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会销最新模式,保健品会销主持人开场白台词幽默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俞宇华

保健品会销最新模式,保健品会销主持人开场白台词幽默

大家好,由投稿人俞宇华来为大家解答保健品会销最新模式,保健品会销主持人开场白台词幽默这个热门资讯。保健品会销最新模式,保健品会销主持人开场白台词幽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保健品会销犯法吗?

焦点访谈丨警惕“会销”骗局

今年4月至10月,由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12个单位共同参与,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在全国展开。其中,“保健品坑老”是这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的一种犯罪。到目前为止,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挂牌督办了19起重特大保健品诈骗案件,打掉了一批跨区域职业犯罪团伙。在这些诈骗案件中,有个特殊角色就是“会销讲师”,这些人穿梭在全国各地会销现场,通过套路给老人们“洗脑”,大肆进行欺诈蛊惑,是“保健品坑老”犯罪的重要推手。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包括保健品诈骗在内的涉养老诈骗案件3.9万起,打掉团伙4700多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6万名,追赃挽损308亿元。

全国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分中心执行主任王晓伟说:“养老诈骗涉众特征明显,性质恶劣,不仅会给老年人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甚至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需要通过专项行动对此类违法犯罪开展严厉打击整治。”

在大量“保健品坑老”的诈骗案件中,警方发现,无论是线上线下哪种推销模式,讲师“洗脑”都是整个诈骗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公安部刑侦局侵犯财产案件侦查处二级调研员王华说:“这些讲师所讲的内容都是假的,都是事先精心设计的‘话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满满的套路,最终目的就是让老年人掏空口袋去购买所谓的保健品。”

7月2日,湖北宜昌公安机关破获一起保健品诈骗大案,在现场缴获了大量“会销讲师”团队用于诈骗的实操视频。

所谓“会销”,就是犯罪团伙以送“各种福利”为名,诱惑老年人参加的聚会,其目的是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进行诈骗。很多老人之所以会去参加这些“会销”,一开始都是奔着所谓的福利去的。

一旦老人进入会销现场,会销讲师就粉墨登场了。

全国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分中心执行主任王晓伟说:“骗子首先是利用了有些老年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这应该说是根源,如果不贪小便宜就不会上当受骗;另外,骗子也是利用了老年人的关系需求,老年人普遍都希望有广泛的社交圈子能够获得更多尊重,骗子利用了老年人这方面的心理将老年人拉入到了所谓的圈子中。”

从警方缴获的视频可以发现,“会销”保健品,全凭讲师一张嘴。整个过程都是“套路”,处处是陷阱。

一般情况下,讲师都会冒充“大医药公司老总”“保健协会领导”“养生专家”等权威身份。而每次扮演的角色,也会根据所卖产品来变化。

装扮光鲜亮丽,在台上夸夸其谈的犯罪嫌疑人杜某,根本不是什么集团运营总监,她实际的身份只是个临时推销员,后来经犯罪团伙培训,成为专职的会销讲师进行诈骗活动。

所谓大集团的运营总监是冒牌的,台上这些能说会道、派头十足的“保健协会会长”“养生专家”实际上是一群社会闲散人员,经过犯罪团伙专业培训,伪装成慈善家、健康专家、企业高管等成功人士,通过既定“话术”的宣讲,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从中提成牟利。

据警方调查,这些所谓的会销讲师不仅身份是假冒的,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是假的。那么,为什么有些老年人却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言听计从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侯玉波说:“我们在心理学研究里面,专门有一个概念叫做睡眠者效应。你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身份。这些会销讲师实际上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这些人用虚假的头衔欺骗老人,待老年人相信后,就会使上第二个套路。

针对老年群体重视养生的特点,这些骗子就把销售的保健品都吹嘘成是“包治百病”的神药。

这些骗子甚至欺骗老人们,家中的常用药都不要吃了,只吃他们的产品就行。

那么,这些讲师口中的“神药”,到底是什么呢?

