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牌照值多少钱,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条件
大家好,由投稿人穆慕彤来为大家解答第三方支付牌照值多少钱,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条件这个热门资讯。第三方支付牌照值多少钱,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条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方支付牌照有多少家
第三方支付机构持续缩减。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信息,上海银生宝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银生宝”)已被注销支付牌照,这是今年央行披露注销的第4张支付牌照,也是累计注销的第100张支付牌照。同样是牌照被注销,曾经的持牌支付机构深圳市深银联易办事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易办事公司”)近日“决议解散”。
“支付牌照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受访行业专家表示,第三方支付牌照仍将缩减,一方面是响应合规要求,主动兼并、注销支付牌照;另一方面是预付卡、收单机构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业务萎缩、盈利困难等问题,从而主动退出第三方支付市场。
牌照注销 黯然离场
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持续缩减。今年以来,央行已经披露注销了银生宝、汇明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汇明商务”)、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得仕股份”)、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下称“中汇电子支付”)的支付牌照,银生宝被注销的支付牌照是今年央行披露注销的第4张支付牌照。截至目前,累计注销的支付牌照达100张。
具体来看,银生宝于2011年12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2021年12月,银生宝在进行支付牌照续展时,因存在《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被央行中止了续展申请审查。时隔3年多,该机构正式被注销支付牌照。
汇明商务成立于2011年6月10日,注册资本为1.018亿元,是上汽集团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于2013年7月获得支付牌照,可在江西省、湖北省、上海市开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得仕股份成立于2006年10月,是上海地区最早取得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之一,主营业务范围包括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互联网支付。中汇电子支付于2013年1月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服务于航空票务、电子票务、教育、外贸等数万家行业客户。
记者了解到,得仕股份、中汇电子支付分别于2021年8月、2023年1月就因存在《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央行对其《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申请的审查予以中止,后续牌照续展一直悬而未决,直到今年才公布注销信息。
牌照被注销之后,曾经的持牌支付机构易办事公司近日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了“注销备案”,注销原因为决议解散。据悉,易办事公司是银联体系内从事银行卡支付业务的专业化第三方机构,成立于2000年12月。2024年2月份,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对外发布公告,易办事公司被终止成员机构资格。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银联商务曾持有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银联网络支付有限公司、北京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宁波银联商务有限公司、北京数字王府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银联金融网络有限公司、中金支付有限公司、易办事公司等多张支付牌照。近年来,银联商务加速“瘦身”,陆续整合旗下相关业务,旗下多张支付牌照被注销,相关业务也由银联商务各地分公司承接。
支付牌照持续缩减
2025年支付行业会延续整合和出清的趋势,已有银生宝、得仕股份、中汇电子支付、汇明商务等机构支付牌照被注销。大连中鼎支付有限公司支付牌照于去年12月31日被注销,2024年被注销的支付牌照数量达到10张。截至目前,根据央行披露的注销牌照信息统计,累计已注销的支付牌照达100张,目前还有存续牌照171张。
从去年至今注销的14张牌照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银商系”牌照,通过整合来满足《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要求。《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同一股东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10%以上股权或者表决权。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
第二类如广东银结通电子支付结算有限公司、得仕股份、中汇电子支付,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业务萎缩、盈利困难等问题,继续持有牌照的成本高于收益,从而选择主动退出市场,主动终止收单支付业务,并向央行申请业务终止及牌照注销;二是本身业务难以继续,经营风险很难把控,已经没有能力也不适合继续留在支付市场,牌照难以续展,从而被注销。
“支付行业在当前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下进行深度优化,行业正在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支付牌照持续减量十分正常。”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记者,《条例》提高了牌照申请门槛,加强了对支付机构的规范和监督。部分支付机构因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或经营不善等原因,可能会选择注销牌照或被整合,导致支付牌照数量进一步减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胥莉对记者分析指出,注销支付牌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监管政策调整,去年5月正式实施的《条例》对支付机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监管要求;二是有些支付机构由于公司业务调整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决定终止支付业务;三是支付行业竞争加剧,监管处罚与债务不断增加,促使机构陆续退出支付市场。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对记者表示,在支付新规深入推进、央企“退金令”等因素影响下,支付牌照持续减量成为大势所趋,其中既包括支付机构主动选择注销的,也涵盖通过挂牌出让等方式寻找下家,反映出支付行业仍处于深度洗牌进程中。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第三方支付牌照有哪些
