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伟胜,项伟岚
大家好,由投稿人潘芷来为大家解答项伟胜,项伟岚这个热门资讯。项伟胜,项伟岚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项伟 判决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虹桥 作者供图
老家在哪里?虹桥头。我一直这样回答。带着自傲,带着留恋,像蚕丝一样藕断丝连。虹桥很多,我指的是海宁市区的虹桥。市区洛塘河上,有许多桥,虹桥没有像茅桥、新桥、塘桥、北关桥那样,连接交通主干道,仅仅连接一个小岛屿,当地人称为大荡。然而,大荡宛若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海宁版图上,是硖石之心,曾经代表着一代工业文明。
双山丝厂诞生于1926年,诗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与人合资兴建,厂址设在大荡。大荡面对南关厢,面积不大,是四面环水的脱空墩。地理位置独特,几条河环饶,优良的水质,为缫丝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有了厂,就要通行,于是1927年建造了大荡木桥,先叫“丝厂木桥”,后定名为“虹桥”。虹桥东西走向,东面连丝厂,西面正对方便弄,沿着长石板路走,先连接米市街,再连接西南河,再连接大操场,一中、人民医院,都在千米之内。
我出生在虹桥头。我家的租房,米市街最后一户人家,南门就在方便弄,自然是虹桥头,家门与桥只有二三米距离。那时,丝厂已经更名为中国丝业公司第三丝厂,简称中丝三厂。丝厂地址大荡一号,占了大荡绝大部分地方,大荡北面还有一家修船厂,以及七八户人家。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差,大部分家庭还没闹钟,为了让做早班的缫丝女工准点上班,丝厂每天早上六点钟就拉回声,书面语是拉汽笛,顿时硖石上空回声回荡。一个厂上班,全镇居民也起床,要想让硖石人不知道中丝三厂难。
那时的中丝三厂红极一时。Z/18白厂丝是省优和部优产品,销售国际市场。“海宁制造”,无比骄傲。丝厂先后获得浙江省先进集体,纺织工业部先进企业。几十次被评为省级以上先进荣誉,多次派代表赴京出席表彰大会,受到过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接见。我知道有几个最,市区最大的厂,级别县团级,有近两千工人,后来又造了最高的烟囱。
由于住在虹桥头,家门口又是缫丝女工必经之路,所以几乎天天闹猛。丝厂是两班制,早晨、傍晚和深夜三个时间段,方便弄水泄不通,声音喧哗嘈杂。那个时候是木板结构房子,不隔音,深夜女工下班时,经常被叽叽喳喳说话声吵醒。
木桥容易腐烂,经常出现桥板缺损,大人关照不能在桥上玩耍。后来,在1960年改建为水泥桥,造了钢筋水泥混凝土单拱桥,桥址南移五十米,桥堍正东对着中丝三厂大门,西面直接连接西南河街,是条断头路。对我家而言,噪声小了些,但减弱不多。因为河边有条便道,从桥头到我家门口,于是要走米市街的女工走这条道,也有去西南河街的抄近路,所以依然嘈杂。六十年代末,大荡有了第二座桥,在东南角处丝厂后门,叫联桥,在厂外沿河岸辟一小路供市民穿越大荡,这样人流分散了,我家门口人流减少。
当时,在计划经济时代,小企业,大社会,这样的格局,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事务。丝厂兴办了托儿所、幼儿园、厂办学校、食堂、浴室、供水房、冷饮室、电影院等,解决了缫丝女工的后顾之忧。像我们这样的邻居居民,羡慕不已,当时看电影、洗澡和冷饮,都是稀缺资源,有时通过邻居缫丝女工帮助,穿过红砖大车间,去生活区,看场电影,洗个澡,印象最深是丝厂棒冰,吃上一根觉得甜,感到非常幸福。虽然,我们与丝厂是邻居,没有关系,但往往与丝厂共欢喜共荣耻。像丝厂获得先进荣誉,像丝厂《花灯舞》得奖回来,他们庆祝,邻居们也欢呼。
中丝三厂更名的事,发生在文革期间,叫红卫丝厂。那时学校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我去丝厂学工,心目中的大工厂,近距离欣赏高大的烟囱和流体型的水塔。进了车间,温度很高,泡着蚕茧的水也冒着热气,所以整个车间像是个“大蒸笼”。我是男生,做搬运工,在立缫车间和整理车间穿梭。女同学学立缫,当时她们都想成为缫丝女工,有几个后来如愿了。
七十年代末,我离开家乡去读书,等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虹桥头变了样。当时嘉兴实施长山河水利工程,海宁市河拓宽,米市街被拆了半条街,我的老家也被拆除。新建的虹桥移回到老木桥址,丝厂恢复叫中丝三厂。
我的家不在虹桥头了,但心里仍像在那里一样。听到缫丝第十六组,由三十名缫丝女工组成的集体,荣获全国先进班组称号。心里高兴得像中丝三厂一员一样,组长我认识,许多女工都认识。后来听到,自动缫替代立缫了,国企转制成民营企业了。后来终因国际市场白厂丝不景气,丝厂停止生产,大荡变成一片废墟。
去年,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海宁保护这座城市的历史遗产,中丝三厂国际文化创意岛项目开工,建设期三年。大荡,这块工业革命初期写照的土地,起死回生。留存的虹桥、烟囱、水塔,还有灰墙红瓦,形如拱桥般的车间,记忆了中丝三厂曾经的辉煌,也承载了一代海宁人的印记,包括我。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项伟荣
生活中的感动无处不在
有些事情虽小
但足以温暖民心
解难纾困为民尽责
暖心“警”事每天都在上演
一
