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长城股票,深长城物业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时凯泽

深长城股票,深长城物业

大家好,由投稿人时凯泽来为大家解答深长城股票,深长城物业这个热门资讯。深长城股票,深长城物业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深长城A

【看见雄安三座城】


深地战略的时代答卷

一一雄安新区平战融合地下工程创新启示与发展建议

陈惠方 王书利


在时代浪潮的奔涌下,城市建设与国家安全面临全新挑战。雄安新区的地下建设工程,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与突破性的创新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上一份深地战略的精彩答卷,不仅重塑城市发展格局,更书写着人类文明进阶的新篇。

一、向地心要安全:大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筑牢战备防线的“深地长城”

在高超音速武器纵横、城市生命线脆弱不堪的现代战争格局下,雄安地下工程凭借50米纵深的立体防护体系,成为大国安全的坚固屏障。核心区地下,电磁脉冲防护指挥所深藏岩层,量子通信系统构建起安全网络,能承受百万吨级核爆冲击;蜂巢状能源舱室应用石墨烯自修复涂层,遭遇石墨炸弹袭击时,仍可保障城市72小时基础运转。社区地下15米处的转换式避难所,配备先进的空气再生装置与应急物资智能调配系统,可在1小时内完成30万人口转移。2024年朱日和联合演练数据显示,这一系统使部队生存率提升400%,被外媒誉为“东方诺亚方舟”的现代演绎。

(二)破解“大城市病”的立体方案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与气候危机的双重压力,雄安“向下生长”,探索出独特的破局之道。其六层立体开发体系宛如精密的“城市魔方”:地下5米的综合管廊,平时保障城市运转,战时秒变管线防护舱;15米深处,物流环廊与轨道交通交织,可快速切换为装甲部队通道;25米层的商业空间,48小时内就能转化为战略物资储备库;35米以下,地热能源站与数据中心互为备份,确保“不断电、不断网”。这种垂直分层开发,使土地利用率提升600%,相当于新增3个雄安地面空间。2023年华北千年一遇暴雨中,500万立方米的地下蓄洪系统(相当于2.5个西湖)大显身手,充分展现“深地海绵”的减灾效能。

【雄安地下城空间布局。】

(三)探寻文明新可能的“地心实验”

当世界聚焦迪拜的摩天大楼时,雄安将目光投向地心,开展文明新探索。地下30米的“未来生活实验室”中,无窗图书馆借助全息天幕营造星空穹顶,市民心理适应度高达87%;磁悬浮物流管道以120公里时速高效穿梭,配送精度误差小于5厘米;垂直农场在LED光源下实现粮食周年生产,单位产能超地面温室10倍。这些创新不仅重构城市空间伦理,更探索出极端条件下文明存续的路径,在全球气候谈判陷入僵局时,为人类开辟“第二种生存方案” 。

(四)地心深处的文明之光

置身雄安地下50米战略指挥中心,城市数据在穹顶屏幕闪烁如星河。这里既是抵御危机的坚固堡垒,也是孕育新文明的摇篮。当西方政客炒作“中国威胁论”时,中国用盾构机在岩层中浇筑和平发展之路,诠释“铸剑为犁”的真谛——真正的安全,在于铸就坚不可摧的文明韧性。而雄安的实践,正为这一目标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深地战略在更多城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雄安地下计算中心】


二、平战转换的雄安范式


(一)“三色预警”机制:中国智慧的高效响应

雄安独创的平战转换体系,如同地下“变形金刚”。蓝色预警时,30%地下空间4小时内切换防汛模式,液压升降桩筑起防水长城;橙色警报响起,2小时内商业区改造为反恐指挥中心;红色战备状态下,1小时内蜂巢模块化单元组装成2000床位野战医院,跨境电商仓库转为战备物资集散地。这种“细胞级”响应,依托20万类物资的“数字身份证”系统,实现战时一键征用,被外军观察员赞为“《孙子兵法》与智能芯片的完美融合”。

(二)“以商养防”模式:平衡安全与发展

在雄安,地下空间实现商业活力与战备功能的有机统一。浅层商业街租金反哺深层防护设施维护,形成“地下养地下”的良性循环;装配式施工技术将成本降至日本同类项目的1/3,社会资本年化回报率稳定在6.5%-8%;“地下开发权质押”融资模式,单个项目可撬动50亿元投资。“安全投入-空间增值-收益反哺”的闭环,打破“国防建设消耗财政”的固有认知。

