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移民中介排名,无锡移民公司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顾琬琴

无锡移民中介排名,无锡移民公司

大家好,由投稿人顾琬琴来为大家解答无锡移民中介排名,无锡移民公司这个热门资讯。无锡移民中介排名,无锡移民公司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无锡移民局

今天

随着ZH674航班

落地无锡硕放机场

无锡迎来了
首位适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

外籍旅客——

来自俄罗斯的NESTEROV IGOR



入境大厅内

无锡边检站的移民管理民警们

迅速为该旅客办理了

过境免签手续


//





无锡首位240小时过境免签旅客
NESTEROV IGOR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出来后,我就迫不及待来中国看看,无锡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城市,与大阪之间又有直达航班,整个感受非常方便愉快。”

此次政策调整将过境免签停留时间由72小时和144小时统一延长至240小时,适用口岸从39个增至60个,覆盖省份由19个扩至24个,并进一步扩大旅客停留活动区域,提升外国旅客在华出行、支付、通讯、住宿的便利度,这也让海外社交平台上关于来华旅行的图文和视频备受欢迎,“周五下班去中国”成为国外社交媒体的新热词


往期回顾





延长至10天!无锡在列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无锡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共查验出入境航班7400余架次,同比增长125%;人员820000余人次,同比增长134%。从无锡口岸入出境外国人达91000余人次,同比增长245%。其中免签入境和临时过境的外国人超10000人次,是去年的16.4倍,入境目的多为旅游、探亲访友
随着免签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无锡边检站推出“一揽子”措施有效提高通关效率,通过提前印发中英双语版本的《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区域提示单》,在全省对外开放口岸率先启用外国人入境卡自助填报终端,增派外语服务队提供政策解读、通关引导等举措,不断提升旅客通关便利体验。

随着入境外籍人员持续增长
无锡边检站
多项举措保障相关政策顺利落地

无锡边检站执勤二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在入境大厅设置240小时过境免签办理专区,安排专门警力,实现过境免签人员‘点对点’精准引导、‘面对面’专区办理。同时,随着元旦假期的临近,口岸客流量呈增长态势,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跨境客流高峰,我们开足查验通道,适时做好‘两公布一提示’,确保口岸通关安全顺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欢迎来中国,欢迎到无锡!


来源:无锡博报、无锡外事驿站

编辑:李倩

校对:张静

责编:杨珍



分享小伙伴

无锡移民局在哪个位置



明朝初年的大移民

又称洪武大移民

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

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我们熟悉的瓦屑坝、山西洪洞

它们一南一北构成了

明朝初年巨大的移民集散地


(明初移民图,制图@上骑艺林,参考《中国移民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摄影师@太白雪)


安徽地跨南北

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地

从移民来源上看

淮河两岸地区

主要来自北方的移民

皖江地区则主要来自

江西和本省皖南地区的移民

我们先看一张明朝洪武京师移民图


(明朝洪武京师移民图,制图@上骑艺林,参考《中国移民史》)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

明朝安徽地区各府的移民情况

明朝时期

安徽隶属于南直隶(南京)

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安徽境内有徐州的砀山和萧县两县,凤阳、庐州、安庆、池州、宁国、太平、徽州六府以及滁州、和州、广德三个直隶州。


(明南京地图,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中

对南直隶各府州移民数据进行了一个统计

我们对今属于安徽各府州的数据

进行重新制表


(安徽移民户籍表,制图@上骑艺林,参考《中国移民史》)


为何在明初会出现大移民?


江淮地区自南宋开始

就成为南北政权的对峙区

直到元灭南宋

这一期间

江淮地区饱受战争摧残

土地荒芜,饿殍千里

人们四处逃难,远离家乡


(金、南宋对峙图,制图@上骑艺林,底图@中国史稿地图)


蒙元统一中国以后

并不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元初统治者认为:

“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这样使得大批的肥沃农田变为牧场

大批的农民或死或逃

元朝末年

淮河地区又是农民的起义区

战争让本就处于崩溃边缘的人民

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


天灾人祸


人间战火连天,朝廷统治腐败

然而此时正逢我国气候大变

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

我国气候转向严寒

据记载1309年

无锡一带运河结冰

公元1329年冬

太湖结冰数尺,人履冰如平地

连耐寒的桔树都冻死了

明朝初年严寒还在继续

地处岭南的广东沿海地区

都雪花纷飞

此时中国大地上的人民

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


朱元璋打下的天下

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江山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大难题

是如何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怎么巩固大明新王朝的统治


“移民”

