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是几数字,陆是几笔画的字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邹伊

陆是几数字,陆是几笔画的字

大家好,由投稿人邹伊来为大家解答陆是几数字,陆是几笔画的字这个热门资讯。陆是几数字,陆是几笔画的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陆是几位数

记账汉字数字表示法,来源于明初四大奇案之一的郭桓案。一直株连到府县,上至侍郎,下至粮长,共杀掉三万余人,“百姓中产之家皆破”,六部的尚书全成了光杆司令,手下的办事员都给杀光了。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他贪污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呢就是直接盗取官粮,将这些税收回来的粮食直接贩卖出去。这就等于是没有成本的买卖,能不获取暴利吗。

第二种呢是收受贿赂,各个州府一次给郭桓行贿就多达50万贯,也就是50万两白银。

第三种是私造纸币,这种方式更直接,这户部本来就是管理财务的,自己造点儿钱那更是小事一桩。

除此之外呢,郭桓还盗取国库里的粮食和金银珠宝,甚至盗取国库的宝钞,总之各种能得到钱的手段他都尝试了。

根据朱元璋《大诰》中所说,“郭桓案”造成的国家经济损失总计达精粮2400万石,而当时国库一年的收入是2940万石,这一对比可以看出这一数目是多么的触目惊心。而且,“恐天下臣民不信,只写了七百万石。”朱元璋都感叹这是古往今来贪赃枉法最过分的一次。“呜呼乎,古今贪有若是乎!”,也就是说啊,古往今来贪官不少,但是能够贪到如此地步的还真就没有。

“郭植案”发生后,朱元璋为了更加有效地加强治贪方面的手段,又制定了严厉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在全国财政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并且把记账的汉字“一、四、五、六、七、八、几、十、百、干”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陆是几笔画?

大小写数字姓氏异同分辨录

作者:王万江


中国汉语中有大、小写之分的数字,除用来计数时有着不同的作用外,还有两大特点或功能:防伪或作姓氏用。数千年来,大写数字的防伪功能,是采用字母文字的国度或地区所望尘莫及的,此不复赘;本文要说的是姓氏分类中一个特殊的小门类——数字为姓(氏),且大小写数字姓氏有同有异,若乏分辨,或会弄错、出麻烦。

附 小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0、百、千、万、亿

大写:弌或壹、弍或弐或贰或貮等、弎或叁、肆或亖、伍、陆(或坴、陸)、柒或㭍、捌(或仈、叭)、玖、拾、零、佰、仟、萬(万)、億(亿)

一 弌 壹 (乙)姓

读音 作姓氏用时读Yī,(“一”在汉语口语中因组词结构、特点不同而存在变音现象)壹有方言Yě,乙音Yǐ。

同姓说

“一”姓多源流。因来源不同,而演绎出不同的结果。

1、一、乙、弌、壹同姓 源于商汤,即成汤支庶子孙,有按顺序排行的,有取壹为氏者,称壹氏,后逐步简化为弌氏、一氏,也有乙氏的。该支壹、弌、一、乙同宗同源,共尊成汤为始祖。(见《一姓·姓氏渊源》)

2、一、乙同姓 源于鲜卑族乙弗氏部、唐代匈奴族库莫奚王副使格斯齐宜的,汉姓简为“乙”,后有依谐音改为“一”的,此为一、乙同姓(氏)。(见《魏书》、《五代史》、《中国姓氏大辞典》)

3、一、乙、弌同姓 源鲜卑族一那娄氏部落(又壹那娄氏、乙那娄氏),其中有人以原姓首字谐音改汉字姓弌氏、乙氏。因“弌”是“一”的古体字,又有将弌、乙简笔成“一”氏传承至今的。(见《魏书·官氏志》)

4、弌、壹同姓 (见《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

5、弌、乙同姓 (见《魏书·官氏志》)

不同姓说

1、一、壹各自为姓 “一”姓见《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国姓氏大辞典》,“壹”姓见《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万姓统谱》、《中国姓氏大辞典》。

2、乙姓多源,除以上外,还有出自姬姓鲁公族后裔或春秋时北狄的。(见《急救篇》、《通志·氏族略》等)

历史人物

一洪:明代河南邓州人,成化年间河北赞皇知县。

一壶:1947年生,江苏昆山人,著名当代书法家。

乙世:汉代南郡太守。

乙晓光:1958年生,江苏沭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弌瑰,又乙瑰:北魏时镇南将军、驸马都尉、定州刺史、西道将军等。

壹元:汉代人。

壹万福:唐代青绶大夫。

现状

一、乙、弌、壹各自为姓。或有复姓。(下同)

现河南南阳、山东嘉祥、山西万荣和五台、陕西西安、安徽淮南、上海、江苏无锡、江西永修、云南泸水等地有姓,江苏泗洪有姓,

河北平泉、湖南益阳和辰溪、台湾台南和台北有姓,河南周口和宁陵、新疆、北京、河北平宁、天津、山东长浦和夏津、山西运城和汾西及绛县、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台湾等地有姓。

建议

鉴于“同姓说”诸情况,为防混乱,还是以一、乙、弌、壹各自为姓、互不通用为妥。

二 弍 贰 貳姓 弐 貮 㒃等不作姓

读音 Èr

同姓说

二与貳(贰是貳的异体,台湾等海外不用贰)

二姓源于姬姓之周代貳(贰)国,属以国为氏。(见《左传》、《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或貳(贰)负,以官为氏。(见《山海经》、《姓氏考略》)或北魏鲜卑族以爵号为氏。(见《后秦录》、《姓氏考略》)

不同姓说

1、二与貳 二虽源貳姓,是为分族,也称分支,属少数民族傈僳族姓。(见《新编千家姓》、《太平图话姓氏综》)

