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元旦是哪天,元旦是哪天几月几日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何兴

古代的元旦是哪天,元旦是哪天几月几日

大家好,由投稿人何兴来为大家解答古代的元旦是哪天,元旦是哪天几月几日这个热门资讯。古代的元旦是哪天,元旦是哪天几月几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元旦是哪天几月几号

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昨天(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为中国人共享,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践。该遗产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 饶权:我们将继续认真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同时申报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非遗项目,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多国代表对“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示祝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主席 南希·奥韦拉尔一直以来,中国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动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引人注目,这一次春节被列入非遗名录,春节是世界闻名的文化节日,人们都搜索过自己的生肖属相。

哥伦比亚文化部国际事务与合作顾问 玛利亚·维吉尼亚:恭喜中国,这是中国最为人熟悉的文化传统。我在巴黎看过春节游行,在波哥大图书馆参加过春节庆祝活动。所以现在(接近新年)春节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正是最佳时刻,衷心祝贺!

毛里求斯非政府组织代表 姆内恩:我们每年都庆祝中国春节,春节是我们国家的公共假日,所以对我们来说,春节列入非遗的申请被通过,让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立刻向毛里求斯方告知了这一消息。

总台记者 冯丽:随着春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于12月2日至7日举行,来自各缔约国、非政府组织、文化机构等约900名代表出席此次会议。

观象授时 “春节”源起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每年的春节时间都在公历1月、2月之间,它是如何被观测和确定的?“春节”源起于何时?来听听天文专家的介绍。

北京古观象台台长 齐锐: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一年的第一天给定下来,这个过程其实还不是一步到位。我们今天理解的这个春节,在先秦时代大概分有三类不同的历法。

在汉代以前,“春节”作为新年开始的日期不断变动,夏历定在正月初一,商历为十二月初一,周历又改为十一月初一,秦至汉代中期,又把新年定为夏历十月初一。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官方统一历法,正式将夏历正月初一定为新年第一天,即岁首,全国推行,历代相沿。

北京古观象台台长 齐锐:一系列的官方和其他民间的天文学家共同来制造天文仪器来观测天象,用很快的时间就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由官方发布的一部新的历法名叫《太初历》 ,就是把春天开始的这个月作为第一个月。

根据农历算法,每年的“春节”总是在公历的1月和2月之间不固定。是因为我国的农历是一套调和了太阳和月亮运动周期的阴阳合历,具有主动调节偏差的能力。

北京古观象台台长 齐锐:我们这个农历是阴阳合历,引入了二十四节气。因此它会主动地去校正和纯阳历之间的这个差。这就是我们说的农历的置闰法。因此它就会使得我们的春节大概会在某年的1月底、某年的2月初,不会偏差太大。

来源: 央视新闻

2026年元旦是哪天

节令之美·元旦 | 一元复始:说说元旦“那些事儿”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3年1月1日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习惯称其为元旦。元旦一词何意?有啥雅称?现代“春节”和古代“元旦”啥关系?听听民俗专家怎么说。

海报制作:冯娟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从字面看,元为始,旦为晨。作为节日时间,它指每年第一个月第一天的早晨,即新年的开始。

历史上,元旦有许多雅称,如三元、元日、正朝、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新正、鸡日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海报制作:冯娟

传统中国社会对“新的一年”的认识与西方不同,一直以来都将“正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古代就是如此,元旦就是“正月初一”。汉武帝以前,元旦的具体日期不太统一,夏代为夏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夏历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夏历十一月初一,秦朝为夏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改行《太初历》,重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

“由此可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只有一个新年,就是正月初一的农历年,这种情况直到民国时期才被改变。”萧放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引入西方历法,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挪用到阳历新年上,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春节。从此以后,中国人每年都要过两个新年:一个是阳历1月1日的元旦,老百姓习惯称它为“阳历年”;另一个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农历新年,即春节。

“不过由于历史文化与民间传统的原因,这一历法的节日修正并未广泛流行起来。”萧放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作为公历新年第一天,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象征着新生和新的希望,也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期盼。”萧放说。

统筹:刘心惠、刘元旭

记者:周润健

编辑:李民

新华社国内部、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节令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网

