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妹妹很严的家规的注意事项,收妹妹有家规2024
大家好,由投稿人卞奕思来为大家解答收妹妹很严的家规的注意事项,收妹妹有家规2024这个热门资讯。收妹妹很严的家规的注意事项,收妹妹有家规2024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收妹妹有家规 不合格就打
"等我来找你。"大姑临走时轻声说完这句话,挥手离开了我家的小院,瘦削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尽头。那个八十年代初春天的黄昏,院子里的丁香花刚刚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我站在门槛上,望着大姑远去的身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十多年不见,她突然出现又匆匆离去,留下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我叫李志勇,家住在北方一个小县城的胡同里,那时候正上高中,已经十七岁了。我们家住的是父亲单位分的两间青砖瓦房,院子不大,但胜在有块空地,父亲种了棵丁香树和几畦蔬菜。
那年头,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我家更是如此。父亲李建国在煤炭厂当工人,一双手常年和煤炭打交道,黑得怎么也洗不干净。
母亲周淑华在纺织厂做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推着自行车走在街上的身影总让我心疼。回来时,她的双手上全是纺织线留下的划痕,头发里还带着棉絮的气味。
"勇子,吃饭了!"那天晚上,母亲像往常一样喊我。桌上只有几碟腌萝卜、咸菜和一盘清炒白菜,一家三口坐下来,父亲刚要拿起筷子。
就在这时,院门被轻轻推开,发出"吱呀"一声响。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建国,嫂子,我回来了。"大姑李淑贞站在那里,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确良衬衫,头发整齐地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岁月在她眼角留下了细密的纹路。
父亲的筷子顿在半空,眉头倏地一皱,脸上闪过一丝我读不懂的复杂神情。母亲则愣了一下,随即热情地招呼:"来来来,淑贞,快坐下一起吃。"
"不打扰你们了,我已经吃过了。"大姑摆摆手,但还是被母亲拉到了桌前。
那一晚上,大姑和母亲说了很多话,大多是些家长里短。父亲却一直沉默寡言,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吃完饭就钻进了里屋。
我那时还不懂大人们的事,只知道父亲常在酒后埋怨大姑"忘恩负义",说她嫁到省城后就不管娘家了,连弟弟家日子艰难都不闻不问。每当这时,母亲总会轻声劝阻:"孩子面前,别这么说。"
大姑在我家只待了一天,第二天下午就要走。临行前,她把我叫到一边,递给我一个纸包,里面是两块奶糖。"上学好好念书。"她看着我,眼神里有说不出的慈爱,"等我来找你。"
目送大姑离开后,我回到屋里,发现父亲站在窗前,眉头紧锁,手里攥着一张纸条,不知在想些什么。看到我进来,他赶紧把纸条塞进兜里,脸上的表情恢复了往常的严肃。
那天晚上,父亲破天荒地多喝了两杯老白干,脸涨得通红,嘴里咕哝着:"还来找,找什么找......"母亲在一旁不停地劝他少喝点,眼神中带着担忧和无奈。
日子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省城大学,成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临行前,父亲少有地嘱咐我:"在学校好好学习,不要想着找你大姑,人家日子过得好着呢,从没想过看咱家一眼。"
母亲在一旁补充道:"你大姑家住在东区,你就在西区上学,也不顺路,就别去打扰人家了。"
省城的大学比我想象中要简陋许多。宿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砖木结构楼房,八个人挤在一间不足三十平米的房间里,一人一张木板床,一个小铁皮柜,冬冷夏热。
我的行李很少,一个旧帆布包就装下了全部家当。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五十元,父亲把钱塞给我时,手有些颤抖:"够不够?不够就给妈写信。"我知道,这笔钱几乎是家里的全部积蓄。
大学的日子比想象中要艰难。宿舍里的同学大多来自城市家庭,穿着体面,说话时不时冒出几句英语。我这个县城来的学生,穿着旧衣服,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总觉得格格不入。
那天下了晚自习,我在回宿舍的路上听到有人喊我:"李志勇!是李志勇吗?"
我回头一看,是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姑娘,穿着白大褂,头发扎成马尾辫,笑盈盈地看着我。
"你是?"我一头雾水,完全想不起在哪见过她。
"我是你表妹李小兰啊!大姑的女儿。"她笑着说,眼里闪着亮光,"我在医科大学读护理专业,刚从实习医院回来。听同乡说你考上了工科大学,我找了你好几次呢!"
她拉着我坐在校门口的石凳上聊了起来,说起小时候我们还在一起玩过,只是后来她家搬到省城就少了联系。
"表哥,这周日到我家吃饭吧?妈一直惦记着你。"小兰热情地邀请我。
我心里犹豫,想起父亲临行前的嘱咐,但又不好直接拒绝。"我...我可能要准备考试,下次吧。"我找了个借口。
"没关系,等你有空再说。"小兰并不勉强,又说:"表哥,这是我家地址和电话,你有空就来玩。"她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工整地写着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总能在校门口或食堂偶遇小兰。她每次都笑眯眯地叫我"表哥",热情地询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有时还会带些家里做的小点心给我。
期中考试那周,我突然发高烧,宿舍里没人,我强撑着去校医院看病。医生开了药,让我回去休息。走出医院,我头晕目眩,差点摔倒,正巧被路过的小兰看见。
"表哥,你怎么了?"她赶紧扶住我,摸了摸我的额头,"天哪,这么烫!我扶你回宿舍。"
回到宿舍后,小兰帮我倒水吃药,还用冷毛巾给我敷额头。她看到我宿舍简陋的条件和破旧的被褥,眼圈红了:"表哥,你在这过得太苦了。"
那一刻,我心里的防线突然崩塌了。这个素未谋面的表妹,却比我朝夕相处的舍友更关心我。
小兰走后,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早上,我还在发烧,宿舍门被敲响,开门一看,是小兰和大姑。
"勇子,听小兰说你病了。"大姑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和一个纸袋,脸上满是担忧。她把保温桶打开,里面是热气腾腾的鸡汤。"趁热喝了,对身体好。"
大姑坐在我的床边,看着我喝完汤,又从纸袋里拿出几个橘子和一瓶药。"这是我单位医生开的退烧药,比校医院的管用。"
她摸了摸我的额头,叹了口气:"瘦了这么多,是不是伙食不好?以后周末就到姑姑家吃饭,不用客气。"
我心里一阵温暖,突然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心中充满疑惑。大姑对我这么好,为什么父亲说她"忘恩负义"?