(三)“地心丝路”计划:中国方案的全球影响力

雄安经验正改写世界城市发展格局。埃及新行政首都借鉴雄安技术,打造“可呼吸地下城”解决沙漠热岛效应;中老铁路沿线推进“地下丝路”计划,连接电网与物流网;主导制定的《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国际导则》,将12项中国标准纳入全球治理体系。当西方还在争论“修墙”“筑篱”,中国已用地下空间编织起新时代的“韧性之网”。

【随着远程操控,液压装置启动,位于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崇文北路的地下管廊综合舱】


三、深地文明的未来启示与发展建议


(一)雄安实践的三大启示

1、深度生存法则:城市垂直开发每加深10米,人均资源消耗下降40%,印证“向下生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安全发展悖论:每万亿元地下投资可减少5.8万亿元战争损失预期,实现安全成本向发展动能的转化。

3、文明进化定律:地下空间开发深度与文明抗灾能力呈指数级正相关,百米岩层深处的城市“根系”,或将助力人类突破“气候临界点”危机 。

(二)推动我国平战结合深地战略发展的建

1、扩大试点范围

在石家庄、温州、昆明等重点地区开展平战融合地下空间建设试点。石家庄作为华北重要城市,临近首都且地处平原,地下空间开发既能缓解地面空间压力,又能强化区域战略防护能力;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洪涝灾害频发,可利用地下空间建设防洪蓄洪、应急避难设施,同时发挥其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探索“以商养防”新模式;昆明作为西南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地下空间建设可提升城市抗震防灾能力,完善区域交通物流网络。

2、纳入国家规划

将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纳入“十五五”规划,从国家层面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协调自然资源、住建、国防等多部门协同推进,保障项目顺利落地。

【地下地上天上三个雄安展示图】

3、技术推广与创新

总结雄安在防护技术、平战转换系统、装配式施工等方面的经验,在试点城市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同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针对不同地区地质、气候条件开展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

4、国际合作与标准输出

在推进国内建设的同时,继续深化“地心丝路”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地下空间开发领域的合作,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推向世界,提升我国在全球深地战略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地下5层展示图。】

联合国人居署评价,雄安模式重新定义城市与地球的关系,推动人类从地表掠夺者转变为地心共生者,其文明价值堪比人类首次走出非洲。未来,随着深地战略在更多城市的实践,中国将为全球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

【国家电网全地下运营。】

【相关阅读】

陈惠方:“当狼真的来了的那一瞬间”

国家安全与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军民两用平战结合地下工程


(作者:陈惠方,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军旅作家;王书利,河北省原省委委员、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河北大学博导;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深长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中洲控股表示,2025年公司将坚持以销售为核心目标,加快重点项目及库存去化速度。

中房报记者 孟双奎 成都报道

成都三岔湖项目前景再生疑云。

2024年深圳市中洲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洲控股”)年报显示,该项目总占地54.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43万平方米,剩余可开发面积与规划一致,意味着至今未有任何开发动作。年报同时披露,其开工时间、竣工节点及总投资额均“不确定”。

此外,公司财务困境进一步加剧。2024年,中洲控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4亿元,同比下降9.75%;四川区域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同比下滑94.46%。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公司连续第2年巨亏,2023年其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18.45亿元,同比降幅超2400%。

截至2024年底,中洲控股全国土地储备仅剩5处,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其中成都仅有三岔湖项目,这与2017年公司单月豪掷80亿拿地的激进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除项目停滞外,中洲控股在成都的税务问题浮出水面。2025年4月,旗下成都银河湾公司因欠缴土地增值税5458万元、累计欠税余额超4.76亿元被税务部门公示。

按照目前趋势,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中洲控股可能会逐步退出四川区域,“四川市场包括成都市场涌现了一大批高品质项目,市场竞争激烈,对于企业来讲,确实需要在区域投资上做一些布局,而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更符合中洲控股目前的优势。”

从“五盘齐发”的雄心到唯一项目长期搁置,中洲控股的成都之旅折射出房企区域扩张的典型困境。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如何平衡战略收缩与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将成为其关键考验。

项目“沉睡”多年

中洲控股总部位于深圳,是一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成渝经济圈、上海大都市圈的全国性企业,业务涵盖地产开发、酒店经营、物业服务、商业管理等领域。