周五,在央行官网的“已注销许可机构”中,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支付企业再上榜一家,加上2025年已经注销的三张,总计注销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触达100张“大关”。目前支付牌照仍然还有171张。
数据来自央行官网
第三方支付牌照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有若干家持牌企业注销牌照。一是企业在经营中严重违规,被央行强行注销;二是经营无方,主动申请注销;而第三类是根据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中,要求“同一法人不得持有两个及以上非银行支付机构10%以上股权”,以及“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个及以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规定进行合并。
时至今日,除了第三类按照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而注销牌照的情况外,没想到当年趋之若鹜得来不易的支付牌照,而如今却成了弃如敝履,十年来一大批当年风光抢牌的支付企业,陆续放弃支付牌照退出支付市场,支付牌照规模也从2015年的巅峰271张跌落到今天的171张。
在注销的100张支付牌照中,2015年占据支付牌照60%份额的预付卡牌照成为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在注销的100张支付牌照中,包含了76张预付卡牌照,占注销牌照的76%。而《支付业务许可证》中的预付卡牌照规模在2024年跌破100张,目前为97张,相信在未来仍然会继续注销。
数据来自《中国支付产业年报》
在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后,银行卡逐渐走入社会生活,为专业支付机构的诞生提供了沃土。支付机构负责商户机具布设,以及支付网络建设。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出现后,显露出强大的市场化优势,推动了支付行业的超常规发展。
随着互联网支付的崛起,特别是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传统支付体系已经很难适应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的要求。央行本着支持和鼓励支付行业的竞争,同时进行有效和规范管理的原则,2010年开始实施了支付许可证制度,至2015年央行先后发放了271张《支付业务许可证》,第三方支付服务被纳入到行业监管体系。
总体来说,十多年来对第三方支付行业采取“支付牌照”制度,对确立中国支付行业大国地位起到重要作用。据央行报告显示,2024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就达到1.34万亿笔,金额331.68万亿元,在整体非银行支付业务中交易笔数占95.7%、交易金额占72.1%,所占比例极为可观。
然而,支付行业取得巨大成绩面前,也不得不承认,“支付牌照”制度背后隐藏着乱象丛生,尤其是在扭曲的利益驱使下,很多中小持牌支付企业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屡见不鲜。诸如:侵占/挪用客户备付金/商户结算资金、支付网络直连银行、利用市场垄断地位拦截客户真实交易信息等,导致市场中很多商户的收单机具套码、跳码、二清等违法违规现象猖獗,有的持牌支付企业在正规业务做不起来的情况下,不惜以身试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资金渠道和帮凶。
多年来,央行对支付行业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了大力整顿,一方面取缔违法违规企业的持牌资质,另一方面出台了“断直连”,以及“备付金”管理政策,从根本上断绝了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占用客户资金的不良企图,同时也基本上斩断了一些中小规模支付企业的“财路”。
笔者遇到过一些不惜代价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员工,在开始都是信心满满、信誓旦旦要在支付行业里做出一番成就。然而在经营过程中,却发现无力实现当初争领牌照时立下的“誓言”。当年摩拳擦掌地不顾自身实力参与到“夺牌大战”的景象,在硝烟散尽之后,看到的不过是一地鸡毛。
纵观执行非银行支付牌照制度的十多年来,必须承认的是,支付行业并不适合“百舸争流千帆竞”,相反却是需要打造若干条“乘风破浪正远航”的航母型行业巨头的企业,才能抵御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狂风巨浪,以保证支付行业的稳定发展。
除了包括像银商、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几家规模位于支付行业TOP端外,还有诸如华为、滴滴、美团、抖音等众多企业通过收购方式获得了支付牌照,成为非银行支付行业新兴力量,这两部分支付企业已经占据市场中绝大部分的交易场景和份额。
一些支付企业获得支付牌照,但是当失去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后,逐渐沦为支付市场违规经营乱象的“源头”,每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产生都要收获数十张罚单,单笔罚没金额从几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有的机构多年来因违法违规经营遭受多次处罚,但依然还在持牌经营,其生存能力犹如支付业内的“小强”。
支付行业是为了配合国家或地区的支付电子化发展为目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产业参与者不仅要有发展的恒心,还要有发展的耐心。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这份恒心和耐心的支付企业,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
多年来,监管部门出台多项监管政策,其目的是建设一个在良好支付生态环境下的强大支付体系,这也是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支付业务许可证”制度实的十多年,其对中国支付产业发展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关注“老董聊卡”,这里有信用卡的知识,也有信用卡行业独立视角的深度评论与分析,还有信用卡的历史与文化!