周日那天,我按约定去了大姑家。她住在城东的一片老旧单位宿舍楼里。楼道狭窄而昏暗,墙皮剥落处露出斑驳的红砖。顺着楼梯爬到五楼,找到门牌号,我轻轻敲了敲门。
门开了,是小兰。"表哥,你来啦!"她高兴地把我让进屋。
大姑的家只有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里面摆着一张旧沙发、一张小餐桌和一个老式衣柜。靠墙的地方摆着两张单人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房间虽小,但收拾得很干净。
"志勇来了!"大姑从厨房里出来,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慈祥的笑容,"快坐下,我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和清蒸鱼。"
我环顾四周,心里有些惊讶。大姑家的条件并不像父亲说的那么好,反而比我们家还要简朴。
"吃饭啦!"大姑端出一锅冒着热气的红烧肉,香味扑鼻。我们三人围坐在小餐桌旁,大姑不停地给我夹菜,脸上全是笑意。
饭桌上,小兰无意中提起:"妈,您不是一直给志勇家寄钱吗?上次您说要把寄回来的欠条找出来..."
大姑慌忙打断她:"瞎说什么呢,快吃饭!"随后转移了话题,问我在学校的情况。
我心中的疑惑更深了。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小兰的话。大姑给我家寄钱?为什么父亲从来没提过?
那个学期结束后,我回了家。父母见到我又黑又瘦,心疼不已。母亲做了一桌子菜,父亲破例从厂里带回半斤白酒,说是给我"补补"。
晚饭时,我鼓起勇气问道:"爸,大姑在省城过得并不好,她家就一间小房子,您以前说她..."
父亲的脸色立刻变了,重重地把酒杯放在桌上:"你去找她了?"
"不是,是表妹在学校找到我的。"我解释道,"她还说大姑给咱家寄过钱..."
"住口!"父亲猛地拍了一下桌子,"不许再提这事!"说完,起身走出了屋子。
母亲叹了口气,低声对我说:"你爸这人要强,不喜欢欠人情,更不要说是自己姐姐的。这些年...算了,你别问了,免得你爸生气。"
那晚父亲没回来,我猜他是去了工友家喝酒。趁着家里没人,我开始翻箱倒柜,想找些线索。在父亲的老皮箱底下,我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竟是一本旧账本。
泛黄的纸页上,父亲用工整的字迹记录着家里的收支。我惊讶地发现,从我记事起,几乎每月都有一笔"姐姐来信"的记录,后面跟着数额不大但在当时很可观的金额:十元、十五元、二十元...
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那时我才上小学。"姐姐来信,十元,用于孩子学费。"
我翻到最后一页,上个月也有记录:"姐姐来信,三十元,存起来,准备孩子上大学用。"
我茫然地坐在地上,心里翻江倒海。原来这些年,大姑一直默默地寄钱回来,而父亲从未对我们提起,只是悄悄地记在账本上。
那些钱支撑了我小学时的学费,初中时的补习班,甚至高考时的复习资料和大学的生活费。父亲说家里有些积蓄,原来都是大姑寄来的钱。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大姑住的简陋房子,她粗糙的双手,还有那件洗得发白的确良衬衫。她一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却将有限的积蓄寄给了我们。
父亲为什么要瞒着我们?是为了面子,还是不想让我们知道家里的困难?
第二天一早,我起来时,父亲已经出门上班了。母亲在厨房忙活,见我起来,递给我一碗热腾腾的稀饭。
"妈,我昨晚看到爸的账本了。"我直接说道,"大姑这些年一直给咱家寄钱,为什么爸爸总说她不管咱家?"
母亲手里的碗差点掉在地上,叹了口气坐下来:"你爸这人啊,死要面子活受罪。你大姑当年下乡插队,遇到了你姑父,两人在农场结婚后,辛辛苦苦才调回省城。那时你爸已经和我成家,你也出生了,家里困难。"
"你大姑刚回城,生活也不容易,可她从不忘记娘家,每月省吃俭用,寄些钱回来。你爸嘴上不说,心里却记着呢。"母亲的眼里闪着泪花,"可你爸这人要强,觉得大男人收妹妹的钱丢人,就说是借的,写了欠条,说以后一定还。你大姑哪里会真要他还,可你爸认定了,每次收到钱都记在账本上,说等有钱了一定还。"
"那为什么爸在我面前总说大姑不管咱家?"我不解地问。
"怕你知道家里困难,也怕你去找你大姑要钱。"母亲擦了擦眼角,"你爸宁可自己背上'埋怨姐姐'的骂名,也不想让你知道咱家靠你大姑接济。男人啊,就这死脾气。"
听完母亲的话,我心中五味杂陈。原来父亲和大姑之间,并非如我所见的那般隔阂,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情感。
回到省城后,我特意去看望了大姑。见到我,她很高兴,又是嘘寒问暖,又是张罗饭菜。吃饭时,我试探着问:"姑姑,您这些年一直给我家寄钱,为什么不让我们知道呢?"
大姑愣了一下,随即苦笑:"你都知道了?"她叹了口气,"你爸这人,从小就倔,宁肯吃苦也不愿求人。我寄钱回去,他非说是借的,写了一堆欠条给我,说等有钱了就还。这么多年,我哪里是真想要他还啊,只是尊重他的想法罢了。"
"可您为什么不多来看看我们?"我又问。
"来了又能怎样?"大姑的眼里闪过一丝伤感,"你爸那性子,我去多了,他反而更别扭。再说,我一个人带着小兰,工作又忙,实在抽不开身。能寄点钱回去,已经是尽了一份心意。"
大姑起身到柜子里翻找,拿出一个牛皮纸袋:"这些是你爸写给我的欠条,还有些老照片。我一直想找机会给他,又怕他多心。你帮我带回去给他吧,就说...就说我不在乎那些钱,只希望他别再记挂着了。"
我打开看了一眼,里面果然是一沓泛黄的欠条,字迹工整,全是父亲的手笔。还有几张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父亲和大姑肩并肩站着,笑容灿烂,背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人民公园,两人穿着朴素的衣服,看起来很亲近。
我没有立刻拿走那些欠条和照片,只是对大姑说:"等我下次回家再带吧,这次就先放在您这里。"
几天后,我突然接到小兰的电报:"妈病危,速来医院。"字里行间透着焦急和恐惧。
我立刻请了假,赶到省立医院。病房里,大姑躺在白色的床单上,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小兰坐在床边,眼睛哭得红肿。
"姑姑,您怎么了?"我慌忙上前。
"肝炎,拖了很久了。"小兰抽泣着说,"妈一直不肯去检查,说花钱。昨天突然晕倒,送来医院才查出来,已经很严重了。"
大姑微微睁开眼,见到我,勉强笑了笑:"志勇,来了。"她的声音虚弱得几乎听不见,随后指了指床头柜上的牛皮纸袋,"这个...给你父亲。"
我急忙联系了家里,电话是打到邻居张大爷家的,由他跑去通知我父母。第二天一早,父亲和母亲就赶来了。
父亲一路上肯定憋着一肚子话要问我,但进了病房,看到躺在床上的大姑,他的质问全都咽了回去。他站在病床前,双手不住地颤抖,那双常年与煤炭打交道的粗糙大手紧紧握住大姑的手,嘴唇颤抖着:"姐...这些年...我欠你太多..."
