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和毛利润的区别,净利润增长率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方煜

净利润和毛利润的区别,净利润增长率

大家好,由投稿人方煜来为大家解答净利润和毛利润的区别,净利润增长率这个热门资讯。净利润和毛利润的区别,净利润增长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净利润计算公式

沪市公司交卷!

截至2025年4月30日,沪市公司完成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沪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51万亿元,实现净利润约4.4万亿元。总体来看,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沪市公司再次呈现出基础稳、韧性强的板块底色。

整体业绩稳中有进

2024年,沪市公司持续巩固“稳”的态势,整体业绩稳中有进。

具体来看,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4.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4%。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扭亏为盈。年度走势先抑后扬,沪市主板公司净利润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下半年大幅回升至增长5%;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去年四季度同比增速进一步扩大至15%,全年已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2025年一季度,沪市主板实体企业净利润重拾升势,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转正。

拉长区间看,沪市主板公司稳定性力量不断增量扩围。近五年,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为5%。744家“长跑型”公司近五年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复合正增长,贡献近七成营收、超八成利润;310家“抗跌型”公司连续三年收入、净利润均同比增长或小幅波动。这批公司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强,成为沪市内生稳定性的“基因密码”。其中,金融、能源、建筑、交运等上证180公司发挥压舱石作用,贡献超八成利润;以汽车、医药生物、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为代表的新质变量也持续注入,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达10%,成为抵御外部冲击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兴力量。

科创板方面,2024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42万亿元,同比增长0.24%。其中,近七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同比增加3.09个百分点,54家公司增幅超过50%,285家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2024年共实现净利润475.23亿元,五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同比增加7.17个百分点,其中30家公司实现翻番,32家公司扭亏为盈。

值得关注的是,30余家科创板公司结合自身业务与资本投入特点,披露了非标准会计准则(Non-GAAP)口径下的财务数据,为投资者了解公司核心业务发展情况提供了增量信息。如上市时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持续披露了公司在剔除股份支付、折旧摊销等非现金费用影响后的经营利润情况,基于其全球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经营费用的有效管控,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调整后营业利润转正,2024年度经调整营业利润达5.28亿元,同比增加57.04亿元。

上市公司结构向新嬗变

2024年年报折射出,沪市新兴产业公司顺势成长,上市公司结构不断优化。

主板方面,2024年,受益于AI技术、云计算需求、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电子、通信、汽车等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6%、4%,新旧动能转换脉络清晰可见。拉长周期看,近十年,以电子、通信、医药生物、汽车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公司家数占比持续攀升至四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数量翻倍。盈利贡献同步抬升,新兴行业公司近十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1%,较传统行业高出5个百分点,贡献制造业、服务业净利润超四成,较十年前提升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估值体系也映射产业向新转换。近十年,沪市主板市值领军行业逐步由金融、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向汽车、医药生物等多元新兴产业。汽车、有色金属、电子行业市值规模跻身前十大,分别跃升至2.0万亿元、1.5万亿元、1.5万亿元。前50大市值公司焕然一新,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达五成,数量和占比均大幅提升,半导体、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代表“新经济”成分的上市公司逐渐崭露头角。同时,新兴产业估值中枢上移,整体市盈率提升至24倍,成为去年以来中国资产重估的重要表征。

科创板方面,公司发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独特优势,正逐步成为我国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沃土和“摇篮”。数据显示,中芯国际、海光信息、金山办公、百利天恒等科创板市值前10名公司,2024年度合计实现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21.2%和24.3%,较科创板上市前,累计增长175.6%和394.8%,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资本市场助力下,科创板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业化进程,科技创新屡获突破,发展动能积厚成势。2024年度,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44.79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26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合计净亏损136.41亿元,同比缩亏35.5%,天岳先进、拓荆科技从上市前的连续多年亏损到2024年净利润分别突破1亿元和6亿元。