第三方支付牌照公司名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存续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越来越少了。今年以来,央行已公布注销8张支付牌照。截至11月19日,已确定注销的支付牌照累计达94张。
近日,央行又注销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央行官网显示,2024年11月11日,北京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银商”)的支付牌照已注销。过去,该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北京市内的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受理以及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支付业务。
对此,银联商务方面向记者表示,近年来,银联商务积极响应监管机构要求,通过机构转让、合并、主动注销等多种形式,依法合规开展下属控股支付机构整合工作。此次北京银联商务支付牌照的注销,是银联商务近年来推进下属控股公司整合工作的阶段性进展。
今年被称为“支付行业基本法”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一方面,同一实控人旗下具有多张牌照的机构开始整合出清,多家支付机构更名;另一方面,出于监管合规趋严与存量时代竞争加剧的考量,部分小机构也开始退出这一市场。
当支付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行业分化加剧已是第三方支付市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支付机构或向内转型为技术平台服务商,或向外出海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央行官网显示,从2015年至今,已累计注销了94家机构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其中有47张支付牌照是2022年以后注销,占到总注销数量的一半。目前还有177张存续牌照。
今年以来,已有8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被注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央行官网披露的信息,结合企查查数据梳理了今年注销的8张牌照的情况,从股东方来看,有5张是银联商务及其关联方入股的牌照;从业务覆盖范围来看,多为服务于省内线下支付场景的机构。
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整合,既有监管合规的要求,亦有展业成本的考量。
《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同一股东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10%以上股权或者表决权。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
今年5月,平安付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平安付科技”)支付牌照的注销,是被平安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下称“平安付电子”)合并所致。合并后,平安付电子注册资本增至11.6958亿元、《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增加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全国),平安付科技终止支付业务并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与此同时,平安付电子支付主要出资人由上海捷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变更为平安壹钱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银联商务与平安壹钱包这样的实控人,本身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各地已设立相关分支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与旗下牌照展业亦有重合,从这一角度来看,支付牌照的出清是一种资源整合。
例如平安付科技与平安付电子均为综合支付解决方案服务商,在合并前的股东也完全一致。
而银联商务在回复记者时提到,本次被注销的北京银商成立多年,多年来为北京餐饮零售、地铁交通、民生服务、外卡受理、国际盛会等多个领域提供支付保障。在北京银商注销后,相关业务将由银联商务北京分公司承接。
支付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已是行业共识。
央行披露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4年的4年间,央行累计发出282张支付业务许可证,但发放数量逐年递减,从2015年开始,第三方支付牌照政策收紧,直到部分P2P平台风险事件爆发后,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关闸”。2016年至今,境内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审批通道几乎没有开启过,第三方支付行业就此进入存量时代。
在《条例》出台之前,支付许可证涉及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受理与银行卡收单业务,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拿下互联网支付牌照逐渐成为大厂搭建自有支付渠道的必然选择,而扫码支付使得线下收单场景被头部支付机构占据。
留给中小支付机构的市场是相当有限的。
“客观来看,支付产业目前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的形态,在头部支付机构占有绝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市场上依然存在160多家中小支付机构,它们是市场上沉默的大多数。”在今年的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银联党委书记董俊峰坦言,中小机构在收单侧面临经营和合规成本普遍抬升,盈利能力普遍面临挑战,而在发卡侧,商业银行也同样面临很大的用户拓展和经营压力。
合规压力攀升是中小机构选择退出的另一大原因。今年《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下称“259号文”)正式实施,依托于POS机的传统线下小微商户收单场景受到严格监管。
一家在今年退出线下小微收单市场的支付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线下小微商户的收单服务拓展,往往要通过代理商推广,虽然支付机构严令禁止虚假商户交易,但在利润驱使下的代理商团队、商户管理非常困难。“特别是近几年罚单金额也很高,不如舍弃这块业务。”他表示。
对于留下来的支付玩家来说,可选的主流路径有三条。
一是中小支付机构通过“卖身”大厂,成为基础设施服务的一部分。这主要是针对获批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互联网支付的机构,例如近年来美团、唯品会、携程、拼多多、华为、中通都已拿下支付牌照,而抖音、B站、快手等平台也有相关动态。一家大厂旗下支付机构人士告诉记者,搭建自己的支付通道是一件“划算”的事,不仅节省了“为别人打工”的通道交易费用,而且可以依托于资金流,形成自己的金融生态闭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
二是基于多年来的零售服务经验与科技能力,成为技术服务商。逐步退出小微商户线下收单的汇付天下就是一个案例,在今年4月对外发布“斗拱2.0”后,该公司宣布将从传统支付服务公司,升级成为企业收款、数据集成和资金管理提供平台服务的数字化软件支付服务公司。
