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怎么填,4520里面有几个十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顾子梓

20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怎么填,4520里面有几个十

大家好,由投稿人顾子梓来为大家解答20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怎么填,4520里面有几个十这个热门资讯。20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怎么填,4520里面有几个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壕沟,黄土高原上司空见惯的地形,却见证着两支迥然不同的军队。

1947年3月,陕北高原春寒料峭。胡宗南纠集20余万国民党军,以10倍于我军留守部队的兵力扑向延安。一场战斗结束,我军指战员惊讶地看到——敌人仓促掩埋尸体的一条壕沟里,堆积着大量的金条、手表和其他贵重物品。这些物品,是敌军指挥官的私人财物。两军鏖战的生死存亡之际,他们居然全部携带在身!

转战陕北,险象环生。我军官兵在无数沟壑塬峁之间与敌周旋,有时和国民党军队擦肩而过,有时两军相距仅隔一个山头。

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匍匐隐蔽在一条深壕沟里的战士们,甚至能听见敌人的咒骂声、武器的碰撞声和骡马的嘶鸣……他们忍饥挨饿,军装被雨水浸透,仍紧握钢枪,紧贴沟壁,目光炯炯,随时准备战斗。

一边是身在战场也丢不下的贪婪,一边是危在咫尺也撼不动的意志。“两条壕沟”,是两支军队作风的分野,也预示了两支军队的命运走向。

当历史将悬殊的敌我力量、恶劣的自然环境抛给这支队伍,毛泽东同志率领代号为“昆仑纵队”的中央机关和直属部队,依靠共产党人特有的作风,在艰苦卓绝的300多天里,完成了一次次惊天逆转。

中央支队通信大队大队长黎东汉后来回忆说,这段经历比当年长征还艰苦。在靖边县王家湾,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一起住在一孔又破又黑又狭小、弥漫着酸菜味的窑洞里;坐在木墩上,膝盖上垫一个老乡用高粱秆编的锅盖,把电报、文件放在上面办公;腿麻了,就伏在锅台上继续工作。转战陕北途中,官兵每顿只能吃一碗用压扁的黑豆和小米混煮的稀饭,就着苦菜吞咽下去。即便这样,途中遇到缺粮断炊的老乡,官兵还会匀出口粮,接济群众。

吃这些苦,是为什么?在枣林沟会议上,毛泽东给出的理由简单而明确:这个苦吃出了大局,吃出了民心。一是胡宗南20余万大军被中央机关拖在陕北,就减轻了其他解放区的压力;二是陕北老百姓知道党留在陕北,就给了大家强大的精神支柱。

吃这些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共产党人的长久作风。沙家店战役胜利后,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劝毛泽东买条新毛巾,以便擦脸和擦脚分开。毛泽东想了想说:“不要分了,现在整天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分开就不平等了,脚会有意见。”工作人员建议:“那就用新毛巾擦脚,旧毛巾擦脸。”毛泽东仍然摇头:“账不能那么算。我多用一条毛巾可能花费不到哪里去,可是全军如果每人节约一条毛巾,省下的钱我看就够打一次沙家店战役了。”

此战过后不久,毛泽东生日。大家说要和主席一起吃碗长寿面,同时庆祝全国战争形势好转。毛泽东马上制止说:群众和部队还缺粮食,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同时,他定了一条规矩:凡是共产党人,今后永远不做寿。

“两条壕沟”里的情景,发生在陕北山沟里的这些事情,蒋介石并不知道。他想解开的,是萦绕于脑际的许多疑团。这年8月,正在庐山避暑的蒋介石来到延安,走进他心目中共产党的“黄埔军校”——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他看到这所“军校”,其实就是几间窑洞,连黑板也是用木炭涂成的黑色……

举目四望,蒋介石十分震惊,问出了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党的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的条件比这里强千倍、万倍,为什么会打仗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呢?”