2、弍与貳姓分族,已属分支。(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大辞典》)

3、貳与(贰)出自姬姓或夷姓,演化为二姓。(见《姓考》、后秦录》、《中国姓氏大辞典》)

历史人物

貳(贰)坐:后魏将军。(见《二姓起源》)

现状

二、弍、贰、貳并存。江苏滨海、广东遂溪、浙江桐乡、云南泸水等地有姓,陕西子长、湖南娄底、浙江丽水和永嘉、广东茂名等地有姓,貳姓在台湾。

建议

维持现状。



Sān(毛字上面出头)

三 (毛字上面出头) 弎 叁

读音 Sān

同姓说

1、三与叁 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以居邑名称为氏。叁姓,也称三姓,古女真族居地名称,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辖的伊兰市。(见《三姓·姓氏起源》之二)

2、三、弎、叁姓, 汉、藏等多民族有此姓。(见《三姓·基本介绍》)

不同姓说

1、三姓有出于古代三闾、三饭、三丘、三乌等复姓的后裔的,清代时台湾土著也有三姓。(见《广韵》、《姓苑》、中国姓氏大辞典》)

2、毛字上面出头 清代山东沂州费县有Sān(毛字上面出头)阳镇,河北行唐有Sān(毛字上面出头)赵村,Sān(毛字上面出头)氏或以地名为姓。(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中国姓氏大辞典》)

3、弎姓,未查到确切佐证。(见《三姓·基本介绍》)

4、叁姓,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另有叁牲、叁姓、叁布复姓。

历史人物

三开:宋代人。

三成志:明代。

三继堂:1936年生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

叁布·拉诺日布:(1954-今)蒙古族,内蒙古扎鲁特旗人,当代人民艺术理论家,内蒙古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现状

毛字上面出头 弎 叁是罕见姓。河南偃师、北京、青海民和、河北临西、山西绛县和大同、四川成都和汉源、湖北武汉、江苏武进和滨海、广东吴川和遂溪、浙江丽水、云南红河、台湾云林,汉、傣、傈僳、藏、蒙古等多民族有姓。河北行唐有毛字上面出头的Sān姓。台湾等地有姓。云南双柏有姓。

建议

保留三氏、叁氏。未见弎氏佐证,不宜把三氏、叁氏等同于弎氏。毛字上面出头的Sān氏极怪癖,若保留,电脑应能打印出来。

河北省行唐县(san)照村

四 亖 肆(驷 駟)

读音

同姓说

四与肆 汉代渔阳(今北京)太守肆敏,子孙有简文为四氏的。(见《通志·是族略》)或应邵的《全后汉文》)

四与亖、肆 鲜卑族中口氏(死)族人到了隋唐,依汉字谐音,有将原觉不雅之氏(死)改为思氏、肆氏、亖氏等,但原本的口氏(死Sì)氏(shì)仍有世代沿袭相传至今的。再后来,肆氏、亖氏有简化为四氏流传下来。(见《四姓·姓氏渊源》之第四)

四 驷 駟 《左传·定十年》郈工师有驷赤,《前江·文帝纪》齐王舅父驷钧。又借作四。《礼·乐记》夹振之驷伐,盛威于中国也。(注:驷古为駟,又为四。)

不同姓说

1、四 有出子姓,或为四饭氏之后。(见《路史》、《中国姓氏大辞典》)

2、肆 春秋时宋大夫肆臣之后,以名为氏。(见《风俗通》)

3、驷 源姬姓,郑穆公之子公子騑,字子驷,其孙驷带、驷乞,以王父字为氏。(见《元和姓纂》、《中国姓氏大辞典》)

历史人物

四水:越国勾践的大臣。

四象:南宋庆元年间汀州知事。

肆臣:春秋时宋国大夫。

驷偃:春秋时郑国大夫。

现状

四 亖(或已消失)肆( 驷 駟 )

河南周口、甘肃、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江苏、广东、浙江、广西、云南、台湾等地有姓。山西襄垣、福建福鼎、云南泸水等有姓。湖北钟祥、湖南怀化有姓。

建议

四、肆只有部分相关,另一部分则无渊源,故四姓与肆姓不宜相通。驷姓在港台及海外译文中可称駟。


五 伍姓

读音 Wǔ(五,搜狗百科音sì,应为误——作者注)

同姓说

1、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五氏,本伍氏,避仇改为“五”氏,另见《元和姓纂》、《中国姓氏大辞典》、《姓氏考略》:古代五、伍相通。

2、汉代第五姓中后来有改“第”、“五”(伍)两氏的。但仍有保留原复姓第五至今的。(见《五姓·姓氏渊源》)

不同姓说

1、清《姓氏考略》:皇帝臣有五圣,是五姓之始。

2、《晋书》:支胡有五氏。

3、清代云南思茅厅易武(今勐腊易武)土把总有五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该地另有伍氏。

4、《玄女兵法》:相传皇帝臣有伍胥,为伍姓始祖;春秋时楚大夫伍参之后有伍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

5、回族有伍氏。(见《归真要道》)

历史人物

五圣:五姓始祖。(见《姓氏考略》)

五逢:秦末楚将或农民义军陈涉之将。

伍胥:黄帝臣 ,伍姓始祖。

伍子胥(伍员):春秋时楚人,后因故佐吴伐楚。

伍孚:遂平人,汉末忠臣,刺奸臣董卓未遂而被杀。

伍修权:共和国开国上将。

现状

五或伍姓是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

姓,苗、水、土家、傈僳等民族,安徽、云南等地为主,多地有零星分布。

姓,苗、水、壮、彝、白、瑶、佤、傣、土家、傈僳、回、满、蒙古等民族,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等地较多,安徽、江西、四川、广西等地也有。