大姑艰难地摇摇头,眼角滑下一滴泪:"建国,一家人,何必计较..."
父亲再也控制不住,老泪纵横:"姐,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只是拉不下那个脸。这么多年,您寄来的钱,我都记着呢,一分都没少记,我想着等勇子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定加倍还给您..."
大姑用微弱的力气握了握父亲的手:"傻弟弟,姐姐从来没想过要你还。那是我心甘情愿的,看着勇子念完大学,姐就满足了。"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人世间最宝贵的情感。父亲为了维护自尊从不肯提起大姑的帮助,而大姑为了保全弟弟的尊严从不张扬自己的付出。这种无言的亲情,这种默默的奉献,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要真实而动人。
医生说大姑的病情很严重,需要长期治疗。父亲二话不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他这些年积攒的钱。"姐,您安心养病,钱的事不用操心。"
大姑眼含热泪,轻轻摇头:"建国,这钱..."
"姐,这不是还您的钱,这是我该做的。"父亲坚定地说。
通过积极治疗,大姑的病情渐渐稳定下来。一个月后,她出院了,父亲坚持让她搬到我家住,好好调养身体。
大姑起初不肯,怕给我们家添麻烦,但在父亲的坚持下,她终于答应了。小兰也时常来看望,带来自己做的点心和水果。
那年夏天,我家的小院格外热闹。大姑坐在院子里的柳条椅上,和母亲一起择菜、闲聊,院子里的丁香又一次盛开,花香四溢。
父亲下班回来,总是先问大姑今天感觉如何,然后才去洗手做饭。那个曾经在我印象中沉默寡言的父亲,变得健谈起来,有时还会和大姑一起回忆他们小时候的事。
"记得那年,我不小心把姐的洋娃娃弄坏了,姐没告诉妈,还帮我扛了责任。"父亲笑着说,"我一直记着这事呢。"
大姑也笑了:"那是因为你答应给我补一个更好的,结果到现在都没兑现。"
全家人都笑了起来,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康复后,大姑主动提出要回省城。"小兰还在上学,我得照顾她。"她收拾着简单的行李,"建国,嫂子,这段时间多谢你们照顾了。"
父亲坚持要送大姑回去,并塞给她一个厚厚的信封:"姐,这些年您寄来的钱,我都记着呢,这是一部分,剩下的我以后再给您。"
大姑把信封推了回去:"建国,我从来没想过要你还那些钱。那是姐姐心甘情愿的,你就别再提了。"
父亲固执地塞回去:"不,姐,这不是还钱,这是我该做的。勇子快毕业了,以后有出息了,不会再让您操心了。"
最终,大姑拗不过父亲,收下了信封,但临走时,我发现那个信封被她偷偷塞在了我的书包里,还附了张纸条:"勇子,这钱你拿着用,别告诉你爸。大姑知道他要强,这样两全其美。"
回到学校后,我努力学习,希望能快些毕业,减轻家里的负担。每逢周末,我都会去大姑家吃饭,陪她说说话。
毕业那年,大姑和小兰、父母一起来参加了我的毕业典礼。看着他们在一起说笑的样子,我心里满是温暖。
多年后,当我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常常想起大姑临走时说的那句话:"等我来找你。"
原来,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与我们的联系,用那些寄回家的钱,传递着她的牵挂。而父亲,则用他固执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自尊和对姐姐的感激。
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有时候就是这样复杂而美好。它可能会被误解、隔阂所掩盖,但只要我们愿意敞开心扉,真诚相待,那份爱就永远不会消失。
如今,每当我看到自家院子里盛开的丁香花,就会想起那个春天,大姑离开时的背影,以及她留下的那句话。那是最长情的告白,是对家人永不言弃的承诺。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亲情的力量,却能穿越时光,抚平所有的伤痕。
收妹妹很严有家规的说说
"等我来找你。"大姑临走时轻声说完这句话,挥手离开了我家的小院,瘦削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尽头。那个八十年代初春天的黄昏,院子里的丁香花刚刚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我站在门槛上,望着大姑远去的身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十多年不见,她突然出现又匆匆离去,留下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我叫李志勇,家住在北方一个小县城的胡同里,那时候正上高中,已经十七岁了。我们家住的是父亲单位分的两间青砖瓦房,院子不大,但胜在有块空地,父亲种了棵丁香树和几畦蔬菜。
那年头,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我家更是如此。父亲李建国在煤炭厂当工人,一双手常年和煤炭打交道,黑得怎么也洗不干净。
母亲周淑华在纺织厂做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推着自行车走在街上的身影总让我心疼。回来时,她的双手上全是纺织线留下的划痕,头发里还带着棉絮的气味。
"勇子,吃饭了!"那天晚上,母亲像往常一样喊我。桌上只有几碟腌萝卜、咸菜和一盘清炒白菜,一家三口坐下来,父亲刚要拿起筷子。
就在这时,院门被轻轻推开,发出"吱呀"一声响。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建国,嫂子,我回来了。"大姑李淑贞站在那里,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确良衬衫,头发整齐地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岁月在她眼角留下了细密的纹路。
父亲的筷子顿在半空,眉头倏地一皱,脸上闪过一丝我读不懂的复杂神情。母亲则愣了一下,随即热情地招呼:"来来来,淑贞,快坐下一起吃。"
"不打扰你们了,我已经吃过了。"大姑摆摆手,但还是被母亲拉到了桌前。
那一晚上,大姑和母亲说了很多话,大多是些家长里短。父亲却一直沉默寡言,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吃完饭就钻进了里屋。
我那时还不懂大人们的事,只知道父亲常在酒后埋怨大姑"忘恩负义",说她嫁到省城后就不管娘家了,连弟弟家日子艰难都不闻不问。每当这时,母亲总会轻声劝阻:"孩子面前,别这么说。"
大姑在我家只待了一天,第二天下午就要走。临行前,她把我叫到一边,递给我一个纸包,里面是两块奶糖。"上学好好念书。"她看着我,眼神里有说不出的慈爱,"等我来找你。"
目送大姑离开后,我回到屋里,发现父亲站在窗前,眉头紧锁,手里攥着一张纸条,不知在想些什么。看到我进来,他赶紧把纸条塞进兜里,脸上的表情恢复了往常的严肃。
那天晚上,父亲破天荒地多喝了两杯老白干,脸涨得通红,嘴里咕哝着:"还来找,找什么找......"母亲在一旁不停地劝他少喝点,眼神中带着担忧和无奈。
日子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省城大学,成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临行前,父亲少有地嘱咐我:"在学校好好学习,不要想着找你大姑,人家日子过得好着呢,从没想过看咱家一眼。"
母亲在一旁补充道:"你大姑家住在东区,你就在西区上学,也不顺路,就别去打扰人家了。"
省城的大学比我想象中要简陋许多。宿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砖木结构楼房,八个人挤在一间不足三十平米的房间里,一人一张木板床,一个小铁皮柜,冬冷夏热。
我的行李很少,一个旧帆布包就装下了全部家当。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五十元,父亲把钱塞给我时,手有些颤抖:"够不够?不够就给妈写信。"我知道,这笔钱几乎是家里的全部积蓄。
大学的日子比想象中要艰难。宿舍里的同学大多来自城市家庭,穿着体面,说话时不时冒出几句英语。我这个县城来的学生,穿着旧衣服,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总觉得格格不入。
那天下了晚自习,我在回宿舍的路上听到有人喊我:"李志勇!是李志勇吗?"
