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谣的定义,黄谣对于一个女生意味着什么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孟振

黄谣的定义,黄谣对于一个女生意味着什么

大家好,由投稿人孟振来为大家解答黄谣的定义,黄谣对于一个女生意味着什么这个热门资讯。黄谣的定义,黄谣对于一个女生意味着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谣是什么意思?

5月1日,拥有3000多万粉丝的网红@回忆专用小马甲 发微博就自己暗示20岁女孩与花甲老人存在不正当关系道歉。

@回忆专用小马甲 称:“有人发帖说,自己去年10月,曾在餐厅遇到过类似的场面,由此担心我是不是在影射她。我在此也一并帮人澄清,时间地点、当事人都对不上。让人产生这种误解,我再次道歉。”

以下为道歉全文:

假期的第一天,我跟大家认真道个歉。

我前天发了个帖子,非常不妥,我删除后,被人截图发到了各平台。我干脆把别人截图里我所写的内容再次发出来吧,以免大家不知道我在说啥。

在这件事里,肯定是我错了,对不起。

坦白讲我之前写的时候,内心确实带着怨气,因为当晚人多的那桌客人,是一直在抽烟的,这点我在帖子刚发时,就在评论里回复了,大家如果刷到过,可以帮我做个证。他们就坐在离我约半米的地方,虽然店里窗户都大开着,通风很好,但烟味依然源源不断飘到我面前。

所以当有陌生人举杯向抽烟那桌客人表达善意时,我一直在偷偷生窝囊气。但我不该把对一桌在公共场所抽烟客人怨恨的一部分,转嫁给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孩。

我之所以会在评论里回复那句充满恶意的揣测,是因为我不可避免的听到了一些他们的对话,包括他们同桌朋友的起哄,不怕大家笑话,我当初写的时候没敢提,也是怕涉及别人隐私会惹麻烦,我现在如果写出来人家对话的内容,更像是在编排人家,所以在此也不提了。

错在我,本来也不该嚼人家舌根。我这两天一直在反思自己,大家批评的对,我确实太久没被骂,飘了。

最后,有人发帖说,自己去年10月,曾在餐厅遇到过类似的场面,由此担心我是不是在影射她。我在此也一并帮人澄清,时间、地点、当事人都对不上。让人产生这种误解,我再次道歉。

我以后一定谨言慎行,绝不再犯这种错误,大家骂得对,骂的该,我都收着。对不起。

4月29日,@回忆专用小马甲 发文称,在餐厅目睹一名年轻女孩向花甲老人敬酒并互加联系方式,暗示两人存在不正当关系。之后该帖虽然被删除,但截图在多个平台传播。

有网友发文称自己“被有千万粉丝的大博主造谣了”。该网友说,自己在餐厅吃饭时,看到一位老人说话的声音和喝酒的神态像自己已故的爷爷,才去敬了酒。不确定@回忆专用小马甲 写的是不是自己,因为时间、地点有出入,但如果是,那相关描述完全是歪曲事实。

@回忆专用小马甲 是微博大V,账号主要内容是记录两只宠物——萨摩耶犬“妞妞”和折耳猫“端午”。

网友:很失望,取关

俺家的miao会后空翻:你真的该被骂,好好反省吧。

candy-sugar-sweetie:发这篇博文的时候你是被什么上身了吗……真的挺不符合我看你这么多年写字的风格的……

阿喵是小肥虾:昨天看到那张截图一度不敢相信是你写出来的文字,真的难以置信,关注你三千多天了,很少评论,但取关了,真的接受不了。

不反悔的呱:关注这人不下10年,真的太恶了,取关了。

大家有什么想说?