成为了明初一项重要的政策

朱元璋起义时

亲眼目睹了家乡凤阳的惨淡景象

凤阳作为朱元璋的家乡

又是淮西集团的诞生地

朱元璋有意在家乡建中都

但是人力的匮乏已达到想象的极致

于是朱元璋开始着手移民大计


凤阳府大概范围为今天淮河两岸,包括宿州(除砀山、萧县)、淮北、淮南、蚌埠、阜阳、亳州、六安的霍邱、滁州的定远、明光、凤阳、天长,以及江苏的泗洪、盱眙。


最开始移民的是张士诚支持者和方国珍旧部

洪武七年

朱元璋又策划一次更大规模的移民

那就是迁江南移民14万至中都

这些人基本来自苏南和浙江一带

作为大明朝的中都

军籍移民也是明初移民类别之一

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度

5600人为一卫

1120人为一千户所

军士全部别立户籍

称为“军户”

要求军人家属必须随军

从明朝洪武时期移民类别可以看出

凤阳府军籍移民是最多的


(洪武时期安徽移民类别,制图@上骑艺林,参考《中国移民史》)


此外

来凤阳府营建中都的工匠和

大批被流放的罪犯、官员

以及来自北方的降民和战俘

都是凤阳府重要的移民类别

其中山西移民主要分布在宿州地区

宿州、怀远以西有大量的山东移民

淮河两岸地区移民来源复杂

以江南地区、山东以及山西的移民为主


(凤阳中都城遗址,图片@google地图)


位于江淮中部的

庐州府、滁州、和州

具有鲜明南北混移特色

该地区主要是今天的六安市(除霍邱)、合肥市(除长丰北部)以及无为、来安、全椒、含山、和县、湖北英山等县


这一带移民相对均衡

其移民主要来自

应天府(南京)、徽州、宁国

以及江西和北方地区

江西和皖南移民占比最高

滁州、和州与应天府相邻

除了江西大量的移民以外

苏南及附近地区移民也占比很重


(位于巢湖边的长临河镇,很多氏族都自江西瓦屑坝,摄影师@上骑艺林)


安徽北部移民类别多

皖江两岸移民则比较单一

基本来自江西和本省的徽州


皖江两岸主要移民地是今天的安庆市、池州市以及铜陵的枞阳县


在安庆很多氏族族谱中都有记载

先人来自江西瓦屑坝

这瓦屑坝是明朝初期

中国南方重要移民集散地

是鄱阳湖边的一个古老渡口

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

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

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

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

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

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

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

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移民遗址,图片@google地图)


(江西瓦屑坝,图片源自@网络)


“江西老表”的称呼

源于江西的大移民

安庆和池州地区

来自江西移民最多

安庆府42万居民就有

27万来自江西瓦屑坝

典型的例子就是

皖西南地区的方言

它们基本属于赣语系


(赣语方言发音)


(安徽移民分布图,制图@上骑艺林,参考《中国移民史》)


对于安徽的移民多样性

这里无法全部写出

只能从整体上来述说

历朝历代安徽都有移民

但明初的移民是最具有代表性

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


你的祖上是从哪里移民来到呢?更多神州地理历史探秘知识,欢迎关注“神州探秘局”!在这里,一起探秘神州!


参考资料: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无锡移民局工作时间

#无锡是否宜居#

一、经济实力:万亿GDP背后的"隐形护城河"
2023年无锡GDP突破1.48万亿元,人均GDP达18.74万元(约2.8万美元),连续三年超越北京、深圳,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这座面积仅相当于0.55个上海的"经济巨人",以占全国0.05%的土地创造了1.2%的GDP。

物联网产业集群规模达3567亿元,占全国12.3%;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芯片产能居全国前三;生物医药产值突破1600亿元,药明康德等龙头企业全球布局。更难得的是,这里既有海力士、博世等54家世界500强分支机构,也孕育出远景能源、先导智能等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二、治理密码:"智慧城市"的政务革命
在《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中,无锡连续五年稳居前十。市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覆盖98%民生事项,企业开办实现"0.5天零费用"。2023年政务热线接通率98.7%,诉求解决率91.2%,"有事@我"移动端用户超300万。

这座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更以"物联网+监管"创新闻名:5300台电梯接入智能监测系统,3000家餐饮单位后厨实时直播,就连垃圾桶都装上传感器。用科技力量织就的"制度之网",让城市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三、文化基因:千年运河滋养的"诗意栖居"
作为吴文化发源地,无锡保存着清名桥、惠山古镇等5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拥有锡剧、惠山泥人等13项国家级非遗。全市32座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东林书院每月举办的文化沙龙场场爆满。

数字背后是独特的文化消费生态:大剧院年均演出200余场,上座率85%;钟书阁、惠山书局等"网红书店"日均客流破千;蠡湖音乐节单日吸引乐迷5万人。当清晨的评弹声与科创园的键盘声交织,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共振。

