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成本法和权益法大白话
大家好,由投稿人唐睿来为大家解答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成本法和权益法大白话这个热门资讯。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成本法和权益法大白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区别
成本法:投资方对被投资方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应该采用成本法;投资方能够控制被投资方,也应该采用成本法;
权益法:投资方对于被投资方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应该用权益法;
第二条途径是给出持股比例:
成本法:持股比例在20%以下或者50%以上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
权益法: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包括20%和50%)应该采用权益法核算。
第一条途径高于第二条途径,也就是比如说题目中给出了持股比例为25%,同时又给出了对被投资方不具有重大影响,那么,就不能按照持股比例采用权益法,而应该按照实际影响采用成本法。
成本法下,被投资方宣告现金股利是投资前的: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成本法下,被投资方宣告现金股利是投资后的: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成本法下,实现净利润或净亏损不做会计处理。
权益法下,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投资前的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权益法下,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投资后的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净亏损)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或作相反分录)
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多练会计网微信专注分享最接地气的会计实务,财会干货,税务知识等。
欢迎关注微信号:多练会计(长按可复制),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哦。
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比较: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比较。
不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计入应收股利。最后总结一下,对比一下,长期股权投资非常容易混。课程的资料找一下下载中心,就能把长期股权投资合并非合并、同控、非同控,包括成本法、权益法再做一个对比,给大家再捋一遍。已经前面反复了好多遍了,去比较它的相同点、不同点。
·第一、如果是子公司,持股比例是大于50%的,能施加控制的。初始成本就是初始计量,按合并来处理。初始计量是合并。
·第二、分同控还是非同控两种。同控就是在关联方、在集团内的股权结构调整,这属于同控。在集团外买的,从非关联方买的,集团外买的叫非同控。同控是集团内的股权结构调整,所以就不认可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不确认资产的处置损益。
·第三、也不认公允价。现在长股投入账成本就不找支付对价的公允价了,要找大家长,就是最终控制方、最终的集团、最终的母公司,它的合并报表中子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同控认账面,不认公允。借贷方的差额影响资本公积。
·第四、贷方是冲减支付对价的账面价值,银行存款或者是库存商品,或者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冲减作为对价的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的账面价和个人价的差额不确认资产处置损益,不能计损益的。如果有中介费进管理费用。
·第五、如果价款中包含了小牛的,就是价款中包含了一些鼓励的,买的是母牛,肚子里面有小牛了,马上就要出生了,小牛都单独处理,登记为应收股利,不影响长股投的成本。
·第六、如果支付对价是发行的自身的普通股,发行股票会有些佣金手续费付给券商的。这个借方冲减资本公积就行了。
·这是同控,非同控。既然是集团外的合并,意思认可他的工人价,你是集团外的,所以你的成交价一定是公,承认你的工人价,认可你的工人价,是你的长尾头的入账成本,就是支付对价的工人价。如果有肖像税额的加销项,如果没有肖像的就不加。
·这是你支付对价的工人价,既然认可支付对价的工人价是认可的,那么对价的资产还有账面价值,所以对价的工人价和账面价的差额就确认为资产处置损益。
·比如存货按工人价登记主营业务收入,按账面价登记主营业务成本,所以工人价减账面的差额会影响到当期的损益,只是计的科目不同。存货就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若是固定资产资产处置损益,若是无形资产把损益也是资产处置损益。
·这是非同控,是支付对价的工人价加上销项税额,但是中介费还是进管理费用,有小牛的单独确认为应收股一样的。如果是发行股票,有佣金手续费的也是冲减资本公积。
这是非同控,这是子公司。
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区别大白话
非货币性资产出资是否构成业务说明:构成业务说明其能够独立核算,独立形成利润和现金流,有协同效应。不构成业务,此时属于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直接交易了一项资产,此时属于内部交易,因此应该将其实现的利润抵消掉,以下开始划重点了
权益法计算投资收益是要站在甲公司投资方公允价值的基础上重新计算被投资方的净利润(以下称投资方是甲公司,被投资方是乙公司,好区分):
1、甲公司投资乙公司时,乙公司账面就有一项固定资产,市场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乙公司是按照账面价值计算折旧,账面价值比公允价值小,折旧就算少了,即是利润算多了,所以甲公司计算投资收益要扣除两者的差额(注意折旧的年限)
