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哪国人,瓦特是哪国人什么家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马惠惠

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哪国人,瓦特是哪国人什么家

大家好,由投稿人马惠惠来为大家解答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哪国人,瓦特是哪国人什么家这个热门资讯。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哪国人,瓦特是哪国人什么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瓦特是哪国人?

字里行间

李 洋

1830年9月15日,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全长98英里的客运铁路通车,铁路从此变成“工业的脐带”。蒸汽时代的到来,让人类开始拥有足够的手段唤醒沉睡亿万年的化石能量,为自己服务。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工业革命只是一瞬间,但就在这一瞬间,农耕时代的藩篱被打破,我们进入了一个被定义为现代的社会。从此,人类的贪婪成功嫁接起资源、能量、资本和航海,这些要素的结合体就是帝国。它们在航海时代的牺牲几乎都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战略回报,延续至今。

由英国的杜根夫妇撰写的《剧变:英国工业革命》以极具镜头感的语言再现了这一重要历史进程中许多经典的画面,以精巧的叙事结构,挖掘了这些画面对于人类历史演进的现实价值。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工业革命,但作者更多着墨于时代本身,再现小技术与大历史的互动关联。工业革命不再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结果,而成为一种历史构成性力量的源头。

我们熟知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却不知道要把蒸汽顶起的茶壶盖变成气缸里蒸汽顶起的活塞,进而把壶盖的抖动变成连杆的挥舞,需要在冶金、设计、控制和力学等领域同时具备相当的经验和试错积累。而英国此前在制造大炮、钟表和酿造啤酒上积累的工艺和经验,为把蒸汽机从图纸变为现实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西方世界在地图、植物、资源、动物、贸易、宗教、工业上的积累也无不为蒸汽时代做了大量的铺垫,尤其是航海技术的进步,奠定了西方影响全球的基础。

其实,工业革命不只有“瓦特的灵机一动”这一笔。其中既有恢弘的浓墨重彩,也有低沉的哀鸣。机器取代人工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超出了人的想象,它指挥着全球的物资流动,首当其冲的是棉花、煤炭、铁矿石流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了繁荣和人口,也带来了混乱、污染、冷漠和传染病。

面对那些冒着蒸汽的煤铁巨兽,非洲的奴隶成就了工业革命建构起的价值链最底层的肌肉。从近东到远东,那些在各自窠臼里独大数千年的大帝国们,短短几十年就在惊恐和惶惑中从傲慢的巅峰坠向自卑的谷底。在世界的另一端,火药成了征服世界的支柱,印刷成为思想传播的基础;玻璃和钟表的普及带来了连锁反应——玻璃工业的发展直接为化学试验和医学的突破打开了大门,钟表制造技术是公认工业技术发展的先驱,是工业社会和商品交易必需的度量衡;眼镜的发明则让一些工匠的工作寿命翻了一番。

不同于欧洲狭窄的国土和近海上的竞争,由于蒙古戈壁和青藏高原的地理阻隔,中国在东亚偏安一隅,北疆和西域的少数民族也不足以威胁中华文明的延续。这是优势,也是劣势——发明火药的人最初是要长生不老的炼丹术士;纸张和印刷术更多用在了官史、八股和佛经上;西方把玻璃和钟表带到中国,但当时的国人更倾向于用玻璃仿制廉价珠宝;钟表则成为贵族的玩物,与时间再无关联。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不仅给人以知识,更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作者成功地给读者传递了一种相对理性的观念,同时展开的,既有对工业革命的赞扬,也有反思,有对西方兴起的感慨,更有对东方衰落的思考。这一点对身处时代巨变中的中国读者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跳出历史审视自我的角度。