四、幸福账本:1.5线城市里的"0.7线物价"
在《中国城市宜居指数》中,无锡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度稳居全国前五:全市8家三甲医院,每千人床位数6.8张;省重点中小学覆盖率23%,高中本科达线率连续七年超90%。

更让"新无锡人"心动的是性价比:房价收入比仅7.3(深圳37.2),鲜肉小笼4元/客,地铁2元起价。2023年环境数据显示,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优于欧盟标准;太湖无锡水域水质15年来首达Ⅲ类;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园绿地15.6平方米,"推窗见绿,10分钟进园"成为现实。

你会为这样的城市按下"定居键"吗?
当苏州的房价、上海的节奏、杭州的拥堵成为新中产的焦虑源,无锡正以"万亿GDP+万元房价+百湖生态"的组合拳突围。这里有产业园里的咖啡沙龙,也有古镇茶馆的评弹雅集;既能享受一线城市的商业配套,又可保留三线城市的烟火温情。

如果你是追求"work-life balance"的职场人,无锡的哪些特质最戳中你?
A. 1小时直达沪宁杭的交通网
B. 薪资与房价的"黄金比例"
C. 博物馆与livehouse并存的周末
D. 太湖边骑行15分钟即达的治愈感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选择,或者用三个词描绘你心中的理想之城!

(数据来源:2023年无锡市统计公报、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宜居城市实验室)

无锡移民公司有哪些

“晚安”是人们在入睡前常常互道的一句问候语,但在江苏的扬州、泰州、淮安、盐城等地区,人们却习惯于用“上苏州”、“到苏州”来形容入睡。“你还没上苏州啊?”这是在催促对方怎么还不去睡觉。 同处一省的“苏州”为何会成为很多江苏人话语中“梦乡”的代名词?这句口口相传的民间俗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上苏州”,快快去睡觉

“从小,家里大人就把睡觉叫做‘上苏州’,我也一直习惯这么说。”在南京上大学的姜堰小伙儿孙文轩刚上大一时就惊奇地发现,宿舍里好几位来自盐城、扬州的同学都和他一样,把“睡觉”称为“上苏州”,“看来这个俗语流传很广,但我们都不知道‘睡觉’为何能与‘苏州’联系起来,家里的老人也无法解答。”孙文轩一直对这个语言现象感到费解。 这个俗语在苏中、苏北地区普遍存在,在苏北某些地方,甚至还有老人将睡觉称为“上虎丘”。

在扬州、盐城、淮安等地的乡土记忆中,“苏州”是耐人寻味的文化印记,很多家族流传至今的家谱族谱中明确记载先祖来自“天堂”苏州。对此有过研究的扬州学者黄继林进行了梳理,在很多苏北苏中地区的家谱中均发现了“由苏州迁来”的线索。

黄继林举例说,收藏于施耐庵纪念馆的清朝咸丰年间《施氏族谱》中说:“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郑板桥家族《书带草堂昭阳郑氏家谱》载,始祖郑重一于明洪武年间自苏州迁来兴化;宝应《朱氏家乘》载,朱氏原居苏州,洪武初年由苏州迁宝应:夏兆《泰县氏族略》载:“吾邑氏族由苏迁泰者十之八九”…… 在民间传说中,几百年来很多家族口耳相传对苏州的记忆。淮安地区的朱氏家族传说,他们是明洪武年间整族“奉旨”迁来,其中有一支乘坐的是“包铁头大船”,后来,生活在涟水、淮阴等地的这一支后裔就自称为“铁船头朱”;民国《泗阳县志》载,元末明初,由江南迁来翁、朱、卢、吴等25个氏族,其中由苏州迁来的就有21族。

在泰州方言中也能找到苏州吴语的痕迹。民国时期《泰县志》举出一个有趣的例子,当地流传一首民谣“杨家庄上失了火,大的小的跟了我”,“泰县方言‘我’字读成鼻音,若‘引’,则明洪武迁苏民于泰以后转变而成之音也。” 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认为,苏州移民带来的吴语,在苏北平原产生的最大影响就发生在三泰地区和兴化一带,当地方言至今仍保留许多与吴语相近或相同的语汇、语音特点。此外,江淮方言与吴语都有入声,而北方话则没有入声,可以想象,苏州移民使吴语的影响深入苏北地区,将淮河一线的入声线明显北移。