评论区见~

原标题:《被指造黄谣,千万粉丝网红道歉!网友:真该骂,取关了!》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北京青年报

黄谣古镇

5月11日凌晨4点

百万粉丝网红“@是小念噢”账号

突然更新视频称

“本账号博主遭到勒索后自杀去世”

相关信息引发网友关注


该视频称,博主真名叫孙某,“已于2025年5月10日23点在成都自杀去世,其账号已交由亲友管理。对于自杀细节,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随后,代为管理账号的亲友称,孙某去世前还留下了遗书,但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关系暂时不能公开,希望大家都不要胡乱猜测。


经检索发现,“是小念噢”账号累计发作品219条,现有粉丝148.3万。5月12日上午,前述视频及相关评论已经无法查询到了。不过,在该账号的简介区写道:“账号永久封存,不造谣,不传谣,不做非法盈利,安息。”


此外,有网友晒出了之前和孙某的聊天记录,对话中,孙某就说我被造黄谣准备自杀了。


此外,一张小念亲友的评论也被网友曝了出来,小念的亲友称,她的手机里全是一些让人发指的聊天记录,她是被逼死的,对方想要勒索130万,说不要钱的时候,人已经被逼死了。


昨天(12日)上午,成都市公安局向媒体表示,此事网警已介入调查。下午,成都锦江公安牛市口派出所确认,孙某“人没事”,并未去世,警方目前也在联系她,对于在网上造谣的事情或将追究责任。对于事件详情,目前警方正在调查中。


今天凌晨(5月13日)

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分局

发布警情通报

↓↓↓

2025年5月11日,我局在工作中发现某自媒体账号发布信息称该账号博主“于2025年5月10日晚23时在成都自杀去世,账号已交由亲友管理”该账号在评论区发布“对方想要勒索130w人民币……人已经被逼死了”等信息,引发社会关注。


我局高度重视,迅速开展核查工作。5月11日,民警通过电话及视频连线确认该博主孙某(女,18岁,安徽芜湖人)并未自杀。为回应舆论关切,确保公民人身安全,5月12日,民警前往外省与其本人见面,就相关情况展开调查。


现查明,孙某因一时冲动,故意编造“自杀离世”虚假信息发布至网络,并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自导自演跟评,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孙某的行为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公安机关已依法立案调查。


针对孙某在评论区反映的“被敲诈勒索”等情况,其自称曾被网民造谣辱骂并索要财物,其本人未转款并将对方拉黑删除,也未报过警。有关情况公安机关正在进一步核查中。


警方提示:网络空间非法外之地,任何编造散布网络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将坚决依法打击。


小坊福利


有机会获小坊送出的礼品

坊友们千万别错过!


来源:新闻坊综合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分局、现代快报/现代+、红星新闻、网友评论

编辑:许露露



黄谣古镇在哪里

5月1日,千万粉丝网红“回忆专用小马甲”就自己发文暗示20岁女孩与花甲老人存在不正当关系发文道歉。其在文中承认错误,称因邻桌吸烟客人影响情绪而迁怒陌生女孩,并反思自己“太久没被骂,飘了”。

同时,“回忆专用小马甲”称,“有人发帖说,自己去年10月,曾在餐厅遇到过类似的场面,由此担心我是不是在影射她。我在此也一并帮人澄清,时间地点、当事人都对不上。让人产生这种误解,我再次道歉”。 有必要梳理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据媒体报道,4月29日,“回忆专用小马甲”发文称在餐厅目睹一名年轻女孩向花甲老人敬酒并互加联系方式的过程,暗示两人存在不正当关系,称“他俩肯定会睡在一起”,并推测“老头离倒霉不远了”。不少网友指出,这是对一位陌生女性“造黄谣”。

之后,有网友发文称自己被千万粉丝博主造谣了,该网友称自己在餐厅吃饭时,看到一位老人说话的声音和喝酒的神态像自己已故的爷爷,才去敬了酒。同时,该网友称,不确定“回忆专用小马甲”写的是不是自己,因为时间地点有出入,但如果是,那他的描述完全歪曲了事实。

从目前来看,这件事颇有点“罗生门”的意味。到底网红大V所说的和自证网友是不是同一个人,恐怕仍有疑问。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在“回忆专用小马甲”的原帖中,已经有造黄谣的嫌疑了,这种行为本身已经足够让人反感。

