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是指户口所在地吗,宝宝籍贯是出生地吗
大家好,由投稿人汪然成来为大家解答籍贯是指户口所在地吗,宝宝籍贯是出生地吗这个热门资讯。籍贯是指户口所在地吗,宝宝籍贯是出生地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籍贯是出生地吗还是户口所在地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场景?
有些填个人信息表格上,会同时出现"籍贯""户籍地""出生地"三个相似选项。
当你带着这不是多此一举疑惑,将三处都填上自己的相关地址时,却被告之错误重写。
这就开始犯难了,怎么填才是正确的。
户籍地比较好理解,就是身份户口本上的地址,如果由于搬迁、上学、工作等原因迁移户口,户籍地也相应发生了变更。
出生地也没毛病,自己在哪出生,哪里就是你出生地,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
但"籍贯"这个词,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有人写户口本地址是错,有人填老家县城也是错,还有人直接写出生地还是错……
去年我表弟考公务员,政审材料里把籍贯填成大学所在地(之前读大学时将户口迁过去了),结果被退回修改。
这简单的事儿让全家哭笑不得,却也暴露出很多人对"籍贯"的认知误区。
这玩意儿具体该怎么填?今天我们就展开唠唠。
现在我们说的 “籍贯”,在古代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各有各的讲究。
1. 籍:你的职业
先来说 “籍”,这东西在古代相当于个人的 “职业户口本”。
《说文解字》里说 “籍,簿书也”,说白了就是统治者用来登记人口、维护统治的档案。
你家几亩地、几口人、从事什么职业,全都记录在案,并且一般情况下,一辈子都很难改。你家几亩地、几口人、从事什么职业,全都记录在案,并且一般情况下,一辈子都很难改。
这档案可不简单,官府收赋税、征兵入伍、安排劳役、使用劳动力,这些都得依靠它。
古代对 “籍” 管理很严格,不同籍待遇也不一样。
如果你是 “贱籍”,不能和良民通婚,不能参加科举,连衣服颜色都得和别人不一样。比如有些朝代规定乐籍女子以及家人,只能穿绿色衣服,方便走在街上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商籍” 子弟要想科举,得先花重金 “捐籍”,变成民籍才行。清朝有个诗人叫吴兆骞,因为科场舞弊案被流放到宁古塔,他家就被打入 “奴籍”,子孙后代都不能参加科举。直到百年后,他的玄孙才通过捐钱赎身,恢复民籍。
2. 贯:你的地址
贯这个字最早和钱有关。古代用绳子把铜钱串起来,一串就是 “一贯”,后来“贯” 慢慢变成了 “贯穿、连接” 的意思 ,后来引申为"根脉相连。
因为一个家族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像铜钱串在一起一样,和这片土地紧紧相连,这就是 “贯”。
这种 “贯” 一旦确定,就成了家族的 “地理标签”,哪怕你搬家到千里之外,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还是会说老家的 “贯”。
籍简单来说,让别人一眼看出你这人是干什么的,而贯则是让别人清楚你是哪里人?
在古代,“籍” 和 “贯” 是分开用的,比如你是 “民籍,贯山东济南”,意思就是:职业是农民,老家在济南。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俩字慢慢合二为一,成了我们现在说的 “籍贯”。
在农耕文明、熟人社会,籍贯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眼看到籍贯,就决定你这人值不值交往……
当然现在咱们填的 “籍贯”,早就没了古代的 “职业歧视”,主要是为了溯源追宗。
根据公安部的规定,籍贯要填 “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籍贯一经确定,祖父的户口登记地发生变化的,不再办理籍贯变更。
籍贯和你现在住哪儿、户口在哪儿没关系,主要指爷爷那辈。
你爷爷的户口是哪儿,你的籍贯就是哪儿。你爷爷的爷爷户口在哪,你爷爷的籍贯就在哪。
例如1930年出生的王大爷四代同堂,他祖上都是北京人,王大爷后来支援建设去了西安,在西安落了户。他的儿子王大伯在西安出生。后来王大伯在杭州工作落户,又生了儿子小王。小王今年也生了儿子小小王。
那王大爷他的籍贯便是北京,王大伯的籍贯也是北京,小王的籍贯就是西安,小小王的籍贯就是杭州。
虽然有点绕,但还是可以从每一代的籍贯上达到追根溯源的作用。
现在有人觉得籍贯没啥用,甚至吐槽:“我都没去过爷爷的老家,填这个有啥意义?”