“洪武赶散”,江南人迁往江北

不论是口头俗语里的“上苏州”,家乘谱牒中的“苏迁”,还是方言中的入声,在苏中苏北很多地区,“苏州”的印记俯拾皆是。 “‘上苏州’这句话最早出自明代初年来自苏州的移民,他们的迁徙是被迫的,现实中再也无法回到堪称‘人间天堂’的故乡,只能希冀入睡后能梦回故土,得到一丝慰藉,因而将睡觉称为‘上苏州’、‘到苏州’。”著有《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等畅销明史著作的学者、编审马渭源说。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王朝,不久就将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府的大量居民迁徙到人烟稀少的江淮地区,史称“洪武赶散”。

马渭源介绍,当时将江南苏州、松江等地狭人稠、物产丰富的地区称为“狭乡”;地广人稀、荒芜贫瘠、此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江淮地区称为“宽乡”。为了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朱元璋强令将“狭乡”之民迁徙到“宽乡”。移民的对象主要是两种人,一类是“狭乡”的无地之民,政府发给耕牛、种子和粮食等,帮助他们迁徙;另一类人是占有大量田产的江南“豪强富民”,“这种迁徙带有一定政治色彩,这些人过去或明或暗地支持过朱元璋的敌对势力张士诚或方国珍,他们盘踞当地,是明帝国长治久安的心腹之患。朱元璋强行将他们迁走,以缓和‘狭乡’地区的人地矛盾和社会矛盾。

大量的江南移民告别故土,来到陌生的江北地区,也有很多被迁往临濠、凤阳等地,生活在无锡的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就随着移民队伍被强行送往了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黄继林估算,洪武二十六年(1393)扬州府74万人口之中,民籍移民及其后裔竟有50万人之多。

在民间,则普遍传说“洪武赶散”的主要原因是朱元璋为了报复江南富户。民国年间《盐城县志》所引的凌兰荪《凌氏谱》载:”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有些家族摄于封建统治者的淫威,用传说来隐晦地解释移民的原因。在涟水、淮阴等地流传“红蝇赶散”的传说:明代初年苏州阊门出现很多红头苍蝇,见人就叮,百姓纷纷举族逃到江北避难。

马渭源说,明史学界普遍认为,洪武初年从江南向江北移民,绝不仅仅出于”报复”和“惩罚”的目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为了充实人口,恢复经济。吃苦耐劳的江南移民对于苏北平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任大椿、郑板桥等明清时代生于江北的文化名人都是苏州移民的后代。

600多年了,他们忘不掉“阊门”

据吴必虎教授的研究,明初苏州移民最初集中于扬州、泰州、兴化等地,然后向盐城、淮安、宝应、涟水、高邮等地扩散,在泗阳、灌云、东海、响水、连云港、滨海、东台等地也有分布。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教授认为,苏北地区明初苏州移民分布的北界在今连云港、邳州市、徐州市一线,但较为偏南的南通等地却没有发现苏州移民的踪影。 吴必虎认为,明初之后也有零星的江南移民迁居苏北,一直延续到清代。明代,随着苏北滨海平原的日见伸展,已来到江北的苏州移民还出现了向东发展的再迁徙趋势。

“我们老家在苏州阊门……”很多苏州移民后代不约而同地确指祖先来自阊门,类似的记载在家谱族谱地记载中也比比皆是。比如,宝应《乔氏家谱》载,乔氏始祖由山西襄陵迁苏州阊门外,明初自苏州迁宝应。 可以想见的是,数量极其庞大的苏州移民不可能都是阊门人,为何“阊门”会成为苏州移民忘不掉的“故土印记”呢?这很可能与阊门地理位置有关。位于苏州城西北的阊门紧邻着京杭大运河,是由水路出苏州向北而去的唯一水道所在地。学者在苏北地区调查时发现,很多移民后裔都说祖先当年由水路而来,甚至还保留有正月初二祭船神的习俗。

黄继林等学者认为,阊门是当年江南移民的集中地,不单单是苏州府,其他江南地区前往江北的移民也集中于此。明代初年,阊门附近的驿站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办理和移民相关的事务。而阊门周边的寒山寺等寺庙则是移民们的暂时安置之地。葛剑雄则认为,年深日久,很多江南移民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来历,只能统一以“苏州阊门”为原籍。

和山西洪洞大槐树、福建宁化石壁村、广东南雄珠玑巷、湖北麻城孝感乡一样,阊门是明代移民记忆中无法抹去的朝宗圣地之一。在今天的苏州阊门外沙盆潭,树立着一座“阊门寻根纪念地纪念碑”,上面的碑文依然感动着今天的人们:“江南移民多自此出发,沿运河北上,从此别梦依稀,故土难忘,口耳相传,或见诸文献者,皆以阊门为记认。”常有苏州移民的后代来到这里,寻访六百多年前祖先在这里留下的印记。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无锡移民中介排名,无锡移民公司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