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成名之战,李秀成
大家好,由投稿人熊洁来为大家解答刘秀成名之战,李秀成这个热门资讯。刘秀成名之战,李秀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刘秀成语典故
汉高祖刘邦,用区区8年时间建立西汉。
汉高祖的后代刘秀,仅仅用三年就建立东汉。
于是,有人戏称刘秀为“位面之子”,说他建立东汉太容易。
是刘秀运气太好,还是能力真的强?
毛泽东说: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
毛泽东又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
我们一起看看,刘秀到建国到底靠的是什么,是能力强还是运气好?
1、刘秀,趋势抓得极好,懂合作,利他!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不能紧扣趋势的脉搏,一样难以获得大的成功。
如今的互联网新贵们,哪个不是抓住了一波波的趋势?智能手机抓住了3G、4G,甚至5G的网络普及化。网络不行,智能手机毫无用武之地。
如今的短视频领域的风生水起,一样是依靠了网速越来越快的趋势。十多年前,如果要做短视频,完全不具备那个基础环境,一定是赔得要比挣得多。十年后,再做短视频,黄花菜都凉了,风口就过了。这几年,刚刚好!
其实,历史中那些大人物的崛起,一样是靠了趋势。
刘邦和项羽就是摸准了秦朝的脉搏,看秦已经奄奄一息,快速出手。不抓住机会痛打落水狗,更待何时?
而刘秀,抓趋势的本事更是超级强,节奏玩得那叫一个溜。
刘秀出生于公元前5年,虽然也是皇姓刘,但拜“汉武帝的推恩令”,到他父亲刘钦这一代,拼死累活,也就做了个县令。其实,这还不错,毕竟刘秀是县长的儿子,日子指定不会太差。
但是,苦难从不放过一个将来有成就的人!
此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灾难来了,人生三大悲剧之一的“少年丧父”,被8岁的刘秀碰上了,于是,县长的儿子瞬间成为了平民。
兄妹几个跑去投奔了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的叔父。
兄妹几人中,哥哥刘縯看起来任侠斗狠,喜欢结交好汉,其人放荡不羁,偶像就是汉高祖刘邦。别说,看其性格做派,还真有几分相似之处。
二姐嫁给了新野的邓晨。这个姐夫家世还算不错。
在姐夫这里,少年的刘秀,碰到了一生所爱的阴丽华,生出了情愫。但也仅仅是生出情愫,不敢造次,因为阴家是大户,刘秀的条件完全不够看。
年轻人,如果家境一般,改变命运的最重要方式就是:读书!
古今都一样。
因此,从公元14年开始,刘秀这个乖宝宝就去长安读书了。
那时的刘秀,并没有当帝王的梦想,他的目标仅仅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大家都知道,阴丽华是大家闺秀,那么,执金吾是个多大的官呢?就是清朝九门提督般的人物,现在的京城卫戍司令。
即使这样,刘秀的目标还是惹来了很多同学们的嘲笑,想当京城卫戍司令,想娶大户的美女,这真的是“癞蛤蟆想吃天鹅”、“土猪想要拱白菜”!
刘秀一笑而过。想必,心中是苦涩的。而有两个同学没有笑,他们安慰着刘秀,一个叫邓禹,一个叫朱佑,后来都成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公元19年,刘秀毕业了。人脉不行,在京城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回了老家。
机会终于来了,那个所谓的“改革家”王莽,盲目改革,不切实际,地主阶层反感得不行,普通百姓也不受益,加上天灾,百姓的日子很难过,民众哀声载道,造反的人开始此起彼伏。
看着大家造反造得欢,刘秀很冷静,仿佛这一切和他无关。而哥哥却很冲动,一遍遍谋划着如何起义。
公元22年十月,哥哥刘縯终于按捺不住了,打出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口号,宣布起义。其后,刘秀深思熟虑之后,也感觉时机成熟,和李通、李轶等人在宛城起义。
此时,刘秀面临选择,是单独成立一支队伍,还是配合哥哥?情商高,而且读了很多书的刘秀,认为跟着哥哥效果更好。
因此,刘秀和哥哥合兵一处,他们的队伍称为“舂陵军”。
此时,刘秀的目标应该还是和以前一样,帮哥哥成功,他就大概率能成为执金吾。
这是理性的选择,自己能力还不够时,懂得合作,懂得利他。仅凭这一点,刘秀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
所以,刘秀成功的第一点,就是能够把握趋势,能够合作,能够利他!