截至目前,科创板累计已有22家公司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并“摘U”。而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20家公司中,已有18家实现核心产品上市,其余2家公司核心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16家公司营收超过1亿元,其中4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艾力斯、神州细胞等公司推出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的重磅单品,实现从上市前的零收入到2024年度营收分别突破35亿元、25亿元。

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亮点

2024年,沪市公司分红规模再创新高,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亮点。主板方面,2024年共有1259家公司宣告现金分红,占盈利公司的比例达93%;分红总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6%,整体分红比例达39%,同比提升0.83个百分点,股息率3.6%。其中,1041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447家分红比例超50%,90家股息率超5%。

沪市主板公司分红稳定性不断增强,1038家公司连续三年实施分红,占比达61%,701家连续三年分红比例超30%,172家连续三年股息率为3%以上。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趋势,全年共有366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分红金额达57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倍、1.9倍,春节前派息金额超2800亿元,140余家公司已将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提上日程”。

科创板方面,公司在兼顾研发投入、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投资者回报的意识和行动也显著提高。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合计分红总额达386.82亿元,其中,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119家次公司在中期报告、春节前实施分红,与投资者分享业绩成长红利。

在分红等加持下,2024年,沪市公司的价值投资导向显现。主板方面,2024年,703家公司获外资增持,增持金额达3893亿元。以沪股通、QFII、RQFII为代表的外资持仓规模较上年增加10%,非美资持股占比近八成,同比增长11%。从外资持仓偏好来看,主要集中在银行、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公用事业、电力设备等行业;交运设备、国防军工、汽车等行业持仓金额增速居前。

科创板方面,2024年,科创50公司市值占科创板整体的45.4%,成交金额占科创板整体的比例超过34%,较2023年增加超3个百分点,其中市值前10名公司的市值和成交额占比分别为23.5%和19.2%,交易集中度提升,市场资金正在越来越多投向头部公司。同时,根据今年一季报数据,79家科创板公司为社保基金重仓股,合计持仓市值超过160亿元,其中30家为科创50、科创100公司。



责编:万健祎

校对:廖胜超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12000亿!央行最新操作→丨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被查!丨广东发布12条干货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单个企业年度贴息最高2000万元丨“小米系”暴涨!啥情况?最新发布→丨深交所,重磅公告!事关创业板指→丨这些板块,涨停潮!丨刚刚,暴涨43%!丨腾讯,大动作!加码AI→丨退市!000040、300117、600811、600070,明日摘牌!丨200亿元!险资大手笔!准备投向这些上市公司→丨38分钟,“地天板”!丨300630,股债双杀,即将退市!

净利润是什么意思

沪市公司交卷!

截至2025年4月30日,沪市公司完成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沪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51万亿元,实现净利润约4.4万亿元。总体来看,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沪市公司再次呈现出基础稳、韧性强的板块底色。

整体业绩稳中有进

2024年,沪市公司持续巩固“稳”的态势,整体业绩稳中有进。

具体来看,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4.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4%。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扭亏为盈。年度走势先抑后扬,沪市主板公司净利润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下半年大幅回升至增长5%;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去年四季度同比增速进一步扩大至15%,全年已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2025年一季度,沪市主板实体企业净利润重拾升势,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转正。

拉长区间看,沪市主板公司稳定性力量不断增量扩围。近五年,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为5%。744家“长跑型”公司近五年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复合正增长,贡献近七成营收、超八成利润;310家“抗跌型”公司连续三年收入、净利润均同比增长或小幅波动。这批公司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强,成为沪市内生稳定性的“基因密码”。其中,金融、能源、建筑、交运等上证180公司发挥压舱石作用,贡献超八成利润;以汽车、医药生物、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为代表的新质变量也持续注入,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达10%,成为抵御外部冲击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兴力量。

科创板方面,2024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42万亿元,同比增长0.24%。其中,近七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同比增加3.09个百分点,54家公司增幅超过50%,285家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2024年共实现净利润475.23亿元,五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同比增加7.17个百分点,其中30家公司实现翻番,32家公司扭亏为盈。