2014年,时任中洲控股成都公司高层曾对外界表示,中洲控股在成都要力争达到“五盘齐发”的阶段性目标,对外释出中洲旗下在三岔湖有近千亩土地储备的信息。

在中洲控股2016年年报中,关于公司的土地储备一栏中成都三岔湖项目赫然在列。信息显示,项目主体为四川中洲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占地面积547495平方米,计容积率面积848752平方米。

项目数据与2024年报内容相差不大,意味着项目确定后至少8年未开发。2024年10月18日,中洲控股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成都三岔湖项目暂未达到开发条件。

严跃进认为,未达开发条件可能有3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是政府层面的规划对项目开发有限制;第二种跟企业本身有关系,如果企业在资金方面有压力,开发条件不成熟,也有可以暂缓开发;第三种则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纠纷,一般企业也会认为目前未达到开发条件。

就在三岔湖项目开发停滞不前的同时,中洲控股的业绩也遭遇了滑铁卢。

2023年,中洲控股首次出现年报亏损。当年年报显示,2023年中洲控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8.45亿元,同比下降2412.7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18.64亿元,同比下降6564.38%。

进入2024年,中洲控股并未扭转亏损态势,反而将亏损扩大。2024年,中洲控股录得营业利润约为-20.89亿元,同比下降约30.41%;利润总额为-22.54亿元,同比下降38.23%;净利润为-25.06亿元,同比下降18.42%;其中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24亿元,同比下降9.75%。

报告期内,中洲控股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合计减值亏损18.59亿元,占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金额比例的91.8%、而在各项减值中,存货跌价损失的亏损规模最大,年内发生额为-15.34亿元。

与此同时,中洲控股在全国的规模也在持续缩减。2024年,广东地区录得营业收入43.38亿元,虽同比下滑12.63%;四川地区录得营业收入1.6亿元,同比下滑94.46%;上海地区录得0.2亿元,同比下滑52.97%。2024年山东地区营业收入更是直接为零。

土地储备方面也呈现出捉襟见肘的局面。2017年,中洲控股曾有过激进的拿地行为,1个月内耗资80亿元在香港、佛山、惠州、无锡和重庆激进补仓。然而从2019年起,中洲控股的拿地节奏突然就缓下来了,2019年~2021年,仅通过村企合作、股份收购、招拍挂等形式新增了4宗土地。这一情况在2024年变得更为严重,截至报告期内,中洲控股累计土地储备占地面积共计7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21万平方米,剩余可开发建筑面积160.21万平方米,分别为成都1个项目、深圳1个项目、惠州2个项目、东莞1个项目。

对于2025年,中洲控股认为,基于“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的政策持续落地,需求侧信心逐步恢复,公司将坚持以销售为核心目标,加快重点项目及库存去化速度。

欠税疑云

业内有观点认为,随着四川地区市场份额逐渐缩小,中洲控股未来极有可能退出四川地区,专注于粤港澳大湾区。不过,目前中洲控股在成都还有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截图来源:企查查

企查查信息显示,4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中和税务所发布成都市银河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银河湾”)欠税公告。公告显示,成都银河湾欠税税种为土地增值税,当前新发生的欠税余额54583537.41元,欠税余额约4.76亿元。

而在更早的2025年1月9日,该税务所还发布了成都银河湾4则欠税公告。欠税税种分别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欠税余额分别为5947.2万元、1402.47万元、159.64万元、7734.32万元。

2025年3月28日,成都银河湾被列入被执行人,执行标的2263.34万元,执行法院为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公开信息显示,成都银河湾由成都深长城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深长城”)和成都中洲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中洲”)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99%、1%。

穿透股权发现,成都深长城为中洲控股旗下子公司,并对成都中洲100%全资控股。也就是说,中洲控股通过子公司成都深长城,间接控制成都银河湾。

成都中洲锦城湖岸小区实景图。孟双奎/摄

据了解,成都银河湾在成都开发了锦城湖岸项目,住宅早已售罄。四川中原地产研究院院长吴江表示,锦城湖岸项目一直是网红盘,关注度颇高,如果有欠税情况,不可能拿到预售证。