建议

五姓与伍姓并存,或宜统一为伍姓。


陆氏族谱

六 坴 陆(陸)姓

读音 六 陆(陸)Lù Liù

同姓说

陆与陸 异体字,普通话 Lù,湖北武昌和洪湖一带读Liù。

坴与陆 坴由陆或睦姓所改。见《姓氏考略》)

不同姓说

六与陆不可混用,都多民族、多源流。

1、六姓 源偃姓,皋陶之后封于六(今安徽六合境)。或源姬姓,西周宣王之臣方叔后裔,避祸改姓。春秋宋桓公第六子六鳞后裔有以六氏、鳞氏为姓的。或明代方孝孺之后避难改六、旋、万等氏。满族清六祖后裔有六氏。(见《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宁古塔家族中纽塔氏之一有改六氏的。

2、陆姓 有源帝颛顼后裔陆终子孙的,以邑为氏。(见《姓解》) 春秋时田敬仲裔孙齐宣王少子通,以封地为氏。(见《姓氏书辩证》)源戎族,周代以国为氏。(见《急救篇》)汉代匈奴姓。(见《西汉迄五代人居中国之蕃人民族研究<两汉至五代蕃姓录>》)北魏孝文帝时步六孤氏改汉姓。(见《通志·氏族略》)贵州俚族有陆氏等等。(见《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

历史人物

六以方:江苏江阴人,在新加坡有作为。

六十七:《清史》载,清代满族官员姓名。

坴常:明代崇安县丞。

陆贾:汉族,汉初楚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对安定汉初局势有极大贡献之人。

陆逊:三国时孙权的大将。另晋代有陆机,宋时有陆游,当代有陆定一等都是影响历史的著名陆姓人物。

现状

六 坴 陆 (陸)姓并存。

河南西平和周口及偃师、新疆塔城、甘肃玉门、内蒙古土默左旗、山西太原和长治、陕西西安、四川垫江、湖北、湖南、上海、江苏、广东、广西、台湾等地汉族、傈僳族、蒙古族等有姓。姓郡望在河南。(见《中国姓氏大辞典》)大陆“陆”姓为“”,台湾等海外陆姓为“”。汉、回、白、黎、苗、壮、瑶、侗、羌、畲、水、藏、布依、纳西、哈尼、朝鲜和台湾土著等多民族有陆(陸)姓。

建议

六 坴 陆 陸姓并存,但不可混用。

七 㭍 柒姓,另有漆姓

读音

同姓说

1、七与柒(漆)姓 柒或与七相通。(见《中国姓氏大辞典》)《广韵·五质》:“漆俗作‘柒’......因此,漆氏有讹为柒氏者。再后有简文为七氏者。”《潜夫论·志氏姓》:“漆旧作梁”。“因此,梁氏有讹为柒氏者,再后有简文为七氏者。”

2、七与㭍(柒或七) 见《㭍这个字怎么读》。

3、㭍与柒姓 㭍或是柒姓之省笔。(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不同姓说

明代云南中甸厅(今中甸县)之土千总中及丽江县西北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中有姓七的。傈僳族中有七姓。

历史人物

七希贤:明代施州卫(今湖北恩施)人,正德年间任福建永春县训导。

七玉麟:明代云南中甸厅土千总。藏族。

柒永严:清代广西郁林(今玉林桂平)人,咸丰年名将。

现状

七 㭍 柒姓并存。

河南周口和兰考、新疆塔城和兴县、河北滦南、山西阳泉、湖南茶陵、江苏武进和洪泽、上海、江西莲花、浙江上虞和长兴及绍兴、云南泸水等地藏族、傈僳族有姓。山西神池、四川武胜、台湾等有姓。湖南、云南、贵州三省多姓,约占全国柒姓人口69%(见《中国姓氏大辞典》)河南义马、湖北武汉昌、山西太原和运城及晋城或忻州、四川合江、广西桂林的汉族、傈僳族中有少量姓,广东潮州揭阳有一户姓。(见《柒姓》)

建议

保留七姓和柒姓。因㭍姓人极少,且易写错,应转为七姓或柒姓。

八 捌(仈 叭) 姓

读音 Bā 其中,叭姓又有Pā Zhì两音。

同姓说

1、八与捌 源于汉代初期各民族大融合时的羌族捌氏部落,后与汉族、匈奴族、鲜卑族交融,取汉字“捌”为姓氏,称捌氏,后简化为八氏。(见《续百家姓》、明代吴沈的《千家姓》)

2、八与 仈、叭、捌 见《罕见姓氏·八姓》、《中国姓氏大辞典》和《康熙字典》。

3、八与 叭、 叭姓 多源,其中有“同八姓”。(见《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姓氏大辞典》)

4、八与仈、捌 仈,羌人姓,同八姓。(见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又写“捌”。

不同姓说

1、八姓多民族、多源流,其中有源汉代西域车师国后部大臣班勇部下八滑的;另,明代四川打冲河右所土千户姓八。(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2、叭 其中有郅(Zhì)姓,因事改叭姓的。(见《姓觽》)另傣族村社头人等级名称,今随汉族习俗而成叭姓。(见《明清云南土司通纂》

3、捌 羌人姓,羌人以己为捌。(见《万姓统谱》)

历史人物

八滑:《后汉书·西域传》载西域人。

八通:明代正统年间礼部主事。

捌忠:明代宣德年间利港巡检。(如今的派出所长)

