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思丽医疗美容院,名品医疗美容院
大家好,由投稿人喻涵南来为大家解答凯思丽医疗美容院,名品医疗美容院这个热门资讯。凯思丽医疗美容院,名品医疗美容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医疗美容院排名
“你老公的钱,还不是你的钱!现在你不花钱保养自己,等钱被另一个女的用了,你才晓得啥子是心痛!”这句话来自赵女士的转述,而对她说这话的,是某美容院的工作人员。
她说,这句话说到她的心坎,也让她在13年内一共在这家美容院花了30多万。
48岁的赵女士是2个孩子的母亲,老公经商,家中经济条件良好,她也不用工作。此外,她的交际圈非常窄,除了一些旧友就是在美容院认识的工作人员。
赵女士左脸有一些隐隐约约的疤。她说是去年年底在美容院做了面部微雕美容后引起过敏留下的,现在天气一热就发痒,非常难受。
赵女士说,正是那次糟糕的体验让她醒悟——自己十几年间花的钱算是白费了。她回忆,自己几乎每周都会去美容院洗脸,并做一些美白祛斑项目,但她的面色还是比较黝黑,且有不少色素斑。
赵女士的经历,让很多爱美的女性感同身受。每周按时到美容院报道,交昂贵的价钱,想让自己变得更美,不料却深陷美容院的套路之中。钱花了不少,最后皮肤反而越来越差。
美容行业,乱象丛生目前我国的美容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共有10000多个已注册的医疗美容机构,医美行业占有率排名全球第3。2018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达到2245亿元。
走在街头,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家美容机构。“一针见效”“无毒副作用”“三天变美”“包让老公回心转意”“重回18岁不是梦”……美容行业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漫天要价的现象层出不穷,政府也多次出售整顿。然而,美容行业的暴利,还是让不少人前仆后继。
经常被消费者投诉近年来,效果不佳、收费不透明、超范围行医、黑医美机构泛滥等词语,成为美容行业的高频投诉词。
为脱离监管,有的美容院设在居民住宅区、写字楼、公寓等卫生环境不达标的地方。
花了1万元隆鼻,植入的硅胶却是10元次货,擤一擤鼻涕鼻子就歪了。
用廉价的维生素C、生理盐水、维生素B12兑在一起做成“美容针”,再以23万元一针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五花八门的消费项目,美容师说得天花乱坠,消费者消费完之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江苏的余小姐在一家知名美容院做了价值1万元的“面部精雕”美容,美容院院长亲自为余小姐服务,说是可以修复面部肌肤,加强肌肉活力,还能瘦脸。然而,余小姐在体验之后,发现自己面部的肌肤不但没有变好,还更加容易变干,涂了乳液也没有用,肤色也越来越暗沉。越想越气,余小姐与美容院交涉无果,拨打12315进行投诉。最后,工商局在对这所美容院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违法行为,最终对其进行了查处。
以湖南长沙为例,2018年持合法有效证件的医疗美容机构共有147家,有21家被投诉,其中17家还是长沙市医疗美容协会会员单位。
你有没有想过,一边帮你做美容,一边头头是道,诱导你消费更多美容项目的美容师,是真正的美容师吗?