詹姆斯瓦特是哪国人

现在网上民科(民间科学家)越来越有意思,竟声称蒸汽机是中国发明的,说该发明被记载于《永乐大典》,后被西方得知,窃取图纸,造出蒸汽机,才开创了工业革命。

世界第一台蒸汽机

这种说法跟“韩国人”一样

其实我们把逻辑稍微掰直一点,理顺一点,就知道这种说法,跟韩国所谓世界四分之三都起源于韩国一样,都是大脑畅游的产物——没有资料、没有链接、没有可靠的出土物证……

首先,根据记载,《永乐大典》在明朝末年已经散佚,大部分毁于战火或其他原因,留存下来的只有约400册,不到原书的4%。

而且这留存下来的4%基本上都是经史子集,鲁班蔡伦沈括等工匠的书集根本不在里头。即使在里头,查遍他们的著作,也从来没见过什么蒸汽机的记载。

其次,古希腊就有蒸汽机的记载,他们叫蒸气球。西人在一六八几年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的雏形,那时《永乐大典》刚在明末李自成和多尔衮的兵燹劫掠中散佚,剩余的4%的著作即使流传到海外,也没人看得懂中文——整个17世纪的欧洲是没有汉学家的,也没有人懂中文翻译,他们根本读不懂什么《永乐大典》。

那时欧洲了解中国文化只有一个通道,就是传教士。这些传教士都是能人,比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他们刚来到中国,两眼一抹黑,竟能学会了跟西文完全是截然不同两个概念的文字——那时学外语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有那么多工具。

这些传教士是整个西方世界唯一懂中文的人。他们的确翻译了一些中国经典,但都是四书五经类,从没听说过,也从来没见过他们的著作里头有什么中国机器用具类的翻译——他们向来以西方的奇技淫巧来诱惑明清皇帝,而从而从来没见他们倒过来折服于中国的器具学科。

当然,他们对中国礼仪文明、诗书经典是赞誉有加的。

即使他们真偷偷翻译了什么机工秘文,根据当时的海外沟通情况,也不可能那么快就传回欧洲,影响与传教士辗转来华同时的蒸汽机的发明。

除非有现代传真机,传教士一来华就轻功翻墙入宫,偷取不知道藏在哪的残存的永乐大典,然后趁着暗夜翻捡其中的机器秘图,拍照传真回去……

可惜那时候在华的意大利、葡萄牙的传教士真不知道远在英国有个什么瓦特正在发明蒸汽机,以致接受梵蒂冈教皇的秘旨,偷取中华秘图,帮助远在英国的新教徒死敌发展科技……

还有一点,假使中国真发明了蒸汽机,为什么从来没有见各朝典籍记载过,或实物出土过?既然《永乐大典》这种百科全书有记载,那么在其他文本里总归会有记载,在民间也总会有流传。即便后来《永乐大典》散佚了,但其他文献、民间总该有一些蛛丝马迹。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还有图文记载,蒸汽机在历史上却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以至于到21世纪,在中国众多的科学家、科技史学家守着浩如烟海的资料熟视无睹时,被慧眼独识的民间人士给发掘出来了?

官方媒体予以驳斥

对于中国发明蒸汽机的说法,《北京日报》客户端,用词苛刻地进行了批驳:

造谣者编出两条“史料”:

其一,称《永乐大典》之《机器秘谈》之六十四篇《论火船》云:“火船为祖冲之父子所发明也,其法为铸一竹筒形大铁锅,上下盖皆密闭,锅身置二角管,左角管直而与锅身倾斜,与锅相通……因其只烧火加水,人不费力,又谓之千里船。”文理不通,分卷亦错(《永乐大典》里根本没有这些话,是这些民科们自造的)。

其二,称明代《海外谈·船运》记:“次年,船运司长郑和公乃引闽越人转石磨之旱缸,以火烧水令旱缸内塞往复来往而驱使宝船前行矣。二百船东行,时停时止,费三月又八天而至毕鲁。”明内官仅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并无船运司(这些话也是造谣者们杜撰的)。

到底是不是殷人发现了美洲?

现在这种民科风越刮越过分。前几年有一个姓杜的教授,说英语是发源自湖北英山县,根据是因为都有个“英”字……

这种违背常识的东西,过去都是当笑话,现在却都登堂入室,进了正规学府了。

最早搞这种扬我祖威的应该来自一个叫王大有的民间学者,是他最早写书提出所谓美洲印第安人都来源于殷纣王覆灭后的商遗军远遁,因而美洲是中国人发现的。

王大有,笔者曾跟他较熟,我在国家出版署中国印刷公司工作时,他是某印刷厂的工人,经常给我编的报纸版面投稿。后来我离开印刷系统,经久不见,突然在报端上发现他这惊世骇俗的学术观点,曾给他打电话。他在电话里言之灼灼、词之恳恳地解说了他的研究。

当时我觉得很有点不可思议,“印第安”这个叫法是西班牙殖民者跑到美洲以为到了印度,按照他们的西班牙发音叫出来的“印度人”,而国人又根据英语的发音模拟写出汉字,怎么能杜撰联想成“殷地安好”?