5月4日11时许,徐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女子铁骑队员在执勤巡逻时,发现一辆搭乘着病人的救护车被困于拥堵的车流中,两位铁骑队员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利用摩托车机动灵活的特质,默契配合,双骑联动形成移动护卫区,交替实施S型穿行引导,以标准交通指挥手势配合车载扩音器,在饱和路段为救护车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原本需要30分钟通过的拥堵路段,最终仅用时8分钟,为车上的病患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二
5月5日14时许,高速七大队接群众报警,称其手机在辖区服务区遗失,希望执勤民警帮忙寻找。执勤民警了解其在服务区的的活动范围后,立即前往展开搜寻,于14时30分在服务区卫生间洗手台上发现了遗失的手机,随后立即联系失主前来认领。失主对执勤民警的及时帮助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和高度的赞扬。
三
5月4日上午,铜山大队民警项伟和周军收到一面写有"感谢人民好交警,助人为乐新风尚"的锦旗。这背后,是两位民警数日前暖心救助一位96岁车祸老人的感人故事。
近日,96岁高龄的胡老汉遭遇交通事故。接警后,项伟和周军迅速赶赴现场。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特殊,他们不仅妥善完成事故处理,更全程实施人性化关怀:协助联系家属、陪同就医检查,直至确认老人平安无恙。
胡老汉家属感动地表示,民警们既以专业素养妥善处置事故,又以亲人般的关怀全程守护。这面锦旗既是对民警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人民警察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诠释。
四
5月7日17时20分许,高架快速路大队民警在辖区道路执勤巡逻时,发现一辆白色SUV打开双闪停靠在快速路最右侧车道,执勤民警立即在后方设置警示标志、做好安全防护,随后上前查看。
经了解,驾驶人在行驶途中突感身体不适,无法继续驾驶,民警询问其是否需要呼叫救护车,其表示暂作休息即可。时值晚高峰,为确保安全,民警在征得同意后化身"代驾",驾驶当事人车辆将其带至安全地带,并联系了他的家属。
"您一定要等家属到场确认无恙后再驾车,有任何不适随时联系我们。"在民警的暖心叮嘱中,男子身体状况逐渐恢复,连声道谢这份特殊时段的温情守护。
五
5月8日9时30分许,贾汪大队执勤民警在辖区道路执勤巡逻时,一队身着统一校服的幼儿园"小萌娃"在老师带领下等待过街,由于正值早高峰时段,毗邻商圈的该路口车流如织,执勤民迅速反应,箭步上前确认护送需求后,当即启动护学预案。
执勤民警化身"移动护学岗":清脆哨音穿透喧嚣,标准的手势示意来往车辆提前减速。"绿灯亮了,小火车要出发啦!"随着他响亮的引导声,孩子们手拉手连成"小火车",在民警与老师带队下欢快通行。往来车辆默契配合静候,多位司机自发摇下车窗比心致意。
六
5月8日17时许,高速七大队在视频巡查过程中发现,一辆故障依维柯打开双闪停在了应急车道内,车上10名司乘人员滞留路边,此时,高速公路上车流量较大,车速快,再加上大雨滂沱,路面湿滑,多停留一分,危险就多一分。
执勤民警迅速响应,立即驾驶警车赶往现场,将警车停在故障车辆后方,开启警灯并摆放警示标志,在确定车辆无法正常行驶后,果断调动摆渡车辆,将10名司乘人员有序转移,将他们送至安全地带,大家对民警的及时救助,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守护有力度 服务有温度
徐州交警将
坚守岗位
履职尽责
只要群众有需要
我们绝不缺席
来源:徐州交警
项伟个人简历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春分节气后的中原大地,绿油油的小麦铺满了千里沃野。在豫东平原的河南商丘夏邑县,超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综合施策科技赋能单产提升行动已然打响。
起步就是冲刺,首战即是决战。夏邑县委书记闫长安表示:“扛牢产粮大县政治责任,稳定粮食面积,提升粮食产能,促进大面积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夏邑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2024年,夏邑县小麦单产提升40.22公斤、增产8.63%,总量增加4.77万吨、增产8.28%。今年,夏邑县提出百万亩小麦单产提升10%以上的目标,力争成为一县一季粮食增产超亿斤全国先进典型。
作为小麦播种面积常年在120万亩以上的大县,夏邑县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一手抓农民教育培训,一手抓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形成了“人才培育+农技推广+粮食单产提升”的良性循环模式,蹚出了一条“‘新农人’+科技”赋能百万亩粮食单产提升的新路子。
“新农人”唱主角
人是科技种田的主角,科技种田需要“新农人”。“我与种子公司签订合同,繁育‘郑麦1860’‘周麦36’‘华伟305’等优质小麦品种600亩。”种粮大户费大锋信心满满地说。
作为国家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县,积极推进种业振兴,当地种子企业正积极与“新农人”合作,目前全县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建设高标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以上,年生产小麦原良种1亿斤以上,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种大县”“种业强县”。