现状

八 仈 叭 捌 姓并存。

姓 河南周口和宁陵、山西太原和平陆及临汾和通海回族、广东新会和郁南及封开县、云南宁蒗和通海回族、纳西族等有。

姓 山西有。

姓 湖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傣族有,另有改作法、帕的。

姓 云南红河和江川及泸水或双柏、广西钟山等地羌族有。另汉、蒙古、傈僳、藏等民族和台湾地区有零星分布。

建议

重点保留八、捌姓,或允仈、叭极罕见姓并存。

九 玖姓

读音 Jiǔ

同姓说

春秋时,秦人有九方皋,善相马,与伯乐同名气,受君王尊重,孙以祖先“九方”为复姓。时人“九”字有加“玉”写法,以示尊贵。“九”加“王”后成为“玖”,方皋后裔简化称玖氏的,后再简化为九氏。现较罕见姓。(见《姓考》、《九姓·来源》)

不同姓说

九姓多源流、多民族。其中有:上古人皇氏,始称九氏。又神农氏之师九灵,为九姓始。(见《九姓·姓氏渊源》、《路史》)商纣时有九候,为三公之一,被纣杀后,其子孙有以其名或居地(九候城)为氏。(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九姓·姓氏渊源》)金时女真人有九姓等。(见《姓觽》)

历史人物

九方皋:最早善于相马的人。

九希采:唐代戎州太守。

九十:清代嘉庆年间广西提督。

玖振:今北京从事安利直销业者。(见《九姓·姓氏来源》)

现状

九 玖姓并存。

河南周口和济源、新疆塔城、北京、河北大城和肃宁、山西临汾和夏县及绛县等、四川荣县、安徽淮南、福建福鼎、江西万年、云南双柏等地汉族、傈僳族有姓。

建议

九、 玖姓可通用或统一为其中之一。

十 拾 (什)姓

读音 Shí 其中什又有Shén(神)音。shèn(甚)音不可作姓用。

同姓说

源于北魏时鲜卑族,出拓跋部拾贲(Shí bēn)氏部族,属以氏族名称为氏,后屡有变改为贲氏、汉化为封氏,再恢复拓跋氏、贲氏,有再改回封氏,也有取部落名称谐音汉字拾氏,再有人简文为十氏、什氏的,皆世代相传至今。(见《姓苑》、《魏书·官氏志》)

不同姓说

十 清代满洲人姓。(见《黑龙江志稿》)

拾 傈僳族姓。(见《姓苑》、《中国姓氏大辞典》)

在台湾,拾姓被拒绝使用简字“十”为姓氏,且名列当地姓氏第六百五十三位。(见《十姓·姓氏渊源》)

什 湖北利川地区读Shén,源十六国时代国国君什翼犍之后,或又源军事编制什伍,或清代满洲人姓。(见《姓觽》、《姓氏考略》、《钦定八旗通志》、《中国姓氏大辞典》)

历史人物

十儿:见《四川省乐山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人口普查登记表》

拾贲·文:拾氏始祖

拾方坚:中国政协七届全国委员

拾景林:江苏徐州人,著名当代音乐家

什氏 ,清代镶蓝旗蒙古护军扎巴拉之妻的姓氏

现状

十 拾 什姓并存。

河南周口、陕西紫阳、安徽青阳、湖南、上海、江苏、广东、云南等地的汉、傈僳等民族有姓。河南偃师、甘肃玉门、河北赞皇和平乡、天津、山东平邑、安徽霍山、湖南津市和桂阳、江苏铜山拾屯乡和无锡、云南泸水、台湾等地傈僳族等民族有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十姓·姓氏渊源》)河南信阳和新荣、甘肃古浪、河北尚义、陕西勉县和眉县、四川合江、湖北利川、湖南娄底、江苏昆山、广东新会、福建浦城、浙江余姚、云南晋宁等地有姓。

建议

十 拾 什姓并存。或什姓保留Shén音,取消Shí音姓。

0 零姓

读音 0 Líng 零 Líng Lián Mǎo

同姓说

坊间有讹0姓即零姓的。

不同姓说

1、0与零 :重庆有0姓。《重庆晨报》2013年5月30日报道:重庆居民里,目前我市唯一无法识别的姓是“0”姓。据该报道知,该市公安局使用的姓名数据库已从8000余字升级到32325字,但仍有100余字的名字无法被计算机打印出来,其中包括“0”姓。

该0姓与零姓无关。

2、零姓与零姓 :源于朱襄氏衍生出51姓之一的古老零姓,该支零姓读音Mǎo。(见《续文献通考·氏族志》、《零姓·姓氏源流》之一)

源于羌族,出自古西羌先零昌氏族,以先祖名为氏的,该支零姓读 Lián。(见《正字通》、《西羌传》、《姓氏考略》、《零姓·姓氏源流》之二)源鲜卑族,出东晋十六国时前燕将军慕舆虎之子慕舆常后裔零陵氏之零姓,融入汉族,正确读音 Líng 。(见《前燕录》、《零姓·姓氏源流》之三)

另源居邑零陵郡之零陵氏的零姓也音为 Líng 。(见《史记·五帝本纪》、《零姓·姓氏源流》之四)还有广西壮族的零姓,源自以猴为原始图腾的部落,猴的壮语近零音(Líng ),遂以零、凌为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历史人物

0姓见重庆公安户籍数据库。

零六三:字必文,元末明初从山东青州益都县迁广西横县横州下廓街。

零思:零六三第5代孙,性沉静,善谋计。明永乐年有军功,却尊长者愿而辞功归隐。

零时威:当代取得多项医学成果的主治医师。

现状

0姓,重庆市有。零(Líng )姓甘肃酒泉、河北安平、湖南益阳和岳阳及双峰、上海、广东惠东和茂名、江西莲花、浙江上虞、贵州盘锦、南海琼中和琼山及白沙、台湾台北和新竹等地有。而甘肃临夏、青海的零姓读音为Lián。