我回头一看,是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姑娘,穿着白大褂,头发扎成马尾辫,笑盈盈地看着我。
"你是?"我一头雾水,完全想不起在哪见过她。
"我是你表妹李小兰啊!大姑的女儿。"她笑着说,眼里闪着亮光,"我在医科大学读护理专业,刚从实习医院回来。听同乡说你考上了工科大学,我找了你好几次呢!"
她拉着我坐在校门口的石凳上聊了起来,说起小时候我们还在一起玩过,只是后来她家搬到省城就少了联系。
"表哥,这周日到我家吃饭吧?妈一直惦记着你。"小兰热情地邀请我。
我心里犹豫,想起父亲临行前的嘱咐,但又不好直接拒绝。"我...我可能要准备考试,下次吧。"我找了个借口。
"没关系,等你有空再说。"小兰并不勉强,又说:"表哥,这是我家地址和电话,你有空就来玩。"她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工整地写着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总能在校门口或食堂偶遇小兰。她每次都笑眯眯地叫我"表哥",热情地询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有时还会带些家里做的小点心给我。
期中考试那周,我突然发高烧,宿舍里没人,我强撑着去校医院看病。医生开了药,让我回去休息。走出医院,我头晕目眩,差点摔倒,正巧被路过的小兰看见。
"表哥,你怎么了?"她赶紧扶住我,摸了摸我的额头,"天哪,这么烫!我扶你回宿舍。"
回到宿舍后,小兰帮我倒水吃药,还用冷毛巾给我敷额头。她看到我宿舍简陋的条件和破旧的被褥,眼圈红了:"表哥,你在这过得太苦了。"
那一刻,我心里的防线突然崩塌了。这个素未谋面的表妹,却比我朝夕相处的舍友更关心我。
小兰走后,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早上,我还在发烧,宿舍门被敲响,开门一看,是小兰和大姑。
"勇子,听小兰说你病了。"大姑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和一个纸袋,脸上满是担忧。她把保温桶打开,里面是热气腾腾的鸡汤。"趁热喝了,对身体好。"
大姑坐在我的床边,看着我喝完汤,又从纸袋里拿出几个橘子和一瓶药。"这是我单位医生开的退烧药,比校医院的管用。"
她摸了摸我的额头,叹了口气:"瘦了这么多,是不是伙食不好?以后周末就到姑姑家吃饭,不用客气。"
我心里一阵温暖,突然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心中充满疑惑。大姑对我这么好,为什么父亲说她"忘恩负义"?
周日那天,我按约定去了大姑家。她住在城东的一片老旧单位宿舍楼里。楼道狭窄而昏暗,墙皮剥落处露出斑驳的红砖。顺着楼梯爬到五楼,找到门牌号,我轻轻敲了敲门。
门开了,是小兰。"表哥,你来啦!"她高兴地把我让进屋。
大姑的家只有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里面摆着一张旧沙发、一张小餐桌和一个老式衣柜。靠墙的地方摆着两张单人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房间虽小,但收拾得很干净。
"志勇来了!"大姑从厨房里出来,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慈祥的笑容,"快坐下,我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和清蒸鱼。"
我环顾四周,心里有些惊讶。大姑家的条件并不像父亲说的那么好,反而比我们家还要简朴。
"吃饭啦!"大姑端出一锅冒着热气的红烧肉,香味扑鼻。我们三人围坐在小餐桌旁,大姑不停地给我夹菜,脸上全是笑意。
饭桌上,小兰无意中提起:"妈,您不是一直给志勇家寄钱吗?上次您说要把寄回来的欠条找出来..."
大姑慌忙打断她:"瞎说什么呢,快吃饭!"随后转移了话题,问我在学校的情况。
我心中的疑惑更深了。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小兰的话。大姑给我家寄钱?为什么父亲从来没提过?
那个学期结束后,我回了家。父母见到我又黑又瘦,心疼不已。母亲做了一桌子菜,父亲破例从厂里带回半斤白酒,说是给我"补补"。
晚饭时,我鼓起勇气问道:"爸,大姑在省城过得并不好,她家就一间小房子,您以前说她..."
父亲的脸色立刻变了,重重地把酒杯放在桌上:"你去找她了?"
"不是,是表妹在学校找到我的。"我解释道,"她还说大姑给咱家寄过钱..."
"住口!"父亲猛地拍了一下桌子,"不许再提这事!"说完,起身走出了屋子。
母亲叹了口气,低声对我说:"你爸这人要强,不喜欢欠人情,更不要说是自己姐姐的。这些年...算了,你别问了,免得你爸生气。"
那晚父亲没回来,我猜他是去了工友家喝酒。趁着家里没人,我开始翻箱倒柜,想找些线索。在父亲的老皮箱底下,我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竟是一本旧账本。
泛黄的纸页上,父亲用工整的字迹记录着家里的收支。我惊讶地发现,从我记事起,几乎每月都有一笔"姐姐来信"的记录,后面跟着数额不大但在当时很可观的金额:十元、十五元、二十元...
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那时我才上小学。"姐姐来信,十元,用于孩子学费。"
我翻到最后一页,上个月也有记录:"姐姐来信,三十元,存起来,准备孩子上大学用。"
我茫然地坐在地上,心里翻江倒海。原来这些年,大姑一直默默地寄钱回来,而父亲从未对我们提起,只是悄悄地记在账本上。
那些钱支撑了我小学时的学费,初中时的补习班,甚至高考时的复习资料和大学的生活费。父亲说家里有些积蓄,原来都是大姑寄来的钱。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大姑住的简陋房子,她粗糙的双手,还有那件洗得发白的确良衬衫。她一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却将有限的积蓄寄给了我们。
父亲为什么要瞒着我们?是为了面子,还是不想让我们知道家里的困难?