2018年,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揭露了惊人的“黑医生”信息。数据显示,在“黑医美”市场中,每10名医美从业者中,就有9名“黑医生”。
医美行业门槛低、市场大,只要胆子大,就能干医美。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美容师,在从事美容行业之前,不同的是可能卖过化妆品,可能开过餐馆,可能做过服务员,同样的是他们都对美容知识一窍不通。
上海九院整形外科主任孙宝珊说:“整形医生不能‘速成’, 一名医学生前后要经过9年的学习、实践,才能有成为专业医生的资格。然而,在外面的培训机构,花3000元进修一个月,就能给你发一张医美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证。”
甚至有很多美容机构花钱买证,每月花上数千元聘请一名持医师执业资格证的退休医生,有检查的时候就出一下面,没有检查的时候,依旧“以次充好”。
清洗血管、淋巴排毒、肠道排毒……美容院的美容项目看起来煞有介事,好像挺有道理,其实很多都是噱头,欺骗消费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去做。比如:
1、淋巴排毒
如果美容院的工作人员跟你说:“在美容界,淋巴按摩被称为淋巴清道夫!”千万不要上当,淋巴系统的代谢物,不会通过汗液和尿液直接排出体外,而是进入血管,重新参与血液循环。
因此,所谓的“淋巴排毒”“疏通淋巴”都是商家制造的概念,目的是吸引消费者消费。按摩淋巴不但无法排毒,相反,还有可能损伤淋巴功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2、卵巢保养
涂抹药物、按摩穴位、红光、理疗……卵巢保养好,女人不会老,但是美容院的卵巢保养项目真的靠谱吗?只能说用处不大,
一方面,卵巢的位置比较深,位于肚脐靠下的双侧髂窝区,药物没有办法发挥效用,按摩也按摩不到,所以是在做无用功。另一方面,一些口服的卵巢保健品,可能含有激素,反而对卵巢健康不利。总的来说,均衡饮食和坚持运动,才是保养卵巢的不二法门。
3、乳腺按摩
按摩乳腺可以丰胸,还可以预防乳腺增生、乳腺癌,你信了吗?
第一,丰胸就别指望了,乳房的大小是由基因和激素决定的,你怎么按也不会越按越大。第二,在按摩乳腺的时候,如果手法不专业,或者用力过度,还会导致乳腺组织损伤,出现水肿、疼痛,甚至乳腺导管断裂。
4、快速美白
一白遮百丑,有些女性对白近乎痴迷,脸要白、手臂要白、大腿要白,甚至私处也要白。这些女性,最容易挡不住诱惑,陷入美容院“快速美白”的套路。
一个人的皮肤白不白,主要取决于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黑色素生成得多,皮肤就越黑;反之,皮肤就越白。美容院宣称可以快速美白的产品分外涂和内服,大多都有副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变得更加迫切。但是,我们要保持理智,不要盲目跟风,谨防落入美容院的消费圈套,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让美容梦破碎。
参考资料:
[1]《医疗美容乱象丛生 建立“白名单”能否药到病除?》.科技日报 .2019-06-28
[2]《3000元就能当“咨询师”?医疗美容行业乱象丛生》.中国青年报.2019-11-01
[3]《美容市场四大乱象:概念混乱各种忽悠大行其道》.京华时报.2015-12-29
[4]《“排毒养生”坑了多少人,事实真相是:你真的不需要排毒》.健康时报. 2019-09-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头条辟谣##健康科普排位赛##39健康超能团#
昆明颜值肌因医疗美容院
视频:贵州贵阳女孩隆鼻致死 手术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来源:央视新闻
医疗美容市场乱象调查
一些整形“医生”在居民楼做手术一些机构租借医生执照骗资质
● 医疗美容是指应用手术、注射和药物进行塑形。目前存在的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在做微整形手术的现象是不对的。生活美容机构进行微整形手术是非法行为
●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医美机构虽然有合法资质,但其实只是一个空壳,其名下的医生都是空挂,真正行医的可能只是护士或者是根本没有行医资格的社会人员
● 正规医疗机构有保存证据的意识,所有的医疗行为都可以回溯,而非法机构恰恰是为了规避调查,根本没有办法回溯。这就导致执法部门取证困难乃至无法查处
□ 本报记者 赵丽 韩丹东
1月3日,19岁贵阳女孩莎莎(化名)做隆鼻手术时去世,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一个认为自己鼻子有些“塌”的女孩,却因为一次微整形手术,导致整个人生塌陷了。她的家人也注定要在漫长岁月中,反复咀嚼这份伤痛。
