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区别,常住是什么意思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罗涵铭

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区别,常住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由投稿人罗涵铭来为大家解答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区别,常住是什么意思这个热门资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区别,常住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常住师父是指什么人

作者:释宗立

有同学问:师父,你的文章中常常出现“常住”一词,到底常住是什么意思呢?

常住的原义是指恒常安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不生灭变易,与“无常”一词相对。

如《长阿含经》中说:“咄此有为法,流迁不常住。”

后来,“常住”一词又成为僧团“常住物”之略称。

如《行事钞·随戒释相篇》里面说:僧物有四种,其中一种是常住常住,指僧众所住的房舍、杂物、树木、田园、仆役、米麦等等,只限于在同一个道场中的僧众使用。

总之,寺院中的共属之物,只能使用,不能分卖,所以在常住的前面再加上常住,以示强调之意。

再后来,常住又引申为“出家人所住之寺院”之意。

如《释氏要览》中说:《增辉记》:梵云拓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笔者讹拓为招,去斗奢留提。故称招提。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

而在禅宗灯录里面,也有相关的含义出现。

如《续传灯录》中说:“问:‘无根树子向甚么处栽?’师曰:‘千年常住一朝僧。’”

说到“千年常住一朝僧”时,想起了禅林八卦书(宋代的禅林笔记)《罗湖野录》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明州启霞宏禅师所住持的寺院山林秀美清幽,环境极佳。

后来有朝中的贵人让人寻找安葬先人的善处时,找到了这个地方。

这贵人亲自带着先人的棺木,也不打招呼,就直接往选定的地方去了。

宏禅师听说此事之后,不顾自己的安危,躺在墓穴里面,死活不挪地方。

当时的郡守大人听说了此事,想要拍朝中贵人的马屁,于是就派人对宏禅师说:“千年常住一朝僧,长老您又何苦争呢?”

(意思是,反正十方丛林十方僧,又何苦为了大众的利益,而让自己得罪朝中贵人呢?)

宏禅师正气凛然地答道:“不可以一朝僧坏千年常住!”

(意思是说,虽然我只是常住的一份子,但是爱惜大家共有的常住物,是每个僧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又怎能为了一己的安危而置大众利益于不顾呢?)

最后贵人没有办法,只好另外寻找墓葬之地了。

今天的小知识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知道“常住”的意义了吗?

常住人口

来源:经济日报

日前,安徽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合肥市常住人口达1000.2万人,成为全国第18座千万人口城市。

具体来看,2021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增长9.5万人,2022年增长16.9万人,2023年增长21.9万人,2024年增长14.9万人。过去4年,合肥人口增长态势显著,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在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记者看到白色办公桌整齐排列,科研人员正聚精会神查阅文献、编写代码。“这里近一半是外地人。我自己是青海人,博士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做数据要素标准建设等方面工作。”研究员滕越说。

滕越坦言,在选择定居城市时,“北上广深”虽有优势,但生活压力较大,而合肥压力相对较小,且有与自己研究领域对口的工作岗位,从生活和事业综合考虑,合肥的“性价比”很高。记者发现,许多像滕越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合肥人”,都是因寻觅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定居于此。

近年来,合肥市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带动了就业岗位需求不断释放。今年年初,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合肥摸排重点用人单位意向,组建13个工作专班,赴北京、上海、西安等14座城市36所重点高校主动招揽人才。围绕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合肥市坚持招大引强,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带动就业岗位持续扩容。在显示产业领域,合肥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80余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

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人才服务处处长周燕介绍,近年来合肥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51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507.7亿元。在经济增长中发展产业,在发展产业中推动稳定就业,着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张同频共振。这既提振了人才对合肥发展的信心,又切实为人才提供了工作岗位。

2024年合肥市迁移净增长人口13.1万人,占净增常住人口87.9%。“人口增长靠人才流入,而人才流入需要良好的人才服务。”周燕说。

“好扎根,才能好来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童佩对此深有体会。作为抗体药物以及疫苗研究领域研究员,当地政府做完人才定级后,给予他200万元安家费。同时,提供人才公寓供其居住,配合约4000元租房补贴,足以完全覆盖租住成本。

童佩表示,良好的工作环境对科研人员也极具吸引力。合肥科研资源丰富,周边同行众多,科研氛围浓厚。此外,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研究院会组织产业方面的专题培训,并依托平台积极搭建对接企业,这填补了青年科研人员对产学研认识的短板,有助于科研成果加快转化落地。

从提供物质条件到营造良好氛围,一系列组合拳让合肥对人才的“磁场效应”持续增强。202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策源作用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前沿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应用场景示范等部署,还着重强调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滕越所在单位专门成立了人才发展中心,点对点评估不同人才申请的人才政策,让科研人员能够专心从事科研工作。

据了解,安徽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共48.46万人,超过71%的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中,38.88%选择了合肥。合肥市已出台《合肥市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重点围绕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关心关切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分类分层制定服务保障举措。同时,在皖事通APP上线运行“合肥人才码”,线上实现落户安居、交通出行、政策兑现等近50项优质人才服务“一码通享”,累计提供服务超22万人次。

常住人口登记表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28个省份公布了2024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其中有8个省份常住人口呈正增长,2个省份常住人口与上一年持平,有18个省份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减少。