“种田也要跟上新时代。”和其他“新农人”一样,费大锋已经从传统“弯腰种田”转型为现代“指尖种田”。在夏邑县,无人机、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平台等变为种田的“新农具”,生物肥料、无人机飞防喷药正引领新农业革命……
桑堌乡组织无人机对麦田进行喷施。郭建东 摄
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怀的“新农人”,所展现出的“现代范儿”和“科技感”使其逐渐成为科技种田的“好把式”,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随着“新农人”队伍渐成规模,新理念、新技术在广阔田野上大放异彩。
“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党和政府,特别是农广校的精心培养。”费大锋所说的农广校,就是被誉为“基层农民教育培训一面旗帜”的夏邑农广校。
济阳镇志愿服务队在帮农户配比肥料。张鹏 摄
紧贴一线,紧贴实践。夏邑县农广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实行“送教下乡、进村办班、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把教学培训班办在村镇、办到田间地头、办到产业链上,坚持“课堂上讲、基地里看、田地里练、发展中扶”,专家们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确保学员“学得会、用得上”。在科技种田方面,夏邑县农广校围绕粮食安全需求设计课程,实现了“技术培训-规模种植-产业增效”的闭环。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和辐射带动,夏邑县农广校的培训办学足迹已遍布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培养了一大批“新农人”。他们所实践的农民教育培训“四步培养法”,即把农民培养成高素质农民、把高素质农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党员干部培养成村支部书记,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挑大梁、唱主角,夏邑县农广校也成为党委政府推进“三农”工作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和重要支撑。
“今年我们的头等大事就是落实县委决策部署,实现全县科技赋能增产行动村级教育培训全覆盖。夏邑县农广校校长项伟说,今年年初,夏邑县采取现场和视频方式举办万人培训大会,对县乡村三级干部、技术人员和种粮大户进行专题培训。”
数字技术贯通生产链条
去年九月,台风“贝碧嘉”来势汹汹,使得商丘地区三天内下了常年三个月的雨,夏邑受灾严重。
“多亏了数字预警系统,夏邑的农田提前做了预防,没有受到过多水灾影响。”夏邑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留标说。
近年来,夏邑县将农田水利设施防灾纳入平台管理,采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巡查巡检相结合,一旦发现农田水利设施处于异常状态,通过一键上报,及时做到精准防控,生产要素管理更高效,大大提高气象灾害精准化预报预警水平和灾害防御能力。
数字技术提供了预警,也“武装”了农机。沃野田畴间,夏邑县基于土壤大数据生成“处方图”,农机搭载北斗导航实现肥、水精准投放,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实现播种深度、行距标准化,减少人工误差,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
既要会种地,更要“慧”种地。“低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早已成为村民种田的一部分,根据手机软件提示,就能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下单灌溉、除草、施肥服务,根据平台反馈的农田实时情况管理冬小麦。”全国种粮大户、夏邑县德农先锋合作社理事长朱传海介绍,数字技术大大缩短了种植管理时间,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精耕细作理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让种田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专业轻松。
农技人员在指导农民使用无人机喷洒。谭倩 摄
“何时种、如何管、怎样卖”,农户如何选择?当地基于历史气候数据预测最佳播种窗口期,根据市场行情推荐高收益作物品种,通过政策分析建议如何获得支持等。
——通过气象、土壤、市场、政策等数据,分析筛选出“郑麦1860”“华伟305”等适应当地气候的高产品种,推广面积超20万亩。
——通过“物联网+变量施肥”技术,在桑堌乡、北岭镇建设数字化示范田,2023年示范田小麦平均单产达650公斤/亩。北岭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传感器动态监测,结合AI算法生成施肥、灌溉建议,使小麦亩均增产8%-12%。
夏邑县政府党组成员邵明启介绍:“夏邑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粮食生产,在单产提升方面形成了‘数据驱动、精准施策、全程可控’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综合施策有保障
