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了诈骗罪需要坐牢吗
犯诈骗罪不一定会坐牢,需结合具体案情与法律规定判断。
依据刑法,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若犯罪情节较轻,符合特定条件,可能无需坐牢。比如犯罪嫌疑人有自首、立功表现,或者是从犯,且犯罪数额刚达较大标准,主动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有可能被判处缓刑,即不用在监狱服刑,而是在社区接受矫正。
若诈骗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通常会被判处实刑,也就是要坐牢。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刑更重。例如诈骗金额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一般会被判处较长刑期并在监狱服刑。
此外,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也会影响判决。若因精神疾病等原因,被鉴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即便实施诈骗行为,也不会承担刑事责任和坐牢。
二、如何判定诈骗合同无效
判定诈骗合同无效可从以下方面考量:
首先,依据法律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可认定为无效。
其次,考察合同签订过程。若一方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签订合同,如虚构标的物、夸大自身履行能力等,就可能构成诈骗。
再者,看合同目的是否合法。诈骗合同往往以非法占有对方财物为目的,若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取得财物后逃匿、挥霍财物导致无法履行合同义务等,可作为判定合同无效的重要依据。
最后,要收集相关证据。包括合同文本、聊天记录、付款凭证、证人证言等,证明存在诈骗事实。一旦掌握充分证据,受欺诈方就可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合同,从而使合同被判定为无效。
三、诈骗罪主观判定怎么判
诈骗罪主观判定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通常从以下方面考量:
第一,行为人事前的履约能力。若行为人在实施诈骗行为时根本不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且也无履行的打算,却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与他人交易,则可认定其主观有非法占有目的。比如,没有货源却谎称有大量货物出售,骗取货款。
第二,行为人的行为表现。若行为人在取得财物后,未按约定使用,而是用于挥霍、偿还债务等个人用途,导致财物无法返还,也能证明其主观上有非法占有故意。例如,拿到借款后用于赌博等活动。
第三,行为人对财物的处置。将财物隐匿、转移,或者携款潜逃,明显体现其不想归还财物,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第四,行为人违约后的态度。诈骗者在违约后往往会逃避责任,不愿承担赔偿义务;而正常的合同纠纷当事人会积极采取措施弥补损失,尽力履行义务。
司法实践中,需综合多方面因素,依据证据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判断,以准确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构成诈骗罪。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犯了诈骗罪需要坐牢吗知乎
●犯了诈骗罪需要坐牢吗怎么处理
●如果犯了诈骗罪得判几年
●犯了诈骗罪一定会被判刑吗
●犯了诈骗罪怎么办
●如果犯了诈骗罪应该走什么样的程序
●诈骗犯坐牢会后悔吗
●犯了诈骗罪需要坐牢吗怎么处理
●犯了诈骗罪多久判刑
●诈骗犯被判刑需要罚款吗
●如何判定诈骗合同无效呢
●如何判定诈骗合同无效的情形
●如何判定诈骗合同无效案例
●诈骗合同如何认定
●合同诈骗 认定
●合同诈骗案认定
●诈骗 合同无效
●合同诈骗中的合同认定
●怎样认定合同诈骗的诈骗金额
●合同诈骗罪的合同无效
来源:头条-诈骗罪主观判定怎么判,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