不过严跃进表示,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通常实行“先预缴、后清算”的征收模式。比如开发商在预售或销售地产时,会按预收房款或实际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预缴土地增值税。当项目符合清算条件时,开发商需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计算实际应纳税额,并与已预缴税款对比,多退少补。所以项目即便销售完毕,也有可能出现未缴税的情况。

严跃进进一步分析认为,开发商出现欠税,除了时间节点的原因外,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主观上恶意欠税,这种就是对于计算土地增值税的成本等出现了分歧,导致此类欠税工作;二是说明企业没有资金,或者销售状况不好,资金回笼表现一般。

对此,记者致电国家税务总局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其工作人员表示,公示内容是可以公开的全部内容。

而当记者电话联系成都银河湾,尝试确认欠税信息时,其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表示,不清楚欠税公告。接着记者表达想联系品牌部或负责对接媒体的工作人员时,对方再次表示“没有”。

记者整理发现,2024年中洲控股在成都的主要开发项目——中洲中央公园与锦城湖岸情况一致,住宅部分都已售罄,而天府珑悦此前的取证批次也都已售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可能与欠税公告相关的还有中洲控股目前在成都的唯一土地储备——成都三岔湖项目。“三岔湖周边的项目放在以前还有开发机会,眼下东部新区存量巨大,不是开发的好时机。如果中洲拿了地,很有可能拖欠土地款。”

记者注意到,三岔湖的项目开发主体与欠税主体成都银河湾并不一致。

企查查信息显示,四川中洲文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洲文旅”)由成都中洲和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文旅”)分别持股94%和6%。

也就是说,成都银河湾和中洲文旅两家公司通过成都中洲,形成间接关联,属于中洲控股资本体系下的兄弟公司。

记者电话联系成都银河湾和中洲文旅的核心控股方成都中洲时,其工作人员表示不方便透露相关信息。此外,截至发稿,成都文旅并未对记者询问成都三岔湖项目最新动态及有无欠税情况的疑问作出回应。

资料显示,中洲文旅在仁寿县观寺镇有12宗土地,均位于三岔湖畔,总占地面积约为54.74万平方米,与年报所示成都三岔湖项目54.75万平方米的总占地面积一致。

该12宗土地均为其他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有1.1~1.5、2~3的容积率,如果成功开发,这里将是拥有别墅、低密洋房和常规住宅形态的超级大盘。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深长城物业和长城物业的关系

中洲控股表示,2025年公司将坚持以销售为核心目标,加快重点项目及库存去化速度。

中房报记者 孟双奎 成都报道

成都三岔湖项目前景再生疑云。

2024年深圳市中洲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洲控股”)年报显示,该项目总占地54.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4.43万平方米,剩余可开发面积与规划一致,意味着至今未有任何开发动作。年报同时披露,其开工时间、竣工节点及总投资额均“不确定”。

此外,公司财务困境进一步加剧。2024年,中洲控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4亿元,同比下降9.75%;四川区域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同比下滑94.46%。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公司连续第2年巨亏,2023年其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18.45亿元,同比降幅超2400%。

截至2024年底,中洲控股全国土地储备仅剩5处,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其中成都仅有三岔湖项目,这与2017年公司单月豪掷80亿拿地的激进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除项目停滞外,中洲控股在成都的税务问题浮出水面。2025年4月,旗下成都银河湾公司因欠缴土地增值税5458万元、累计欠税余额超4.76亿元被税务部门公示。

按照目前趋势,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中洲控股可能会逐步退出四川区域,“四川市场包括成都市场涌现了一大批高品质项目,市场竞争激烈,对于企业来讲,确实需要在区域投资上做一些布局,而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更符合中洲控股目前的优势。”

从“五盘齐发”的雄心到唯一项目长期搁置,中洲控股的成都之旅折射出房企区域扩张的典型困境。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如何平衡战略收缩与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将成为其关键考验。

项目“沉睡”多年

中洲控股总部位于深圳,是一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成渝经济圈、上海大都市圈的全国性企业,业务涵盖地产开发、酒店经营、物业服务、商业管理等领域。

2014年,时任中洲控股成都公司高层曾对外界表示,中洲控股在成都要力争达到“五盘齐发”的阶段性目标,对外释出中洲旗下在三岔湖有近千亩土地储备的信息。

在中洲控股2016年年报中,关于公司的土地储备一栏中成都三岔湖项目赫然在列。信息显示,项目主体为四川中洲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占地面积547495平方米,计容积率面积848752平方米。