湖北宜昌市公安局西陵区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李亚东说:“本案来看,保健品会销都是把普通的食品、保健品吹嘘成能治病救人的药品来出售,这不仅涉嫌虚假广告罪,而且还是涉嫌销售假药的犯罪行为。因此正规的药店和市场是不会销售的,而这一点恰恰被诈骗分子所利用。”

就是这些普通的食品饮料,到了会销讲师口中,俨然成了无所不能的“神药”。不少老人因此上当受骗。

除了言语上的胡编乱造,这些会销讲师还会试吃、试喝、现场假试验、雇佣托儿说疗效,全方位上演一系列的假戏,铺垫到位之后,他们就会使用第三个套路。

一般情况下,一场会销,先会给老年人发送几次免费的福利;随后就会进一步升级,设置一些所谓“送”的条件和方式。

就这样,慢慢地一步步激起老年人的购买欲望,直到最后落入他们的陷阱,争先恐后地购买他们的产品。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侯玉波说:“会销讲师实际上在这个过程里面,他使用的心理说服的技巧,叫做登门槛效应。就是他先通过送产品和你建立起联系,用小恩小惠把你拉住。”

那么,会销讲师为什么要一盒一盒地慢慢送呢?警方从缴获的视频中发现,他们在事前排练时是这么说明的:“因为登门槛这个环节不能直当当的,很快就给他送到位。就像男女交朋友一样,要你侬我侬,慢慢勾兑,你觉得他有味道,他也觉得你有品位,所以说这个揉的时候很重要。”

所谓的“揉”,其实就是利用老人的感情,骗取信任。在警方缴获的“会销讲师”培训视频中,可以看到他们真实的嘴脸:“你们越卖,顾客跟你感情越好,他就觉得他支持了你工作,慢慢地把工资卡交到你手里了,每次买东西,你直接刷卡就是了。如果每个店有20个这样的顾客,你一年至少赚200多万,所以你们就要这样去搞。”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侯玉波说:“人们一旦在情感上认可你,认知就已经起不到作用了。他和你建立起联系以后,又会使用滚雪球的策略,他不断提升自己的要求,或者筹码,最后卖给你一大堆东西。最终让你付出越来越高,他的利益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在湖北宜昌破获的这起保健品诈骗老人的案件中,这些普通的食品饮料被当成神药出售,动辄几百乃至上千元来卖,犯罪团伙也从中牟取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暴利。

湖北宜昌市公安局西陵区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李亚东说:“燕窝从出厂价40元一盒卖到300元一盒,3000元一份,酒从单瓶14到28元的出厂价,卖到单瓶280元,一件1680元,截至收网时,诈骗团伙燕窝销量高达1000余万元,酒的非法获利高达800余万元。”

为了进一步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国家针对“保健品坑老”的诈骗犯罪,开展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与此同时,国家的法律制裁也加大了力度。在过去,很多保健品诈骗案件,对行为人只追究了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但是,从2022年1月1日起,这些不法分子将会受到刑事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明确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销售保健食品或者其他食品诈骗财物,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审判长肖凤说:“有了新的司法解释后,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就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会销讲师作为共同犯罪人,也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涉案金额越大,判刑越重。”

在保健品会销诈骗的整个犯罪链条中,“会销讲师”既是违法企业及犯罪团伙的“摇钱树”,也是虚假宣传的“台柱子”,更是诓骗诈骗老年人的实施者,正是他们的“讲口”“话术”“脚本”,才使得保健品非法营销日益猖獗。近年来,这些专门从事“保健品坑老”的“会销讲师”还越来越走向职业化、行业化、规模化,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把这些骗人没商量的会销讲师绳之以法,斩断会销诈骗最重要的环节,才能让会销诈骗偃旗息鼓,帮助老人家们守护好钱袋子。

制片人丨李作诗

主编丨喻晓轩 刘宁

编辑丨雷小鸽

摄像丨张玉虎 席鸣

策划丨余仁山

剪辑丨赵云龙 佟永杰 邢永跃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保健品会销合法吗

打着弘扬传统文化、传统孝道等旗号给老年人讲课、洗脑,借机把成本低廉的产品“包装”成能治百病的保健品高价推销,牟取暴利……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个名为“长寿工程”的老年人会销活动在全国多地开展。记者进入会销活动现场进行暗访,揭秘骗局内幕。

