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祥个人简介,张振祥华为个人简历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王悦凝

张振祥个人简介,张振祥华为个人简历

大家好,由投稿人王悦凝来为大家解答张振祥个人简介,张振祥华为个人简历这个热门资讯。张振祥个人简介,张振祥华为个人简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振祥

前言

图|毛主席

1937年毛主席在延安点名接见了一名跟随红军队伍走完长征路的国民党将领,在见到他后,毛主席直接说道:“你回蒋介石那去吧......”

这位国民党将领是谁?他为何会跟随红军队伍走完长征路?毛主席又为何会亲自接见他,还让他回到蒋介石那去呢?故事还得从这名国民党将领的人生路开始说起......

忠堡被俘

这名国民党将领名叫张振汉。

1898年,张振汉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一户贫苦农家,在张振汉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去世了,母亲靠着给街坊邻居洗洗衣服、纳纳鞋底,勉强抚养张振汉。

或许是在当时兵荒马乱的中国,张振汉吃尽了底层的苦,也见不得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又或许是他想要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当他从在北洋军阀当官的叔叔口中得知保定的陆军军官学校,不仅不收学费、有书读,还有饭吃时,张振汉认为当兵不失为一条出路,于是立即打定主意:要去保定军校读书、参军。

1908年,在叔叔的介绍下,张振汉进入保定军校学习,在学校里,张振汉一直刻苦读书,并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战技术教育和训练,1916年,张振汉从保定军校炮科毕业。

张振汉受过专业的军事教育,且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1924年,他被任命为奉军连长,在任职期间,他曾在徐树铮麾下参加过外蒙古独立谈判。

可即便是在当兵之后,张振汉也并没有受到国民党的影响,因自幼吃过苦,张振汉始终对穷苦人民满含着同情,更不愿鱼肉百姓,于是,在北伐战争爆发后,他加入了北伐军。

因张振汉在军旅生涯中指挥相当出色,1931年,他被任命为鄂军第41师师长,并被授予中将军衔。

从一个穷苦农家的孩子,到国民党中将,对于彼时的张振汉而言,无疑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阶级变迁,但在跟随蒋介石、国民党的过程中,张振汉始终只是以一个军人的身份,执行上级对他下达的命令,直到遇到红军之后,他的人生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张振汉

1934年,由于国民党对共产党步步紧逼,无奈之下红军主力只得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自此,红军长征开始。

同年10月,蒋介石紧急调集11万兵力开始围堵红军,为了掩护红军主力撤退,由贺龙元帅、任弼时、王震等人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便留守在湘鄂交界处,准备阻击国民党军队。

而当时对于贺龙元帅等人最大的对手便是刚刚升任国民党第41师师长的张振汉,彼时,张振汉跟随由蒋介石任命的鄂湘川“剿共司令”徐源泉,对红军进行围剿。

因张振汉所率领的41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成为了此次“围剿”由贺龙元帅带领的红军的绝对主力,为此,张振汉更是扬言道:“一定要亲手抓住贺龙!”当蒋介石得知张振汉此言后,对他更是颇为赏识。

然而令张振汉没想到的是,在不久之后,第41师师部不仅被红军一举歼灭,而他也被活捉了......

1935年6月的一天,红二、六军团突然以一部分兵力插入敌鄂军防区纵深内,包围了宣恩县城,与此同时,贺龙元帅又下令派以部分兵力切断宣恩、恩施之间的交通,很快,便歼灭了这个地区的部分敌军。

图|贺龙元帅

为了尽快消灭敌人,红二、六军团的主力则隐蔽在宣恩城南10公里处,当时驻守宣恩的敌守军并不多,自然难以抵挡红二、六军团的进攻。

敌总指挥徐源泉指挥在湖北的军队“围剿”红二、六军团,很快,他便得到宣恩守军十万火急的告急求援,徐源泉害怕宣恩一旦失守,恩施也将难保,为此,他紧急电令张振汉驰援恩施。