其实印第安人自己并不称自己为印第安人,他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美洲土著的称呼,而是根据族群叫纳瓦霍、易洛魁、苏族、切罗基等。

怎么能想象是因为殷人逃亡万里不忘祖国,祈求故国安好而自称是殷地安,流经数千年,后来被殖民者听到了就叫成“Indians”……好一首动人而悲情的故事。

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一个1+1=2的常识,现在推翻了这个常识,而且被烘炒成了足以能够对峙正统科学史学的说法,我当时就惊讶的不能自持,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在学术上怎么自洽——毕竟当前世界貌似还是一个学术世界。

基因Y染色体测序的发明,也间接证明了殷人东渡美洲的虚幻。

美洲印第安人的父系染色体主要是Q-M242和Q-M3(有的氏族达100%复盖),主要来源是西伯利亚族群。而商人的Y染上根据现在掌握的遗骨测序是O-M175,典型的汉人血族。

有些专家说商人也有Q-M242(但商人遗骨DNA测试的具体过程结果并没完全公布)。

有专家反驳,即使这是真的,也只是说明商人和印第安的祖先在万年以前曾经共祖过:约1.5万年前,携带Q-M242的人群从西伯利亚进入美洲,而另一支可能留在东亚,形成商朝的先祖(东夷)——这并不能说明帝辛(殷纣王)的军队发现了美洲。

这个俄国学者否定四大文明古国

后来了解这所有风向的最初根源,都来自一个大文化人,而他的背后是17世纪的法国人哈杜安和20世纪的俄国人福缅科。

让·哈杜安是法国耶稣会士,曾在圣日耳曼德佩修道院的图书馆工作,他深受笛卡尔“怀疑一切”的影响,守着丰富的藏书看出“问题”,他认为中世纪修士在抄写和翻译过程中可能篡改或伪造了古希腊罗马文献,通过篡改文本、添加伪造历史事件,构建了“希腊罗马文明”的虚假叙事。

20世纪,俄国学者阿纳托利·福缅科,借鉴哈杜安的“时间线修正”思想,提出古希腊罗马文明实为中世纪伪造的理论。更过分的是,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都是虚构的,特别指出中国长城和埃及金字塔都是伪造的,长城是清朝才建造。

这个俄国人是当前国内西方伪史论的直接来源。现在国内流行的金字塔是用混凝土建造的说法,都直接来源于这个福缅科。而他们搬出这个说法时却从来不提福缅科叫嚣的“长城是清朝建造”的这一“重大发现”。

对此国内外学术界早进行了反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郭子林指出金字塔石块上的所谓“混凝土气孔”是沉积岩的自然特征,碳14测定证明其年代久远。

世界主流学者也进行了反驳:

1,古希腊文献的传承链条清晰(如埃及纸草残篇),且与近东文明的互动有大量考古支持。

2,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宫、迈锡尼的狮子门等遗址的碳-14测年与文献记载一致,证明青铜时代希腊文明的存在。

3,古希腊文献通过拜占庭学者和阿拉伯译本得以保存,例如亚里士多德著作在9世纪被译成阿拉伯文,12世纪传回欧洲。

4,跨学科验证:天文历法(如日食记录)、语言学(印欧语系演化)、遗传学(地中海族群迁徙)等研究均支持古希腊文明的真实性。

哈杜安、福缅科这些学者一直是正规学术圈之外的边缘者,想用振聋发聩的学术观点引起关注。但后来一直被冷淡,没人附会。但不知道怎么被谁从犄角旮旯里搜寻出来,拿来借用……

再说王大有,他还是不错的,人看起来又聪明又谦逊。这一派里他是不一样的,而且他提出的观点的时候正是90年代初期,并没有现在这样赚人气赚流量的流行,他是真为学术而钻研,想用学术改变命运……