值得关注的是,30余家科创板公司结合自身业务与资本投入特点,披露了非标准会计准则(Non-GAAP)口径下的财务数据,为投资者了解公司核心业务发展情况提供了增量信息。如上市时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持续披露了公司在剔除股份支付、折旧摊销等非现金费用影响后的经营利润情况,基于其全球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对经营费用的有效管控,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调整后营业利润转正,2024年度经调整营业利润达5.28亿元,同比增加57.04亿元。

上市公司结构向新嬗变

2024年年报折射出,沪市新兴产业公司顺势成长,上市公司结构不断优化。

主板方面,2024年,受益于AI技术、云计算需求、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电子、通信、汽车等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6%、4%,新旧动能转换脉络清晰可见。拉长周期看,近十年,以电子、通信、医药生物、汽车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公司家数占比持续攀升至四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数量翻倍。盈利贡献同步抬升,新兴行业公司近十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1%,较传统行业高出5个百分点,贡献制造业、服务业净利润超四成,较十年前提升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估值体系也映射产业向新转换。近十年,沪市主板市值领军行业逐步由金融、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向汽车、医药生物等多元新兴产业。汽车、有色金属、电子行业市值规模跻身前十大,分别跃升至2.0万亿元、1.5万亿元、1.5万亿元。前50大市值公司焕然一新,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达五成,数量和占比均大幅提升,半导体、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代表“新经济”成分的上市公司逐渐崭露头角。同时,新兴产业估值中枢上移,整体市盈率提升至24倍,成为去年以来中国资产重估的重要表征。

科创板方面,公司发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独特优势,正逐步成为我国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沃土和“摇篮”。数据显示,中芯国际、海光信息、金山办公、百利天恒等科创板市值前10名公司,2024年度合计实现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21.2%和24.3%,较科创板上市前,累计增长175.6%和394.8%,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资本市场助力下,科创板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业化进程,科技创新屡获突破,发展动能积厚成势。2024年度,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44.79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26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合计净亏损136.41亿元,同比缩亏35.5%,天岳先进、拓荆科技从上市前的连续多年亏损到2024年净利润分别突破1亿元和6亿元。

截至目前,科创板累计已有22家公司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并“摘U”。而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20家公司中,已有18家实现核心产品上市,其余2家公司核心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16家公司营收超过1亿元,其中4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艾力斯、神州细胞等公司推出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的重磅单品,实现从上市前的零收入到2024年度营收分别突破35亿元、25亿元。

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亮点

2024年,沪市公司分红规模再创新高,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亮点。主板方面,2024年共有1259家公司宣告现金分红,占盈利公司的比例达93%;分红总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6%,整体分红比例达39%,同比提升0.83个百分点,股息率3.6%。其中,1041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447家分红比例超50%,90家股息率超5%。

沪市主板公司分红稳定性不断增强,1038家公司连续三年实施分红,占比达61%,701家连续三年分红比例超30%,172家连续三年股息率为3%以上。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趋势,全年共有366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分红金额达57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倍、1.9倍,春节前派息金额超2800亿元,140余家公司已将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提上日程”。

科创板方面,公司在兼顾研发投入、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投资者回报的意识和行动也显著提高。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合计分红总额达386.82亿元,其中,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119家次公司在中期报告、春节前实施分红,与投资者分享业绩成长红利。

在分红等加持下,2024年,沪市公司的价值投资导向显现。主板方面,2024年,703家公司获外资增持,增持金额达3893亿元。以沪股通、QFII、RQFII为代表的外资持仓规模较上年增加10%,非美资持股占比近八成,同比增长11%。从外资持仓偏好来看,主要集中在银行、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公用事业、电力设备等行业;交运设备、国防军工、汽车等行业持仓金额增速居前。

科创板方面,2024年,科创50公司市值占科创板整体的45.4%,成交金额占科创板整体的比例超过34%,较2023年增加超3个百分点,其中市值前10名公司的市值和成交额占比分别为23.5%和19.2%,交易集中度提升,市场资金正在越来越多投向头部公司。同时,根据今年一季报数据,79家科创板公司为社保基金重仓股,合计持仓市值超过160亿元,其中30家为科创50、科创100公司。