张振汉在得到上级的命令后,当即决定在当天下午将左中右三路部队集中于忠堡,然后,全力援救宣恩守军,使红军无隙可乘。

谁知,张振汉将作战方案电告徐源泉时,红二、六军团的电台破译了他们互相通报的密码。

很快,贺龙元帅便知悉了张振汉的计划,高兴之余,贺龙元帅对任弼时说道:“老朋友来了,我们要认真迎接他的大驾哟!搞掉张振汉这一坨坨,我看是有把握的,张振汉在湖北与我交手多年,他在蒋介石手下也算得上一名将才呢!41师装备比我们强多了,作战能力不弱,也不是豆腐渣。这一仗,我们一定要打好,打个一锅端,干干净净吃掉它,把张振汉抓过来!”

图|贺龙元帅

张振汉也正如贺龙元帅所言,并不是一个狂妄无能的将领,在与红军作战过程中,拥有优势的同时,他也曾吃过亏,所以,他对贺龙元帅的作战指挥也是深有畏惧。

为了慎重,张振汉给部队下了一道死命令:“以急行军的速度片刻不停,必须在今日下午四时前全部在忠堡集结,一旦进入忠堡,立即抢修建筑工事,完成防御准备。”

在张振汉看来,以红军的简陋武器,守住忠堡是万无一失的,只能在忠堡消耗红军的战斗力,第二天再去解宣恩之围,更何况,忠堡附近全是友邻部队,数量多于红军,装备火力优于红军,自己所率部队在任何情况下也没有被红军歼灭的可能。

张振汉的计划算得上周密,但可惜的是,他对红军指战员的觉悟和不畏艰险困难的力量还是估计错误了,他将红军与自己的军队等同来估算,自然是一招失误,满盘皆输。

就这样,张振汉按照自己的计划,带着一个师部、一个旅毫不犹豫地、快速地钻进了红军张开的口袋,钻进了红军的包围圈内,在红军的猛烈攻势下,张振汉虽指挥所部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红军的勇猛,结果全军覆灭,他自己也成为了俘虏。

贺龙下令不杀

贺龙元帅在得知老对手张振汉被俘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在同任弼时等人商议后,他们一致决定不杀张振汉。

与此同时,面对败局,向来对围剿红军不遗余力地张振汉无计可施,他担心红军不会轻饶自己,自己会想张辉瓒一样被红军处死,于是他决定自杀,幸好被他的参谋长拦了下来。

没过多久后,浑身泥土、衣冠不整的张振汉就被押到了贺龙元帅面前,张振汉在见到手里拿着根烟袋杆杆的贺龙元帅时,脸色突变,他当即低下了头,一句话也不说。

这时,贺龙元帅笑着说道:“啊呀,老张啊,我们是老朋友了,分别好久了吧?想不到冤家路窄,在这里碰了头,抬头看嘛,我就是你要捉的‘贺匪’,今天,到底谁捉住谁了呀?”

图|贺龙元帅

张振汉抬头看了看贺龙元帅,依旧没有说话,就在此时,军营里突然传来了“杀了张振汉,为死去的红军兄弟们报仇”,这一呼喊声充斥着张振汉的耳膜,正当他绝望之际,贺龙元帅却说道:“此人不杀,暂时留下来,告诉卫生部,好好给他疗伤!”

听闻此言,张振汉十分惊讶,他还没来得及发问,贺龙元帅早已走了出去,在那段时间里,张振汉享受到了不寻常的待遇,红军明明缺药,却拿出宝贵的药品为他治疗,红军战士们在吃粗粮咸菜的时候,张振汉吃的是小灶、细粮,这让张振汉在感动的同时,又很好奇贺龙元帅为何这样做。

张振汉终于再次见到贺龙元帅,他主动同贺龙元帅提出:“我想回汉口和家人团聚,以后永远不在军队任职了。”

贺龙元帅听到张振汉的这一要求,当即反问道:“你丢了41师,你以为你回去蒋介石会放过你?”