根据最新消息,贵阳19岁少女隆鼻致死事件已经在1月8日深夜得到解决,女孩家属与医院方面签订医疗纠纷调解协议书。协议书中提到,此次纠纷调解是在贵阳市云岩区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下达成的。院方愿意拿出一次性金额补偿家属,至此全面解决院方与家属所有的纠纷、矛盾问题,家属不再对院方提出任何主张。
近年来,整容整形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但问题也层出不穷。针对整容行业的问题,《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隆鼻整形后化脓溃烂
一些美容院非法行医
隆鼻手术,同样给天津女孩赫珺带来了无尽烦恼。
2018年9月,赫珺在天津市蓟州区嘉华帕提欧小区一间民居里完成了假体隆鼻加耳软骨手术。
“这个手术就是在客厅进行的,不是医院的无菌手术室,整个手术持续了将近5个小时。”赫珺说。
做了隆鼻手术之后不久,赫珺又在蓟州区韩素美肌皮肤管理美容机构进行微针美容,就是用针在脸上滚动,“商家告诉我,微针美容的原理是刺激皮肤再生和激发细胞组织的二次生长,从而使胶原蛋白再生”。
“开始没什么不良反应,直到12月份,在做完微针后鼻子开始红肿并且化脓。之后,我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建议将隆鼻的假体取出来,不然会出现脑炎或者眼睛失明症状。”赫珺说。
此时,赫珺能做的,似乎只有取出隆鼻的假体,此外别无他法。
“我是开服装店的,经常有顾客向我介绍做隆鼻手术的孙姓整形‘医生’,说她已经干了很多年,而且动手术不需要在专业的美容医院,在家里就可以做手术。”赫珺说,“我现在也是悔死了,术前没有签任何协议,直到出现问题才知道要了解是否有执业资格证,但我至今没有找到答案。”
赫珺现在有不少问题,比如,那家做微针美容的机构是否有资质、做隆鼻手术的孙姓“医生”在民居中做手术是否违法,但是她不知从哪些渠道去找答案。
“现在任何一方都没有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我至今还在忍受疼痛感染的折磨。”赫珺无奈地说。
上海姑娘刘娜(化名)的烦恼同样来自鼻子,问题则是针打在了鼻部血管上。将近两年半的时间,刘娜的鼻子没有恢复如初,依然留下了一道淡淡的疤痕。如果想进一步修复,还需要再做一次鼻整形手术。
刘娜做的是所谓的隆鼻微整形手术,手术是在一间美容美发的美容院进行的。按照美容院当初的说法,隆鼻微整形无需麻醉不用动刀,只需著名微雕大师往鼻梁上打一针玻尿酸,就能让鼻子挺拔起来。可是,一针之后,换来的并非挺拔的鼻梁,却是鼻子的剧痛无比,而且鼻梁接受注射的地方开始发白。
刘娜找美容院讨说法,对方解释说这是打针后的正常反应,过几天就会消失。然而,接下来的几天里,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这时候,刘娜知道再去跟美容院交涉也无济于事,便四处求医,最终只得求助正规整形医院的专科医生。
而正规整形医院医生的话,令刘娜心惊不已——在接受鼻注射的7天后,刘娜的鼻子被发现皮肤表面已变色,下面还有一个血痂,里面已经烂了。对这种情况,医生的建议是只能做手术,把注射物取出来,但并不能保证能把注射物100%取出。因为注射物已经扩散在鼻组织中,要取出来就会把鼻子自身的组织也带出来,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容。
庆幸的是,取出注射物的手术还算成功。但如果想进一步修复,还需要再做一次鼻整形手术。
刘娜说,专科医生说自己遇到了一家典型的“黑诊所”。打美容针这种所谓的“微整形”也属于医疗范畴,根据国家规定,需要在医疗场所由医生完成。美容院根本不具备开展医疗美容项目的资质,属于非法行医。
“黑诊所”多于正规机构
医生挂证现象隐蔽性强
近年来,“爱美”需求催生庞大市场,庞大的市场又催生更多的“无知无畏者”进入市场,就这样,整形市场便以一种野蛮且畸形的状态不断“做大做强”。
在调查中,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在爱美与高额利润的诱惑之下,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中的风险。
已经有两年微整形经历的北京市民林月寒几乎每年都会进行注射玻尿酸、肉毒素之类的微整形手术。然而,对于肉毒素等A类药品的属性,林月寒的回应是,“不就是打一针的事情吗”。
赫珺也有类似想法。
问及当初为何同意在民居里接受手术,赫珺总结的原因是“无知”,“现在微整形很常见,都是互相介绍,说那个‘医生’很有经验,一直都干这个。有的是在家里做,有的甚至是在酒店做手术,都没事,我就直接做了”。
对此,中国医师协会维权委员会委员邓利强说,所有动刀的、用药的都属于医疗美容范畴。医疗美容是指应用手术、注射和药物进行塑形。“大家现在看到的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在做微整形,这种现象是不对的。另外,卫生监督所也是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进行查处,但这种微整形机构遍地开花之后就很难监管,再加上取证比较困难,所以到处都有生活美容机构进行微整形。可以肯定地讲,这是非法行为”。