趋势把握住了,就一定能成功吗?
当然不是。
2、刘秀出众的军事能力选择了起义,就是选择了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随时都会掉在地下的。
刘秀的脑袋没有掉到地上,姐姐刘元和三个外甥女的脑袋却被新军割了去,好生可怜!
很多年后,刘秀还是不能忘记那一幕,一次逃跑途中,自己救出了妹妹,姐姐刘元死活不上马,担心他们被牵连。于是,母女四人去了阎王殿。
这是刘秀心中最悲痛的场面之一。
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刘秀兄弟战功非凡,名声在外。
公元23年,一起合作的绿林军的老大刘玄在大家的簇拥下,在南阳盲目称帝,年号“更始”,自称玄汉。
对这一幕,刘秀大哥刘縯气得咬牙切齿,一是规模还不大,王莽还没灭,着急个啥?二是,皇座数量有限,刘玄称帝,他少了机会。
虽然憋屈,但绿林军规模更大,刘秀兄弟忍住了。
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被封偏将军。
此后,两兄弟暂时只能为刘玄卖命了。而王莽看到了称帝的刘玄,直接怒了,发大军前来讨伐。
公元23年5月,王莽派出大军,有王邑、王寻带领,后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总计42万人马,浩浩荡荡杀了过来。
他们的目标是昆阳(今河南省叶县)。
悲催的刘秀带着三千军马碰到了王莽的大部队,被迫后退,进入了昆阳城。
有些地方,你进去容易,出来就难了。当时的昆阳城就是如此。
此时的更始帝刘玄在南阳过着舒服日子,刘縯带人在攻打宛城。昆阳城里,刘秀的人马,加上王凤、王常带领的人,总计一万人左右。
42万大军面对1万人,42:1,如果不出意外,王莽大军将血洗昆阳。
大军压境,昆阳城仿佛就要成碎片了。
摆在大家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投降,二是血战。两条路都可能会丢了性命。
王凤等人慌了,刘秀看到了其中的关键点。
刘秀开始了一次振聋发聩的发言,这发言非常重要。
刘秀直接来了个“SWOT”分析:我们的劣势,就是人少,粮少;而优势是,单兵素质还不错;机会有没有?有,敌人刚来,还没稳住。坚持不投降,派出敢死队,去搬救兵,然后里应外合,胜利可期;风险是,如果事情不成,可能会被王莽大军血洗。
王凤等人很犹豫,刘秀大喊道:我们已经造反了,投降也可能死路一条。如果我们不同心协力,我们刚建立的玄汉,马上会被打溃散,一切将会前功尽弃。大家是贪生怕死的人吗?能只顾各守自己的妻子、财物吗?”
刘秀在那一刻,仿佛一个成功学的导师,对大家一顿迎头棒喝。
终于,大家决定赌一把,而那张最重要的牌就是:刘秀。
刘秀带着13位好汉,冲出南门去调救兵。为何出南门呢?因为敌军从北方来,还没有形成合围之势。
刘秀此去,搬来多少呢?前后搬来救兵一万七。
为了鼓励这些人,刘秀说道:昆阳城被敌军攻破,我们都没有了前途!但是,如果给昆阳解了围,我们将会得到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财富。为自己的人生冲刺一把,值得!
但大家还是有所犹豫,当刘秀亲自带着一千多步、骑兵的先锋团,来到敌营前四五里时,敌人派出了迎战的,趁敌人不备,刘秀带人快进快出,一顿快速冲杀敌军几十人,然后又杀回来。
这下大家有些心服,直呼厉害!