见张振汉沉默不语,贺龙元帅又说道:“你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学的是炮兵专业,难得的人才啊,能不能留下来当红军学校的教员?”

张振汉当即拒绝道:“败军之将,何德何能,我惭愧啊......”

贺龙连忙说道:“你说的只有一半道理,当年,南昌起义,我听陈赓说,蒋介石把黄埔第一期的学生叫来大骂一顿,说人才都当了共产党专门和他作对,就剩下你们这群蠢材,陈赓是第一期的学生,徐向前、蒋先云、左权......好多黄埔第一期的学生确实加入了共产党,确实专门和蒋校长做多,确实也都是人才,这上头一句,蒋介石没有讲错,错在下面一句,剩下的未必不是人才嘛!他蒋介石输是输在反人民反革命,失掉民众,失掉人心,再有天大的人才也不行。你莫以为打了败仗,当了俘虏,就没得几分才气。你认识的字,读过的书,就比我贺龙多嘛!我的建议,你看如何?你若不同意,我们照样释放你的。”

听闻此言,张振汉没有说什么,随后,贺龙元帅又请萧克等人做他的思想工作,在看到红军将领三番五次请自己为红军讲课后,张振汉也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与国民党的不同,他便主动找到贺龙说:“我愿意尽力一试。”

图|张振汉

贺龙高兴地说道:“我们欢迎,欢迎啊!”

1935年8月,张振汉换上了红军的军装,站在了红军大学的讲台上,也是从这时起,他加入了红军革命队伍的行列之中。

而彼时没有了精锐41师的蒋介石勃然大怒,他决心消灭贺龙元帅带领的部队,1935年10月,蒋介石再次调集兵力围剿贺龙元帅所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因形势所迫,贺龙元帅决定再次带领红军队伍转移。

在开会的时候,贺龙元帅还特意将熟悉国民党军情的张振汉叫来,请他为红军转移路线出谋划策。

张振汉对双方的兵力布防、相邻部队关系以及湘鄂川黔一带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在经过仔细思考后,他大胆建议道:“我认为不宜北上,向南从敌军薄弱环节突破。”

张振汉的建议与贺龙元帅的想法不谋而合,很快,贺龙元帅便决定南下湘中、突破澧沅防线。

当长征队伍来到金沙江畔时,贺龙元帅再次向张振汉询问大兵团渡江的意见,张振汉提出的伐竹扎排渡江的方案被贺龙元帅采纳,很快红军大队顺利渡过了金沙江。

在此过程中,红军依旧给予了张振汉很好的照顾,红军给他以军团级干部的待遇,给他配了骡子作为坐骑,还配了专门的勤务人员照料他的生活。

在过玉龙雪山时,坐骑失蹄把张振汉摔到了深深的积雪之中,使得张振汉身受重伤,红军指战员冒着生命危险,手牵手地接成了人链,把他从绝境中拉了上来。

同贺龙元帅等红军将领以及红军战士相处的每一件事,都深深地改变了张振汉对红军和共产党人的看法。

图|张振汉一家人

对于红军战士的舍命相救,多年后张振汉曾不止一次地对儿子说:

“过雪山时,好几个红军战士为了把我抬出去牺牲了,我曾是他们的敌人,杀死许多他们的兄弟,他们却拿命救我,这份恩情你永远不要忘记!”

“你回蒋介石那去吧!”

红二、六军团到达延安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分别接见了唯一跟随红军走完长征的国民党中将张振汉,与此同时,毛主席还安排他到红军大学当军事教员。

那时延安实行供给制,张振汉在中央领导人的关怀下,得到了特殊待遇,每个月还可以领到几元银元的薪饷。

在同毛主席与周总理闲谈后,张振汉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跟随共产党的决心,然而,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张振汉的人生轨迹又一次被改变了。

“七七事变”后不久,毛主席又一次接见了张振汉,在聊天过程中,他们二人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出路产生了许多共鸣,谈话到最后,毛主席郑重地对张振汉说:“你回蒋介石那去吧!”