而大V给出的解释很“感人”也很“无耻”:对邻桌吸烟不满,从而迁怒陌生女孩。这就未免“欺软怕硬”了,不敢正当地主张权利、或是向店家反映,最后找了一个软柿子——而且是一个有流量的软柿子,用一个黄谣关联,既可以羞辱一下陌生人,又借机吸引一波眼球。 或许该网红认为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妥当了——没有提到时间、地点等任何信息,只是讲了一个无法核实的故事。然而,事件的发展或许让他意外,没想到真的伤害(或者误伤)了一位女孩,一个任性的发帖衍生出了巨大的风波。

这件事也展现出了互联网的不可测与不可控。一次偶然的“嚼人家舌根”,但在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上,“闲言碎语”很有可能演变为“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尤其在性别话题上,对一位女性进行恶意揣度羞辱,这在社会评价上的杀伤力可能是致命的。 这件事也容易让人想到,千万粉丝博主“何同学”此前称拒绝司机要好评是克服“讨好型人格”。在这些事件里,大V本人都避免了提及当事人,但仍然让人难言滋味。在他们的网络表达里,普通人被当成了一种可怜的道具,或是用于彰显真性情,或是发泄情绪,甚至要遭受个人声誉的无妄之灾。 在某种程度上,无论那位站出来的普通网友是否真能对号入座,“回忆专用小马甲”的行为都应当强烈批判:普通人不愿意也不应该成为被随意编排的素材。

正像其自己所说,“太久没被骂,飘了”。当网红大V有了众多的粉丝,收获了网络红利也具备了影响力,他们的网络表达就不能一味地“飘”着。若是远离了对普通人的共情、脱离了对常识和善良的理解,迟早会遭遇“翻车”。

希望类似事件能给大V们一个教训,既然很难预料网络表达会引发怎样的能量,那么就更要谨慎,尤其是避免对普通人进行居高临下的俯视、不怀好意的揣测。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黄瑶

制图:董淑云(即梦AI)

利用AI等技术批量制作的引流视频。

虚拟数字人账号。

“百万粉丝网红疑遭勒索后自杀”消息流传两日后,被警方公开辟谣。通报透露,涉事博主孙某故意编造“自杀离世”虚假信息发布至网络,其行为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公安机关已依法立案调查。

网络虚假信息已成社会公害,有时甚至真假难辨。南都、N视频辟谣专栏《真假即时查》调查发现,当前,为起号引流涨粉,不法分子的手段逐渐升级。他们利用AI深度伪造,误导公众认知,快速起号后,开始带货、卖课等。有的被明码标价放到账号交易网站上,形成“起号、转型、转卖”的灰色产业链。

近期,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进行显示标识和隐式标识。实际上,绝大多数社交平台均明令禁止账号转卖行为。

“现在造谣造假的成本非常低,还有一些可以免费使用的AI工具。”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永江向南都记者介绍,网络虚假信息是长期以来的顽疾,AI只是让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为防范AI技术滥用风险,有关部门正在行动。

AI起号衍生灰色产业链

AI一键生成数字人快速引流涨粉

6万粉丝17万赞账号转让价7920元

“你知道‘五乱毁一生’吗?第一就是乱花钱,第二就是乱发火,第三就是乱忍让,第四就是乱信任,最后就是乱说话。”视频里,外表靓丽的外国女性正在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出以上“金句”。

她自称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思维导师”,拍摄视频是为了帮助大家“拓展智慧视野,探索人生答案”。乍看之下,很权威。然而,僵硬的面部表情、丝滑流畅却情绪怪异的台词,种种迹象表明这是虚拟数字人,但有的视频却并未进行标注。

南都记者搜索发现,类似的视频账号还有许多,粉丝数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有的账号橱窗上架不少商品,有29元一瓶的左旋肉碱,有让人“轻松入眠”的能量胶囊,还有59元一本的《道德经》。