2、甲公司投资乙公司时,乙公司账面存在一批存货,市场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后期这批存货乙公司卖给集团以外的单位,调整的利润是乘以出售的比例,此处容易混淆,举例说明如下:
如果该项存货账面价值100元,公允价值150元,卖价200元,按公允价值作为成本卖出的利润是50元,按账面价值作为成本卖出的利润是100元,是不是卖的越多调减的越多。
3、内部存货交易是甲公司投资乙公司以后,甲乙之间发生内部交易产生的利润全部要扣掉,左手倒右手的利润外部单位不认可,只有接收方再次把该批产品卖给集团以外的单位,内部交易的利润才能实现,没有出售部分的利润扣减掉。
4、内部交易中若乙公司将购入的存货后当做固定资产使用,这个资产的入账价格就会大于甲公司的成本价格,乙公司计算的折旧金额就会多,即利润就会少,所以甲公司在计算投资收益的要加回两者之间的差额(注意折旧时间)
5、顺流交易、逆流交易处理方式是一样的,顺流交易视同投资方比较懒,不想先调减自己顺流交易的虚增利润,再做一步被投资方的投资收益,直接两步合并成一步,直接合并到被投资方净利润一起计算投资收益了,移花接木,负债子尝。
合并报表计算投资收益
合并报表环节计算投资收益不要考虑内部交易,很多学员就蒙了,权益法投资收益计算熟练了,成本法这块经常跳不出来怪圈了。
成本法计算投资收益的目的是为了后面抵消分录,将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相抵消。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里的未分配利润是包含未实现的损益,所以在母公司在计算投资收益时内部交易也不能扣除,两者是站在同一角度来抵消分录的,否则分录的金额是抵消不了的。
下一步在合并利润表来单独的抵消内部交易,抵消的结果就视同没有发生过内部交易,所有和内部交易相关产生的科目都要通过抵消分录全部倒回去。通俗的说,合并报表是把甲乙双方绑在一起,用他们真实的对外盈利能力而编制的一套财务报表。
成本法和权益法宣告现金股利
四、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
1、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联系
①股票股利处理方法相同。被投资企业分配股票股利后,投资企业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都不做账务处理,只是在除权日注明股数变化。
②资产减值计提方式相同。如果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现象,在核算确定账面价值后要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对子公司、合营公司以及被投资单位无控制及重大影响、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投资都要按相应的会计准则规定确定可回收资金,计提减值准备。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减值准备确定后都不能再转回。
③两者之间可以转化。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决定了使用成本法还是收益法进行核算,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当持股比例发生变化时,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也可能发生转换。
2、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区别
①定义和核算范围不同
由前文分析可知,成本法以取得股权时的成本计价,权益法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将被投资企业与投资企业的经济活动视为一体,二者的定义有着根本区别,在进行核算时的适用范围也显著不同。
②初始投资确定不同
在运用成本法时,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支付现金时以实际支付金额作为初始成本,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税金也计入投资成本。运用权益法时,若出生成本大于应享有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部分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反之则差额部分被看做当期收益,并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做出调整。
五、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相互转换
1、权益法向成本法转变
如果在经营过程中,被投资单位增发股份时投资单位没有追加购买,或者投资单位转让投资,就会导致其在被投资单位权益资本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如果这一比例低于20%,它对被投资企业就不具有重大影响。或者因为其他一些原因使二者之间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权益法不再适用,应该转化为成本法。以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已计入账面价值的利润和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成本收回。
2、成本法向权益法转变
如果投资企业追加投资,其在被投资企业权益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会不断提高,当这一比例抬高到20%以上后,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力也会增大,此时成本法就无法反映被投资单位经营业绩对投资单位的影响,应该转为权益法。此时初始投资成本为追溯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追加投资成本之和。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成本法和权益法大白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