项目数据与2024年报内容相差不大,意味着项目确定后至少8年未开发。2024年10月18日,中洲控股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成都三岔湖项目暂未达到开发条件。

严跃进认为,未达开发条件可能有3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是政府层面的规划对项目开发有限制;第二种跟企业本身有关系,如果企业在资金方面有压力,开发条件不成熟,也有可以暂缓开发;第三种则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纠纷,一般企业也会认为目前未达到开发条件。

就在三岔湖项目开发停滞不前的同时,中洲控股的业绩也遭遇了滑铁卢。

2023年,中洲控股首次出现年报亏损。当年年报显示,2023年中洲控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8.45亿元,同比下降2412.7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18.64亿元,同比下降6564.38%。

进入2024年,中洲控股并未扭转亏损态势,反而将亏损扩大。2024年,中洲控股录得营业利润约为-20.89亿元,同比下降约30.41%;利润总额为-22.54亿元,同比下降38.23%;净利润为-25.06亿元,同比下降18.42%;其中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24亿元,同比下降9.75%。

报告期内,中洲控股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合计减值亏损18.59亿元,占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金额比例的91.8%、而在各项减值中,存货跌价损失的亏损规模最大,年内发生额为-15.34亿元。

与此同时,中洲控股在全国的规模也在持续缩减。2024年,广东地区录得营业收入43.38亿元,虽同比下滑12.63%;四川地区录得营业收入1.6亿元,同比下滑94.46%;上海地区录得0.2亿元,同比下滑52.97%。2024年山东地区营业收入更是直接为零。

土地储备方面也呈现出捉襟见肘的局面。2017年,中洲控股曾有过激进的拿地行为,1个月内耗资80亿元在香港、佛山、惠州、无锡和重庆激进补仓。然而从2019年起,中洲控股的拿地节奏突然就缓下来了,2019年~2021年,仅通过村企合作、股份收购、招拍挂等形式新增了4宗土地。这一情况在2024年变得更为严重,截至报告期内,中洲控股累计土地储备占地面积共计7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21万平方米,剩余可开发建筑面积160.21万平方米,分别为成都1个项目、深圳1个项目、惠州2个项目、东莞1个项目。

对于2025年,中洲控股认为,基于“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的政策持续落地,需求侧信心逐步恢复,公司将坚持以销售为核心目标,加快重点项目及库存去化速度。

欠税疑云

业内有观点认为,随着四川地区市场份额逐渐缩小,中洲控股未来极有可能退出四川地区,专注于粤港澳大湾区。不过,目前中洲控股在成都还有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截图来源:企查查

企查查信息显示,4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中和税务所发布成都市银河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银河湾”)欠税公告。公告显示,成都银河湾欠税税种为土地增值税,当前新发生的欠税余额54583537.41元,欠税余额约4.76亿元。

而在更早的2025年1月9日,该税务所还发布了成都银河湾4则欠税公告。欠税税种分别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欠税余额分别为5947.2万元、1402.47万元、159.64万元、7734.32万元。

2025年3月28日,成都银河湾被列入被执行人,执行标的2263.34万元,执行法院为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公开信息显示,成都银河湾由成都深长城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深长城”)和成都中洲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中洲”)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99%、1%。

穿透股权发现,成都深长城为中洲控股旗下子公司,并对成都中洲100%全资控股。也就是说,中洲控股通过子公司成都深长城,间接控制成都银河湾。

成都中洲锦城湖岸小区实景图。孟双奎/摄

据了解,成都银河湾在成都开发了锦城湖岸项目,住宅早已售罄。四川中原地产研究院院长吴江表示,锦城湖岸项目一直是网红盘,关注度颇高,如果有欠税情况,不可能拿到预售证。

不过严跃进表示,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通常实行“先预缴、后清算”的征收模式。比如开发商在预售或销售地产时,会按预收房款或实际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预缴土地增值税。当项目符合清算条件时,开发商需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计算实际应纳税额,并与已预缴税款对比,多退少补。所以项目即便销售完毕,也有可能出现未缴税的情况。

严跃进进一步分析认为,开发商出现欠税,除了时间节点的原因外,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主观上恶意欠税,这种就是对于计算土地增值税的成本等出现了分歧,导致此类欠税工作;二是说明企业没有资金,或者销售状况不好,资金回笼表现一般。