建议

0、零(Líng )姓并存。零(Lián)姓,极稀少,可保留,或可合并为Líng 音姓。

百 佰姓 另伯姓

读音 Bǎi 又可读Bó 。其中伯为Bó,方言为Bāi、 Bǎi

同姓说

1、百与佰、柏(栢)姓 柏皇氏后有栢氏,省文为佰氏,再有为百氏。(见《百姓·姓氏源流》第一)

2、百与佰、伯 黄帝之后有百鯈(倏)(见《说文》),又称伯鯈。(见《姓氏考略》)佤族有百氏,汉姓杨,一作佰氏。一说佰即百,与百同源。(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不同姓说

佰、百虽同源,但为分族,遂为两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百里氏之后有百氏。(见《姓考》)百氏,高丽八姓之一。(见《《姓觽》)

历史人物

百里:春秋时许大夫(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百丰:战国时著名道家

百龄:清代汉军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1772)年进士,授编修,后任两江总督等。

现状

百、佰 (另伯、柏、栢)姓并存。

姓 河南、北京、河北、山西、四川、重庆、湖南、浙江等地有。其中,河南、河北、山西占全国百姓人口的88%,汉、回、佤族等有。

姓 吉林扶余、宁夏平罗、天津、河北唐海、山东淄博和嘉祥、山西长治和黎平、江苏昆山、江西余干、浙江平湖、广西灌阳等地有。

姓 主音Bó,方言为Bāi、 Bǎi两音。

建议

百、佰并存。但应合并为佰,以便区别通常所说的百姓。伯以Bó为主,允许方言Bāi、 Bǎi两音姓在一定族群或区域小范围内流行。


千氏宗祠

千 仟姓,另有骞(騫)姓

读音 Qiān

同姓说

千与骞(騫)春秋时孔子七十二贤之一闵损,鲁国人,字子骞,因德行高尚被世人奉为骞王,其孙辈以祖字为氏,称骞氏。1954年文字改革时,骞氏族人在户籍登记时被简化讹为“千”氏,至今其族人以“千”为氏(祖居地在今陕西户县千家村),但老辈人则仍多以“骞”(騫)与“千”互用。(见《千姓·姓氏渊源》)

不同姓说

千姓 多源流、多民族,除骞外,另几源属改性或赐姓。(见《千姓·姓氏渊源》、《中国姓氏大辞典》)

仟姓 见《新编千家姓》、《中国姓氏大辞典》。

历史人物

千岩:明代将领,千氏得姓祖之一。

千万里:千岩后裔,河南登封颖阳镇人,明大将,援朝抗倭功臣,朝鲜、韩国千姓鼻祖。千容宅 韩国庆尚道永川人,前韩国金大中时代国防部长。

千淳鹤:1934年生,黑龙江穆棱人,审计专家。

仟山:明代仪真人。

现有仟千墨,仟玖婳等。

现状

姓 河南郑州和焦作、四川、内蒙古三省区较多,其他地也有分布。壮、畲、朝鲜族等都有。

姓 河南周口、河北正定、山西太原和万荣及阳泉、湖南津市和汉寿、江苏滨海等地有。

建议

千、骞(或騫)互用,或以千姓取代骞或騫(港澳台除外)。仟姓保留。

万 萬姓

读音 万Wàn Mò,萬Wàn

同姓说

萬或省作万。(见《六书正讹》)萬是万的繁体字。(见《新华词典》、《中国姓氏大辞典》)

不同姓说

1、万(Wàn )与万(Mò)姓多民族、多源流。如,出自万俟(Mò qì)氏、省俟为万姓的,分为腕(Wàn )、漠(Mò)两音,宜为两姓。(见《中华姓府》、《中国姓氏大辞典》等)

2、万与萬 万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第27页,萬姓见第1183页。

历史人物

万章:战国时孟子的学生。

万虎:唐代,代宗御前殿大将军。

万彪:唐代,代宗九门提督大将军。

万家宝(曹禺):著名现当代剧作家。

万里:曾任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万一:原名万挺森,河北昌黎人,中国美协会员。

现状

万 萬姓并存。

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贵州、等地有,台湾第80多位大姓。广东新会(Mò)。汉、回、满、苗、壮、土家、布依、傈僳、仡佬、达斡尔、蒙古、朝鲜等民族都有万(萬)姓。

建议

大陆用万姓,港澳台及海外使用萬姓,取消万(Mò)姓。

亿 億姓

读音

同姓说

亿是億的简写。(见《辞海》、《《新华词典》)《中国姓氏大辞典》:億(亿)姓,见《姓苑》。

不同姓说

亿姓,大陆用;億姓,台湾等海外用。

现状

亿、億姓并存——大陆用简写,台湾及海外多用“億”。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004%。河南、江苏、四川、湖北四省多此姓,约占全国亿姓人口的90%。(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建议

保留亿、億姓。

由上可知,数字姓虽只是中华姓氏文化中一个小类别,除伍、陆、千姓人口较多外,其他小姓也涉及多民族、多源流,且出过对民族、国家和社会做了重大贡献或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如四水(助勾践复国)、伍子胥、陆游、千万里、万家宝等等。因此,不论姓氏是否罕见,人口多少,都是中华民族成员,应一视同仁。只是像一、弌、壹或万、零等显得复杂一些的姓氏,依中华民族素有扬长避短之聪明才智和优良传统,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崇尚文明与发展进步,相信人们会做出科学、理性选择的。



作者简介:王万江,汉族,1956年生,河南泌阳人,在遂平县广播电视台工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家协会会员, 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理事, 中国谱志专家数据库成员 ,共和国建设十大杰出功勋人物 ,国际金奖获得者。