其实啊籍贯是藏在户口本里的 “家族史书”。很多人长大后想知道自己的家族从哪儿来,这时候籍贯就成了重要线索。
就像余光中在《乡愁》里写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对很多人来说,籍贯就是乡愁的寄托。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孩的籍贯是出生地吗
“请填写您的籍贯。”面对这张入职登记表,28岁的程序员李昊突然停笔。他出生在北京,户籍在深圳,祖父却是温州人。
这个看似简单的小空格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这种困惑并不孤单,它正席卷着全国超过1.8亿的流动人口。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户籍信息填报错误率高达17.3%。
从甲骨文中的“登人”到区块链户籍系统,“籍贯”二字不仅简单地记录着一个人的来源,更承载了五千年中国社会治理的智慧和文明密码。
中国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记载。殷墟甲骨“登人”刻辞是现存最早的人口统计实物,记录了当时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情况。到了周代,朝廷设立了“司民”官职,负责按月统计人口的出生情况,季节性进行人口普查。
这种原始的户籍管理不仅是为了治理社会,还与税收、兵役等国家基础治理息息相关。《周礼》中提到的“版图”制度,更强调了土地与人口的捆绑关系。这种治理雏形,成为后来封建王朝户籍制度的蓝本。
秦汉时期,户籍管理进一步制度化。秦朝的云梦秦简《编年记》中详细记录了军功爵制对户籍的影响,这些竹简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人口的严格管理,还初步展现了户籍与社会身份挂钩的雏形。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则首次实现了全国性户籍网络的建立,所有百姓都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
到了魏晋时期,户籍制度进一步分化为“黄籍”和“白籍”,黄籍多属于士族阶层,白籍则是庶民的标志。
随着唐宋时期造纸术的普及,户籍记录开始转向纸质化。唐代实行的“手实法”,要求百姓自行申报家庭人口信息,这种形式与现代户籍申报制度惊人相似。宋代的“五等丁产簿”甚至可以视作世界最早的经济普查雏形,它详细记录了家庭土地、人口及经济状况。
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将户籍与职业绑定,匠籍、灶籍制度使许多职业成为世袭,这种固化的社会治理逻辑不仅限制了个人发展,也成为阶级固化的代表。
现代户籍制度的演进始于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居民身份证制度全面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个人身份信息的管理。
到2022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46.7%,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在现代户籍制度中,籍贯的认定涉及空间、时间和法律三个维度。空间维度强调祖父长期居住地的认定标准,时间维度则追溯祖父户籍的历史记录,而法律维度则将籍贯与现户籍、出生地区分开来。这种复杂的认定体系不仅是对传统籍贯文化的继承,也体现了现代法律体系的精细化管理。
在遗产继承纠纷中,籍贯信息成为判决依据,例如2021京03民终12345号案例中,籍贯认定直接影响了遗产分配。台胞寻根公证也需特别处理,例如闽公证字[2020]008号案例中,籍贯信息成为跨境身份认定的重要依据。
此外,跨国婚姻子女的籍贯登记难题也在现实中频频出现,反映了籍贯作为文化符号的复杂性。
在数字时代,籍贯已经从行政符号转变为文化基因。23魔方基因检测显示,78%的用户关注籍贯溯源;高德地图推出的“姓氏迁徙图”点击量突破3亿次;抖音上的老家记忆话题播放量更是高达82亿次。这些现象表明,籍贯正成为人们追寻身份认同的重要纽带。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籍贯文化正在焕发新生。浙江的“千村档案”工程通过数字化保存村落记忆;福建土楼的“电子族谱”则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宗族信息的永久保存;山西大槐树的寻根祭祖大典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成为文化旅游与身份认同的结合体。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籍贯文化独具特色。日本的“本籍地”制度经历了现代化改造,但始终保留着传统文化的韵味;德国的“出生地原则”与“血统原则”之争,反映了西方文化对身份认同的不同理解;美国的“ancestry”概念,则通过基因与文化投射了身份认同的多样性。这些对比凸显了中国籍贯文化的独特价值。
当00后女孩林薇在族谱数字化系统中看到“光绪三十三年,曾祖父自漳州渡台”的记录时,冰冷的户籍数据瞬间有了温度。在元宇宙技术重构人际关系的今天,籍贯正从行政符号升华为文化基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记忆工程”,这一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码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焕发新生。
籍贯不仅是身份认知的坐标原点,更是文明传承的精神脐带。下次填写籍贯时,我们落笔的将不仅是地址,而是五千年文明的接续与传递。
籍贯是出生地吗怎么填
首先感谢小伙伴的阅读,欢迎大家进行点赞、关注、收藏。小编在此也祝大家日进斗金、财源滚滚。
\r1.\r哥们,这籍贯改来改去,跟追剧似的,绕来绕去,真够呛!
\r2. 这籍贯信息,搞的跟寻宝图似的,让人头都大了。
\r3.\r咱这籍贯,跟祖坟似的,挖了又埋,埋了又挖,真够闹心的。
\r4.\r不得不再说一遍,这王慧龙不带谱,简直让人怀疑人生啊!
\r5.\r潮州人跑到广州生孩子,这籍贯填哪里,比猜灯谜还难!
\r6.\r咱就是好奇,祖籍和现居地,这俩咋就分不清了呢?
\r7.\r哎哟,这乱码一通,看的我脑仁疼,谁能来救救孩子啊?
\r8.\r爷爷那辈的,就喜欢“一脉相传”,咱这辈儿,就跟着跑吧。
\r9.\r祖籍,那可是刻在竹简上的历史,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够牛吧!
