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立念什么用于地名,石立念什么?
大家好,由投稿人阮佳研来为大家解答石立念什么用于地名,石立念什么?这个热门资讯。石立念什么用于地名,石立念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石立念什么字
文/崔中华 编辑/淑为 图片/网络
石头村有自己的名字,叫前王庄,隶属于巨野县核桃园镇。
石头村的西面有一座山,叫白虎山,山不高,中间的石头已被村民们挖空,只剩下四周的石壁,挖空处涌出的泉水汇成了一个狭长的人工湖,水质清澈,颜色碧蓝,在冬天的阳光下,宝石般璀璨夺目。
村庄南面的那座山叫青龙山,挖空的山体留下一些怪石,有一块像极了菩萨,柔软的线条,流畅的造型,巧夺天工。
村庄南面更遥远的地方是金山,山的形状像只乌龟,村庄的北面是凤凰山,四座山的名字暗合了古代七大星区的“四象”。
石头村就在这四座山的簇拥中,度过了几百年的光阴。
你走进这座小村,从村庄的东面,在冬日晌午温暖的阳光下,在石砌的逼仄的村道上。
村庄东大门的遗址,一堵石墙,厚重的石块上,残留着村庄的一些记忆。
靠近石墙的一块石碑上,有介绍村庄的文字:“前王庄民居建筑群位于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西南部,曾被叫做‘石头寨’,是一处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据本村王氏家谱记载,前王庄自明洪武十三年迁此建庄,繁衍至今”。
陪同的王支书说挨着东门有一吊桥,壕沟环绕着高高的寨墙,动荡的年代,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们都躲到石头寨避难,安全温暖的庇护。
走进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四合院,东西厢房是石砌的房子,木门木窗,灰褐色。
正房是两层楼,三面墙体都是石墙,前面的墙体下面是石块,上面是厚厚的青砖。石块是长条形的,有一块三米多长。石块上用凿子凿出小小的圆点,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白色的小圆点,装饰意味很浓。
一楼拱形门窗,做工精细,宅子的主人应该很有身份,王支书说这家出过一位县官,曾经的显赫,如今人去楼空,紧闭的房门,铁锁锈迹斑斑。
你用手去触摸带着圆形斑点的石块,冰冷细腻的触觉,让你无法感知那位敲打这块石头的石匠握着铁锤的温度,许许多多建造这些石头房子的石匠,他们忙碌的身影在时间的风中,慢慢风化。
村子里还有一些石匠,你在一个小小的院落里邂逅了一位,他站在你的面前,矮矮胖胖的身子,非常结实。八十六岁的高龄,你在他黝黑饱满的面孔上看不见衰老的痕迹,他带着一顶黑色的遮沿帽,穿着黑色的老式对襟棉衣,骨节粗大的双手裸露着,那是握过无数把铁锤和凿子的双手,那是敲打过无数石块的双手,厚厚的茧子,让一座座石头房子有了暖暖的温度。
你走进那座门楼已经坍塌的院落,两边的厢房和朝南的两层楼房依然完好,一位老太太坐在门前的石阶上,身体瘦小,衣着单薄,八十八岁的高龄,精神矍铄。娘家姓谢,妯娌三家曾经都住在这个院落里,那些热热闹闹的场景还留存在老人的记忆中。
院子里种着十几棵香椿树,高过楼顶的树干和枝条,黑褐色,在晴空中,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着金属的光芒。屋前的柴草垛上,放着一串用线串起来的叶子,宽宽的叶子还透着浅浅的绿意,老人说那是桑树的叶子,头疼的时候熬水喝。
东厢房成了老人的厨房,地锅靠在一个墙角,被烟熏黑的墙上,贴着一张花花绿绿的灶王像,满屋淡淡的烟熏味,让你想起许多年前老家那间低矮的灶屋,那些袅袅升起的炊烟温暖着寒冷的冬天。
一架织布机靠着南面的石墙,上面蒙着尘灰和蛛网,昏黄的煤油灯下织布的时光,织布机吱吱作响的声音在安静的冬夜里,热闹而有力气。那把磨得光滑的织布梭子,在蓝色和白色的棉线里穿梭,蓝白相间的粗布被单,装点着乡下人卑微的生活。
靠在墙角的那些农具同样蒙着尘灰和蛛网。屋顶的横梁上垂下来的一根麻绳,拴着一个木制的挂钩,那是一棵树的枝杈,上面应该悬挂过一些笆斗,里面放着一些过年用的糕点和白面馒头,一小块煮熟的猪头肉和油炸的豆腐,馋嘴的孩子们站在一条木凳上,高高扬起瘦瘦的手臂,踮起脚尖,再踮起脚尖,一次又一次努力,还是无法偷到笆斗里的美味。仰头看着蒙着尘灰的挂钩,仿佛看见了你饥饿的年少时光。