“遗憾的是,消费者不去关注这一点,只要有朋友介绍,就去接受这样的美容整形,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医疗安全不负责任。”邓利强说,不过,这里说的不负责任绝对不是消费者主观上的不负责任,不是说消费者有意对自己不负责,而是消费者没有辨别的能力。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这家美容机构存在这么长时间了,朋友也都说不错,于是就去试试。这就要求消费者自己要有认知,不把自己的医疗安全和自己对美的追求交给那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人。
那么,目前市场上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多吗?
根据更美App发布的《2017年医美黑皮书》,全国正规医美诊所有9500多家,而“黑诊所”是前者的6倍,约有6万家。“黑诊所”规模小、隐蔽性强,常隐身于生活美容店、住宅区与酒店中。“黑诊所”的手术量是正规机构的2.5倍,非法执业者是合规执业者的9倍,有15万人之多。
按照正常流程,一名专业整形外科医生在独立执业之前,要经过至少十年的培训。以在北京执业的专科医生韩娟(化名)为例,她在哈尔滨的医学院学习8年,之后又接受两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和一年的科室轮转,这样才能独立执业。
除了整形外科的嫡系正规军,还有一部分医美医生是从皮肤科、妇科、口腔科乃至普外科改行而来。
“这些半路出家的医生,成了医美行业医生的另一主要来源。”韩娟向记者介绍说,还有一种现象亟待警惕——挂证。
此前,联合丽格医疗美容投资连锁集团董事长李滨曾提到,尽管没有具体数字,但业内人士估计,现在国内医美执业医生的数量比正规医美机构的数量还要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美机构就会租借医美医生的执照去骗申资质。换句话说,医美机构虽然有合法资质,但其实只是一个空壳,其名下的医生都是空挂,真正行医的可能只是护士或者是根本没有行医资格的社会人员。
李滨认为,这是一种隐蔽性较强的“黑医美”,而且在业界并不少见。
对此,韩娟也早有耳闻,“曾经有不少患者告诉我,她们在一些机构接受微整形手术时,存在手术当天被告知取消手术的情况,原因是护士请假了”。
2017年5月,原国家卫计委、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社部、海关总署、原国家工商总局与原国家食药监总局7部门联合开展了打击非法医美专项行动。
然而,业界人士坦言,只有在发生医疗责任事故的情况下,那些非法从业人员才会承担刑事责任。一般而言,即便监管部门发现了“黑诊所”,作出的处罚也很轻,也就是没收医疗器械、处以最高两万元的罚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黑诊所”很难杜绝。
消费者维权频频碰壁
执法部门面临取证难
在韩娟看来,非法行医带来不少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医美行业,玻尿酸被用于填充除皱,但很多人对玻尿酸的印象不好,总觉得打了玻尿酸后,脸部会变成发面馒头一样,很僵很不自然。其实,真正导致脸僵的原因并不在玻尿酸,而是注射问题,比如填充时注射过量。脸僵还有可能是因为注射得不精准,当注射位置不精准时,比如想填充鼻根,结果打到了鼻翼,这就会使整个鼻子更加不协调,看起来僵硬。”韩娟说。
从理论上来说,医疗美容属于医疗范畴,所有的医疗行为都有风险。
韩娟说,比如,割双眼皮的一个副作用是干眼症,有的没割好还会导致闭不上眼;抽脂手术听起来毫无风险,但如果术前检查不严格,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求美者来说,手术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还有肥胖患者需要进行大量抽脂的“环吸术”,由于抽脂量大,会造成皮肤与身体组织分离,实际上就是大面积创伤,造成体液在短时间内大量丧失,处置不当可能会休克甚至当场死亡。
而现在的问题是,消费者在接受整形手术后一旦出现问题,即便是向卫生部门举报,也会面临取证难问题。
赫珺即是如此。
做了隆鼻手术出现问题后,赫珺曾经试图向给她做手术的“医生”求助。对方听说赫珺的鼻子在术后出现了问题,也很害怕,让赫珺到正规微整医院将隆鼻的假体取出来。可当赫珺到正规微整医院提出取出假体的要求时,被拒绝。
“之后,我再次联系那名给我做隆鼻手术的‘医生’,让她承担医药费取出假体,她在电话里拒绝了,并且还把我拉黑。”赫珺说。
而当赫珺向卫生部门举报后,也是无功而返。
据赫珺介绍,卫生部门找不到给她做隆鼻手术的那名“医生”;在对微针美容院进行调查时,也找不到麻醉、微针等相关器械。
“卫生部门医疗科第一次找那家微针美容院谈话时,美容院否认给我做过微针。第二次,我要求与美容院对质,美容院就拿出一个水氧仪说是微针仪器。当初在美容院做微针时,他们说产品技术都来自韩国,所有证件都齐全;可面对执法人员时,美容院却说是在西安学的技术。”赫珺无奈地说,美容院什么都不承认,卫生部门也找不到相关证据。