陆是几年级的生字

简介




炎帝(公元前3245年 - 公元前3080年),中国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姜姓,号神农氏,中国上古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被世人尊称为"药祖"、"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只,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尊为始祖



炎帝与黄帝是华夏始祖。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汉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但是一直没有弃用华夏族称谓。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第二代炎帝临魁,据《山海经·中次六经》载:"又西十里曰廆山",廆山,古又称魏山。按古汉语通假规律,廆与傀,傀与槐,傀与块,槐与魁,块与魁,魏与廆,魏与隗俱可通假,所以廆山亦可称魁山,廆山或魁山在今洛阳之宜阳、新安一带。又《山海经·中次三经》云:自青要山"又东十里,曰騩山。"騩与隗亦相通假。郭璞注云:騩,"音巍,一音隗嚣之隗"。山在宜苏之山以西四十里处,亦在新安县境内。本此,则第二代炎帝临魁或块隗即生长活动于这一带。

第三代炎帝曰承,《山海经·中次六经》称:"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无草木,多垩,潐水出焉。"承与烝通,常与尚通,此山亦可称尚承之山,山在今河南省陕县南80里处,在陕县与灵宝之间,此山当即帝承之故里。

第四代神农炎帝曰明,《山海经·中次七经》曰:"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皋与昊通,昊与皞通。皞有光明洁白之意,其下有明水,九皋山即放皋山,在今洛阳伊川县葛寨乡。北魏《水经注·伊水》载:明水与康水出狼皋山(九皋山)西北流,二水在烟涧会合,过双溪头、升仙观后注入伊水。该地自古称上皇古地,有上皇古泉,明(鸣)泉。

炎帝明在此首创美酒,见于晋代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明万历《直隶汝州全志》记载,"(伊阳)城北五十里杜康汃,俗传杜康造酒于此,弟茅柴传其酿法,有杜水,《水经注》曰康水。说明酿酒鼻祖杜康亦选择这里造杜康酒,康水之命名就是纪念杜康功绩的。其地在伊河东岸,距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约二十多里,炎帝明居此。

第五代炎帝曰直,亦曰宜,《山海经·中次三经》云:自騩山"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宜与且、且与胥、胥与苏相为通假,宜苏之山既可称宜胥之山,又可称宜宜之山,山在孟津,在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北约一百二十里,当为帝宜的活动故地。

第六代炎帝曰来,亦曰厘。《名疑》卷1:"炎帝厘,一作来"。《山海经·中次四经》载:"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下,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有兽焉,其状如貉而人目,其名曰{鹿言}。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搜。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々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

厘与厘同音,厘与来,厘与莱相为通假,清吴任臣注引《名胜志》云:"厘山在嵩县西",山海经中的厘山,厘山,地在伊川高山乡之西,今名半坡山,均属鹿蹄之山,甘水出其阳,北流经宜阳樊店乡、伊川常川乡注于洛河。虢水,发源于宜阳赵堡乡,向西北流入洛河。滽滽之水,发源于宜阳半坡山,东南流入伊河。厘山之首鹿蹄之山在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之西约二十多公里,炎帝厘(厘、来)居此。山海经记述厘山其阳有兽,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与传说第一代炎帝神农"母女登感龙而孕,生神农,人身牛首"相合。

第七代炎帝曰里,亦称哀。《山海经广注》卷18,清吴任臣按曰:"《路史》炎帝来生炎居。"所以炎帝里(哀)又称炎帝居。里、厘与厘同音,说明是第七代炎帝里居于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西不远。

第八代炎帝曰榆罔。据《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吴任臣注引《通览外纪》曰:"帝里又曰炎居,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又据《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卷首注云:"节茎、克、戏皆不在帝位,克生子榆罔立"。

榆罔为节并之孙,是炎帝居曾孙。"罔与方"亦相通假,所以榆罔的诞生地亦与"方"相关。方,除"方山"之说外,又有"方泽"之说。《唐开元占经》卷118云:"《随巢子》曰:夏后之兴,方泽出马。"《山西通志》亦云:"禹方兴时方泽出马"。方泽在什么地方,方泽即后来鲧氏族的族居地,在《山海经》所载自青要之山南望的墠渚之地,此地为"禹父之所化",是禹父鲧的族居地。墠渚在新城故城南有莘氏部落(今伊川平等乡),《汉书·古今人表》记:"鲧妻,有莘氏女"。《水经注·伊水》记"南望墠渚,陂方十里,佳绕鱼苇,禹父之所化。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长而有贤德,即伊尹也。伊水又北过新城县南"。新城故城是崇伯鲧的封地,《淮南子》记载:"鲧作三仞之城,城之始也。"该地区早期是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

生平事迹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距今约50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淮河下游以南的今豫、苏、皖交界地区的蚩尤部落,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中原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炎黄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山海经》中曰灵山)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蓄水冲了蚩尤寨),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炎黄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东夷部落联盟,并使东夷集团同自己的炎黄集团互结为同盟,形成了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黄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发生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通过这场战争,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服了黄帝,同时黄帝取代了炎帝在黄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这场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战与关键之战。

这场战争的原因既有争夺领导权的因素,还有争夺宜农土地的因素。原来,黄帝与炎帝原先居住的姬水、姜水一带因黄河泛滥,逐渐不再适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这样黄帝就首先带领部落开始东迁。据史学家考证,黄帝先是沿着北洛水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之后又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向东北迁移,沿着桑干河来到现今张家口市涿鹿一带。


主要成就



重要贡献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还是中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故事新解

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种五谷一事,这也正是神农氏之被称为“神农”的原因所在,“神农”一词中的“农”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伟大创举。