张振文闻言微微愣了一下,他还未询问为何,毛主席又接着说道:

“老张,当前主要任务是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你在国民党内,在保定军校同学中有一定威信,你能否利用关系,回到蒋统区,继续为中国革命作贡献?当然这是要冒风险的。”

图|毛主席

张振汉深知回到蒋介石那边去,蒋介石必定容不下自己,但毛主席开口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终究还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临行前,周总理还亲自为张振汉设宴为他饯行,很快,张振汉便回到了汉口,张振汉的“回归”很快便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曾经对张振汉十分赏识的蒋介石更是震怒,直接下令:“必须格杀勿论!”

蒋介石在下完这道命令后,还指示其要员何成浚亲自监督,何成浚因何张振汉是故交,并没有实施蒋介石的命令,只是把张振汉软禁了起来。

为了能尽快解救张振汉,何成浚故意拖延处决令的同时,他还暗中找到张振汉的妻子请她到国民党将领疏通关系,很快张振汉的妻子便获得了国民党军政要员20余人的保证书。

在得到这些保证书后,何成浚又向蒋介石传达了张振汉想要领兵抗日赎罪的想法,看到保证书,碍于压力,蒋介石最终还是同意赦免张振汉死罪,但不允许他在国民党军政部门任职。

就这样,张振汉逃过一劫,虽然没有成功打入国民党军政部门,但张振汉并没有忘记毛主席、周总理对他的嘱托,他用周总理给自己的经费,依靠过去国民党的关系,转而从商,并把赚到的前秘密送到延安。

1938年8月,张振汉以成功商人的身份再次进入了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圈子,在那段时间里,他经常现身说法向国民党高官做统战工作。

1943年,蒋介石的亲信何应钦、陈诚一起来到张振汉家中,转达蒋介石希望他重新担任军职的意思,起初张振汉并未同意,但蒋介石也并未放弃,一连几天,蒋介石都派不同的国民党高官登门请张振汉出山。

图|蒋介石

此时的张振汉也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便答应了下来,并成为了中将高参,在之后抗日的时间里,张振汉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再次将矛头对准了共产党,此时,张振汉又一次看清了蒋介石的嘴脸,他当即离开了重庆,先后到上海和连云港,继续秘密为延安方面筹措资金。

1949年,在全国解放前夕,张振汉回到湖南,他利用自己在湖南的人脉与威望,秘密掩护了不少地下党员,并与当时军政界人士一同策划了湖南和平解放运动。

1949年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这其中少不了张振汉的功劳,从1937年到1949年,在这12年的时间里,张振汉始终不辱使命,他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完成了毛主席的重托。

全国解放后,张振汉先后任长沙市人民政府委员、湖南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5月26日,张振汉逝世,享年69岁,临终前他曾对守候在自己身边的亲人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真正的革命队伍。”

张振祥现在在哪里任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永乐 通讯员 王瑞飞

“现在正是种植山药的季节,有了国家级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公司今年山药的种植和生产必将更上一个新台阶。”温县怀方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光辉对国家级专家团队的指导充满感激。

近日,为了更好地服务山药产业发展,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科学家、河南师范大学杨清香教授,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专家、国家山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河南师范大学李明军教授,邀请国家农业农村部薯类指导专家组专家原热带作物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开绵研究员、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振文研究员、虫害防控岗位科学家陈青研究员、白沙综合试验站站长欧文军研究员等组团对温县山药产业发展进行现场调研指导。