“我们见过一些非常惨痛的案例,美容变成了毁容。正规医疗机构有保存证据的意识,所有的医疗行为都可以回溯,而非法机构恰恰是为了规避调查,根本没有办法回溯,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邓利强说。
邓利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非法整形机构时,其实就已经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消费者要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健康置于法律范畴之内,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在调查中,记者也了解到,因为非法诊疗行为,一些美容机构甚至是没有资质的工作室都被行政处罚过,但处罚之后似乎依旧可以随意进行整形活动。
对此,邓利强的看法是,因为取证困难乃至无法查处,或者说没有能力去查处,导致一些非法机构没有受到查处的风险,也就造成了微整形遍地开花的状况。
“很多人将问题原因归结为目前在医学美容领域的监管工作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约束力弱。其实,法律很健全,就是监管不到位。而且,监管不到位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不作为,而是取证太困难。因为监管部门查处时不一定能够‘抓现行’,所以一些机构就肆无忌惮。”邓利强说,“从目前的情况看,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在不断加强,我们也期待医疗整形美容市场可以更加规范。”
非梵医疗美容院
长江日报讯(记者耿珊珊 通讯员吴晓梦)推拿、艾灸、拔罐、刮痧等保养项目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如果没有达到商家宣传的效果如何维权?3月15日,“同在一片蓝天下”公益诉讼访谈第二期节目开播,武汉经开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王亮、公益诉讼检察官徐璟和人民监督员徐四华做客直播间,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和广大网友在线热烈互动。
“守护消费者权益,不仅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事,也是我们检察机关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开场,王亮就直奔主题。她说,日常生活中,大家不时会碰到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有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为了维权去和商家打官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同时,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时候,就轮到检察院公益诉讼发挥作用了。
“2年前,我曾去美容门店做推拿,这一次体验引发了我的思考。”徐璟说,推拿、艾灸、拔罐都是传统的中医项目,三甲级大医院有,街边的美容店也有,商家需要取得哪些资质才算合法呢?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在疾病诊断的基础上,按照中医理论和诊疗规范等实施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的,属于医疗活动,必须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内进行。如果非经许可的美容机构开展这些项目,不得使用“中医”“医疗”“治疗”和疾病名称等医疗专门术语,不得宣传治疗作用。
2021年上半年,徐璟和同事们走访辖区行业主管单位,选取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美容机构开展调查。他们发现不少美容场所存在无卫生档案管理、无卫生信誉度评级、虚假宣传和无证医疗美容等问题。随后,武汉经开区检察院就发现的问题发出检察建议,并和行政机关召开了一次听证会,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
听证会后,武汉经开区相关行政机关在全区开展了美容店广告专项整治行动,还发布官方声明,明确表示:生活美容店不是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广告,不得进行虚假宣传。禁止生活美容的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能使用医疗用语或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
为了发挥检察建议的最大效用,经开区检察院还定期组织开展医美专项检察监督“回头看”,依托“回头看”常态化监督模式,促进行政机关更加积极履职,推动行业整顿。