第二天一早,我起来时,父亲已经出门上班了。母亲在厨房忙活,见我起来,递给我一碗热腾腾的稀饭。
"妈,我昨晚看到爸的账本了。"我直接说道,"大姑这些年一直给咱家寄钱,为什么爸爸总说她不管咱家?"
母亲手里的碗差点掉在地上,叹了口气坐下来:"你爸这人啊,死要面子活受罪。你大姑当年下乡插队,遇到了你姑父,两人在农场结婚后,辛辛苦苦才调回省城。那时你爸已经和我成家,你也出生了,家里困难。"
"你大姑刚回城,生活也不容易,可她从不忘记娘家,每月省吃俭用,寄些钱回来。你爸嘴上不说,心里却记着呢。"母亲的眼里闪着泪花,"可你爸这人要强,觉得大男人收妹妹的钱丢人,就说是借的,写了欠条,说以后一定还。你大姑哪里会真要他还,可你爸认定了,每次收到钱都记在账本上,说等有钱了一定还。"
"那为什么爸在我面前总说大姑不管咱家?"我不解地问。
"怕你知道家里困难,也怕你去找你大姑要钱。"母亲擦了擦眼角,"你爸宁可自己背上'埋怨姐姐'的骂名,也不想让你知道咱家靠你大姑接济。男人啊,就这死脾气。"
听完母亲的话,我心中五味杂陈。原来父亲和大姑之间,并非如我所见的那般隔阂,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情感。
回到省城后,我特意去看望了大姑。见到我,她很高兴,又是嘘寒问暖,又是张罗饭菜。吃饭时,我试探着问:"姑姑,您这些年一直给我家寄钱,为什么不让我们知道呢?"
大姑愣了一下,随即苦笑:"你都知道了?"她叹了口气,"你爸这人,从小就倔,宁肯吃苦也不愿求人。我寄钱回去,他非说是借的,写了一堆欠条给我,说等有钱了就还。这么多年,我哪里是真想要他还啊,只是尊重他的想法罢了。"
"可您为什么不多来看看我们?"我又问。
"来了又能怎样?"大姑的眼里闪过一丝伤感,"你爸那性子,我去多了,他反而更别扭。再说,我一个人带着小兰,工作又忙,实在抽不开身。能寄点钱回去,已经是尽了一份心意。"
大姑起身到柜子里翻找,拿出一个牛皮纸袋:"这些是你爸写给我的欠条,还有些老照片。我一直想找机会给他,又怕他多心。你帮我带回去给他吧,就说...就说我不在乎那些钱,只希望他别再记挂着了。"
我打开看了一眼,里面果然是一沓泛黄的欠条,字迹工整,全是父亲的手笔。还有几张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父亲和大姑肩并肩站着,笑容灿烂,背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人民公园,两人穿着朴素的衣服,看起来很亲近。
我没有立刻拿走那些欠条和照片,只是对大姑说:"等我下次回家再带吧,这次就先放在您这里。"
几天后,我突然接到小兰的电报:"妈病危,速来医院。"字里行间透着焦急和恐惧。
我立刻请了假,赶到省立医院。病房里,大姑躺在白色的床单上,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小兰坐在床边,眼睛哭得红肿。
"姑姑,您怎么了?"我慌忙上前。
"肝炎,拖了很久了。"小兰抽泣着说,"妈一直不肯去检查,说花钱。昨天突然晕倒,送来医院才查出来,已经很严重了。"
大姑微微睁开眼,见到我,勉强笑了笑:"志勇,来了。"她的声音虚弱得几乎听不见,随后指了指床头柜上的牛皮纸袋,"这个...给你父亲。"
我急忙联系了家里,电话是打到邻居张大爷家的,由他跑去通知我父母。第二天一早,父亲和母亲就赶来了。
父亲一路上肯定憋着一肚子话要问我,但进了病房,看到躺在床上的大姑,他的质问全都咽了回去。他站在病床前,双手不住地颤抖,那双常年与煤炭打交道的粗糙大手紧紧握住大姑的手,嘴唇颤抖着:"姐...这些年...我欠你太多..."
大姑艰难地摇摇头,眼角滑下一滴泪:"建国,一家人,何必计较..."
父亲再也控制不住,老泪纵横:"姐,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只是拉不下那个脸。这么多年,您寄来的钱,我都记着呢,一分都没少记,我想着等勇子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定加倍还给您..."
大姑用微弱的力气握了握父亲的手:"傻弟弟,姐姐从来没想过要你还。那是我心甘情愿的,看着勇子念完大学,姐就满足了。"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人世间最宝贵的情感。父亲为了维护自尊从不肯提起大姑的帮助,而大姑为了保全弟弟的尊严从不张扬自己的付出。这种无言的亲情,这种默默的奉献,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要真实而动人。
医生说大姑的病情很严重,需要长期治疗。父亲二话不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他这些年积攒的钱。"姐,您安心养病,钱的事不用操心。"
大姑眼含热泪,轻轻摇头:"建国,这钱..."