风过隘口、山登半腰,今年是决胜单产提升的关键一年。在全县新春第一会上,该县成立县委书记和县长双挂帅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及综合保障、技术推广服务、宣传、督查、农业保险等5个工作专班,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粮食单产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
在“点”上寻求突破创新,在“面”上抓好推广应用,全县建立5个万亩示范区、48个千亩示范方,采取“企业+经营主体+农户”“新产品+配套技术”推广模式,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为科技赋能增产行动提供物资保障、技术服务和精准配送。
当地试验了一种生物产品,取得了明显效果。夏邑县随即围绕该产品的技术特点,研究制定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推广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大面积改善提升了作物生长状况。
“面对面讲怎么分类管理,手把手教如何促弱转壮,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夏邑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彭晓峰说,全县建立“县专家组-乡技术组-村指导员-田管理员”四级服务机制,抽调县农业农村局、农业广播学校等部门25名农业专家、110名农技指导员长期深入田间地头,有效带动全县100万亩以上小麦单产大幅度提升。
藏粮于技,也要藏粮于地。旱能浇、涝能排,全县2.5万眼机井均可正常使用,134.7万亩高标准农田水系全面连通,夏邑县通过开展防汛抗旱水系连通专项行动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为粮食稳定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农户吃下政策“定心丸”,做种田“甩手掌柜”。夏邑县县长李君表示,聚焦单产提升,科技强农惠农政策只增不减。物联网设备纳入农机补贴目录(最高补50%),设立100万元单产提升奖励基金,对单产提升超10%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奖励。同时,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全县粮食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并创新设立目标产量保险,对达不到增产目标的按比例进行理赔,消除农户后顾之忧……
作者:高飞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项伟峰
文/董光强
在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下,近年来,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2024年1月,中乌决定发展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构建中乌命运共同体。
乌兹别克斯坦诗人纳沃伊说:“没有比生活在友谊之中更美好的事情”。山东省级主流媒体能与乌兹别克斯坦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近日,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塔什干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以“青春之约”为纽带,推动中乌文明互鉴。
01/外方院长11年见证中乌文化交流
青春之约,是心灵相通的奔赴。
走进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海报、字帖和剪纸等学生作品映入眼帘,走廊内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这所孔子学院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合作建设,于2014年正式揭牌。除本部外,在当地已有5个中文教学点。
今年79岁的Shakhriyor Safarov是乌兹别克斯坦著名的语言学家,2014年起担任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首任外方院长,曾荣获“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他说,中乌两国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合作密切。山东是孔子的家乡,历史文化资源厚重,非常乐意在创新教学体系、文化融通实践、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与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加强议题设置和合作交流。
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李庆庆告诉闪电新闻·山东国际传播中心记者,山东是他的“第二个家乡”,在山东师范大学学习、生活的经历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现在有不少学生专门到学校学习中文,我也会推荐他们找机会到中国、到山东实地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生活”。
视频加载中...