创造一个虚拟数字人并不难。“随便一条都是几百万的播放,变现能力也非常强,挂车卖书都能赚25万元。”博主王成(化名)擅长此道,他向南都记者介绍,“这类型的视频,制作起来真的太简单了。用AI一键就可以生成,不用出镜剪辑,人人都可以做。”

根据王成的说法,制作此类视频只需要两步。“首先解决文案问题,把爆款文案抓取下来,翻译成英文。第二步打开剪辑软件,选择一个数字人模板,把里面的‘数字人’更换成为外国人。有很多外国人形象可以选择。然后把文案复制上去选择AI配音,一键导出,这样一条视频就做好了。”

用AI做内容起号,已经成了当下快速引流的方式之一。南都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生成数字人以假乱真,还有利用AI“文生图”功能生成内容的。

南都记者进入“xxAI起号群”,群主“xx说运营”忙着为群友AI起号答疑,同时兜售其“AI做PLOG(图片博客)”的课程。群主首页清单还售卖关于AI实操引流变现的书籍。

群里,名叫“科恩”的博主利用AI将文案生成风景照片,实现了“快速起号”。科恩的主页内容大多是一些风景视频或者动图。其自称以“两天1000个粉”的速度,账号在短时间内拥有近7000个粉丝,获赞与收藏数达27万。

群内有人问科恩如何变现,科恩回复,“AI生成的作品好看就有人找。平时接定制,(卖)教程,‘蒲公英’啥的”。

“蒲公英”是某平台运营术语。当账号达到1000个粉丝时即可开通,接运营推广。“报价200元一条”,科恩提到,“10000粉就可以报到1000元”。

有群友担心AI生图会造成侵权,其他群友立刻给出技术应对方法。此外,部分平台针对AI作品会予以限流。对此,群主称,用AI生成图片出来以后,可以点“变清晰”的功能按钮,抑或多转几个AI工具。

快速起号后,这些账号开始带货、卖课等。有的被明码标价放到账号交易网站上,形成一条“起号、转型、转卖”的灰色产业链。

南都记者在自媒体账号交易平台上看到,一个“17万粉未实名AI特效类短视频,粉丝均衡”的账号,底价1.65万元;另一个“6.4万粉动画类型未实名”的账号,底价8500元。

南都记者讲明需求后,有人推荐了一个账号。“这个宠物号6万粉丝、17万赞,无违规。价格总共7920元。”

南都记者留意到,近日,多个社交平台宣布整治AI起号违规行为,严格禁止转让、售卖、出租网络账号,加强AI生成内容监测甄别等。

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其用户协议及相关规定明确指出,账号仅限本人使用,禁止以任何形式赠与、出借、租赁、转让、售卖或以其他方式许可他人使用。

有法律专家指出,账号转让行为潜藏法律风险,账号过往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或商业纠纷,可能导致新用户承担相应责任。

利用AI造谣吸粉盈利

网民用AI伪造《悬赏通告》受到警方处罚

不法分子运营数百个账号大规模散布谣言

“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深刻的技术变革,我们要积极地拥抱新技术,也要及时认识到并改善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曾向南都记者说道。

早在2020年的“假靳东”事件,暴露了视频合成技术的风险与隐忧。此前,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在多家短视频平台上存在不少“假靳东”账号。此类账号皆以靳东照片为头像,大多以“靳·东”“小东”“东哥哥”“贺函”等为昵称,剪辑靳东照片、影视片段做再配音处理。明星效应之下骗取点赞与粉丝后,有账号甚至开始直播带货变现。

实际上,通过AI造谣等手段吸粉引流变现的乱象被多次曝光。2024年5月,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给出相应指令后,一些AI工具就能快速批量扩写出不同的故事文案,有的每个月会员费只要99元,充值一年还能打5折。

经实测,点进一个“AI文案速写”的小程序中,在对话框内输入创作有关“抢劫”“霸凌”“火灾”3个主题内容的详细指令,就快速得到3段被扩写至100字左右不同故事情节的文案,其中还有一些生动的细节。