答案,就蕴含在两支军队截然相反的作风中。

苦,可以使腐败者破胆丧志,也可以使纯洁者更加坚强。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艰难困苦中,坚定了信仰、锤炼了作风、强壮了筋骨,一次次在逆境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这场黄土高原上的“捉迷藏”,是我们党用作风优势弥补物质劣势、以精神富足超越资源贫瘠的奋斗奇观,也最终演变成改变中国命运的雷霆风暴——

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时隔一年,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

7020里面有几个十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对于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念兹在兹。这些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外交场合,通过一件件文物,讲述其中蕴含的文明交融交流的故事。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们讲述习近平主席提到过的部分中外珍贵文物、古籍相关故事,一起聆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响,感悟文明交流互鉴的力量。

202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柬埔寨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柬埔寨多名高僧曾到中国传经弘法,中国元代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成为研究柬埔寨历史的重要文献。伟大的中华文明和高棉文明跨越漫漫历史长河,彼此相映生辉。

【背景延伸】

《真腊风土记》生动记载了当年中柬两国人民互通有无、和睦相处的情景,详实描述了真腊王朝的辉煌,为世界人民发现和了解神秘的吴哥文明提供了权威导引。

“很多人告诉我,中秘两国人民看到对方就‘望之可亲’,看到对方的文物就感到‘似曾相识’。”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文章中,他写道:“比如,秘鲁出土的印加人金面具同中国三星堆的黄金面具如出一辙。”

【背景延伸】

来自秘鲁西坎文化的黄金面具与中国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展现了安第斯人和古蜀人一样,都喜欢制造黄金面具,印证了中秘两国的友好情谊和中秘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

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法期间收到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的珍贵法文古籍《论语导读》。习近平主席说:“这个礼物很珍贵,我要把它带回去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背景延伸】

法文版《论语导读》,牛皮封面、飘口烫金、书口刷红,印制于1688年。据悉,《论语》17世纪传入欧洲。1687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是《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法国东方学家贝尼耶在这本拉丁文书籍的基础上进行法语编译,完成《论语导读》一书。贝尼耶希望法国读者,特别是当时的君主和贵族阅读此书后,能以孔子道德哲学思想为借鉴,“培养仁爱、温和、诚信和人道的精神”。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以千年“鎏金铜蚕”和“黑石号”沉船为佐证,讲述先辈2000多年前开辟古丝绸之路、打开中外友好交往新窗口的壮举。

【背景延伸】

汉代鎏金铜蚕,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丰盈润物、执着奉献,见证了东西方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是一艘古阿拉伯船,装载了数万件中国唐代文物,绝大部分为陶瓷,还有精美的金银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斯里兰卡期间,收到一份珍贵礼物——藏于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的郑和碑的拓片。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斯里兰卡总统时专门提到郑和碑,并指出“是两国人民长期友好、互学互鉴的历史见证”。

【背景延伸】

郑和碑(全称“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立于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抵达斯里兰卡后。此碑正面分别有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阴刻文字,记载了600多年前郑和赴锡兰(今斯里兰卡),向岛上佛教寺庙布施财物供奉佛祖之事。它是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斯往来的珍贵实物史料。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到了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20件精美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他说:“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背景延伸】

法门寺唐塔地宫中出土的这批琉璃器晶莹剔透、器形优美,具有明显的域外色彩,它们既是世界伊斯兰玻璃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当时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证明。

策划:黄庆华 周年钧

统筹:唐颢宸

设计:殷哲伦 潘红宇

20里面有几个十写作什么

新华社南宁5月16日电 题:村里特别的“庆生宴”——广西百色移风易俗见闻

新华社记者邹雨沁

在翠绿的芒果树下,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村民陆学超正准备庆祝61岁生日。一大早,村民们就来帮忙张罗寿宴,妇女们围成一团忙着灌香肠,男人们则在后厨用大锅煮肉。与以往不同的是,桌上堆满了乡亲们送来的寿袋,却不见一个红包。

正在为寿宴做准备的模范村村民。(新华社记者邹雨沁 摄)

在桂西的这个村落,老人们很少“做生日”,唯独在61岁、73岁这两个当地重要的寿辰,总会做上一回 “庆生宴”,讨个喜气。

如今简朴的寿宴,在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模范村党总支部书记陆彩香告诉记者,以往一场“庆生宴”能办二三十桌,加上租桌椅、备酒,至少要两三万元,抵得上一位村民一年的收入。“桌上一定会有的扣肉,满满一大盆,根本吃不完,许多村民打包回家也不吃,造成浪费。”陆彩香说,如果菜备得不丰盛,主家又会担心其他村民有意见。

送礼金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按照村里的规矩,“做生日”的主家会准备好礼金簿,将来客人过寿时,再按照登记的金额回礼。“送礼金有讲究,如果给了主家100元,对方只还50元,难免变成‘人情债’。”驻村第一书记黄春道说。村里一年能有十来位老人办“庆生宴”,每户出100元到200元礼金,不算上其他红白喜事,一户村民一年在寿宴上的人情开支就超过千元。