对此,记者致电国家税务总局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其工作人员表示,公示内容是可以公开的全部内容。

而当记者电话联系成都银河湾,尝试确认欠税信息时,其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表示,不清楚欠税公告。接着记者表达想联系品牌部或负责对接媒体的工作人员时,对方再次表示“没有”。

记者整理发现,2024年中洲控股在成都的主要开发项目——中洲中央公园与锦城湖岸情况一致,住宅部分都已售罄,而天府珑悦此前的取证批次也都已售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可能与欠税公告相关的还有中洲控股目前在成都的唯一土地储备——成都三岔湖项目。“三岔湖周边的项目放在以前还有开发机会,眼下东部新区存量巨大,不是开发的好时机。如果中洲拿了地,很有可能拖欠土地款。”

记者注意到,三岔湖的项目开发主体与欠税主体成都银河湾并不一致。

企查查信息显示,四川中洲文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洲文旅”)由成都中洲和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文旅”)分别持股94%和6%。

也就是说,成都银河湾和中洲文旅两家公司通过成都中洲,形成间接关联,属于中洲控股资本体系下的兄弟公司。

记者电话联系成都银河湾和中洲文旅的核心控股方成都中洲时,其工作人员表示不方便透露相关信息。此外,截至发稿,成都文旅并未对记者询问成都三岔湖项目最新动态及有无欠税情况的疑问作出回应。

资料显示,中洲文旅在仁寿县观寺镇有12宗土地,均位于三岔湖畔,总占地面积约为54.74万平方米,与年报所示成都三岔湖项目54.75万平方米的总占地面积一致。

该12宗土地均为其他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有1.1~1.5、2~3的容积率,如果成功开发,这里将是拥有别墅、低密洋房和常规住宅形态的超级大盘。

深长城股票到哪去了

此次中洲控股及董事长被深圳证监局出具警示函,也让公司的发展之路再次蒙上一层阴影。

中房报记者 李叶 北京报道

自公司录得上市30年的首次亏损以来,深圳市中洲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洲控股”)“坏消息”不断。

9月9日晚间,中洲控股发布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以下简称“深圳证监局”)出具的《深圳证监局关于对深圳市中洲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深圳证监局关于对贾帅、叶晓东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同时,公司控股股东深圳中洲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洲集团”)收到深圳证监局出具的《深圳证监局关于对深圳中洲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

根据公告,中洲控股存在以下违规行为:

一、信息披露不规范。公司在存货减值测试时,成本分摊方式发生变化,构成会计估计变更,但公司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公司未及时披露控股股东股份冻结延期事项。

二、存货跌价测试不审慎。公司部分项目存货预计售价未综合考虑房地产市场变化情况、项目去化、竞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三、公司治理不规范。公司部分“三会”会议记录不完整和会议管理不到位、内幕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未及时修订和执行不到位,关联人名单登记不完整。

除了对中洲控股进行警示外,深圳证监局还特别提及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贾帅,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叶晓东。公告显示,贾帅、叶晓东对上述问题负有主要责任。根据相关规定,深圳证监局决定对贾帅、叶晓东分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就警示函内容及公司后续计划,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致电中洲控股投资者电话,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在收到警示函后,高度重视相关问题,并将严格按照深圳证监局的监管要求进行整改。本次行政监管措施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

9月10日,截至收盘,中洲控股股价跌2.98%,报3.58元,总市值23.8亿元。

首度亏损遭问询

这已不是中洲控股今年第一次受到监管机构关注。

4月24日,中洲控股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中洲控股实现营业收入76.21亿元,同比上升7.5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8.45亿元,同比下降2412.7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8.64亿元,同比下降6564.38%。

这是中洲控股自1994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报亏损,且亏损金额足以吞没其此前近5年来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之和。数据显示,中洲控股2018~2022年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合计约18.01亿元。

