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完成气管插管,开通静脉通道和使用抢救药物。经过20多分钟的抢救,完成5次除颤后,病人终于有了心跳,也能摸到脉搏了。
现场医护人员马上把病人转运到救护车上,蔡阳林陪同病人上了救护车疾驰回医院。在救护车上,病人再次出现心率失常,心跳再次停了,大家紧张有序、互相配合,继续做除颤,持续做心肺复苏。在晃动的车上,这些动作对他们来说挺有难度的--当时救护车上三个大男人,一个负责通气和固定病人,另一个坐在抢救车旁的座椅上,从后面抱住第三个人的腰部来抵抗摇晃,坚持胸部按压。
迅速完成手术,期待传来好消息病人一到医院急诊科,等候在那里的医生和护士投入到抢救中,再次除颤后,病人心跳恢复过来,呼吸血压也稳定下来,瞳孔不大并还有反应。
医护人员马上为患者做了心电图,显示是心肌梗塞,随即紧急启动胸痛中心的流程,心内科的介入医生以最快的速度也来到了病人身边。
医院介入团队立即给患者做了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病人有一条主要血管闭塞90%,这次发病考虑跟这个血管堵塞有直接的关系。完成介入手术后,病人转入ICU,由ICU的团队继续后续的救治,期待有好的结果。
采写:南都记者杨韵仪 通讯员刘芝璐 图片来源:南海区人民医院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莫平凡,莫平辉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