会销现场:连哄带吓,老人5天花8900元

日前,记者以合伙经销商身份进入位于中福丽宫品牌基地的“长寿工程”会场进行暗访。会销活动开始前,老人们先接受了“藏式传统药膏按摩”的免费体验活动。半小时后,会销活动开始。据记者观察,当天有200到300位老人参与。

记者发现,为获取老年人信任,主办方会先要求老人交付现金换取产品券,有的老人交了100元,有的则交了8000元。在讲授过程中,主办方先将现金归还给老人,并赠予老人号称价格不菲的赠品,使老人防范心理降低,最后通过各种推销手段,把老人手中的钱再次拿到手。

一位连续参加了5天会销活动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场讲师先送给每人一份声称价值12600元、现场只售7000元的“青藏1号”产品,称这款产品可以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讲师现场还播放了心脏搭桥手术视频,在场的老年人看了很害怕,几乎都买了产品。”她说,卖产品时,讲师说第一份是免费送的,第二份需要购买,不少老人在营销手段的诱导下,又将退还的7000元主动交给工作人员,购买第二份产品。

她告诉记者,5天来,她一共花费了8900元,包括7000元的“青藏1号”,以及其他名义花费的1900元。

记者注意到,“青藏1号”产品并没有保健食品认证标识或批号,有的仅是食品批号,其配料也只有白刺果、黑枸杞、番茄和香菇。

利益链条:经销商拉人头、会销方忽悠,双方五五分成

记者调查了解,在“长寿工程”所组织的会销活动中,现场会销由该公司负责邀请讲师、销售产品、录制视频,合伙人则负责组织老年人到现场“听课”。在为期多天的活动里,组织者会安排三次“卖货”,所得利益与合伙人五五分成。

一位曾经与“长寿工程”合作过的经销商告诉记者,这些合伙人都有自己的线下直营门店,售卖保健床垫、高电位治疗仪等产品,光顾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使合伙人拥有不少老年客户资源。“但直营店的利润远没有会销来钱多、来钱快。”

他告诉记者,与“长寿工程”合作时,他销售的是一款标价2380元的负离子驻波机即净水机,四五百名老人中有一半掏钱购买。实际上,这款净水机成本只有200元左右,根本起不到宣传中的功效。

怕走漏风声时间地点前一天才通知,用现金减少交易痕迹

记者了解到,去年7月,国务院食安办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此后,针对保健品公司借会议营销坑骗老年人的情况,全国多地掀起整治风暴,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顶风作案的情况仍有发生。

记者在此次暗访中发现,为躲避打击,会销手法更加隐蔽。知情者告诉记者,“长寿工程”从7月份开始在中福丽宫品牌基地进行了多期会销活动,其间有一些老人及其子女因组织方拒绝退款或发现情况不对而选择报警。此后,会销活动转至度假村中进行。“在哪开、几点开,组织方要到前一天晚上才会通知合作经销商,怕走漏风声。”

公安部门一位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一些商品“食药同源”的特效,为逃避法律处罚,不少商家用药物效果骗取消费者,但在注册产品批号时使用的是食品批号。多数会销人员要求老年人以现金形式进行交易,无形中减少了交易痕迹,增加了打击难度。

执法人员建议,应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对产品来源、宣传行为、营销手段等的合法性进行核查,及时固定证据,形成打击合力。

保健品会销开场白台词大全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年4月到10月,由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12个单位共同参与,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在全国展开。其中,“保健品坑老”是这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的一种犯罪。到目前为止,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挂牌督办了19起重特大保健品诈骗案件,打掉了一批跨区域职业犯罪团伙。在这些诈骗案件当中,有一个特殊角色就是会销讲师,这些人穿梭在全国各地会销现场,通过套路给老人们“洗脑”,大肆进行欺诈蛊惑,是“保健品坑老”犯罪的重要推手。

这是北京警方破获的一起向老年人兜售保健品的诈骗案件,这是广西南宁警方成功打掉的一个保健品养老诈骗团伙,这是上海警方破获的一起向老年人兜售保健品的诈骗案件,这几起案件都是自今年4月以来,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期间破获的。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包括保健品诈骗在内的涉养老诈骗案件3.9万起,打掉团伙4700多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6万名,追赃挽损308亿元。