两层楼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种着几棵高大的桑树,桑树的叶子飘落在地上,透着浅浅的绿意。低矮的一间小屋里,养着几只花花绿绿的小鸡。
走出老人居住的院落,逼仄的石板路上有许多黄叶,路两旁是高高的石墙,围着一个个院落,年轻人们都搬出了石头房子,住进了钢筋水泥盖起的高楼,石头房子里住着的都是一些老人,没有了孩子喧闹的石头房子和石头院落变得空洞而寂寞,那些在石头院落里留守的老人们,他们安安静静的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和那些石头一起慢慢老去。
作者简介:崔中华,东明人,有文字散见报刊。
壹点号心梦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石立念什么字组词
汉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万石,到底是读“食”,还是读“担”?古代官制中的“秩比二千石”是什么意思?“石”字怎么读?
读秦汉或先秦史时,常常会接触到“官秩”一词。所谓的“官秩”,本是指官吏的职位,其后,又有人依不同品级的俸禄数来代称其本来官职。官员的“俸禄数”是以“石”为单位的,比如,位居“三公”的,俸禄高达万石。另外,凡一门有五人以上二千石官者亦谓万石,如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号为万石君。郡守(太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所以,汉时的郡守(太守)又称二千石。
次于二千石的,还有秩比二千石。比如,西汉的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
再如,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当时的一县之主有令、长之分: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作为计量单位的“石”,多读为“dàn”,即十斗为一石。那么,秦汉官秩中的“石”到底是读作“shí”还是“dàn”呢?在古代,“石”当作官秩俸禄或官职时,应读作“shí”,是为官者所享有的粮食重量。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汉书·律历志》 )。”“十黍为絫,而五权从此起: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隋书·律历志》)。”
那么,汉代的一石,相当于现在多少斤呢?据《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认定,汉代的一两为15.6克,一斤即249.6克,一石一百二十斤即29952克,约合29.95公斤。因此,汉代的一石约为现代的59.9斤。
唐代白居易在《答刘禹锡白太守行》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吏满六百石,昔贤辄去之。
秩登二千石,今我方罢归。
秦汉时期称郡守(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因此,当时二千石的太守,享受不仅仅只是高官厚禄,还是称霸一方地主。
(图片来自网络)
石立念什么姓氏
曾为志、方琳/文图
四川资中县铁佛镇东王家岩,是一片高耸的台地。台地上地势平坦,其下落差约百米处,老地名叫龙泗沟,此地山林掩映,村庄农田分布其间。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王家祠,就坐落其中。从空中俯瞰,此地地形宛似一张太师椅,村道从祠堂背后经过,犹如玉带缠腰。
王家祠航拍
王家祠堂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布局,现存有山门、戏台、天井、正厅、东西厢房,建筑面积近990平方米。整个建筑,飞檐脊饰、灰塑雕刻、封火墙,保存完整。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山门,山门为“六柱五间四重檐”牌楼式,通体高宽各约为8米,由红砂石雕刻而成。
按王家族人保留的《太原三槐堂王氏源流家谱》记载以及老人口述,祠堂初建时,山门两侧另有石墙与之相连,呈外八字形,遗留的石地基还清晰可辨。这种“八字朝门”的建筑手法,在四川大户人家的宅第中颇为多见。
王家大屋围龙屋格局依稀可辨
美轮美奂王家祠