元旦是哪天2024年几月几号

元旦起源于5000多年前,曾经是农历正月初一。中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阳历新年的国家,大洋洲岛国汤加则是最早迎接日出的国家。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地也都会庆祝元旦。戳图,掌握更多元旦小知识 via新华社

来源: 浙江发布

元旦是哪天放假

作者:程东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春节”只是上个世纪初才兴起的晚近说法。在古代传统中,这个节日被称为“新正、新岁、元日、元旦”等,“春节”则是另有所指。

不管叫什么,民间都一直俗称“过年”。过年其实不仅是春节,而是从腊八到元宵,甚至到二月二的一系列年庆活动。这里我们就来把这一系列年庆的源流做一番梳理。

汉武帝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

在“过年”的一系列年庆活动中,除夕或者春节无疑是其中的高潮。

古时候,无论叫新正、新岁还是元日、元旦,顾名思义,都代表新的一年的开始。而“除夕”,指的也是新旧交替的那一个夜晚。

从物候上来说,一年又一年的轮回转换,四季更替,是最明显不过的时间周期之一。古时候,人们也很早就有了“年”的概念。我国古代的年首先是与农作物一年一度的收获相关。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则称:“年,谷熟也。”

一年周而复始,这当然是个值得庆祝的时刻。那么,把什么时候算作一年的开始呢?正如前面所说,谷物丰收是“年”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我国的周代,把完成收获的季节作为一年的开始。《诗经·七月》中记载了周人禾谷登场后人们庆祝欢乐的场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因此在十月末、十一月初过年。《诗经·七月》记载的,其实就是那个时候人们“过年”的场景。

直到汉代中期汉武帝的时候,才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此后历法虽然经过不断修正,但这个一年开始的时间却一直没有改变。

岁首既然确定,相应的庆祝活动自然也就移到这个时间进行。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同时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饮的赐赠,这时礼乐齐鸣,百戏腾跃,一片欢乐景象。

在汉代朝廷的影响下,正月旦也成为民间的节日。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在民间,各种节庆活动也是越来越热闹。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就是开赌禁三天,任百姓娱乐。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从早上就开始互相庆贺。家户店面都张灯结彩,平时的娱乐场所更是车水马龙,平时难得出门的贵族妇女也盛妆出游,到赌场观赌。贫民小户在年节也换上新洁的衣服,把酒相酬。

南宋时,年节出门游览寺庙宫观的风气很甚,寺观游人整天不断。年节是人们聚会的良机,家庭宴会气氛热烈,“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明清时期,元日过新年的习俗更是固定化,我们在小说《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描写。

“春节”是民国时制定的新称谓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民国建立。

清朝被推翻后,采用什么样的纪年方式成了摆在革命党面前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后,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为表示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采用世界通行的公历。但对夏历(民间俗称为农历、阴历),也不曾宣布废除或禁用。

公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时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随后,孙中山下令改用公历纪年,并以 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

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继续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只是新年不能称为元旦了,不免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

1913年7月,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呈上一份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自此,农历岁首就由以往的“元日”“元旦”改称“春节”。所以,“春节”的叫法不过才有百年的历史。而过去在古代传统中,“春节”只是对立春日的称呼。

1928年,东北易帜,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发表宣言,通告“统一完成”。国民党开始强力推行“国历”(阳历),并将旧历视为“废历”。

1929年春节前,刚到任3个多月的山东省主席孙良诚便发布了“禁过春节”的通令,禁止商民过旧历年,声明自农历小年起禁屠,过年勒令各商开门,照常营业,并指派密探,凡有见面贺恭喜者,罚洋五元。1930年,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据时人记述,春节期间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处以罚金,“甚至乡间售卖历本的小贩,亦一并捉去拘役”。

然而,民间延续了上千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过年的习俗,却是一纸行政命令难以改变的。虽然有种种禁令,老百姓还是继续欢天喜地过他们的大年。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民间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春节放假3天,正式以法令的形式确认了春节的地位。

年节系列之一

腊八 “腊祭”传统和佛教文化的融合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到了腊八,就进入过年的气氛里了。