在大量“保健品坑老”的诈骗案件中,警方发现,无论是线上线下哪种推销模式,讲师“洗脑”都是整个诈骗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7月2日,湖北宜昌公安机关破获一起保健品诈骗大案,在现场缴获了大量会销讲师团队用于诈骗的实操视频。

所谓“会销”,就是犯罪团伙以送各种福利为名,诱惑老年人参加的聚会,其目的是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进行诈骗。很多老人之所以会去参加这些“会销”,一开始都是奔着所谓的福利去的。

一旦老人进入会销现场,会销讲师就粉墨登场了。

从警方缴获的视频可以发现,“会销”保健品全凭讲师一张嘴。整个过程都是“套路”,处处是陷阱。

套路之一:虚构身份 冒充权威

一般情况下,讲师都会冒充大医药公司老总、保健协会领导、养生专家等权威身份,而每次扮演的角色,也会根据所卖产品来变化。

那么,这位装扮得装扮光鲜亮丽,在台上夸夸其谈的女士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湖北宜昌市公安局西陵区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李亚东:“经过我们的调查,犯罪嫌疑人杜某根本不是什么集团的人员,更谈不上是什么运营总监,而她实际的身份只是个临时推销员,后来经犯罪团伙培训成为专职的会销讲师进行诈骗活动。”

所谓大集团的运营总监是冒牌的,那么台上这些能说会道、派头十足的“保健协会会长”“养生专家”又是什么来头呢?

李亚东:“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会销讲师实际上是一群社会闲散人员,他们经过犯罪团伙专业培训,伪装成慈善家、健康专家、企业高管等成功人士,通过既定话术的宣讲,诱骗老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从中提成牟利。”

据警方调查,这些所谓的会销讲师不仅身份是假冒的,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是假的。那么,为什么有些老年人却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言听计从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侯玉波说:“我们在心理学研究里面,专门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睡眠者效应。你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身份。这些会销讲师实际上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这些人用虚假的头衔欺骗老人,待老年人相信后,就会使上第二个套路。

套路之二:吹嘘神药 引人上钩

针对老年群体重视养生的特点,这些骗子就把销售的保健品都吹嘘成是包治百病的神药。

这些骗子甚至欺骗老人们,家中的常用药都不要吃了,只吃他们的产品就行。

那么,这些讲师口中的神药,到底是什么呢?

湖北宜昌市公安局西陵区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李亚东说:“本案来看,保健品会销都是把普通的食品、保健品吹嘘成能治病救人的药品来出售,这不仅涉嫌虚假广告罪,而且还是涉嫌销售假药的犯罪行为。因此正规的药店和市场是不会销售的,而这一点恰恰被诈骗分子所利用。”

就是这些普通的食品饮料,到了会销讲师口中,俨然成了无所不能的神药,不少老人因此上当受骗。

除了言语上的胡编乱造,这些会销讲师还会试吃、试喝、现场假试验、雇佣托儿说疗效,全方位上演一系列的假戏。铺垫到位之后,他们就会使用第三个套路。

套路之三:以送为卖 骗取暴利

一般情况下,一场会销先会给老年人发送几波免费的福利,随后就会进一步升级,设置一些所谓“送”的条件和方式。

就这样,慢慢地一步步激起老年人的购买欲望,直到最后落入他们的陷阱,争先恐后地购买他们的产品。

侯玉波说:“会销讲师实际上在这个过程里面,他使用心理说服的技巧叫做登门槛效应。就是他先通过送产品和你建立起联系,用小恩小惠把你拉住。”

那么,会销讲师为什么要一盒一盒地慢慢送呢?警方从缴获的视频中发现,他们在事前排练时是这么说明的:“因为登门槛这个环节不能直当当的,就很快就给他倒下去了(送到位)。就像男女交朋友一样,要你侬我侬,慢慢勾兑,你觉得他有味道,他也觉得你有品味,所以说这个揉的时候很重要。”

所谓“揉”,其实就是利用老人的感情骗取信任。在警方缴获的会销讲师培训视频中,可以看到他们真实的嘴脸:“你们越卖,顾客跟你感情越好,他就觉得他支持了你工作,他就慢慢地把工资卡交到你手里了,每次买什么,你直接刷卡就是了。如果每个店有20个这样的顾客,你一年至少赚200多万,所以你们就要这样去搞。”