专家团首先听取杨清香教授汇报了团队近年来在河南、河北、海南等地山药产业发展中所做的工作,随后实地调研指导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怀方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怀健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生产单位。在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米爱林所长的引导下,专家团实地考察指导了团队合作开展的怀药(怀山药、怀地黄和怀菊花)脱毒苗扩繁与应用。

在杨清香教授团队建立的山药新品种示范基地,专家组围绕山药品种特性、种植密度、水肥一体化的合理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专家组还参观了合作企业加工生产车间,针对企业的生产理念、加工产品的类型、年产量和销售情况进行深入座谈交流,重点围绕如何保证山药鲜食和加工产品如山药粉、山药片等的食用安全进行讨论指导,对山药健康休闲食品的多样化开发提出了富有成效的建议。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此次专家组团指导,对公司进一步完善产品类型,加快山药相关产品开发十分有益,杨清香和李明军教授多年来一直和我们通力合作,为企业和温县的山药产业发展进行指导服务,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国家农业农村部薯类指导专家组专家李开绵研究员说:“温县的山药种植加工企业众多,发展迅速,但企业在发展中都应该坚持情系三农、初心不改,不断让‘土特产’走出乡村‘新滋味’,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健康”。

据了解,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科学家团队在杨清香教授的带领下,在山药健康种苗生产技术开发和地方特色山药品种筛选方面持续发力,与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建立了怀药健康种苗扩繁中心,与山药生产企业合作建立了特色山药品种的种植和加工生产示范基地,有力推动了温县山药产业的发展。

针对山药生产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杨清香教授说:“温县山药生产历史悠久,企业众多,产业链完整,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未来温县山药生产企业应该走向全国,为地方特色山药种植生产潜力大、但尚缺乏加工企业的地区输入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技术,从而做强科技支撑、注入创新动力,推动全国山药产业的发展”。

张振文简介

10月27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品资所)木薯研究中心的李汉丰再次踏上前往非洲的路途。跟10年前一样,他此行的目的地还是刚果(布),任务是在当地开展热带农业技术服务。


2014年,李汉丰就曾远赴刚果(布),在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工作生活了一年多,与同事一起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其提高木薯、蔬菜等农作物产量,也和一群非洲朋友结下深厚友谊。


多年来,中国热科院一批又一批专家跨越山海、远赴非洲,将热带农业技术倾囊相授,与当地农民共同耕耘,在非洲热土上播撒丰收的希望。


10年后,当再次接到远赴非洲的任务,李汉丰没有迟疑。他对那里的工作生活很熟悉,也一直很挂念当地的“老朋友”,“很想回去看看他们过得怎么样?还需要哪些帮助?”李汉丰说。


“人类命运共同体,万千难漫漫征途;兢兢业业木薯人,功绩写在刚果(布)。”临出发前,李汉丰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诗句。



点击查看视频

海南木薯非洲奇妙之旅

↓↓↓

视频加载中...


肥料是“奢侈品”

90%人口以木薯为主粮,平均亩产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木薯是非洲重要的粮食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非洲有40多个国家种植木薯。由于缺乏优良品种及栽培、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平均每公顷产量约8.55吨(亩产0.57吨),大幅低于每公顷15吨(亩产1吨)的世界平均水平。


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的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内,专家与当地员工一起收获木薯。新华社发


2006年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在非洲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07年8月,由中国热科院承担的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获得批准,选址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以西17公里的贡贝农场,占地59公顷;2012年1月1日,示范中心正式交接并启动技术合作期。


中国热科院首批援非的7位农业专家,从海南出发,带着热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抵达示范中心。


从此,一批又一批海南专家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热带农业科技的接力援助。


李汉丰回忆,他第一次到达贡贝农场时,看到当地农民基本上居无定所,除了传统的木薯种植,几乎不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这里90%的人口以木薯为主粮,但木薯品种质量不高,栽培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比较原始,平均亩产约0.6吨。”李汉丰说,当地物资匮乏,肥料成了“奢侈品”,大多木薯都是“不浇水、不施肥”的粗放式管理。