责编:万健祎

校对:廖胜超

净利润等于什么

4月29日,老百姓(603883.SH)发布2024年年报,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35,761万元,同比下降0.3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1,906万元,同比下降44.13%。

老百姓大药房是国内规模领先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之一,主要通过构建营销网络从事药品及其他健康、美丽相关商品的销售,经营品类包括中西成药、中药饮片、养生中药、健康器材、健康食品、普通食品、个人护理品和生活用品等。同时,老百姓大药房积极开拓控股式收购“星火公司”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七统一”高标准的药店加盟模式,创新打造“第三方综合赋能服务平台”的联盟模式,并积极探索O2O业务,致力于成为以科技驱动的健康服务平台,打造零售引领、服务协同,不断向新零售、处方药等领域拓展的创新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老百姓构建了覆盖全国18个省、150余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共计15,277家门店的营销网络,其中直营门店9,981家、加盟门店5,296家。2024年净增加门店1,703家,其中直营净增加门店801家、加盟净增加门店902家。

对于报告期内业绩的下滑,老百姓在公告中表示,主要原因是新店数量增加,新店仍处于业绩成长期和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所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上年下降25.77%,主要原因是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减少和新开店导致支付的薪酬增加所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比上年减少1.80%,主要原因是公司分红所致。总资产比上年减少0.88%,与上年基本持平。

净利润英文

2025年4月26日,人民网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为20.88亿元,同比下降1.30%;归属净利润为2.0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6.84%;扣非净利润为2.33亿元,同比下降14.83%。尽管财务数据表现不佳,人民网在内容建设、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在AI技术应用和用户互动方面表现突出。

财务表现:净利润大幅下滑,经营压力凸显

人民网2024年的财务数据不容乐观。营业总收入为20.88亿元,同比下降1.30%,显示出公司在市场拓展和业务增长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更为严峻的是,归属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36.84%,仅为2.09亿元,扣非净利润也同比下降14.83%,反映出公司在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上的显著下滑。

从滚动环比数据来看,营业总收入、归属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的环比增长均为负值,分别为-0.90%、-27.88%和-14.99%。这表明公司在2024年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未能有效扭转业绩下滑的趋势。尽管公司在内容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短期内未能转化为显著的财务回报。

内容建设与技术创新:AI技术成亮点,用户互动显著提升

尽管财务表现不佳,人民网在内容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报告期内,公司PC端和移动端各平台直接用户总数达到9.2亿,显示出用户基础的稳步增长。此外,“领导留言板”平台在处理企业和群众留言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累计超500万件留言得到了回复和办理,表明公司在增强用户互动和反馈机制方面的努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人民网研发的多款AI产品,包括人民智媒大模型和内容风控平台等,均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特别是AI技术的应用,帮助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中实现了更高的效率和质量。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可计算可量化的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主流价值大模型、传播全链智能引擎等核心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技术创新为公司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市场拓展与经营策略:新业务模式探索,服务能力提升

人民网在2024年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依托政治价值、传播价值、科技价值、平台价值、投资价值五大价值优势,持续探索新业态,实现“内容-数据-智能”业务场景与数据能力的闭环。公司升级了828企业服务平台定位,服务新质生产力,上线828巨人港小程序,提升了对产业企业、各级政府的服务能力。

此外,人民网启动了“万商万品万象焕新——百日直播行动”,整合优势资源与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直播活动,为国民消费打造“百城、百店、百日直播;万商、万品、万象焕新”的消费引领新场景、消费服务新平台。公司还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打造首台沉浸式AI展示体验活动“白泽的奇幻旅程”,支撑起武汉、广西、长春等地“梦幻灵境”AI展演中心以及数百场商业演出。

尽管人民网在2024年的财务表现不佳,但公司在内容建设、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在短期内扭转财务下滑趋势,将是公司管理层面临的首要挑战。

本文源自金融界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净利润和毛利润的区别,净利润增长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