5月22日,深交所向中洲控股发布年报问询函,要求其说明营业收入增加的同时净利润大幅下降等问题的原因。

6月中旬,中洲控股回复,房地产销售采取预售模式,营业收入与实际销售情况存在一定时间差。2023年度结转收入的部分项目主要系2021~2022年期间进行预售,并于该年度竣工达到约定交付条件进而结转收入的金额增加。公司2023年开发预售的部分房地产项目销售价格不及预期,售价下降明显。公司根据各项目所处的市场环境,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存在减值迹象的存货项目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22.18亿元,增长约961.24%。综合上述因素,公司2023年度营业收入较上年增加5.38亿元,增长7.59%;净利润大幅下降19.25亿元,同比下降2412.74%。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与净利润变动情况方面,中洲控股表示,基于房地产行业特点,公司本年度结转收入的部分项目系2021~2022年期间进行预售,当时所处市场环境较报告期略好,售价较2023年度高,因此对毛利率做出明显贡献。而2023年度,受到房地产行业销售情况继续下滑的影响,部分项目销售价格下降明显,以价换量的结果导致报告期内因存货出现明显减值迹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2.18亿元。因此2023年度公司净利润大幅下跌至-18.45亿元。

公司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实际较上年同期减少约3.85亿元,因当年销售不及预期,预售资金回流减少,为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公司放缓工程进度,相应减少了房地产开发支出的现金流出,使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较上年减少约7.6亿元。综合来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较上年增加3.7亿元,同比增加38.12%。

中洲控股在相关回复中还透露,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金额为23.78亿元,可用货币资金为15.7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1.88%;公司流动性指标较弱,未来一年仍存在一定偿债压力。

昔日“拿地王”的“苦日子”

中洲控股的前身是创立于1984年的深圳市长城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长城”),于1994年股份制改造后成为上市公司。1993年,潮汕商人黄光苗创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洲集团,并于2013年通过深长城实现A股曲线上市。迄今为止,中洲集团持有中洲控股52.63%的股份,中洲控股是中洲集团唯一地产上市平台。

很长一段时间内,黄光苗的命运与中洲控股捆绑在一起,而他的扩张雄心深深影响着中洲控股。数据显示,中洲控股在2016~2018年的新增土地储备分别为20.73万平方米、98.78万平方米和24.49万平方米,拿地面积的增长幅度基本可以对应中洲控股的存货增速。2017年,中洲控股曾在一月内横扫全国5个城市,涉及香港、佛山、惠州、无锡及重庆,拿地气势如虹,一时被业内誉为“拿地大王”。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大关后,中洲控股业绩规模一直没有更大突破。2016~2019年,中洲控股的销售金额分别为105.3亿元、144.91亿元、131.72亿元和155.21亿元。按照中指研究院的统计口径,2023年中洲控股实现销售额116.9亿元,仅位居行业第106位。

早期大量拿地亦导致中洲控股存货高企,或陷入“消化不良”的窘境。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查阅中洲控股近5年的年报数据发现,其“增收不增利”的趋势明显。

2019~2023年,中洲控股营业总收入分别为72.13亿元、107亿元、86.76亿元、70.83亿元及76.21亿元,而同期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则分别为7.87亿元、2.81亿元、2.06亿元、0.80亿元及-18.45亿元,呈连年下滑状态。

来到2024年,这一情形似乎更为严重。

8月29日,中洲控股发布2024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3.43亿元,同比下降35.7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4.15亿元,同比下降2009.35%。对于营业收入的下滑,中洲控股表示,主要是本期房地产收入结算规模较上年同期减少。

具体来看,中洲控股的营业收入构成中,房地产、酒店和施工行业的营业收入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房地产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87.45%,但是降幅最严重的,同比减少39.12%。

值得一提的是,中洲控股报告期内资产减值损失达4.41亿元。其中,对存货的账面价值进行减值,计提了4.29亿元的存货跌价损失;对合同取得成本的账面价值进行减值,计提了1203.25万元的减值损失。

业绩持续下滑的同时,一些负面消息也总围绕着中洲控股。

2018年4月,作为中洲控股实际控制人的黄光苗因泄密重组消息,卷入皇庭集团郑小燕内幕交易;2019年4月,黄光苗的哥哥黄光亮因未按规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被深圳证监局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此后,黄光苗行事愈发低调,逐渐将中洲控股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则退居幕后。

据了解,中洲控股现任董事长贾帅是做财务出身。曾任成都中信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副总经理;2009年1月~2015年12月,任中洲集团财务总监;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任中洲集团副总裁兼财务总监;2016年12月起任中洲集团总裁;2014年3月起兼任中洲控股董事;2024年5月,任中洲控股非独立董事、董事长、总裁。

此次中洲控股及董事长被深圳证监局出具警示函,也让公司的发展之路再次蒙上一层阴影。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深长城股票,深长城物业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