农业方面

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族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

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早期,收获储备与食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人们采集而储备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们食用的东西也经常是现采现吃,并不一定是先前储备的东西,而且人们储备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种籽。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具备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因而能够长期储备食物和饮水,从而把采集储备和食用两个独立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形成大量获得植物种籽的需求。原始种植业开始于使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伏羲氏时代,人们最早种植的是葫芦,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到了女娲氏时代,也就是陶器时代,种植技术和对植物种籽的需求一旦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出现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实人们开始种植葫芦时,也不一定是因为需求而想到种植葫芦,很可能是儿童出于爱好和玩耍开始了葫芦的种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儿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照顾、保护和管理他们的“劳动”成果;二是葫芦籽颗粒大洁白,深受人们喜爱;三是葫芦籽颗粒大而容易播种操作。中国许多地方民间存在着禁食葫芦籽的风俗,大人们会用“吃葫芦籽会长包牙”之类的话吓唬小孩子,说明人们对葫芦籽的重视和保护,也暗示了葫芦栽培历史的悠久。当我们的祖先把种植葫芦转向种植草类植物获取食用的种籽时,原始农业就诞生了。

吃草治病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吃药治病的现象,说明早在人成其为人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尝百草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中国人非常重视留种工作,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作物种子,甚至有“饿死不吃种子”的说法。这一习俗更加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可以推测,在神农氏中期,中国就已经基本培育出各主要农作物品种,即五谷。


农业书籍

与农业相关的部分著述(据严可均辑录《全上古三代文》:

《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群书治要》《六韬·虎韬篇》引《神农之禁》)

《神农之数》: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二谷不登,减二谷,谷之法再什倍。

《神农之法》: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义》《淮南子·齐俗训》「不耕不织」上皆有「而」字。又《吕氏春秋·爱类》引《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有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汉食货志》晁错引《神农之教》)

《神农占》:正月上朔,有风雨。三月谷贵,石五百钱。八月有三卯,旱,麦大善。无三卯,麦不善。凡虫食李,则黍贵。食枣,粟贵。食杏,麦贵。食荆,麻贵。食桑,丝贵。正月上朔日,风从东来,植禾善。从南来,植黍善。从北来,稚禾善。四月四日,风从东来,植豆善。西来,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无风,不种豆。从冬至日到来年,满六十日,有大风雨折树木,麦大善。从平朔至食时,植麦善。至日中,中麦善。至日入,稚麦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种。四月朔日,风从东来,从平明至辰时,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蚕善。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後贱。正月上辛,温者善,风寒者不好。(《开元占经》一百十一)

据《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民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据此而言,炎帝神农氏生活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吕氏春秋·爱类》又言:“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说明炎帝神农氏时代又已出现“身亲耕,妻亲织”的家庭形式,这又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标志。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根据考古发现,并按照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进行推断,这个时代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早于黄帝轩辕氏时代数百年,而某些史书中所记载的炎帝、黄帝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乃至黄帝降服炎帝的说法,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文化方面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以各自的伟大历史功绩,均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崇敬。

据《周易》《管子》等先秦文献的有关记载,以黄河流域,尤其是渭水流域为主,以及长江流域包括湖南多处发掘考证的距今七千至九千年的古文化遗存表明,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相传炎帝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为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后在南巡中为民治病采药,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炎帝功昭日月,德泽后世。他所开创的原始农耕文明,使先民们改变了茹毛饮血、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全部生活来源的状态,开始走上创造性的社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特别是世代流传的炎帝率领众先民鏖战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产生的源头和典范。

炎帝在神农时代开创了丰富多彩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融合为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炎黄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有着对自己伟大民族和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炎黄文化已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情结的巨大精神力量。

2001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炎帝陵基金会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炎帝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到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人类文化是影响和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眼于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既大胆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有益文化成果,又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此,我们要加强对炎帝文化的研究,弘扬炎帝的崇高精神,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制陶方面

在考古中,属于炎帝神农时期文化的随州冷坡垭遗址、西花园遗址、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了大的陶器。其中以夹砂黑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黑陶、灰陶、夹砂粗红陶次之,泥质红陶较少,泥质白陶最少。除少量的素面陶外,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方格纹、镂孔刻划纹、绳纹、叶脉纹和少量的彩陶等。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红陶环、陶纺轮、碗、盆、圈足盘、器盖、瓮、尖底缸、长颈壶、四足方鼎等,这一发现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制陶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说明当人们已经掌握制陶技术,且陶器被人们广泛使用。制陶工艺逐渐从简单的形状向美观、大方的方向发展,这也带动了社会向新的发展方向前进。


贸易方面

原始社会物质生产的充盈,带来了产品的剩余。从古籍记载的传说来看,炎帝神农之时原始产品交换开始萌芽。《易.系辞》云:"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说炎帝神农为了解决大家的剩余产品,设立了集市,让大家相互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会原始的商品交易,加速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向奴隶社会的私有制转变,为孕育新的社会体制埋下了伏笔。


中医学方面

《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纪》亦云: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韩非子·五蠹》说:"民食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记载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及先民们在采集活动中,逐渐发现,由于误食了某些动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吃了某些动植物,能消除或者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或解除吃了某些植物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在渔猎生活中,又发现,吃了某些动物的肢体、内脏,能产生特殊的反应。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便能逐渐辨识许多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功效,遇到患有某种疾病,便有意选择某些动植物来进行治疗。正是这种以身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学文化。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社会文明方面

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不再为了生活四处迁徙,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齐俗训》云:"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天下为公、团结友爱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而从发掘出的墓葬来看,当时以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且在婚姻制度上有了缔结和嫁娶之礼,使家庭在原始社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人们对家庭的道德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他研究方面