笔者也曾经被称为民科,二十多年前在某大报工作时编过科技版,那时候把许多奇闻异录只要是好看的都编进版面,学术证据方面并不太苛求。有一次弄了一篇文章说是某国已经有把电脑移植进大脑里人机结合成功,那可是二十多年前啊,现在这种科技还没整明白。发稿中跟负责副刊的头争执过,闹得很不愉快。

后来才渐渐明白,有真实论据和扎实考证的学术才是最好的,为了某种观点和主张,用没法证实的耸人听闻去造势,比较low。

瓦特是哪国人的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6个英文字母中,“k”和“w”的出镜率尤其高。

上班族在k和w之间换算月薪和年薪;做自媒体账号的,总希望作品能够“浏览10w+”;做产品的,也期待销售额达到几k、几w;直播间里,主播高喊“破k粉送福利”,也能在弹幕引发欢呼……

但是,为什么万的缩写是w,而千的缩写是k,不是q呢?

k=千? w=万?

“k”作为“千”的简写,其根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在雅典城邦的市集上,商人们用“khilio”表示千这个数量级。

我们现在熟悉的千进位标记“kilo”,也时常作为前缀出现在许多英语单词中,如kilogram(千克)=kg、kilometer(千米)=km、kilowatte(千瓦)=kw。千与\"kilo\"之间的意义联系,最早是1795年由法国人在建立“万国公制”时建立的。

他们将希腊语的“khilio”变成法语的kilo,然后基于千进位规律,依次得到kilo以上的大数,如million(百万)、billion(十亿) 等。这一体系在拿破仑时期通过战争与贸易迅速传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k”真正意义上成为大众熟知的语言符号,是在国际单位制(SI)的全球化推广后。单位制是大家熟知的单位体系,加上“国际”的前缀,表明它是由国际计量大会认可的、国际通行的。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构成丨图源:参考资料[8]

国际单位制规定了若干词头,“k”就是其中之一,表示10^3。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确立了SI体系后,“k”也就名正言顺地代表“千”,开始出现在财务报表($50k)、计算机存储(500kb)等现代生活场景。因此,中文语境下的“k”并非简单音译,而是直接对应国际单位制的标准化表达。

不过,通常英语缩写都是取单词的首字母,便于交流和书写,既然“千”的英文是“thousand”,那为什么国际单位制没有选用“t”来表示呢。

这也很好理解,t是计量单位吨(ton)的简写,它原来是酒桶大小的容积单位,在15世纪开始用作计量单位,比用k代表千早了五百来年。此外,大写的“T”也已经被更大的单位——Tera(万亿,trillion)所占用,若将千简写为T或t,容易引起歧义。

如果说“k”的国际化历程体现了科学标准的统一,那么“w”的诞生则是独特的中式语言表达。

中文数字的表达单位依次为“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万以后,四位为一个分级,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以此类推。

中国古代的四种命数法丨图源:何九盈. (1995).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语在千以内,和中文一样,都采用十进制的方式,如十(ten),百(hundred),千(thousand)。

对大于千的大数词,则每增加三位数就引入一个新单位,如在“千”之后,就依次为百万(million)、十亿(billion)等。

数词词头和名称表丨图源:参考资料[5]

拿“1亿”举个例子:外国人一般会写成“100,000,000”,每三位之间会用“,”加以分割;而在中国,我们更为习惯将八个零四四划分为两组,写成“10000 0000”。

因而,当国人想要表达“万”这一概念时,却发现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独立表达,只有“ten thousand ”,也就是“10K”。

于是,方便起见,就根据汉语拼音,将“万”缩写成“w”。这一简写在求职谈薪(如年包20w)、游戏社区(如装备价值50w)、直播打赏(如礼物20w)等场景迅速普及。

所以,当你脱离中文互联网环境,用“w”来告诉外国人年薪时,他们很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误以为是功率单位里的瓦特(Watt)。

“10k”与“1w”之间的差异,既体现出语言交际的灵活性,也呈现出计数原则的复杂性。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深究,既然可以用“10K”来表达,为何更流行的还是以“w”计数呢?