2020年以来,最高检、省市检察院部署要求开展“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等多项公益诉讼专项活动,用检察力量为消费者“撑腰”。王亮提醒,作为消费者,要提高自身辨别能力,如果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直接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也可以拨打12309向人民检察院举报线索,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也会全力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驾护航。如果市民在武汉经开区发现侵犯公众利益的线索,可以拨打武汉经开区检察院公益诉讼热线:027-84893683,也可以在武汉经开区检察院微信公众号上留言反映问题,检察官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回复初步处理情况。
来源: 长江日报
东方薇琳医疗美容院
2019-11-19 07:23
科技日报11月19日消息,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三非”乱象,屡屡遭到社会诟病;2015年至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关于医疗美容行业的投诉翻了10倍还多;因医美而导致的事故特别是死亡事故,更是引发了社会极大关注。
今年“双十一”预售期间,医疗美容产品成交同比增长158%,其中面部抗衰产品居首位。到了“双十一”当天,医美行业10小时31分的成交额即超去年“双十一”全天,其中抗衰类商品半天同比增长163%。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医美产业市场始终保持着20%以上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中国已经跻身全球第二大医美市场。专家预测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一面是产业的迅猛发展,一面是行业乱象丛生。同样是割双眼皮,在正规医院需要一万多块钱,而在美容院,几千块钱就能搞定,还口口声声保证也是正规医院医生操刀。“都是熟人介绍的,做坏了也没法说。”记者的一位朋友如是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来找我的基本都是做坏的,需要加以修正。”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栾杰说。
日前,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带队下,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九院)、上海漾颜医疗美容门诊部进行了调研,并召开“推进医美行业健康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专题研讨会。会上,专家疾呼,医美产业本身也成为了亟待“整形”的产业。
一些民营医美机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非医疗美容场所从事医疗美容治疗、非正规培训的医师执业、非合格的医疗美容产品使用……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三非”乱象,屡屡遭到社会诟病;2015年至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关于医疗美容行业的投诉翻了10倍还多;因医美而导致的事故特别是死亡事故,更是引发了社会极大关注。
“为什么会出现诸多行业乱象?原因在于:一是医美行业普遍追逐暴利;二是医美机构刻意淡化医美行为的医疗本质;三是行业诚信危机遍布;四是管理层面投入的力量不足,缺乏法律层面的长效管理机制。”栾杰说,现在很多医疗机构把患者称为“顾客”,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很多民营医疗机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它们把大把钱花在店堂上、门面上,装修豪华,但手术室里用的线和针都是最便宜的。引流管如果能用输液器替代,绝对不用引流管。”在医美行业,医疗本质现在被淡化了,很多机构想办法用服务、美学替代,要逐渐脱离整形医疗专业。
栾杰表示,医美是医疗行为,这个性质定位一定要明确并坚持。医疗美容整形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美容院,其归属医政部门监管。因为是医疗行为,在美容整形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以及所达到的效果与美容美发是不同的。特别是医美使用的是侵入性的治疗方式,如果不严加监管,可能带来致命性伤害。