同时,原始农业还带动了人类对天文、地理、气象的研究。在原始社会里,刀耕火种在很大一方面只能望天收,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对于炎帝神农氏族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史书曾有详细的记载。《白虎通》云: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杨泉理论》说:“神农始治农功、正气节、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历日”。《主术训》云:"昔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时尝。"这无不反映出当时为了获取更好的收成,人们对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种子等知识和技术的研究,这也成为原始社会开拓农业文化的泉流。


炎帝造琴

左丘明《世本·作篇》记载:“神农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

汉代学者桓潭《新论·琴道篇》则明确地说:“琴,神农造也。”认为神农氏掌握政权后,曾“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为琴五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

杨雄在《杨子》一书中写道:“昔有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

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神农琴”上的五根弦名宫、商、角、徵、羽,实际上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所指的五声音阶。



著作


神农-药经《又名:神农帝连续篇》,介绍的是神农帝(又名:神农帝仙,也叫:五谷帝仙)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药经》专著。是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药乃:玉帝掌管宇宙生灵万物、慈悲之怀深思黎民为生活奋斗,难免身躯会受风寒损伤,甚至病症严重命入膏肓之境,而爱护众群生在金阶千跪百叩头,表心禀求 无极老母大开恻隐之心,而 老母抱慈怀爱民之心降下千种药草于宇宙繁植不绝种也。而当年命派吾神农氏下凡试百草,研究药性,宣扬医理,至今旧鉴渐渐失真传,历史演变天灾之故损毁亦有也。中断名人委曲,秘藏亦有也。吾今受命重新阐释药经乃当务之急。

经者:置于万世不易之药理也。开经方论药性有分君臣之别,配合四季,论风寒湿热而谨慎下药。论病症之重轻、观五官、含脉诊断五脏之气运行之状态,不可疏忽。人之病患多数由感冒而起,不小心不加提防大意误身,感又重感,致使病症更加严重,引起六腑受伤筋酸骨麻,庶民不深究且胡乱服药,服不对症之药以致后果严重,花费很大金钱,有时能复元有时败也。最好感冒症不可看轻,又不注意者冒险之行为也。

传说

神农氏,即炎帝,中国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参史志: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铲草兴锄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农氏的大德的完美写照。

铲草兴锄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比铲着得劲。从此有了锄。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本草经

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艺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传。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据陆元朗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

延龄草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茶叶

神农氏尝百草时,随身带着一只能看到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帮助他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獐鼠,又名"獐狮"。民间有"药不过獐鼠不灵"之说。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氏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鼠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鼠吸吮了青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农氏摘下青树的青叶放进嘴里品尝,顿感神志清爽、甘润止渴。神农氏教人们种了这种青树,它就是现在的茶树。这就有神农架民间传唱着"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的山歌。

茶叶的发现

根据古代传说,皇帝神农在室外的火炉上烧水的时候,附近一棵灌木丛的叶子落到了水中,并停留了一段时间,皇帝神农注意到水中的叶子发出了一种怡人的香气。后来,他决定尝尝这种热的混合物。它相当可口。就这样,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诞生了。

尝百草

我们都把华夏族称为炎黄子孙。黄是黄帝;炎是谁呢?是指"炎帝"。炎帝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称他为"神农氏"。他也是一位传说中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世功勋的人物。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炎帝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是发明了医药。在神话传说中,他颇有些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死因

民间相传;一日,他尝草时误食一毒草--断肠草,未及时喝茶去毒,而死于肠道俱断。

一说是,神农误吃一种具有微毒的草,本要去找茶叶解毒,结果,神农是找到了茶树了,但是因为长时间的没有解毒,所以神农被那棵草的毒,给疼死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神农氏吃断肠草,疼死于茶树下

陆是几百块钱

因为房产证上的姓氏写成了繁体字,陆女士几年前领取时被拒,行动不便的她几年来都没去找,房产证就一直没拿到手。

82岁的陆女士家住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家属院,学校1999年集资建房,陆女士买了一套96平方米的房子,几年后房产证办下来了,学校通知她前往领取,没想到属于自己的房产证却领不到手。

“房产证上的姓氏写成了繁体字,工作人员拒绝给我发放房产证。”陆女士说,当时办理房产证时她正在住院,并不知道是如何办理的,领取时才发现姓氏写成了繁体字“陸”,就因为这个原因,她的房产证没领成。

“我行动不便,这些年差点把这事给忘了。”陆女士说,前不久学校让交暖气费,暖气费收取标准从原来的以实用面积收改成了以建筑面积收,她这才想起来她的房产证还没领,六七年过去了,她因为腿脚不便一直没去问这事,退休时间太长她也不知道学校的办公电话,没办法,她就想到了给华商报打电话。

昨日下午,华商报记者来到陆女士家,陆女士一人独居,行走需要推着轮椅,家里摆满了药。陆女士说,儿子媳妇都患病在外住,孙子刚上大一,遇到事情只能她自己解决。

随后,记者来到学校行政部门,负责房产证发放的工作人员找到陆女士的房产证,上面的姓氏确实为繁体字“陸”。工作人员称,当年办理房产证时应该是需要本人登记确认的,不知道为何会出现写错姓氏的问题,当时是学校大批量统一发放,对于有问题的都没有发放,学校目前还保管着一些房产证。

“不过这个确实没啥问题,我们近期就会上门去给陆女士送房产证。”工作人员称,当年可能担心出现问题所以没有发放,后来一些房主陆续来找,但是陆女士一直没来,他们也没在意,了解到陆女士的情况后,他们决定上门去给陆女士送房产证。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陆是几数字,陆是几笔画的字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