有了“10k”,为何还要“w”?

数字产生会经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数字刚刚诞生的时候,数量很少。在学会记数之前,人类对数字的感知甚至不会超过5。

从数字字形来看,5以内的数字字形在世界各地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无论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还是中国,均采用累积式的构造,比如中文的“一、二、三”,罗马数字的“Ⅰ、Ⅱ、Ⅲ”。

图源:参考资料[10]

此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最早的记数工具是手。在现在北美洲的地尼丁杰族印第安人中,仍然还保留着手指计数的复杂方式。

地尼丁杰族的复杂手指计数丨图源:参考资料[6]

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根手指记录一个数,一共可以记录5个数。当5根手指全部用完时,便产生了进位的需要。因而,5以内的数字既是人类创造的第一批数字,也是创造其他数字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需要的数字也越来越多。如果还是采用“一二三”这样的累积式造字,显然在现实中难以适用,这也就促使了“进位制”的产生。

时间来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人类初步建立起模式化的记数方式。这一时期东西方相同,都是每累积增加四个数,就会改变数字的写法。西方以腓尼基数字为代表,东方以甲骨文数字为代表。

至于为什么选择“四”而不是“三”或“五”作为进位数字,目前尚无确凿的科学证据,推测可能与远古人类用手记数的习惯有关。一只手有五根手指,其中大拇指与其他四根手指的指向不同,这种差异也在造字规律上有所体现。

也就是说,“四”不是一个必然的进位数字,可能会随着字形和人类语言文化习俗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文明的发展,东西方也在进位制上分道扬镳。

古罗马人在文明的发展中,以自己的计数规则带来变革,更加突出了“三”的地位:大数记录采用“三进一位”的方式,也就是现在英文“千进制”的雏形。

古罗马数字丨图源:徐品方、张红著,《数学符号史》.科学出版社

除此之外,古罗马人还明确规定小数重复的次数不超过“三”,一旦超过,便要换一种形体来表示。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罗马数字中“Ⅰ-1、Ⅱ-2、Ⅲ-3、Ⅳ-4”的对应。

计数体系本身就不是纯客观性的,因此也一直不稳定,比如古罗马文字体系中,“Ⅳ”有时也会写作IIII。“三位一进”也是以法国1795年建立的国际单位制为标志,此后才算是得到普遍认可。

而在中国,则一致保持着四位一进制的习惯,这是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化是效法自然建立起来的。而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与“四”相关的现象,如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四方。

四象对应自然数序列 丨图源:参考资料[3]

这种整体性思维和对“四”的强调,也反映在了数字体系中,使得四位一进制的计数方式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和文化心理。

据杨占武、金立华等学人考察,“四位一进”制最晚在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已被普遍使用,此时“算家以万万为亿,万万亿为兆,万万兆为垓”。

随着全球化交流的加速,中国网民在保持本土计数习惯的同时,也需要适配国际化的数字表达,于是催生出“1w=10k”这种跨文化数字转换模式。

如今中国独具特色的“w”体系,甚至开始反向影响国际表达。海外平台开始出现“1w subs”(1万订阅者)的中式英语表达。

此外,无论是“k”,还是“w”,它们所代表的意义,都只在一定语境下才能够起到作用。比如在买黄金时常见的24K金、18K金,这里的“K”显然不是表示千,而是克拉(Karat)的简写。我们所说的K金实际上是指含有不同比例黄金的贵金属,“K”则是国际标准中表示黄金的纯度的单位,共分为24等份,每份约为4.166666%。

从求职者的薪资到直播间的礼物,从电商平台的价目表到游戏玩家的装备,当我们用“k”和“w”编织生活时,“k”与千,“w”与万的等意表述已然嵌入思维深层,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

“k”与“w”不仅是数字的简写,也是文明的痕迹,两者在互联网的并行不悖,也体现出如今社会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瓦特是哪国人发明了什么

26个英文字母中,“k”和“w”的出镜率尤其高。

上班族在k和w之间换算月薪和年薪;做自媒体账号的,总希望作品能够“浏览10w+”;做产品的,也期待销售额达到几k、几w;直播间里,主播高喊“破k粉送福利”,也能在弹幕引发欢呼……

但是,为什么万的缩写是w,而千的缩写是k,不是q呢?

k=千? w=万?