"姐,这不是还您的钱,这是我该做的。"父亲坚定地说。
通过积极治疗,大姑的病情渐渐稳定下来。一个月后,她出院了,父亲坚持让她搬到我家住,好好调养身体。
大姑起初不肯,怕给我们家添麻烦,但在父亲的坚持下,她终于答应了。小兰也时常来看望,带来自己做的点心和水果。
那年夏天,我家的小院格外热闹。大姑坐在院子里的柳条椅上,和母亲一起择菜、闲聊,院子里的丁香又一次盛开,花香四溢。
父亲下班回来,总是先问大姑今天感觉如何,然后才去洗手做饭。那个曾经在我印象中沉默寡言的父亲,变得健谈起来,有时还会和大姑一起回忆他们小时候的事。
"记得那年,我不小心把姐的洋娃娃弄坏了,姐没告诉妈,还帮我扛了责任。"父亲笑着说,"我一直记着这事呢。"
大姑也笑了:"那是因为你答应给我补一个更好的,结果到现在都没兑现。"
全家人都笑了起来,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康复后,大姑主动提出要回省城。"小兰还在上学,我得照顾她。"她收拾着简单的行李,"建国,嫂子,这段时间多谢你们照顾了。"
父亲坚持要送大姑回去,并塞给她一个厚厚的信封:"姐,这些年您寄来的钱,我都记着呢,这是一部分,剩下的我以后再给您。"
大姑把信封推了回去:"建国,我从来没想过要你还那些钱。那是姐姐心甘情愿的,你就别再提了。"
父亲固执地塞回去:"不,姐,这不是还钱,这是我该做的。勇子快毕业了,以后有出息了,不会再让您操心了。"
最终,大姑拗不过父亲,收下了信封,但临走时,我发现那个信封被她偷偷塞在了我的书包里,还附了张纸条:"勇子,这钱你拿着用,别告诉你爸。大姑知道他要强,这样两全其美。"
回到学校后,我努力学习,希望能快些毕业,减轻家里的负担。每逢周末,我都会去大姑家吃饭,陪她说说话。
毕业那年,大姑和小兰、父母一起来参加了我的毕业典礼。看着他们在一起说笑的样子,我心里满是温暖。
多年后,当我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常常想起大姑临走时说的那句话:"等我来找你。"
原来,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与我们的联系,用那些寄回家的钱,传递着她的牵挂。而父亲,则用他固执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自尊和对姐姐的感激。
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有时候就是这样复杂而美好。它可能会被误解、隔阂所掩盖,但只要我们愿意敞开心扉,真诚相待,那份爱就永远不会消失。
如今,每当我看到自家院子里盛开的丁香花,就会想起那个春天,大姑离开时的背影,以及她留下的那句话。那是最长情的告白,是对家人永不言弃的承诺。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亲情的力量,却能穿越时光,抚平所有的伤痕。
收妹妹家规作文800字
"等我来找你。"大姑临走时轻声说完这句话,挥手离开了我家的小院,瘦削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尽头。那个八十年代初春天的黄昏,院子里的丁香花刚刚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我站在门槛上,望着大姑远去的身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十多年不见,她突然出现又匆匆离去,留下这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我叫李志勇,家住在北方一个小县城的胡同里,那时候正上高中,已经十七岁了。我们家住的是父亲单位分的两间青砖瓦房,院子不大,但胜在有块空地,父亲种了棵丁香树和几畦蔬菜。
那年头,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我家更是如此。父亲李建国在煤炭厂当工人,一双手常年和煤炭打交道,黑得怎么也洗不干净。
母亲周淑华在纺织厂做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推着自行车走在街上的身影总让我心疼。回来时,她的双手上全是纺织线留下的划痕,头发里还带着棉絮的气味。
"勇子,吃饭了!"那天晚上,母亲像往常一样喊我。桌上只有几碟腌萝卜、咸菜和一盘清炒白菜,一家三口坐下来,父亲刚要拿起筷子。
就在这时,院门被轻轻推开,发出"吱呀"一声响。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建国,嫂子,我回来了。"大姑李淑贞站在那里,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确良衬衫,头发整齐地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岁月在她眼角留下了细密的纹路。
父亲的筷子顿在半空,眉头倏地一皱,脸上闪过一丝我读不懂的复杂神情。母亲则愣了一下,随即热情地招呼:"来来来,淑贞,快坐下一起吃。"
"不打扰你们了,我已经吃过了。"大姑摆摆手,但还是被母亲拉到了桌前。
那一晚上,大姑和母亲说了很多话,大多是些家长里短。父亲却一直沉默寡言,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吃完饭就钻进了里屋。
我那时还不懂大人们的事,只知道父亲常在酒后埋怨大姑"忘恩负义",说她嫁到省城后就不管娘家了,连弟弟家日子艰难都不闻不问。每当这时,母亲总会轻声劝阻:"孩子面前,别这么说。"
大姑在我家只待了一天,第二天下午就要走。临行前,她把我叫到一边,递给我一个纸包,里面是两块奶糖。"上学好好念书。"她看着我,眼神里有说不出的慈爱,"等我来找你。"
目送大姑离开后,我回到屋里,发现父亲站在窗前,眉头紧锁,手里攥着一张纸条,不知在想些什么。看到我进来,他赶紧把纸条塞进兜里,脸上的表情恢复了往常的严肃。
那天晚上,父亲破天荒地多喝了两杯老白干,脸涨得通红,嘴里咕哝着:"还来找,找什么找......"母亲在一旁不停地劝他少喝点,眼神中带着担忧和无奈。
日子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省城大学,成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临行前,父亲少有地嘱咐我:"在学校好好学习,不要想着找你大姑,人家日子过得好着呢,从没想过看咱家一眼。"
母亲在一旁补充道:"你大姑家住在东区,你就在西区上学,也不顺路,就别去打扰人家了。"
省城的大学比我想象中要简陋许多。宿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砖木结构楼房,八个人挤在一间不足三十平米的房间里,一人一张木板床,一个小铁皮柜,冬冷夏热。
我的行李很少,一个旧帆布包就装下了全部家当。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五十元,父亲把钱塞给我时,手有些颤抖:"够不够?不够就给妈写信。"我知道,这笔钱几乎是家里的全部积蓄。
大学的日子比想象中要艰难。宿舍里的同学大多来自城市家庭,穿着体面,说话时不时冒出几句英语。我这个县城来的学生,穿着旧衣服,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总觉得格格不入。
那天下了晚自习,我在回宿舍的路上听到有人喊我:"李志勇!是李志勇吗?"
我回头一看,是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姑娘,穿着白大褂,头发扎成马尾辫,笑盈盈地看着我。
"你是?"我一头雾水,完全想不起在哪见过她。
"我是你表妹李小兰啊!大姑的女儿。"她笑着说,眼里闪着亮光,"我在医科大学读护理专业,刚从实习医院回来。听同乡说你考上了工科大学,我找了你好几次呢!"
她拉着我坐在校门口的石凳上聊了起来,说起小时候我们还在一起玩过,只是后来她家搬到省城就少了联系。
"表哥,这周日到我家吃饭吧?妈一直惦记着你。"小兰热情地邀请我。
我心里犹豫,想起父亲临行前的嘱咐,但又不好直接拒绝。"我...我可能要准备考试,下次吧。"我找了个借口。
"没关系,等你有空再说。"小兰并不勉强,又说:"表哥,这是我家地址和电话,你有空就来玩。"她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工整地写着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总能在校门口或食堂偶遇小兰。她每次都笑眯眯地叫我"表哥",热情地询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有时还会带些家里做的小点心给我。
期中考试那周,我突然发高烧,宿舍里没人,我强撑着去校医院看病。医生开了药,让我回去休息。走出医院,我头晕目眩,差点摔倒,正巧被路过的小兰看见。
"表哥,你怎么了?"她赶紧扶住我,摸了摸我的额头,"天哪,这么烫!我扶你回宿舍。"
回到宿舍后,小兰帮我倒水吃药,还用冷毛巾给我敷额头。她看到我宿舍简陋的条件和破旧的被褥,眼圈红了:"表哥,你在这过得太苦了。"
那一刻,我心里的防线突然崩塌了。这个素未谋面的表妹,却比我朝夕相处的舍友更关心我。
小兰走后,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早上,我还在发烧,宿舍门被敲响,开门一看,是小兰和大姑。
"勇子,听小兰说你病了。"大姑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和一个纸袋,脸上满是担忧。她把保温桶打开,里面是热气腾腾的鸡汤。"趁热喝了,对身体好。"
大姑坐在我的床边,看着我喝完汤,又从纸袋里拿出几个橘子和一瓶药。"这是我单位医生开的退烧药,比校医院的管用。"
她摸了摸我的额头,叹了口气:"瘦了这么多,是不是伙食不好?以后周末就到姑姑家吃饭,不用客气。"
我心里一阵温暖,突然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心中充满疑惑。大姑对我这么好,为什么父亲说她"忘恩负义"?