山门正中明间为大门,横梁下雀替为两只透雕倒爬狮子,栩栩如生。上方两根横梁上各雕双凤朝阳和双龙戏珠石刻,最上端龙凤牌立书“王家祠”3字,两侧刻“八仙”人物。
山门飞檐尾部左右对称有8只螭吻。螭吻传说为龙之第九子,平生好吞,常踞殿脊,作张口吞脊状,并以一剑固定,作镇邪、避火之用。整座山门雕刻戏曲、二十四孝等故事图案,人物、花草、鸟兽上百个,生动形象。
王家祠大门
两侧石柱共有楹联两幅,内侧对联为“顾予蒸尝春秋匪懈,绥我眉寿福禄来崇”;外侧为:“中朝愷直推三谏,江左风流第一家”,横批“奉先思孝”。两侧次间又有题诗、碑记。
最外两侧各题一诗,一首为:“功归祖考德归宗,远派绵延十二峰。应是千秋咸食报,巍然望族士兼农。”一首为:“庙貌槐阴特发祥,宁同儿女小村庄。云礽奕叶堆昌炽,从此丹山即故乡。”落款为“特授直隶资州分州 汪诚 赠”。
祠堂宝顶
内侧次间石碑左雕“王氏宗祠落成五言长律”,右刻“王氏修祠堂序”,粗略记载了王氏先祖迁居、落业、建祠等情况,题写人为“丁卯科举人大挑备补儒学教育候补教谕同里 余心敏”,时间为嘉庆二十四年孟冬。余心敏为嘉庆十二年(1807)进士,后迁任邛州教谕。
从落款可见,该祠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
王北大新编《太原三槐堂王氏源流家谱》中收录的龙泗沟《王氏宗祠序》中记载:“起于乙卯春,竣于庚辰冬,约费千有余金。”乙卯春即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春,庚辰冬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冬,修建祠堂耗时约两年,花费白银千两。碑刻和族谱的记录互为印证,该祠始建于1819年确凿无疑,而非文物铭牌上介绍的1807年,距今刚好200年历史。
祠堂木雕
戏台木雕
推门而入,即是门厅,门厅上为戏楼,下为过道。戏楼为抬梁式木结构,保存较为完好,木制台沿上布满雕刻人物、麒麟、凤凰、鹿马、宝瓶、花卉,可惜多有损坏。
戏台正面是祠堂正厅,整座正厅的地基高出门厅一台,共有5间。正厅墙壁上尚有“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等标语。1957年到1997年,祠堂被改造成柏龙村小学,这行大字正是当年作为学校的明证。
祠堂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正厅屋脊,脊饰遍施灰塑,外嵌青花瓷片,中为五柱六角亭形宝顶,两侧各塑一条瓷龙,蜿蜒昂首,相向对峙,气势非凡,造型精巧。
八仙图案
此外,左右厢房的屋顶尚存灰塑人物造型,当年彩绘犹在,不禁让人浮想起200年前刚建好时,是何等的精巧。
遗憾的是,因办学等原因,祠堂内部的神龛、祖宗排位等已经不见,空无一物。
筚路蓝缕入川路
王氏族人介绍,这座祠堂是这一带的王氏总祠,大家习惯称为“总祠堂”“肇公祠”。肇公何许人也?这要从王氏的历史渊源说起。
据族谱记载,这支王氏发源于中原,先后居于山西、江西,元明时曾居福建武平,明初永乐年间分流时,迁居广东平远县石镇乡松源桥、中村、小柘一带,从此繁衍生息,族人日众,遍布今五华、兴宁、平远县。
明末时,祖先百满郎和妻冯满娘生王肇、王启二子,王肇又育有长子王梅峰、次子王梅庄。从此,王氏辈分开始分开排列,王梅峰子孙字辈为:“梅均思成士,运志兴文贤,朝廷开大道,忠孝振家声。”王梅庄后代字辈为:“梅万思成仕,运奎兴文盛,德高爵显荣,永远享清平。”
王家祠正厅
从“梅”字辈算起,往下到第六代“运”字辈时,恰逢湖广填四川。王氏族人响应号召,举族陆续迁移西蜀。
族谱记载,从康熙庚子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到壬寅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王氏“运”字辈堂兄堂弟,如王明运、王定运、王连运等可查证者30余位携家带口,迤逦踏上上川之路。王氏后人口头相传,上川者120多户,开创了客家人入川史上的家族人数之最。
王氏族人来到四川,主要落业在资中、资阳、内江、仁寿,后更有远迁到荣县、宜宾、犍为、乐山、峨眉等地的。而以资中铁佛镇王家岩为中心,辐射周边走马镇、罗泉镇、龙结镇,仁寿禾嘉镇、富嘉镇等,今之后人,当以万计。
入川道路,既长且阻,传说葬身虎口者有之,身染疾病者有之。今王家岩上住着王明运的一支后代,后代口传说,王明运略通堪舆之术,一行人行至王家岩,稍作整顿。王明运看到左近一处堰塘,乃天然石坑形成,塘水清澈。他踏入水中梳洗,抽脚上岸时,更无一点淤泥。
王明运稍感诧异,放眼望去,但见此地居于高处,地势平坦,并无人烟,周遭水源丰富,既无干旱之忧,又无洪涝之虞,于是告知众位弟兄,就地落业。故此地小地名称石堰塘。