很快,刘秀又带人采取骚扰战术,打敌人的边角料,从外围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屡试不爽,前后杀了上千人。
有人说了,人家四十多万大军呢,刘秀真的占到便宜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一是敌人的重心在攻城上,突如其来的偷袭侵扰,防备是不足的;二是攻城不利,心态比较急躁;三是,四十多万人是均匀安排在昆阳城外,里三层外三层,面对刘秀外围军队的,也就只有一部分。
几番冲杀,敌军的心理有点慌了。
接下来,刘秀安排了心理战术,传出消息:宛城大胜,救兵马上来到。于是乎,敌军的心理防线开始紧绷了,而城里的听说此消息,守城更坚决了。
决战要开始了,刘秀挑了三千勇士,组成了敢死队,准备来一次大行动。
而敌军主帅王寻、王邑带了万余人巡查阵地,巡查当然是从外围巡查,担心城上射下来的冷箭。
说时迟,那时快,刘秀带着3000敢死队杀过来了,骄傲的王寻没有想到刘秀如此胆大,而悲催的是,敢死队越杀越勇,竟然杀到了敌军主帅王寻跟前,并且砍下了王寻的头。
那一刻,给敌人带来的震撼非常之大,主帅死了,王邑的组织能力较弱,没法快速稳定队伍。
于是,三千敢死队开始切瓜砍菜了,一时间,敌人阵脚大乱。而城里的王凤等人,看见了敌人的乱象,直接杀了出来,真正做到了里应外合。
现场一片混乱,加上天公不作美,大雨倾盆,敌军开始溃逃,踩死的,撞死的,被追杀死的,数不胜数。
这一战,刘秀真正的扬名立万了。
一千多年后,明朝的顾炎武说道: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而王莽因为几十万大军的损失,就此走了下坡路。
当年9月,绿林军攻进都城,王莽被杀。就此,王莽的那一页翻过去了。
从昆阳之战来看,刘秀的军事才华实在突出,主要体现在这么几方面:一是分析很冷静,二是很了解人性,很会做战前演讲;三是非常睿智且勇敢。
如此出众的军事能力,放到任何时候,“建功立业”那是一定的,打下江山也是概率很大的。
问题是,当时还有玄汉皇帝刘玄,还有大哥,看起来,这“天下”的大帽子轮不到他头上啊!
机会再一次出现。
3、刘秀的战略部署很有一套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表现,简直亮瞎了一众人的“钛合金狗眼”。
而与此同时,刘秀的大哥刘縯也打下了宛城。
这下更始帝该高兴了吧!
高兴是高兴了,烦恼也增多了。
刘家兄弟气势太盛啊!特别是刘家老大,那是个很狂的人物啊!
就在那一年,看起来一切尘埃落地的时候,刘家老大被更始帝刘玄杀了。
大哥被杀,刘秀该何去何从?两个行动:一是第一时间来到新的都城宛城认错,说哥哥犯上,自己也有责任,没及时给予劝解;二是希望更始帝治他的罪。
如此一说,更始帝下不了手了,这孩子平常很温柔,做事讲规矩,没有犯上的任何表现啊!
于是乎,刘秀得到了短暂的安宁。不久后,刘秀找了理由出外给更始帝打天下去了,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明智极了!
过了两年,刘秀在公元25年农历六月称帝了。
当年九月,赤眉军攻进长安,更始帝刘玄死了。
此时,刘秀面临非常复杂的局面:彭宠在幽州叛变,赤眉军还士气正盛,除此之外,还有十几股势力,东西南北都有,怎么办?
刘秀提出重要的战略部署:西和东攻,远交近攻。
西边的先不撕破脸,洛阳往东、南、北三个方向,往死里打。
效果不错,东、南、北三个方面平息后,回头收拾西边的,终究统一华夏。
上任后的刘秀,不杀功臣,不制定严苛刑罚,快速让社会稳定了下来,就此完成了“光武中兴”。
说刘秀是位面之子,扯得有点厉害,他的上位靠的是“能力出众”,具有三大突出能力,一是趋势把握得好,二是军事指挥能力强,三是部署非常得当。
回头看毛主席对刘秀的论断,果然精辟,一针见血!
刘秀成 中山市
一支仅28人的骑兵,竟能击溃敌方万人精锐?这不是小说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身上的战争奇迹!公元23年,面对王莽新朝42万大军的围剿,刘秀仅凭数千散兵,以一场“陨石天降”的诡异战局逆风翻盘,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更直接改写了中国历史走向!
一、绝境中的生死局:两万农民军VS四十二万虎狼之师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绿林军拥立刘玄为更始帝,引发王莽震怒。王莽调集42万大军,号称“百万之师”,将绿林军主力围困在昆阳小城。当时,刘秀不过是绿林军中一个籍籍无名的偏将,昆阳城内仅有9000守军,城外敌军连营数百里,旗帜蔽野,锣鼓震天。更绝望的是,部分将领主张弃城逃命,军心涣散之际,刘秀却站了出来:“合兵尚能破敌,分散必遭覆灭!”