那坡县弄耀村上墙的村规民约。(新华社记者邹雨沁 摄)

祥周镇模范村距离县城约20公里,过去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许多村民近年来依靠发展香蕉产业、参与乡村旅游等,实现增收致富。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两万元。钱袋子渐渐鼓起来后,一些村民给老人祝寿,开始变得大手大脚。

“局面得变!”陆彩香说,村里经过会议讨论后,决定倡导“婚事新办、白事简办、余事慎办”。

变化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宴席开始“瘦身”: “庆生宴”取消了礼金簿,村民们在寿袋里放上20元钱,再灌进白花花的大米,表达对寿星沉甸甸的祝福。

“这次给家人做‘庆生宴’,没花多少钱。”陆学超的妻子说,村里制定了统一的菜谱,菜的品种少了,份量也减到适量,一桌上六到八个菜。

“以往如果是至亲有喜事,要包500元的红包。现在稍微给一些以表心意,负担变小了,祝福也一点不少。”村民陆彩群说。

模范村村民陆学超生日宴上,村民们送来的寿袋。(新华社记者邹雨沁 摄)

“庆生宴”的变迁是当地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广西百色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积分奖励等举措,推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在凌云县伶站瑶族乡初化村,致富带头人刘秀用的女儿出嫁时,他将彩礼从10万元降至2万元;在那坡县龙合镇果桃村,村委会带头精简白事的天数。“遏制陈规陋习、培育文明健康新风成为村民的共同期盼。”凌云县初化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林说。

如今,行走在百色乡村,处处能感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新气象:村规民约上墙,红白理事会管事,村民议事会协商。红白喜事的 “瘦身”,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 新华网

20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压已经成为威胁我们身体健康的严重隐患。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遇到这种状况:有不少人吃降压药一段时间后,发现血压“恢复正常了”,就觉得是不是病好了,不吃也行了。还有些人会偷偷试探:“我这几天没吃药,血压也还好,是不是可以停了?”

其实,血压正常,并不是病好了,而是药物在起作用。一旦停药,血压迅速反弹,很可能不是“控制得好”,而是“危险正要开始”。

擅自停药

身体会发生什么?

许多高血压患者看到血压正常后,常常会萌生停药的念头。然而,这种“见好就收”的做法隐藏着风险,突然停药不仅可能会让之前的治疗前功尽弃,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危机。

一项较早发表于《研究生医学》的医学综述指出,突然停用降压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压反弹,甚至“反弹得比原来还高”,医学上称为“反跳性高血压”。这种情况在突然停用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甲基多巴)或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后尤其常见,体现在停药后24—48小时内,血压迅速升高,有时超过治疗前水平。

更糟糕的是,血压反弹往往伴随着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包括烦躁、失眠、面部潮红、心悸、出汗、头痛甚至恶心。如果患者本身就有心血管基础疾病,像冠心病、心律失常或既往脑卒中,血压的剧烈波动可能会诱发严重后果,比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猝死。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临床研究,对600多位“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短期停药观察,即使在专业监控、分阶段停药的条件下,仍有14%的高血压患者在停药过程中出现不适,约4%的人需要前往急诊就诊。尽管研究表明“短期停药”在专业环境下总体风险可控,但这恰恰反映出一个现实:停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严格监测血压变化,切不可擅自尝试。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停药后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却已悄悄埋下隐患。有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并未立即出现血压升高,但体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已大幅上升,这意味着交感神经系统正在悄然激活,血管正在持续受压,只是身体还没来得及“报警”。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一停药血压就上来,不要误以为“药效还在”,而是要意识到:你的身体正在靠药物维持稳定,一旦撤掉这道防线,风险可能瞬间爆发。

药不是想吃就吃

停停吃吃,伤害可能更大

临床上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一些高血压患者并不是彻底停药,而是“时吃时不吃”。比如今天感觉不错就忘了吃,哪天头有点晕才又吃回来。听起来像是“灵活掌控”,但从身体角度来说,这种“断断续续”的服药方式,其实比彻底停药更危险。

我们先来讲一个看似“没那么严重”的问题——血压波动。正常人一天当中,血压本就会有一定起伏,但如果因为用药不规律让血压大起大落,就不是生理范围内的波动,而是对血管的反复冲击。