除了文字,一些犯罪分子还通过AI编辑视频、图片等以假乱真,混淆视听。

湖南一网民曾发布一条带有警徽的《悬赏通告》,称长沙天心区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拟向公众有偿征集线索。原来,这张《悬赏通告》系AI伪造而成,目的是吸粉引流。该网民最终受到警方处罚。

根据警方披露案例,从组织结构上看,造谣“生意”大致分两种类型:个人运营自媒体造谣账号,吸粉引流变现;亦有团伙作案,批量运营自媒体账号,大规模散布谣言,例如有不法分子成立MCN机构运营数百个账号,长期组织公司人员造谣引流。

如何实现牟利?2023年,浙江警方侦破的一起利用AI制作虚假视频造谣案件中,造谣团伙博取流量后,通过流量算法返款盈利。有犯罪嫌疑人称,通过发布视频、文章等,有阅读量就会给收益。

南都记者发现,还有造谣者为赚取佣金,利用手机软件的AI题词功能写文章,在某App上参加发布作品活动,只要播放量达到奖励标准,就能赚到“零花钱”。通过借社会热点事件编造传播网络谣言,一些自媒体从业人员实现吸粉引流、赚取平台补贴、增加广告收入以及带货牟利。

此外,还有人通过造谣实现账号涨粉后,诱导下载交友软件变现。

“包工头身体强壮,同时交往17个女友!”“小区保安频频约会女业主,三月交往二十余人!”恶俗劲爆的标题,配上女子衣着暴露热舞的画面,视频采用相似的“造黄谣”套路,充斥着社交平台,最终指向下载交友软件。

2024年11月,南都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交友平台内外,已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在“造黄谣”引流环节,由交友软件公司人员招募代理商,代理商进行层层分包,底层的传媒公司接到模板后通过AI等技术进行批量制作、发布;当用户下载软件后,免费聊天次数耗尽,需充值才能继续聊天,文字、语音、视频形式对应不同的价位,因此还衍生了陪聊赚取收益的培训业务。

防范AI技术滥用风险

四部门要求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标识

专家表示平台方要肩负起审核责任

南方都市报开设的网络辟谣专栏“真假即时查”,下设视频求真、事实还原、现场实探、深度调查四大栏目,通过及时采访追踪报道热点争议事件,回应舆论关切、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其中“深度调查”栏目,多次对谣言生成机制、背后利益链条等展开调查,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敲响辨别谣言的警钟。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永江向南都记者表示,普通网民也要有一定的网络安全素养,不要轻信网络信息,最好是通过权威媒体等去考证。

“现在造谣造假的成本非常低,还有一些可以免费使用的AI工具。”谢永江介绍,网络虚假信息是长期以来的顽疾,即使在没有AI的时代,网上也有人为的各种虚假信息在传播,“AI只是让这种传播变得更加便捷”。

他指出,平台方要肩负起审核责任,且掌握相应的鉴别技术,对AI生成的图片、视频进行标注。“信息发布也要遵守底线。不能去误导公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或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平台发现后就应该及时处理,不能放任虚假信息带来负面影响。”

南都记者注意到,近期,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进行显示标识和隐式标识。新规将自9月1日起施行。

为防范AI技术滥用风险,有关部门正在行动。

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网信中国”公众号发文称,为规范AI服务和应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专项行动分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清理整治违规AI应用程序,加强AI生成合成技术和内容标识管理,推动网站平台提升检测鉴伪能力。

第二阶段聚焦利用AI技术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色情低俗内容,假冒他人、从事网络水军活动等突出问题,集中清理相关违法不良信息,处置处罚违规账号、MCN机构和网站平台。

“AI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的应用取决于使用者的目的和行为。”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数字经济与安全工作组成员方宇曾告诉南都记者,正确使用AI技术可以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如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等。

“滥用AI技术进行违法行为,如制造和传播谣言,需要坚决打击和防范。”方宇说道。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韦娟明 马辉

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 薛凯莹 敖银雪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黄谣的定义,黄谣对于一个女生意味着什么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