二、教科书级战术:28骑突围求援,夜袭破敌
刘秀亲率28名精锐骑兵,趁夜突围向定陵县求援。他们在敌军眼皮底下疾驰而过,刀光剑影中仅折损一人,成功搬来1万援军。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刘秀利用敌军轻敌心理,精选3000敢死队发起夜袭。《后汉书》记载,当夜“大风飞瓦,暴雨如注”,刘秀军借着恶劣天气冲入敌营,敌军大乱,自相践踏。而更始帝主力也趁势出击,42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
三、天降陨石?科学解释背后的战争真相
《汉书》中记载昆阳之战时“夜有流星坠营中”,古人认为这是天命所归,但现代学者推测,这很可能是大规模的雷暴天气或陨石雨。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削弱了敌军战斗力,更让迷信的王莽军队士气崩溃。刘秀巧妙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将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变成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范例。
四、影响千年的蝴蝶效应:一场战役催生东汉帝国
昆阳之战后,王莽政权元气大伤,很快覆灭。刘秀凭借此战积累的威望与军事才能,逐步扫平各方割据势力,建立东汉王朝。他推行“度田令”抑制豪强,开创“光武中兴”,让经历乱世的百姓重获安宁。这场战役不仅证明了“兵不在多而在精”的军事智慧,更展现了刘秀卓越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
昆阳之战究竟是天命眷顾,还是刘秀的实力使然?这场奇迹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一起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刘秀成语有哪些
谶语这玩意儿听着像玄学,可它在历史上真掀起过惊涛骇浪。西周灭亡前,有个童谣唱得邪乎:"桑木弓,箕木箭囊,亡周国。"周宣王一听,立马派人追杀卖这两样东西的夫妻。这俩人被追得满街跑,路上捡了个女婴,后来竟成了祸水般的褒姒。烽火台点起,诸侯被耍得团团转,西周就这么玩完——这事听着像神话,可史书真这么写的。
你再看看秦朝,秦始皇被"亡秦者,胡也"这句话吓得跟疯了似的,派蒙恬打匈奴、修长城,结果"胡"不是外族,而是自家的胡亥。赵高篡位那套操作,硬生生把谶语给整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刘邦的孙子刘秀呢?"刘秀当为天子"这话早就在民间传开了,有人改名蹭热度,结果真刘秀骑着牛起义,三年时间从种地的农民成了皇帝,连他自己都没想到。
你想想看,西周那个童谣有多离谱?周宣王听到童谣就发疯,非得把卖弓箭的夫妻杀了。可你猜怎么着?这俩人逃命路上捡了个被遗弃的女婴,后来这孩子成了褒姒,直接把西周送进了坟墓。这事儿要是搁现在,绝对能上热搜:#捡个娃引发王朝覆灭#。更绝的是,周幽王为了逗褒姒笑,居然点烽火戏诸侯。你想想看,诸侯们千里迢迢赶来救驾,结果发现是个大乌龙,这得多尴尬?
秦始皇的"亡秦者,胡也"就更魔幻了。他以为胡人是匈奴,结果胡人是自家的胡亥。赵高和李斯联手篡位,把秦朝玩完了。你说这是天意还是人祸?秦始皇防着外族,却忽略了身边最危险的"内鬼"。这就像现代人防着黑客攻击,结果密码被同事偷走了。
最传奇的还是刘秀。他原本就是个种地的农民,穷得连马都买不起,骑着牛打仗。你想啊,古代打仗全靠马匹,他却骑着牛冲锋陷阵,这得多狼狈?可就是这个"牛背上的皇帝",三年时间从农民成了开国君主。更绝的是,当时有个大儒刘歆为了蹭热度,直接改名叫刘秀,结果被杀,反倒是真正的刘秀成了主角。
这些故事背后藏着啥秘密?西周贵族怕预言成真,拼命压制,反而加速了灭亡;秦始皇盲目防御,却忽略了身边最危险的"内鬼";刘秀的成功,靠的可不是什么天命,而是他在乱世中的隐忍与果断。你细品品,所谓的"天意"往往是人自己搞出来的。
现在人总爱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古人面对谶语时,往往被恐惧支配。周宣王杀无辜夫妻,秦始皇修长城,看似在掌控命运,实则被谶语牵着鼻子走。而刘秀最聪明,他既没有盲目相信预言,也没有完全否定,而是抓住机会,把预言变成了现实。