那么,腊八节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上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朝,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保佑百姓五谷丰登,共享太平。这四次大祀之中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举办腊祭的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将冬祭这天称为“腊日”。

腊日在早期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岁末的最后几天。汉武帝颁布《太初历》,确定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时间大约在冬至后第三十七天,介于大寒与立春两个节气之间。

到了南北朝时期,农历十二月初八被固定为“腊祭日”。这个日期的变化,应该和当时佛教节日的渗入有关。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举传入中国,人们相信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这一天各个寺院僧尼都要聚在一起共同纪念佛祖成佛,同时大兴佛会,施舍腊八粥。

因为腊八节和腊日离得很近,而腊日祭祀祖先的活动逐渐转移到元日新年时进行,腊日的祭祀活动逐渐式微,人们渐渐地将腊日移至腊八节来过了。

腊八节结合了传统的腊日祭祀和佛教腊八佛祖成道日,逐渐成为一个民间的节日,原本是佛寺施舍的腊八粥,也褪去了它的宗教含义,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

年节系列之二

腊月二十三 汉武帝提倡祭祀灶神

小年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祭灶节。最初小年是为了祭祀灶神,后来渐渐演变成了春节前的一个“准备节日”。

在不同的地方,小年的日期也不同。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在腊月二十五。中国北方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所在地,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小年为腊月二十四;鄱阳湖等地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灶神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旧时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外,还因灶神是玉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帝汇报这一年来每家的所作所为,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到正月初四再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

祭祀灶神的风俗,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西汉时有位叫李少君的人十分重视灶祭。据说,汉武帝就是听了李少君的一番鼓吹后,开始提倡祭祀灶神的。

灶神在汉代就演变为有名有姓的人格神,名叫苏吉利,而且还有一个名叫王博颊的妻子。在秦汉以前的古代,灶神或为男性或为女性,到了汉代则变成灶君爷爷与灶君奶奶夫妻。

民间习俗中,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在今天,我国大多数人家已不再祭灶,但是腊月二十三吃糖瓜的习俗在广大农村仍很盛行。

年节系列之三

闹元宵 古老习俗融合佛、道因素

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必然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元夕”的意义,所以元宵节又称“元夕”“元夜”。

道教产生以后,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还将它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节”。

西域摩揭陀国每年十二月底(相当于中国夏历的正月十五),要在城内做燃灯法会,纪念佛祖。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迎佛经于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土,正月十五在寺庙、宫廷燃灯表佛的习俗也逐渐为人们所习用。

由此可见,元宵节是在古老习俗的基础上,融合了佛、道的因素,最终发展起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燃灯,还开始挂灯笼。但是隋代以前正月十五张灯主要是皇家贵族的活动,整个社会还不是很普及,从隋代开始,元宵节张灯的习俗才风靡于世。

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历代相沿。“元宵”作为节日名称,大约出现在唐代。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当时京城长安制作了高达八十尺高的百枝灯树,立于高山之上,百里都能见到。

唐朝皇帝为了举国同乐,将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灯会,延长到三夜,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为了让人们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让人们尽情狂欢。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的盛况超过了前代,并且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从正月十三试灯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为止。

看灯与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两大特色。元宵作为一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是由当时一种圆薄的饼发展而来。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年节系列之四

二月二 龙抬头原本是天象

二月二,即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又称“龙头节”“青龙节”“春龙节”。相传,这一天神龙开始抬起头来,它可以兴云布雨了。

那么,所谓龙抬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要涉及到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知识了。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日月五星运行的黄道带划分为二十八个天区,在天区里有日月五行星在天空中的具体运行位置,人们可以依照这些星迹方位判断季节和时辰。我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又分为四个部分,称“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它们分别由七个星宿组成。其中东方苍龙这一象中,角宿为龙的角,亢宿为龙的颈项,氏宿为龙的胸部,房宿为龙的腹部,心宿为龙的心,尾宿与箕宿为龙的尾巴。

春天农耕开始的季节,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即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小时后,亢宿即龙的颈项,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氏宿即龙的胸部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下了雨,春耕也就开始了,人们又要为一年的生计到地里忙碌起来,年节也算真正过完了。(程东)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古代的元旦是哪天,元旦是哪天几月几日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