三是出海寻找新的业务增量,多家支付机构在财报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出海”。例如新大陆在财报中提到,在智能终端的海外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加快在欧洲、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本地化部署,为明年业务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公司海外智能POS出货量持续提升,海外智能POS出货量占海外出货量比重超39%,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客户、融入支付产品生态圈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家今年开始重点发力跨境业务的支付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正在加速东南亚的牌照布局,在支付服务之外,希望拓展其他金融业务,来寻找利润增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第三方支付牌照并购案例
第三方支付机构持续缩减。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信息,上海银生宝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银生宝”)已被注销支付牌照,这是今年央行披露注销的第4张支付牌照,也是累计注销的第100张支付牌照。同样是牌照被注销,曾经的持牌支付机构深圳市深银联易办事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易办事公司”)近日“决议解散”。
“支付牌照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受访行业专家表示,第三方支付牌照仍将缩减,一方面是响应合规要求,主动兼并、注销支付牌照;另一方面是预付卡、收单机构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业务萎缩、盈利困难等问题,从而主动退出第三方支付市场。
牌照注销 黯然离场
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持续缩减。今年以来,央行已经披露注销了银生宝、汇明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汇明商务”)、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得仕股份”)、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下称“中汇电子支付”)的支付牌照,银生宝被注销的支付牌照是今年央行披露注销的第4张支付牌照。截至目前,累计注销的支付牌照达100张。
具体来看,银生宝于2011年12月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2021年12月,银生宝在进行支付牌照续展时,因存在《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被央行中止了续展申请审查。时隔3年多,该机构正式被注销支付牌照。
汇明商务成立于2011年6月10日,注册资本为1.018亿元,是上汽集团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于2013年7月获得支付牌照,可在江西省、湖北省、上海市开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得仕股份成立于2006年10月,是上海地区最早取得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之一,主营业务范围包括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互联网支付。中汇电子支付于2013年1月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服务于航空票务、电子票务、教育、外贸等数万家行业客户。
记者了解到,得仕股份、中汇电子支付分别于2021年8月、2023年1月就因存在《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央行对其《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申请的审查予以中止,后续牌照续展一直悬而未决,直到今年才公布注销信息。
牌照被注销之后,曾经的持牌支付机构易办事公司近日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了“注销备案”,注销原因为决议解散。据悉,易办事公司是银联体系内从事银行卡支付业务的专业化第三方机构,成立于2000年12月。2024年2月份,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对外发布公告,易办事公司被终止成员机构资格。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银联商务曾持有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银联网络支付有限公司、北京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宁波银联商务有限公司、北京数字王府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银联金融网络有限公司、中金支付有限公司、易办事公司等多张支付牌照。近年来,银联商务加速“瘦身”,陆续整合旗下相关业务,旗下多张支付牌照被注销,相关业务也由银联商务各地分公司承接。
支付牌照持续缩减
2025年支付行业会延续整合和出清的趋势,已有银生宝、得仕股份、中汇电子支付、汇明商务等机构支付牌照被注销。大连中鼎支付有限公司支付牌照于去年12月31日被注销,2024年被注销的支付牌照数量达到10张。截至目前,根据央行披露的注销牌照信息统计,累计已注销的支付牌照达100张,目前还有存续牌照171张。
从去年至今注销的14张牌照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银商系”牌照,通过整合来满足《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要求。《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同一股东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10%以上股权或者表决权。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个及以上同一业务类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
第二类如广东银结通电子支付结算有限公司、得仕股份、中汇电子支付,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业务萎缩、盈利困难等问题,继续持有牌照的成本高于收益,从而选择主动退出市场,主动终止收单支付业务,并向央行申请业务终止及牌照注销;二是本身业务难以继续,经营风险很难把控,已经没有能力也不适合继续留在支付市场,牌照难以续展,从而被注销。
“支付行业在当前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下进行深度优化,行业正在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支付牌照持续减量十分正常。”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记者,《条例》提高了牌照申请门槛,加强了对支付机构的规范和监督。部分支付机构因无法满足监管要求或经营不善等原因,可能会选择注销牌照或被整合,导致支付牌照数量进一步减少。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胥莉对记者分析指出,注销支付牌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监管政策调整,去年5月正式实施的《条例》对支付机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监管要求;二是有些支付机构由于公司业务调整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决定终止支付业务;三是支付行业竞争加剧,监管处罚与债务不断增加,促使机构陆续退出支付市场。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对记者表示,在支付新规深入推进、央企“退金令”等因素影响下,支付牌照持续减量成为大势所趋,其中既包括支付机构主动选择注销的,也涵盖通过挂牌出让等方式寻找下家,反映出支付行业仍处于深度洗牌进程中。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第三方支付牌照值多少钱,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条件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