你看这些故事,是不是特别像现代影视剧?《甄嬛传》里安陵容的"一笑倾城",《甄嬛传》里安陵容的"一笑倾城",《权力的游戏》里龙妈的预言,都是通过预言推动剧情。历史上的谶语何尝不是这样?它既是预言,也是剧本,关键看当事人怎么演。
如果你也觉得这些历史背后的智慧值得深思,不妨点个赞,转发给朋友一起聊聊——毕竟,读懂了谶语的套路,或许我们能更清醒地看透现实。
刘秀成功的主要原因
近日刘强东体验外卖员生活的新闻刷屏网络,而两千年前,另一位"刘氏传奇"——汉光武帝刘秀,用一生诠释了真正的逆袭。这个被毛泽东誉为"最会打仗、最有学问、最懂用人"的皇帝,28岁还在田里种地,42岁却让中国重现盛世。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位面之子"的开挂人生。
公元前5年的寒冬,河南济阳宫突然九穗嘉禾破雪而生,看守行宫的老吏吓得连夜禀报县令刘钦——这个刚出生的男孩,就是后来让王莽42万大军灰飞烟灭的刘秀。
虽说是刘邦九世孙,可到了刘秀这代,家道早已败落。父亲去世后,9岁的他跟着叔父在南阳种地,日常被亲哥嘲笑:"你也就配当个管仓库的刘仲!"谁曾想,这个被看作"老实人"的青年,竟在28岁那年扔下锄头,带着13个骑兵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公元23年的那个夏天,王莽的百万大军把昆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守军将领们吓得要弃城逃跑,唯独刘秀拍案而起:"现在逃跑就是送死!给我十三匹马,我去搬救兵!"
当夜他带人杀出重围,奇迹般搬来1.7万援军。更绝的是,他亲率3000敢死队绕到敌军后方,趁着雷电暴雨发起突袭。史书记载,这场战役让滍水暴涨淹死新军万人,王莽主力全军覆没。此战过后,"位面之子"的传说开始流传——毕竟能用天灾助攻的,史上只此一人。
昆阳大捷本该让刘秀兄弟风光无限,可更始帝刘玄却设计毒杀了他的兄长。收到噩耗的刘秀上演了史上最牛影帝级表演:他连夜赶回宛城,当着仇人的面谈笑自若,甚至主动交出兵权。这波操作连司马迁都要写个"服"字——忍了整整三个月,刘玄终于放松警惕,派他去河北招抚。
在河北,刘秀用教科书级的操作收服人心。先是娶了真定王的外甥女搞定地方豪强,接着用"推心置腹"计策收编铜马起义军。当30万降兵担心被清算时,他单骑入营宣布:"你们现在都是我的子弟兵!"从此得名"铜马帝"。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鄗城称帝。这个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太学毕业)开始展现治国天赋:
1. 精兵简政:裁撤400多个县,官吏精简九成,朝廷开支省下60%
2. 土地改革:推行度田令,把豪强霸占的田地分给流民,解放奴婢政策让20万奴隶重获自由
3. 外交手腕:接见日本使臣传授汉字,平定越南叛乱却不用武力镇压
4. 善待功臣:给28位开国将领修云台阁表彰,但明令禁止干预朝政
最绝的是他发明的"台阁制",把宰相权力拆分成三个部门相互制衡,这招后来被唐太宗学去搞出三省六部制。
当现代企业家讨论"狼性文化"时,刘秀早在两千年前就玩转了人性化管理。他要求官员"务从简省",自己带头穿补丁龙袍,后宫妃子不许戴珠宝。有次西域进贡绝世宝剑,他转手就赏给了守城门的士兵。
更难得的是这份仁心。公元51年群臣请战匈奴,他批复:"战火刚熄,让百姓喘口气吧。"临终前还下诏:"葬礼不许铺张,别给百姓添麻烦。"正是这种"民本思想",让东汉人口在他手里从2100万暴涨到4300万。
结语:
从南阳农田到洛阳皇宫,刘秀用12年统一天下,又用32年打造出"光武中兴"。他没有朱元璋的暴戾,不像李世民杀兄逼父,更难得在功成后不忘本心。当我们刷着刘强东送外卖的热搜时,不妨想想这位"完美皇帝"的传奇——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踩着别人上位,而是让天下人都能"做梦领养老金"的胸怀。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刘秀成名之战,李秀成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