(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李庆庆接受闪电新闻·山东国际传播中心记者采访。记者 董光强 刘桓廷 编辑 王子豪)
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项伟说,希望借助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在海内外广泛的传播力、影响力,在推动中文教育、促进文明互鉴、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
乌兹别克斯坦友人Aasdbek Shavkatov是一名00后青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2018年,他曾在兰州财经大学留学,目前在塔什干从事文旅行业。他说,自己特别喜欢中国,恰逢出生的2000年是中国的生肖龙年,所以取了个中文名“施小龙”。“经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山东,希望有机会能到山东感受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的魅力”。
在乌兹别克斯坦从事经贸工作的史志勇说,目前正在筹备乌兹别克斯坦山东商会,愿意发挥作用,与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积极探索合作模式,推动山东企业“走出去”,让更多外国友人感知“机遇中国·活力山东”。
02/“东方放映室”讲述中国故事
青春之约,是令人欣喜的重逢。
山东省与撒马尔罕州是友好省州,合作日益频繁。在世界遗产之城撒马尔罕,有一所声名远扬的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
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与这所大学的缘分,始于2024年8月。彼时,首个海外“山东之窗”在此落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海外人文交流基地“东方放映室”同步揭牌,并定期展播优秀纪录片、短视频、举办线上线下活动。
当地时间4月25日,“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获赠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中俄双语版精品纪录片集锦,这也意味着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东方放映室”的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实。吴雯是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目前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做国际中文志愿者教师。她激动地说,很荣幸见证“东方放映室”迎来“娘家人”。
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翻译传译学系主任Takhmina Akramova说,学校有专门的院系培养中文翻译,愿意与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在青年翻译人才交流方面加强合作,也希望通过山东广电的平台多了解山东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
视频加载中...
(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翻译传译学系主任Takhmina Akramova接受闪电新闻·山东国际传播中心记者采访。记者 董光强 刘桓廷 编辑 方蕾)
纪录片是跨越地域进行国际传播的“世界语言”。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Muhtor G.Nasirov曾到北京、甘肃等地交流,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勤劳好客,对中国的生态保护更是兴趣浓厚。当得知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大河之洲》《大泰山》等纪录片后,他表示一定要认真欣赏,通过镜头领略中国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副校长Akhatov Akmal Rustamovich说,学校与中国多所高校有合作,希望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能够在多媒体平台宣介学校发展情况,吸引更多中国学生到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学习,同时也愿意推动更多学生到中国留学、到媒体机构深造。
03/“请帮我下载闪电新闻”
青春之约,是跨越山海的邂逅。
在撒马尔罕青年媒体中心,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正在忙碌着——有的沉浸于传媒知识课堂的浩瀚海洋,有的专注拍摄、剪辑视频……
这里是乌兹别克斯坦青年事务署支持实施的项目,功能涵盖青年技能与创业、职业规划等,致力于为有才华、富有创造力、想要在新闻领域证明自己的年轻人提供支持和资源。
“请帮我下载闪电新闻”,在了解到山东广播电视台在内容生产、精品创作、国际传播、技术赋能等方面的做法后,撒马尔罕州青年事务局州管理局新闻秘书Charos Saidova现场咨询,并在应用市场下载了闪电新闻。“我想更多了解山东、了解山东广播电视台在媒体发展方面的探索,也希望在人员往来、青年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乌兹别克斯坦的优秀青年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进行锻炼学习”,Charos Saidova满怀期待。
传媒,在信息传播与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青年交流的载体,更是全球化时代公共对话的场域。4月20日,《山东新闻联播》播发《我在乌兹别克斯坦建大棚》,讲述了山东寿光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王守波“跨越山海去种菜”的故事,引起当地民众和不少媒体的关注。丝路新观察全媒体乌兹别克斯坦公司总经理陈鑫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与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取得联系,表示要进一步挖掘其务实耕耘的幕后故事,向更多乌兹别克斯坦友人讲好中国故事。
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周盛阔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融入和服务国家总体外宣工作大局,特别是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和相关机构的合作,常态化、多渠道搭建青年交流的桥梁,让更多国际青年在具体、鲜活的交流中加深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项伟胜,项伟岚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