\r10.\r家庭成分那玩意儿,现在都不提了,咱这辈儿,就简单点吧。
\r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
\r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籍贯是出生地吗还是身份证上的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竹”部的一个汉字:“籍”。“籍”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籍。读音有两个:
(一)jí。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籍,簿书也。从竹,耤声。”形声字。本义是簿书。
注意,这里所谓的簿书,指关于贡赋、人事及户口等的档案。
《释名·释书契》:“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古时,简牍的种类很多,“籍”,专指记录人名户口的简牍。
(汉武帝时的户籍木牍)
徐锴《说文系传》:“《史记》云;‘尺籍伍符’然则籍简长尺也。”王筠《说文句读》:“古名籍,周末名簿,而无簿字,借薄为之,嫌其疑于厚薄也,再以书也申之。”又“簿书及簿籍、书籍皆恒言,皆复语。”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裴骃《史记集解》引知淳曰:“《汉军法》曰。吏卒斩首,以尺籍书下县移郡。”司马贞《史记索隐》:“尺籍者,谓书其斩首之功于一尺之板。”实际上,这里的尺籍,记录斩首之功于一尺之板,而伍符,指的是每伍之内的人要互相担保、监督、制约的一种律令。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
籍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门籍。一种写有当事人姓名的小牌子。汉代有事需要出入宫门者,皆有门籍悬于宫门,以备案验。晋代的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记载:“籍者,尺二竹牒,记人之年名字物色县(悬)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正字通·竹部》:“籍,门籍,置牒于门,以案出入也。”《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官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下令天子的日常侍从在宫廷外门任事的,应将祖父母及父母、兄弟的年龄、姓名、相貌特征填写清楚。
(2)代表个人的身份;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如:国籍、学籍。《战国策·楚策四》:“(春申君)召门吏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春申君)就叫手下的办事人员把汗先生的名字登记在门客名册上,每五天接见他一次。
(3)书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竹部》:“籍,引申凡著于竹帛皆谓之籍。”《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
(书籍)
(4)登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甲午,蒍(wěi)掩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豬,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赋。赋车籍马。”杜预注:“籍,疏其毛色岁齿,以备军用。”十月初八日,蒍掩记载土泽地田的情况:度量山林的木材,聚集水泽的出产,区别高地的情况,标出盐碱地,计算水淹地,规划蓄水池,划分小块耕地,在水草地上放牧,在肥沃的土地上划定井田。计量收入制定赋税制度,征收登记百姓交纳的战车和马匹。
(5)记录。《左传·成公二年》:“王以巩伯宴而私贿之。使相告之曰:‘非礼也,勿籍。’”杜预注:“籍,书也。”周定王和巩伯饮宴,私下送给他财礼,让相礼者告诉他说:“这是不合于礼制的,不要记录在史册上。”
(6)征集。《孙子·作战》:“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善于用兵的人,不会多次按照名册征集兵役,也不多次运送军粮。
(7)古代的一种重刑,除对当事人施刑外,家财充公,亲属为奴。又称为“籍没”。《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今以来,操国事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从此以后,治理国家政事,像嫪毐、吕不韦一样的,籍没他的全家。
(清代的籍没)
(8)籍贯。现代的户籍制度,籍贯一般指一个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韩愈《答崔立之》:“旧籍在东都,茅屋枳棘篱。”
(9)税;征税。《诗·大雅·韩奕》:“实墉实壑,实亩实籍。”郑玄笺:“籍,税也。”筑起城墙挖壕沟,划分田亩定税率。
(10)古代的一种礼仪。春耕开始时,帝王亲耕于划定的田地,收获以祀宗庙。且有劝农之意。《国语·周语上》:“宣王即位,不籍千亩。”韦昭注:“天了了田籍千亩,诸侯百亩。”
(清代的籍田礼)
(11)通“藉(ji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籍,假借为藉。”用法有四
甲、垫着。《盐铁论·殊路》:“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所谓的枕籍诗书,就是以经书、史书作为枕头和铺垫,用以形容沉湎于诗书之中。又以……为垫;坐。《聊斋志异·山神》:“益都李会斗偶山行,值数人籍地饮。”
乙、凭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籍以蜀父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假借蜀郡父老的语气写成文词,而自己来诘难对方,以此讽谏皇上。
丙、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汉书·霍光传》:“《诗》云:‘籍曰未知,亦既抱子。’”颜师古注:“籍,假也。”今本《诗·大雅·抑》作“借曰未知。”
丁、践踏;欺凌。《风俗通·穷通》:“杀夫子者无罪,籍夫子者不禁。”图谋杀害孔子的没有治罪,凌辱孔子的没有禁阻。
(12)通“阼(zuò)”皇位。《淮南子·氾论》:“武王崩,成王幼少,周公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政。”高诱注:“籍,或作阼。”
此外,籍还是姓。《通志·氏族略四》:“籍氏,出于伯氏。晋大夫荀林父为中行伯,孙伯黡,以王父字为伯氏,司晋之典籍,故亦谓之籍氏,以官为氏也。”
(二)jiè。读音出自《洪武正韵》。宽容,含蕴。《汉书·酷吏传·义纵》:“治改往,少温籍。”颜师古注:“言无所含容也。”义纵居官敢作敢为,少有温情含蓄。
籍的小篆写法如图:
(籍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94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籍贯是指户口所在地吗,宝宝籍贯是出生地吗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