8个常住人口呈正增长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新疆、福建、海南、西藏、安徽和陕西。其中,去年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127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自2007年以来,广东已连续18年蝉联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之位。同时,去年广东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在出生人口方面,广东2024年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10万人,达113万人,这也是广东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连续5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省份。

广东之后,浙江去年常住人口增加43万人,增量位居全国第二。去年浙江11个设区市的常住人口全部增长。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汤海孺分析,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涉及面比较广,对吸收劳动力比较有利。同时,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均衡,城乡差别小。

中部地区6省份去年的人口数据均已公布。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部六省中,仅安徽2024年常住人口呈正增长。数据显示,安徽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7.8万人,出生率为6.17‰;死亡人口51.5万人,死亡率为8.41‰,自然增长率-2.24‰。

对一个省份来说,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净流入”)。去年安徽人口自然减少13.7万,也就是说,去年安徽人口机械增长即新增跨省净流入人口为15.7万人。

在专家看来,近年来,在长三角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安徽深入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两省一市的很多产能转移到了安徽,这对安徽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进而带动了不少原先在两省一市的外出人员回流。

同时,近年来安徽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安徽省新兴产业集聚地建设迸发新动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含新量”更高、“含金量”更足。其中,汽车产量继续保持40%以上增长、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此外,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7.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81.4%。

产业的发展带动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2023年末,安徽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773.9万人,相比2018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5年增加407.7万人,5年增幅达29.8%,增幅位居全国第一。

另外,有的省份的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但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自然减少,人口机械增长仍保持正增长。比如,湖北省年末常住人口为5834万人,较上年末减少4万人,但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率负增长,去年湖北人口自然减少了18.3万人,但人口机械增长达14.3万人。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川渝地区,虽然川渝两地去年常住人口有所减少,但减少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增长,在人口机械增长方面,2024年川渝两地净流入人口合计近30万人。

实际上,虽然人口仍在向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流入。但在中西部地区,包括武汉、成都、重庆、西安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近年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当地高校毕业生留下来,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人口流入。

以武汉为例,2024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1.65万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414.42亿元,占GDP比重为30.4%。去年11月7日,武汉港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港迪技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光谷第68家上市企业。

在成都,3月26日,交大铁发北交所上市申请成功过会;3月27日,山友暖通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3月28日开发科技在北交所挂牌上市。至此,成都上市公司总数已增至152家。

2024年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119.8万辆,比上年增长13.9%;太阳能电池产量8262.18万千瓦,增长57.2%;集成电路圆片产量885.4万片,增长36.7%。其中,2024年,比亚迪西安工业园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人口的流入,2024年年末陕西全省常住人口39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其中人口自然减少1.7万人,人口机械增长达3.7万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常住户口

日前,安徽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合肥市常住人口达1000.2万人,成为全国第18座千万人口城市。

具体来看,2021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增长9.5万人,2022年增长16.9万人,2023年增长21.9万人,2024年增长14.9万人。过去4年,合肥人口增长态势显著,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在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记者看到白色办公桌整齐排列,科研人员正聚精会神查阅文献、编写代码。“这里近一半是外地人。我自己是青海人,博士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做数据要素标准建设等方面工作。”研究员滕越说。

滕越坦言,在选择定居城市时,“北上广深”虽有优势,但生活压力较大,而合肥压力相对较小,且有与自己研究领域对口的工作岗位,从生活和事业综合考虑,合肥的“性价比”很高。记者发现,许多像滕越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合肥人”,都是因寻觅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定居于此。

近年来,合肥市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带动了就业岗位需求不断释放。今年年初,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合肥摸排重点用人单位意向,组建13个工作专班,赴北京、上海、西安等14座城市36所重点高校主动招揽人才。围绕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合肥市坚持招大引强,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带动就业岗位持续扩容。在显示产业领域,合肥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80余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

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人才服务处处长周燕介绍,近年来合肥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51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507.7亿元。在经济增长中发展产业,在发展产业中推动稳定就业,着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张同频共振。这既提振了人才对合肥发展的信心,又切实为人才提供了工作岗位。

2024年合肥市迁移净增长人口13.1万人,占净增常住人口87.9%。“人口增长靠人才流入,而人才流入需要良好的人才服务。”周燕说。

“好扎根,才能好来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童佩对此深有体会。作为抗体药物以及疫苗研究领域研究员,当地政府做完人才定级后,给予他200万元安家费。同时,提供人才公寓供其居住,配合约4000元租房补贴,足以完全覆盖租住成本。

童佩表示,良好的工作环境对科研人员也极具吸引力。合肥科研资源丰富,周边同行众多,科研氛围浓厚。此外,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研究院会组织产业方面的专题培训,并依托平台积极搭建对接企业,这填补了青年科研人员对产学研认识的短板,有助于科研成果加快转化落地。

从提供物质条件到营造良好氛围,一系列组合拳让合肥对人才的“磁场效应”持续增强。202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策源作用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前沿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应用场景示范等部署,还着重强调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滕越所在单位专门成立了人才发展中心,点对点评估不同人才申请的人才政策,让科研人员能够专心从事科研工作。

据了解,安徽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共48.46万人,超过71%的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中,38.88%选择了合肥。合肥市已出台《合肥市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重点围绕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关心关切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分类分层制定服务保障举措。同时,在皖事通APP上线运行“合肥人才码”,线上实现落户安居、交通出行、政策兑现等近50项优质人才服务“一码通享”,累计提供服务超22万人次。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李思隐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区别,常住是什么意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