侯玉波说:“人们一旦在情感上认可你,我们的认知就已经起不到作用了。他和你建立起联系以后,他又会使滚雪球的策略,他不断提升自己的要求或者筹码,然后最后卖给你一大堆东西。最终让你付出越来越高,等于他的利益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在湖北宜昌破获的这起保健品诈骗老人的案件中,这些普通的食品饮料被当成神药出售,动辄几百乃至上千元来卖,犯罪团伙也从中牟取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暴利。

湖北宜昌市公安局西陵区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李亚东说:“燕窝从出厂价40元一盒卖到300元一盒,3000元一份,酒从单瓶14元到28元的出厂价,卖到单瓶280元,一件1680元,截至收网时,诈骗团伙燕窝销量高达1000余万元,酒的非法获利高达800余万元。”

为了进一步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国家针对“保健品坑老”的诈骗犯罪开展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与此同时,国家的法律制裁也加大了力度。在过去,很多保健品诈骗案件,对行为人只追究了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但是,从2022年1月1日起,这些不法分子将会受到刑事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明确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销售保健食品或者其他食品诈骗财物,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审判长肖凤说:“那么有了新的司法解释后,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会销讲师作为共同犯罪人也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涉案金额越大,判刑越重。”

在保健品会销诈骗的整个犯罪链条中,会销讲师既是违法企业及犯罪团伙的“摇钱树”,也是虚假宣传的“台柱子”,更是诓骗诈骗老年人的实施者,正是他们的“讲口”“话术”“脚本”,才使得保健品非法营销日益猖獗。近年来,这些专门从事“保健品坑老”的会销讲师还越来越走向职业化、行业化、规模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公害。把这些骗人没商量的会销讲师绳之以法,斩断会销诈骗最重要的环节,才能够让会销诈骗偃旗息鼓,帮助老人家们守护好钱袋子。

来源: 央视网

保健品会销礼品批发

近期,曝光的一起保健品“会销”骗局,让3万多名老人深陷其中,养老钱被席卷超10亿元,这起案件犹如一记重锤,敲打着社会的良心与监管防线。

骗子们布局精准,直击老人痛点。从送鸡蛋、米面等小恩小惠入手,把老人吸引到“会销”现场。在现场,虚假宣传是他们的“致命武器”。他们安排假专家、假患者粉墨登场,上演一场场虚假的“健康奇迹”。普通的酒被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酒”,成本十几元,售价却高达280元左右,价格差额十倍以上。一些老人被现场氛围感染,再加上“托儿”现身说法,周围老人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期待与信任,殊不知,这不过是精心编排的骗局。紧接着,限时折扣、限量抢购等饥饿营销手段齐上阵,老人们在冲动之下,纷纷掏出养老钱,少则几千,多则数万,满心以为买的是健康,实则是一场空。

陈大爷便是众多受害者之一。陈大爷患有风湿病多年,听说保健酒有奇效,便和老伴参加了推销会。一进门,就有人热情地发鸡蛋、送面条,台上“厂家老总”口若悬河,把酒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还有几个“托儿”现身说法,称自己喝了酒血糖恢复正常。在这种精心设计的骗局下,陈大爷当场花了5400元买酒,他老伴更是被忽悠着买了1万多元的保健品。然而,钱花了,病却丝毫未好,陈大爷每月养老金才3000多,这些钱都是他们省吃俭用攒下的,如今打了水漂,老两口欲哭无泪 。

这起案件背后,保健品市场长期存在的监管漏洞值得深思。一方面,相关部门对保健品广告审核不严,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广告屡见不鲜,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对“会销”等销售模式监管乏力,骗子们在隐蔽场所开展活动,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查处。此外,保健品行业标准缺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为社会奉献了一生,晚年却可能因一场骗局陷入困境。为了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我们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核广告内容,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社会各界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保护,通过社区宣传、公益讲座等方式普及防骗知识,提高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子女们也应多关心父母,倾听他们的需求,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关怀,让老人不再因孤独而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

保健品诈骗,骗走的不仅是老人的养老钱,更是他们对社会的信任。我们必须敲响警钟,让老人们安享晚年,让社会更加和谐安宁。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保健品会销最新模式,保健品会销主持人开场白台词幽默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