李汉丰与非洲当地朋友合影。受访者供图


对于初来乍到的专家来说,如何适应当地生活,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刚果(布)紫外线很强,有时候在外面晒久了,皮肤有灼痛感。”李汉丰说,由于饮食习惯不同,专家们刚开始都是吃从国内自备的干粮,直到示范中心种上各类瓜果蔬菜后,这一状况才稍有好转。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一定要尽己所能,帮助当地农户提高农业技术,解决温饱问题,摆脱粮食危机。”李汉丰当时就在心里默默许下了承诺。


没有肥料,就难以提高木薯产量,怎么办?那就自制有机肥!专家们一起利用当地酿酒剩余的啤酒糟,再从养殖场里收集动物粪便,采用发酵手段制成有机肥。


有了肥料后,专家们开始为农户提供培训指导,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还与当地员工并肩劳作,共同在田地耕耘、浇水、松土,将中国先进的种植理念与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户。当地3.3万亩木薯试验田平均亩产实现翻番,达到1.2吨左右。


“这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此后每次举办培训班,附近村民都会赶过来学习。”李汉丰说,除了在示范中心培训,专家们还主动走出去,深入当地农村组织农民接受培训。


截至目前,中国热科院先后派驻了20多名常驻专家,在示范中心实施项目20多个,累计投入项目资金超1300万元,举办培训班29期,培训学员2000多人,筛选出3个优良木薯品种和50多个适合当地种植的蔬菜品种,开展农业种植和禽类养殖示范,为当地学员带去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全方位培训。


位于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的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大棚。新华社发


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

“不仅要让非洲人民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


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位于儋州的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里,收集保存了国内外珍贵的木薯种质资源900多份,引进国外特异种子10余万粒。


这是一座木薯种质资源的“宝库”,为科研人员开展创新利用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中国热科院先后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南系列木薯新品种20个,培育优良品系5700多个,具有花叶木薯、水果木薯、紫叶黄心等特异资源。


在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里,科研人员不断进行组培苗培育、基因改良等前沿研究,为非洲提供适应当地气候土壤、高产优质的木薯品种。如今,这些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正随着一批批科研人员走进非洲,帮助更多的非洲国家提高粮食产量。


“华南系列木薯品种具有高产、高淀粉、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中国热科院品资所木薯研究中心专家余厚美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如今,华南系列木薯新品种在非洲等地区累计推广面积已超千万亩。


被带到非洲的不仅是新品种,还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


2023年,示范中心在刚果(布)建成当地第一条自动化高品质木薯粉加工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对提升该国木薯食品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研究员张振文说。


木薯是许多非洲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但从种植、收获、加工到市场等环节的技术都非常原始,大多为小农手工操作,更令大家揪心的是,由于木薯加工方法落后,饮食安全也存在隐患。


“当地农民收获木薯后,通常会在地里挖一个坑,然后倒满水,再把木薯放进去浸泡7天至10天,通过这种方式来给木薯脱皮。”张振文说,由于浸泡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真菌、毒素等残留,威胁人体健康。


而在引进这条木薯粉加工生产线后,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位于儋州市东成镇的海南晨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示范中心内的“同款”木薯粉加工生产线,这也是全国首条食用木薯湿法加工生产线。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加工的食用木薯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琛 摄


在这条生产线上,木薯可以实现自动清洗、脱皮、切片、粉碎、烘干、分装等多道工序,最后,一根根木薯会被加工成木薯粉产品。“整个生产流程约1个小时,基本实现全自动加工,不仅效率高,而且生产的木薯产品吃起来也安心。”该公司木薯加工厂负责人王广中说。


在一批批海南专家的援助下,刚果(布)的木薯产量不断提高,为当地发展加工业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当地多次组织官员和企业代表来到海南参观了解中国热科院的木薯加工产品,希望将来木薯在非洲不仅仅是解决温饱的主粮,还可以加工成饼干、糕点、饲料等各种各样的食品。