多项研究表明,24小时血压变异性越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越高。尤其是平均读数看上去不高、但波动很剧烈的人,反而可能被误判为“控制得不错”,却更容易在某次突发波动中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2024年刚发表在《美国高血压杂志》的临床研究显示:每增加2mmHg的短期血压变异性,死亡风险就上升28%,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4%;而即使血压均值正常,只要波动过大,风险仍然存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患者看着“平时还行”,一发病就特别重,甚至错失最佳抢救窗口。

24小时血压变异与心血管风险图解

2023年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篇综述指出,除了血管的直接损伤,药效反复进入和退出体内,还会打乱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增加反跳性高血压的风险;而且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波动幅度较大,即使平均血压控制得当,依然可能面临更高的心脑血管事件、肾病、痴呆等风险。

更深层的问题是:不规律服药往往伴随着更差的整体依从性,不仅影响降压,还容易与饮食控制、运动、复查等其他治疗措施一起松懈下来。2023年发表于《卫生保健》的一项大规模回顾性分析显示:每增加1%的服药不依从率,美国每10万人中将多出7.13例心血管死亡。哪怕只是轻微的“不规律”,累计效应也足以带来沉重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青壮年群体尤其容易“断断续续”用药。一项针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研究显示:即使血压控制得不错,很多人因为“害怕长期吃药”或“觉得自己年轻抗压能力强”而擅自中断用药,但半年内超过一半的人血压再次升高。

所以说,那种“有感觉才吃”“有空再吃”的策略,并不是聪明地掌控身体,而是在一次次把心脑血管推向不确定的悬崖。高血压药不是止痛药,不是想吃就吃,不吃就停,而是需要规律维持的底层安全网。

要想“减药”甚至“尝试停药”

这些前提必须满足

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也会问一个现实的问题:“那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能停药了?”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绝对不能停药,但重点在于:不是你自己说能停,就真的能停。

要不要考虑“减药”或者“停药”,前提条件非常苛刻。目前在临床研究中,尝试减药最常见的情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类人群:

一是年纪较大、药吃得太多的老年人。比如OPTIMISE研究就是一项针对80岁以上老年人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些人原本吃了至少两种降压药,血压已经控制在150/90mmHg以内。医生评估后,有些人尝试停掉其中一种药,结果三个月后仍有超过85%的患者血压维持在目标范围。这说明,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药是可能的,但也并不是“彻底停药”,更不是一刀切。

第二类是部分年轻或中青年患者,在积极生活方式干预下取得显著改善的人群。有系统评价发现,在严格筛选后,有约四成患者在停药6个月到1年内血压仍维持正常,但超过两年后仍能维持正常血压的比例下降到26%。也就是说,能坚持不吃药还不反弹的,是少数中的少数,更适合视为一种“观察性试验”,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治愈。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考虑停药呢?几个关键条件包括:

原本服药数量不多(例如只吃一种药);

血压在停药前至少连续几个月都在正常范围;

BMI较低,体重控制良好;

无明显的靶器官损害(如心肥厚、肾功能异常);

停药后能配合频繁监测,一旦反弹可以立即恢复治疗。

而不能忽略的是,绝大多数年轻高血压患者并不满足这些条件。2020年的一项系统综述指出,20—40岁人群中尽管心血管事件短期风险低,但只要高血压持续存在,到中年后风险将大幅上升,包括冠心病、中风、心力衰竭。这类人群表面看起来“血压问题不大”,但更应该坚持干预,甚至早期规范治疗,以阻断风险累积。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即便是“计划减药”,也不能一下子全停,必须是逐步、分阶段、有监测的减量。OPTIMISE研究中就明确指出,即使只是减掉一种药,也要有医生根据标准算法判断哪种药更适合撤除,撤除后还要至少随访4—12周,观察是否需要恢复。

所以,真正能考虑停药的,是一类少数、明确筛选过、风险评估完整的人群。它不是“你感觉挺好”就可以实施的决定,而是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评估的临床过程。如果贸然停药,可能失去的不只是血压控制,还有身体长期维稳的“缓冲力”。

高血压不是靠“感觉”控制的

是靠“坚持”

高血压不是靠“感觉”控制的,而是靠“坚持”维护的。

很多人栽在“以为自己没事”,真正做到规范用药的人,反而把心脑血管的大事稳稳拿下。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如果你或家人正在服用降压药,不妨从今天开始,认真对待每一粒药片,坚持每一次复查。

不擅自停药,就是对健康最基本的尊重。

(转自:科普中国)

来源: 央视新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20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怎么填,4520里面有几个十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