“k”作为“千”的简写,其根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在雅典城邦的市集上,商人们用“khilio”表示千这个数量级。

我们现在熟悉的千进位标记“kilo”,也时常作为前缀出现在许多英语单词中,如kilogram(千克)=kg、kilometer(千米)=km、kilowatte(千瓦)=kw。千与\"kilo\"之间的意义联系,最早是1795年由法国人在建立“万国公制”时建立的。

他们将希腊语的“khilio”变成法语的kilo,然后基于千进位规律,依次得到kilo以上的大数,如million(百万)、billion(十亿) 等。这一体系在拿破仑时期通过战争与贸易迅速传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k”真正意义上成为大众熟知的语言符号,是在国际单位制(SI)的全球化推广后。单位制是大家熟知的单位体系,加上“国际”的前缀,表明它是由国际计量大会认可的、国际通行的。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构成丨图源:参考资料[8]

国际单位制规定了若干词头,“k”就是其中之一,表示10^3。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确立了SI体系后,“k”也就名正言顺地代表“千”,开始出现在财务报表($50k)、计算机存储(500kb)等现代生活场景。因此,中文语境下的“k”并非简单音译,而是直接对应国际单位制的标准化表达。

不过,通常英语缩写都是取单词的首字母,便于交流和书写,既然“千”的英文是“thousand”,那为什么国际单位制没有选用“t”来表示呢。

这也很好理解,t是计量单位吨(ton)的简写,它原来是酒桶大小的容积单位,在15世纪开始用作计量单位,比用k代表千早了五百来年。此外,大写的“T”也已经被更大的单位——Tera(万亿,trillion)所占用,若将千简写为T或t,容易引起歧义。

如果说“k”的国际化历程体现了科学标准的统一,那么“w”的诞生则是独特的中式语言表达。

中文数字的表达单位依次为“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万以后,四位为一个分级,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以此类推。

中国古代的四种命数法丨图源:何九盈. (1995).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语在千以内,和中文一样,都采用十进制的方式,如十(ten),百(hundred),千(thousand)。

对大于千的大数词,则每增加三位数就引入一个新单位,如在“千”之后,就依次为百万(million)、十亿(billion)等。

数词词头和名称表丨图源:参考资料[5]

拿“1亿”举个例子:外国人一般会写成“100,000,000”,每三位之间会用“,”加以分割;而在中国,我们更为习惯将八个零四四划分为两组,写成“10000 0000”。

因而,当国人想要表达“万”这一概念时,却发现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独立表达,只有“ten thousand ”,也就是“10K”。

于是,方便起见,就根据汉语拼音,将“万”缩写成“w”。这一简写在求职谈薪(如年包20w)、游戏社区(如装备价值50w)、直播打赏(如礼物20w)等场景迅速普及。

所以,当你脱离中文互联网环境,用“w”来告诉外国人年薪时,他们很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误以为是功率单位里的瓦特(Watt)。

“10k”与“1w”之间的差异,既体现出语言交际的灵活性,也呈现出计数原则的复杂性。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深究,既然可以用“10K”来表达,为何更流行的还是以“w”计数呢?

有了“10k”,为何还要“w”?

数字产生会经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数字刚刚诞生的时候,数量很少。在学会记数之前,人类对数字的感知甚至不会超过5。

从数字字形来看,5以内的数字字形在世界各地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无论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还是中国,均采用累积式的构造,比如中文的“一、二、三”,罗马数字的“Ⅰ、Ⅱ、Ⅲ”。

图源:参考资料[10]

此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最早的记数工具是手。在现在北美洲的地尼丁杰族印第安人中,仍然还保留着手指计数的复杂方式。

地尼丁杰族的复杂手指计数丨图源:参考资料[6]

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根手指记录一个数,一共可以记录5个数。当5根手指全部用完时,便产生了进位的需要。因而,5以内的数字既是人类创造的第一批数字,也是创造其他数字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需要的数字也越来越多。如果还是采用“一二三”这样的累积式造字,显然在现实中难以适用,这也就促使了“进位制”的产生。