周日那天,我按约定去了大姑家。她住在城东的一片老旧单位宿舍楼里。楼道狭窄而昏暗,墙皮剥落处露出斑驳的红砖。顺着楼梯爬到五楼,找到门牌号,我轻轻敲了敲门。
门开了,是小兰。"表哥,你来啦!"她高兴地把我让进屋。
大姑的家只有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里面摆着一张旧沙发、一张小餐桌和一个老式衣柜。靠墙的地方摆着两张单人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房间虽小,但收拾得很干净。
"志勇来了!"大姑从厨房里出来,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慈祥的笑容,"快坐下,我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和清蒸鱼。"
我环顾四周,心里有些惊讶。大姑家的条件并不像父亲说的那么好,反而比我们家还要简朴。
"吃饭啦!"大姑端出一锅冒着热气的红烧肉,香味扑鼻。我们三人围坐在小餐桌旁,大姑不停地给我夹菜,脸上全是笑意。
饭桌上,小兰无意中提起:"妈,您不是一直给志勇家寄钱吗?上次您说要把寄回来的欠条找出来..."
大姑慌忙打断她:"瞎说什么呢,快吃饭!"随后转移了话题,问我在学校的情况。
我心中的疑惑更深了。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小兰的话。大姑给我家寄钱?为什么父亲从来没提过?
那个学期结束后,我回了家。父母见到我又黑又瘦,心疼不已。母亲做了一桌子菜,父亲破例从厂里带回半斤白酒,说是给我"补补"。
晚饭时,我鼓起勇气问道:"爸,大姑在省城过得并不好,她家就一间小房子,您以前说她..."
父亲的脸色立刻变了,重重地把酒杯放在桌上:"你去找她了?"
"不是,是表妹在学校找到我的。"我解释道,"她还说大姑给咱家寄过钱..."
"住口!"父亲猛地拍了一下桌子,"不许再提这事!"说完,起身走出了屋子。
母亲叹了口气,低声对我说:"你爸这人要强,不喜欢欠人情,更不要说是自己姐姐的。这些年...算了,你别问了,免得你爸生气。"
那晚父亲没回来,我猜他是去了工友家喝酒。趁着家里没人,我开始翻箱倒柜,想找些线索。在父亲的老皮箱底下,我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竟是一本旧账本。
泛黄的纸页上,父亲用工整的字迹记录着家里的收支。我惊讶地发现,从我记事起,几乎每月都有一笔"姐姐来信"的记录,后面跟着数额不大但在当时很可观的金额:十元、十五元、二十元...
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那时我才上小学。"姐姐来信,十元,用于孩子学费。"
我翻到最后一页,上个月也有记录:"姐姐来信,三十元,存起来,准备孩子上大学用。"
我茫然地坐在地上,心里翻江倒海。原来这些年,大姑一直默默地寄钱回来,而父亲从未对我们提起,只是悄悄地记在账本上。
那些钱支撑了我小学时的学费,初中时的补习班,甚至高考时的复习资料和大学的生活费。父亲说家里有些积蓄,原来都是大姑寄来的钱。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大姑住的简陋房子,她粗糙的双手,还有那件洗得发白的确良衬衫。她一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却将有限的积蓄寄给了我们。
父亲为什么要瞒着我们?是为了面子,还是不想让我们知道家里的困难?
第二天一早,我起来时,父亲已经出门上班了。母亲在厨房忙活,见我起来,递给我一碗热腾腾的稀饭。
"妈,我昨晚看到爸的账本了。"我直接说道,"大姑这些年一直给咱家寄钱,为什么爸爸总说她不管咱家?"
母亲手里的碗差点掉在地上,叹了口气坐下来:"你爸这人啊,死要面子活受罪。你大姑当年下乡插队,遇到了你姑父,两人在农场结婚后,辛辛苦苦才调回省城。那时你爸已经和我成家,你也出生了,家里困难。"
"你大姑刚回城,生活也不容易,可她从不忘记娘家,每月省吃俭用,寄些钱回来。你爸嘴上不说,心里却记着呢。"母亲的眼里闪着泪花,"可你爸这人要强,觉得大男人收妹妹的钱丢人,就说是借的,写了欠条,说以后一定还。你大姑哪里会真要他还,可你爸认定了,每次收到钱都记在账本上,说等有钱了一定还。"
"那为什么爸在我面前总说大姑不管咱家?"我不解地问。
"怕你知道家里困难,也怕你去找你大姑要钱。"母亲擦了擦眼角,"你爸宁可自己背上'埋怨姐姐'的骂名,也不想让你知道咱家靠你大姑接济。男人啊,就这死脾气。"
听完母亲的话,我心中五味杂陈。原来父亲和大姑之间,并非如我所见的那般隔阂,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情感。
回到省城后,我特意去看望了大姑。见到我,她很高兴,又是嘘寒问暖,又是张罗饭菜。吃饭时,我试探着问:"姑姑,您这些年一直给我家寄钱,为什么不让我们知道呢?"
大姑愣了一下,随即苦笑:"你都知道了?"她叹了口气,"你爸这人,从小就倔,宁肯吃苦也不愿求人。我寄钱回去,他非说是借的,写了一堆欠条给我,说等有钱了就还。这么多年,我哪里是真想要他还啊,只是尊重他的想法罢了。"
"可您为什么不多来看看我们?"我又问。
"来了又能怎样?"大姑的眼里闪过一丝伤感,"你爸那性子,我去多了,他反而更别扭。再说,我一个人带着小兰,工作又忙,实在抽不开身。能寄点钱回去,已经是尽了一份心意。"
大姑起身到柜子里翻找,拿出一个牛皮纸袋:"这些是你爸写给我的欠条,还有些老照片。我一直想找机会给他,又怕他多心。你帮我带回去给他吧,就说...就说我不在乎那些钱,只希望他别再记挂着了。"
我打开看了一眼,里面果然是一沓泛黄的欠条,字迹工整,全是父亲的手笔。还有几张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父亲和大姑肩并肩站着,笑容灿烂,背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人民公园,两人穿着朴素的衣服,看起来很亲近。
我没有立刻拿走那些欠条和照片,只是对大姑说:"等我下次回家再带吧,这次就先放在您这里。"
几天后,我突然接到小兰的电报:"妈病危,速来医院。"字里行间透着焦急和恐惧。
我立刻请了假,赶到省立医院。病房里,大姑躺在白色的床单上,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小兰坐在床边,眼睛哭得红肿。
"姑姑,您怎么了?"我慌忙上前。
"肝炎,拖了很久了。"小兰抽泣着说,"妈一直不肯去检查,说花钱。昨天突然晕倒,送来医院才查出来,已经很严重了。"
大姑微微睁开眼,见到我,勉强笑了笑:"志勇,来了。"她的声音虚弱得几乎听不见,随后指了指床头柜上的牛皮纸袋,"这个...给你父亲。"
我急忙联系了家里,电话是打到邻居张大爷家的,由他跑去通知我父母。第二天一早,父亲和母亲就赶来了。
父亲一路上肯定憋着一肚子话要问我,但进了病房,看到躺在床上的大姑,他的质问全都咽了回去。他站在病床前,双手不住地颤抖,那双常年与煤炭打交道的粗糙大手紧紧握住大姑的手,嘴唇颤抖着:"姐...这些年...我欠你太多..."