由于入川较早,王氏族人插占了宽广的土地。他们初以出租土地为生,后经族人不懈努力积累,成为当地显赫的大家族,延续至今“远”字辈、“孝”字辈已有12代人。
王明运后代稍有积累,就在石堰塘修建房屋。他们依照广东原乡围龙屋的样子,修建了一座围屋,该围屋以中间祖堂为中心,共有4道大门。当中正门前,为一月牙形水池,屋后房屋合拢形成半圆形围龙。房屋基础全为石条砌就,墙体为土砖,上施青瓦,高峰时期曾住了300人。可惜后来逐渐被拆毁,但从空中俯瞰,仍可见当初规模之胜。
客家人有修谱建祠的传统,为团结王梅峰和王梅庄两房后人,乾隆年间,两房后嗣“念祖宗功德之绵远,慨叔侄聚会之难期,因于乾隆戊辰,约集九十余名,各出己资八十文,兴立肇公尝会”,办起了经常性的春秋二祭。
王家祠封火墙
稍后,在王家岩下龙泗沟觅得祠堂基址,并“置田一百余亩”,作为祠堂产业,修建祖祠。这个祠堂就是保留至今的王家祠,祠堂实为王氏后人共同的祖先——王梅峰、王梅庄之父王肇所立,故称“肇公祠”。肇公尝会从此每逢清明、立冬聚会,以慰先祖之灵。
前文已述,王肇后代从王梅峰、王梅庄开始,字辈分列。故不久后,王梅峰后嗣子孙又依照当时族人名册,照名“凑银五钱起,积尝会”,并在王家岩石堰塘得祠堂基址,“至嘉庆年间修立祠堂,大振财源,置田一百余亩”。这就是王梅峰的祠堂,称为“古上祠”。
王梅庄后人也“凑银三钱起,积尝会”,在王家岩石堰塘干坝子修建祠堂,置田一百余亩作为祠堂产业,这就是“梅庄公祠堂”,称为“古下祠”。这正是“一宗分两祠”。
此外,王家岩西边的袁家山,还有一座建于道光年间的王氏“成华祠”。这座祠堂乃是王连运后人所建。
王连运入川之路稍显波折,据老谱记载,王连运自康熙年间移居西蜀,先在湖广居住了8年后,才迁到资州内江县北门苦檀垇再居8年。积累钱财后,受堂兄弟感召,到王家岩袁家山新创堂,购置田产100多亩,以为产业。再后来,族人为其修建“成华祠”。
如今,4座祠堂,已毁其三,仅剩肇公祠堂保留完好,见证着这一支客家王氏艰难入川创业的历史。
(作者单位:曾为志,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方琳,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石立念啥
来源:大众日报
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西南长清区孝堂山顶的东汉石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石祠在历史上被人们与汉代大孝子郭巨联系在一起,因此,又叫作“郭氏墓石祠”。
石祠坐北朝南,为单檐悬山顶,两面坡加屋脊,东、西两侧各立一画像支枋石,中立一八角石柱,柱上栌斗置两条拼成一列的画像石枋。祠内有一祭案,中间置一块三角石隔梁,从而形成两开间。屋顶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等仿木结构构件。
石祠三墙内壁、隔梁石东西和下面都刻满画像,引人关注的内容有风伯吹屋、织女、“大王车”出行、“二千石”出行、楼阁拜谒、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韩朋贞妇、泗水升鼎、七女为父报仇等。石祠画像,不论从线条雕刻的刚劲、流利,形象的准确、生动,构图布局的饱满、充实,还是内容表现的丰富、繁多,都说明其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反映了当时的工匠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东汉人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说:“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孝堂山石祠是一座墓祠。墓祠是人们祭祀死者的地方,主要祭祀埋在祠堂后面坟墓里的死者,古代所谓的“上冢”,并不是到坟堆上去,而是在墓地祠堂前祭祀死者。山东嘉祥的武梁祠前专门建有放祭品的“坛墠”,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收藏有王莽居摄二年的“祝其卿坟坛”和“上谷府卿坟坛”刻石,当年也都是墓前的祭坛石。