时间来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人类初步建立起模式化的记数方式。这一时期东西方相同,都是每累积增加四个数,就会改变数字的写法。西方以腓尼基数字为代表,东方以甲骨文数字为代表。

至于为什么选择“四”而不是“三”或“五”作为进位数字,目前尚无确凿的科学证据,推测可能与远古人类用手记数的习惯有关。一只手有五根手指,其中大拇指与其他四根手指的指向不同,这种差异也在造字规律上有所体现。

也就是说,“四”不是一个必然的进位数字,可能会随着字形和人类语言文化习俗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文明的发展,东西方也在进位制上分道扬镳。

古罗马人在文明的发展中,以自己的计数规则带来变革,更加突出了“三”的地位:大数记录采用“三进一位”的方式,也就是现在英文“千进制”的雏形。

古罗马数字丨图源:徐品方、张红著,《数学符号史》.科学出版社

除此之外,古罗马人还明确规定小数重复的次数不超过“三”,一旦超过,便要换一种形体来表示。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罗马数字中“Ⅰ-1、Ⅱ-2、Ⅲ-3、Ⅳ-4”的对应。

计数体系本身就不是纯客观性的,因此也一直不稳定,比如古罗马文字体系中,“Ⅳ”有时也会写作IIII。“三位一进”也是以法国1795年建立的国际单位制为标志,此后才算是得到普遍认可。

而在中国,则一致保持着四位一进制的习惯,这是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化是效法自然建立起来的。而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与“四”相关的现象,如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四方。

四象对应自然数序列 丨图源:参考资料[3]

这种整体性思维和对“四”的强调,也反映在了数字体系中,使得四位一进制的计数方式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和文化心理。

据杨占武、金立华等学人考察,“四位一进”制最晚在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已被普遍使用,此时“算家以万万为亿,万万亿为兆,万万兆为垓”。

随着全球化交流的加速,中国网民在保持本土计数习惯的同时,也需要适配国际化的数字表达,于是催生出“1w=10k”这种跨文化数字转换模式。

如今中国独具特色的“w”体系,甚至开始反向影响国际表达。海外平台开始出现“1w subs”(1万订阅者)的中式英语表达。

此外,无论是“k”,还是“w”,它们所代表的意义,都只在一定语境下才能够起到作用。比如在买黄金时常见的24K金、18K金,这里的“K”显然不是表示千,而是克拉(Karat)的简写。我们所说的K金实际上是指含有不同比例黄金的贵金属,“K”则是国际标准中表示黄金的纯度的单位,共分为24等份,每份约为4.166666%。

从求职者的薪资到直播间的礼物,从电商平台的价目表到游戏玩家的装备,当我们用“k”和“w”编织生活时,“k”与千,“w”与万的等意表述已然嵌入思维深层,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

“k”与“w”不仅是数字的简写,也是文明的痕迹,两者在互联网的并行不悖,也体现出如今社会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参考文献:

[1] 王恩旭. (2024). 为什么中国的大数是“四位一进”(万进制)的?.https://wen.ujn.edu.cn/info/1498/16964.htm

[2] 顾汝佐, & 蒋冲. (1989). 算术辞典.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 金志友. 易道基本符号系统研究[D]. 导师:谢路军. 中央民族大学, 2015.

[4] 史宁中. (2000). 论数以及数字符号的产生. 东北师大学报, (6).

[5] 张伟.(2018).大数词计量单位的定名刻不容缓.中国科技术语,20(04),40-43.

[6] 杨占武, & 金立华. (1995). 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记数法的历程. 宁夏社会科学, (3).

[7] 胡重光. (2000).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本质特征. 第一师范学报, (02), 40.

[8] 张钟华.(2009).计量测试技术的新动态.中国计量学院学报(01),1-7.

[9] 王青建. (2001). 记数法中的位值思想. 自然辩证法研究, (02), 47-51.

[10]刘加霞. 自然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下)[J].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07, (12): 49-50.

[11]李文林.(2013).中国古代大数系统及启示.中国科技术语(01),27-28.

说明:本文头图使用豆包ai生成,有后期调整

作者:敏敏 如意

编辑:陈燕妮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号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哪国人,瓦特是哪国人什么家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