“通过引进国内先进的加工技术,不仅要让非洲人民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张振文道出了心里的愿望。


项目加速“开花结果”

宜地化育种、农业机械化等 五大工程助力非洲木薯产量倍增


除了远赴非洲援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还敞开大门,接纳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他们在海南的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学习木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参与前沿科研项目。尼日利亚留学生格雷戈里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热科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致力于木薯虫害绿色防控研究。


尼日利亚留学生格雷戈里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开展木薯虫害绿色防控研究实验。新华社发


格雷戈里之所以来中国“取经”,缘于中国热科院研发的优良木薯品种,在尼日利亚大面积种植,木薯的产量成倍增长。


“尼日利亚大面积种植了中国热科院研发的优良木薯品种,但我们防治虫害的成本很高,我们希望借助绿色解决方案来减少虫害,从而降低种植成本。”格雷戈里说。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中国热科院积极开展对非热带农业科技合作,与非洲国家有关机构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19份。


为落实“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去年以来,中国热科院在卢旺达开展热带粮食作物种植与加工技术培训,赴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开展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并与尼日利亚科研机构设立木薯联合实验室,一批合作项目加速“开花结果”,广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


在木薯产业方面,中国热科院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已从木薯的育种栽培,扩展到管理、加工等环节。去年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中国热科院宣布启动“助力非洲木薯产量倍增计划”,在非洲木薯主产区建立木薯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实施木薯宜地化育种、良种替代、良种良法、采后减损及综合利用、农业机械化等五大工程。今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发布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出:中方将通过援助、租赁、合作经营、合资组装生产等方式加强对非洲农业机械化支持,提高非洲国家农业生产效率。中方拟与非洲国家共建中非热带农业科技中心(联合实验室),考虑推广木薯新品种和新技术。


“下一步,中国热科院将继续建设和完善在非洲的国际合作平台和网络建设。继续推进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国一品’项目,加强在非洲实施粮食产量倍增计划项目,特别是木薯和香(大)蕉产量倍增项目。此外,还要更加注重企业在非洲的产业服务工作,加强对非洲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中国热科院副院长李积华表示。


2024年11月12日《海南日报》A05版版面图


来源:海南日报

总策划:曹健 张杰 齐松梅

执行总监:许世立

记者:陈彬

主编:刘婧姝

美编:陈海冰

检校:徐伟东 符发

视频执行总监:刘乐蒙

视频文案:刘乐蒙

视频拍摄:李汉丰 袁琛

视频剪辑:陈海冰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周钰 刘阳秀

内容审核:林叶

值班总监:黄敏

值班主任:李国栋

总监制:曹健

张振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葡萄酒学院

大皖新闻讯 \"列车长,感谢你一路上的呵护,让我感受到了光明和温暖……\" 12月14日,K1072次列车终到北京丰台站,站台上一名盲人旅客紧紧拽住列车长张振文的手,不停致谢。

当日0:01分,K1072次列车停靠阜阳站,车站值班员送来一名独自乘车的重点旅客。旅客许女士今年64岁,独自一人去北京,由于自身双目失明,希望铁路部门给予协助。列车长张振文得知旅客许女士的诉求后,立即将旅客引导至11号车厢铺位上,并叮嘱11车乘务员吴自萍、王志珍做好旅客服务工作。

途中,乘务员吴自萍、王志珍轮流为许女士接打开水、购买早餐、搀扶其使用卫生间,守护在她身边,随时回应旅客需求。

11:06分,列车即将到达北京丰台站前,张振文车长与北京丰台站客运值班员进行联系,通知站方做好重点旅客交接准备。到站后张振文将其安全送下车,交与北京丰台站客运值班员手中。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通讯员 陈明芳 孙飞

编辑 陶娜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张振祥个人简介,张振祥华为个人简历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