墓祭的礼俗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孟子·离娄》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一男子有一妻一妾,他每次出门回来,都是酒足饭饱,妻子问他和哪些人一起吃饭,他回答说是富贵之人。妻子不相信,第二天早起,跟踪丈夫,发现没有人跟她丈夫交谈。她丈夫直接走到城东的墓地里,向正在祭祀的人乞讨食物,一家不够,再到另一家,这就是他酒足饭饱的方法。即“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由此可知,墓祭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已经较为普遍。墓祭在汉代以后称之为“上冢”或“上墓”。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年轻时曾得一老父赠《太公兵法》,老父对张良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高祖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到黄石,“取而葆祠之”。“至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由此可知,汉初上冢的礼俗,已经有夏、冬两季的伏祭和腊祭,也就是说有了定期墓祭的礼俗,其出现当在此之前。因此,《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安葬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应非虚言。
以上提到的战国至西汉初年的墓祭,以及时至今日仍在流行的墓祭,都是常人之礼,祭亲友、祭古人、祭名人,是表达哀思,是纪念,是敬仰。两汉时期,经皇帝御批的归家上冢就不同了,在这些意义之外,又加了借上冢,聚会官员宗族,炫耀乡里之意。《汉书·叙传》记载,西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著《汉书》的班固的伯祖父班伯为定襄太守,在任一年多,“上征伯。伯上书愿过故郡上父祖冢。有诏,太守都尉以下会。因召宗族,各以亲疏加恩施,散数百金。北州以为荣,长老纪焉。”《汉书·游侠传》记载,成帝时,齐人楼护“母死,送葬者致车二三千辆,闾里歌之曰:‘五侯治丧楼君卿。’”后楼护为谏大夫,“护假贷,多持币帛,过齐,上书求上先人冢,因会宗族故人,各以亲疏与束帛,一日散百金之费。”特别宠信的大臣,上冢之费都由朝廷供给,如汉哀帝宠臣董贤“上冢有会,辄太官为供”。《盐铁论·散不足》所谓的富人之墓“台榭连阁,集观增楼”,除了供墓主人的灵魂游览外,还当是上冢集会之所。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更是把“归家上冢”当作笼络大臣的重要手段。《后汉书·冯异传》记载,建武二年,诏阳夏侯冯异“归家上冢,使太中大夫斋牛酒,令二百里内太守、都尉已下及宗族会焉。”建武六年,诏舞阳侯岑彭“过家上冢,大长秋以朔望问太夫人起居。”建武十二年,大司马广平侯吴汉“至宛,诏令过家上冢,赐谷二万斛。”光武帝还曾嘉奖宋均,“迎赐以金帛,令过家上冢。”后来的皇帝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建初二年,韦彪行太常,随章帝西巡。“厚赐彪钱珍羞食物,使归平陵上冢。”和帝时,韩棱迁南阳太守,“特听棱过家上冢,乡里以为荣。”
两汉时期,高级官员受诏归家上冢,不仅“乡里以为荣”,而且如历史学家杨宽指出的那样,他们借此机会会集宗族、宾客、故人,作为团结和扩展大族势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清代史学家赵翼指出,东汉明帝的上陵礼也是来自大臣的上冢礼:“光武令诸功臣王常、冯异、吴汉等,皆过家上冢,又遣使者祭窦融父冢,明帝遂有上陵之制。”不论汉明帝的“上陵礼”是否来自大臣的“上冢礼”,它们都是用于笼络人心,团结和扩展势力的一种手段。
据孝堂山石祠里的题记,祠堂主人在东汉早期曾任“二千石”官员,虽然不见于史传,但在当地应较有名气,祠堂内顺帝永建四年的题刻中“叩头谢贤明”的文字可以为证。他的亲人“归家上冢”时,礼制规定的项目当不会少,场面也当是比较气派。而且祠堂建在山顶,一有祭祀活动,山下的乡邻就能看见,甚至在附近的“牧马牛羊诸僮”还会来围观,“乡里以为荣”是极有可能的。
(作者系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石立念什么用于地名,石立念什么?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