大姑艰难地摇摇头,眼角滑下一滴泪:"建国,一家人,何必计较..."
父亲再也控制不住,老泪纵横:"姐,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只是拉不下那个脸。这么多年,您寄来的钱,我都记着呢,一分都没少记,我想着等勇子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定加倍还给您..."
大姑用微弱的力气握了握父亲的手:"傻弟弟,姐姐从来没想过要你还。那是我心甘情愿的,看着勇子念完大学,姐就满足了。"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人世间最宝贵的情感。父亲为了维护自尊从不肯提起大姑的帮助,而大姑为了保全弟弟的尊严从不张扬自己的付出。这种无言的亲情,这种默默的奉献,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要真实而动人。
医生说大姑的病情很严重,需要长期治疗。父亲二话不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他这些年积攒的钱。"姐,您安心养病,钱的事不用操心。"
大姑眼含热泪,轻轻摇头:"建国,这钱..."
"姐,这不是还您的钱,这是我该做的。"父亲坚定地说。
通过积极治疗,大姑的病情渐渐稳定下来。一个月后,她出院了,父亲坚持让她搬到我家住,好好调养身体。
大姑起初不肯,怕给我们家添麻烦,但在父亲的坚持下,她终于答应了。小兰也时常来看望,带来自己做的点心和水果。
那年夏天,我家的小院格外热闹。大姑坐在院子里的柳条椅上,和母亲一起择菜、闲聊,院子里的丁香又一次盛开,花香四溢。
父亲下班回来,总是先问大姑今天感觉如何,然后才去洗手做饭。那个曾经在我印象中沉默寡言的父亲,变得健谈起来,有时还会和大姑一起回忆他们小时候的事。
"记得那年,我不小心把姐的洋娃娃弄坏了,姐没告诉妈,还帮我扛了责任。"父亲笑着说,"我一直记着这事呢。"
大姑也笑了:"那是因为你答应给我补一个更好的,结果到现在都没兑现。"
全家人都笑了起来,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康复后,大姑主动提出要回省城。"小兰还在上学,我得照顾她。"她收拾着简单的行李,"建国,嫂子,这段时间多谢你们照顾了。"
父亲坚持要送大姑回去,并塞给她一个厚厚的信封:"姐,这些年您寄来的钱,我都记着呢,这是一部分,剩下的我以后再给您。"
大姑把信封推了回去:"建国,我从来没想过要你还那些钱。那是姐姐心甘情愿的,你就别再提了。"
父亲固执地塞回去:"不,姐,这不是还钱,这是我该做的。勇子快毕业了,以后有出息了,不会再让您操心了。"
最终,大姑拗不过父亲,收下了信封,但临走时,我发现那个信封被她偷偷塞在了我的书包里,还附了张纸条:"勇子,这钱你拿着用,别告诉你爸。大姑知道他要强,这样两全其美。"
回到学校后,我努力学习,希望能快些毕业,减轻家里的负担。每逢周末,我都会去大姑家吃饭,陪她说说话。
毕业那年,大姑和小兰、父母一起来参加了我的毕业典礼。看着他们在一起说笑的样子,我心里满是温暖。
多年后,当我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常常想起大姑临走时说的那句话:"等我来找你。"
原来,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与我们的联系,用那些寄回家的钱,传递着她的牵挂。而父亲,则用他固执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自尊和对姐姐的感激。
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有时候就是这样复杂而美好。它可能会被误解、隔阂所掩盖,但只要我们愿意敞开心扉,真诚相待,那份爱就永远不会消失。
如今,每当我看到自家院子里盛开的丁香花,就会想起那个春天,大姑离开时的背影,以及她留下的那句话。那是最长情的告白,是对家人永不言弃的承诺。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亲情的力量,却能穿越时光,抚平所有的伤痕。
收妹妹红包高情商回复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编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年年快乐!
01
02
小姨帮忙带妹妹,18岁就给2000生活费,挺懂事的。后来带妹妹离开还给5000,说明知道感恩。现在年轻人能这么体贴长辈的不多见了,小姨肯定很欣慰。钱不算多,但有这份心比什么都强。
03
04
我表妹上初中时住我家,我妈每月给她500零花钱。后来她考上重点高中搬去学校住,我妈直接给了她2000块奖励,说住校开销大。结果她周末回来还是住我家,钱照拿。
05
06
在超市排队,前面两个大妈聊天,一个大妈说"我女儿18岁就给她小姨2000生活费",另一个大妈惊讶道"这么小就赚钱养家?"大妈回答"不是,是她小姨帮她带妹妹,她给小姨钱",我在后面听得一愣一愣的...
07
08
一亲戚,平时看着挺靠谱的,有次聊天说起她帮人带孩子的事。她说帮外甥女带妹妹,收了2000生活费,后来外甥女把妹妹接走时又给了5000,说的时候特别理直气壮,完全没觉得这样收费有什么问题。我表姐以前做过保姆,知道这种临时帮忙带孩子的行情根本不是这样的
09
10
我舅舅家的小表弟今年刚上初中,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平时连零花钱都没有。我每次去看他都会偷偷塞个三五百,上个月他生日我直接给了两千,小家伙高兴得跟什么似的,现在见人就炫耀他有个大方的好姐姐。
11
12
今天带妹妹去小姨家玩,她一直忙着做饭收拾屋子,我就给了她2000块钱当生活费。后来妹妹闹着要回家,我临走又给了小姨5000,她死活不肯收,最后硬塞给她了。现在想想给得有点少,毕竟小姨平时对妹妹那么好。
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收妹妹很严的家规的注意事项,收妹妹有家规2024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