目前医美行业的监管常常是依靠行政命令,这些命令不可长期持续,医美行业的安全健康发展还需要有效的机制来协调各部门实现综合监管。
不少从业人员缺乏医学背景、美学素养
原卫生部曾在2002年发布过《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19号令),明确规定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须为“执业医师”,其中提到执业医师须“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医美行业的医师队伍鱼龙混杂。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揭露了惊人的“黑医生”信息,数据显示,在“黑医美”市场,每10名医美从业者中,就有9名“黑医生”。
“3000元进修一个月,就能给你发一张医美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证。”上海九院整形外科主任孙宝珊口中的“医美咨询师”原本是美容整形机构中从事咨询工作、在整形医生和求美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从业者。
“但现在的一些咨询师,有卖化妆品的,有卖衣服的,有开饭馆的,她们大都没有医学背景、更缺乏美学素养,但是会诱导想要变美的人割双眼皮、打除皱针等各种消费。而原本应该提供专业意见、负责治疗的医生,则常被动地根据咨询师的要求为求美的人做整形或美容服务。”孙宝珊做了18年医疗质量监控工作,一直工作在医疗美容质量监控的第一线,他说,所谓的“医美咨询师”行当正在带坏年轻的“正规军”医生,破坏整个行业的生态。
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敖虎山此前听到的因医美而死亡的案例,基本都是麻醉意外导致。“这就说明医美实际上应该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敖虎山说。“但现在,理发店、美容院、足疗店,只要胆子够大,都能干医美。”孙宝珊指出,医美行业门槛低、市场大,让很多人蜂拥而至。
此外,医美行业洋医生在华执业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医生可能只是被包装出来的专家,有些连执业证书都没有。
因此“建立专科医师制度,是我国医美行业安全健康发展非常紧迫的任务。”栾杰说。
整治乱象需多管齐下
乱象丛生,医美行业发展困境该如何破解?
作为业内专家,这是栾杰经常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首先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生命健康的矛盾。医美产业不应该被定性为“摇钱树”,而是应该在让人健康变美和盈利这两个方面实现协调统一。毕竟,健康产业事关生命健康,过度的商业化就必然导致安全问题丛生,在这方面国家的政策也应该更加明朗。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肖苒和张英在今年两会期间,分别就医美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提交了提案。“对国家文件已经明确的几个医疗美容项目应该有清晰的界定。”肖苒说,明确定义服务项目虽然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却是医美行业管理亟待解决的事情。明确定义服务项目,可以直接帮助到老百姓去区分哪些服务内容是医美机构可以做的,哪些项目不可以做。明确项目之后,还应该颁布项目的相关明细手册,以便让非医学专业的执法人员在进行执法的时候能够快速、明确地进行判罚。而且,手册还应该定期更新,以适应逐渐增加的医美新项目。
孙咸泽说:“我曾在药监部门工作,也了解到非法药品是影响医美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孙咸泽说,实际上,在医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链条的每一个供给环节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求美结果。因此,医美产业要健康发展,就要找准行业治理的管理盲区与难点,重点整治和肃清行业违法、非法、违规行为,有效扼制不良经营行为和经营乱象,才能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此外,还应加强行业自律,现在的医美市场鱼龙混杂。因此,不管是行业学会、协会,还是规范的医美机构,都还应当做好科普宣传,以引导医美消费者辨别正规医院、正规医生、正规药品,提高公众安全就医和监督的意识。”孙咸泽强调。
(原题为《利益驱动、淡化医疗本质,医美产业该给自己“整形”了》)
责编:秦璐敏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凯思丽医疗美容院,名品医疗美容院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